《六儒颂》(有序),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又见《遗书》之《左盦集》卷八。
9月29日,在《醒狮》第1期发表《醒后之中国》,署名无畏。
9、10月间,应陈独秀之邀经镇江赴安徽芜湖,在安徽公学、皖江中学任教,化名“金少甫”。
安徽公学由李光炯等人创办,在校教师有陈独秀、谢无量、陶成章、柏文蔚等人,是安徽革命运动的策源地。皖江中学则由革命党人张通典所主持。刘师培在课堂上宣传反清革命,并以当地光复会负责人的身份在学生中发展新会员,安徽公学的学生参加者甚多,他曾托人一次就向上海蔡元培报送载有一百余名新会员姓名的名册;他还组织名为“黄氏学校”的秘密团体,介绍李光炯、柏文蔚等人加入,专门从事暗杀活动。[59]
10月18日,在《国粹学报》第9期上发表《扬州前哲画像记》、《孙兰传》等文。
《扬州前哲画像记》,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孙兰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11月16日,在《国粹学报》第10期上发表《两汉学术发微论》、《王艮传》等文和若干诗、随笔等。
《两汉学术发微论》(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11、12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6年1月14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
《王艮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诗《鸳鸯湖放棹歌》、《焦山放船至金山》(用苏东坡金山放船至焦山韵),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读书随笔》署名刘光汉,子目为《易言不生不灭之理》、《山海经不可疑》;收入《遗书》。
12月16日,在《国粹学报》第11期上发表《群经大义相通论》、《文说》、《全祖望传》、《梁于涘传》等文和若干随笔。
《群经大义相通论》,连载于本期和第12、13、14、16、18、31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7年7月29日,署名刘光汉(第31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
《文说》(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12、13、14、15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6年4月13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
《全祖望传》、《梁于涘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读书随笔》,署名刘光汉,子目为《西域道路古今不同》、《阳明格物说不能无失》、《墨子节葬篇发微》、《王制篇言地理中多精言》;收入《遗书》。
冬,曾来往于芜湖上海,时任同盟会执行部庶务的黄兴和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的蔡元培动员其加入同盟会,“并以皖省革命事相嘱”。[60]
本年所作诗文还有《颜李二先生传》、《真州看山记》、《拟茂先情诗》、《古政原论》、《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一册。
《颜李二先生传》,发表于1906年1月14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12期,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目录下标“前七年”即1905年。
《真州看山记》(集古人杂记),发表于1906年1月14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12期,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目录下标“前七年”即1905年。
《拟茂先情诗》(二首),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标题下标“乙巳”即1905年。
《古政原论》,发表于1906年3月25日至6月22日出版的《政艺通报》丙午第4至10号,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总目下标“前七年”即1905年。钱玄同在总目后记中指出:“此书登在前六年丙午之《政艺通报》,而又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中之一部分,盖刘君因历史第一册中言古政各课可作为专文,故用‘裁篇别出’之法,另题此名。今循其意,亦认此书为专著之一种。”[61]
《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一册,上海国学保存会原印本,第一册序例发表于1906年7月6日出版的《政艺通报》丙午第11号,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总目下标“前七年”即1905年。
本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廷决定自明年起废止科举;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撰发刊词,揭示三民主义。
章太炎在狱中研习佛理。
梁启超编成《节本明儒学案》、《德育鉴》、《越南亡国史》等书。
王国维汇集历年所著文章及古今体诗,编为《静庵文集》。
孙诒让著成《名原》二卷。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 23岁
1月14日,在《国粹学报》第12期上发表若干诗和跋文。
诗《夜月》(集杜)、《读楚词》(集杜)、《燕雁代飞歌》(集杜)、《拟杜工部赠李十二白二十韵》(用原韵集杜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跋文有《跋张皋闻吴兴施氏族谱序及答陈扶雅书》、《跋沈小宛义塾附祀先儒议》、《跋毛生甫书凌子昇礼论后》;收入《遗书》之《左盦题跋》。
2月8日,在《政艺通报》丙午第1号上发表《宪法解》,署名刘光汉;又见1906年3月14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99号;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
2月13日,在《国粹学报》第13期上发表《典礼为一切政治学术之总称考》、《戴震传》、《节孝君陈母传》等文和诗《谒冶山顾亭林先生祠》。
《典礼为一切政治学术之总称考》,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
《戴震传》、《节孝君陈母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谒冶山顾亭林先生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3月4日,在《广益丛报》第98号上发表《王门巨子泰州学派大家王心斋先生传》,署名刘光汉。
3月9日,在《政艺通报》丙午第3号上发表诗《铜人辞汉歌》、《雨花台》、《送春》、《相忘》,署名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
3月14日,在《国粹学报》第14期上发表《老子韵表》、《古学出于官守论》、《戴望传》等文。
《老子韵表》(未完),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仅存第一部“之类”和第二部“脂类”。另,在《左盦集》卷七中收有《老子韵表自序》,与《左盦外集》所收者文字不同,当为改作。
《古学出于官守论》(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15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为本日和4月13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八。
《戴望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4月13日,在《国粹学报》第15期上发表《刘永澄传》、《凌晓楼先生遗像赞》等文和若干随笔。
《刘永澄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凌晓楼先生遗像赞》,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八。
《读书随笔》,署名刘光汉,子目为《理学不知正名之弊》、《春秋繁露言共财》、《西藏族正名》、《西周强大所由来》、《王季无迁周事》;收入《遗书》。
5月13日,在《国粹学报》第16期上发表《中国哲学起原考》、《朱止泉传》。
《中国哲学起原考》(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23、25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7年2月2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八。
《朱止泉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改题《朱泽沄传》。
6月11日,在《国粹学报》第17期上发表《孔学真论》、《补古学出于史官论》。
《孔学真论》,署名刘光汉;又见1906年10月27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120号;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补古学出于史官论》(原论见第一期内,意有未尽,故作此补之),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八。
6月29日,章太炎出狱,蔡元培等人将其接出,孙中山亦派人来上海迎接。当晚章即前往日本,抵日后,主《民报》笔政。
夏,邀苏曼殊来芜湖皖江中学任教。苏旋即在暑假时与陈独秀东游日本,8月下旬回皖江中学,与“少甫兄(刘师培化名金少甫)同住山顶”,[62]开学后教授英文。
7月6日,在《政艺通报》丙午第11号上发表《周代官制发微)和《汉代法制发微》。
《周代官制发微》,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
《汉代法制发微》,署名刘光汉,连载于本期和《政艺通报》丙午第12号(7月21日发行);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
7月11日,在《国粹学报》第18期上发表《劝各省州县编辑书籍志启(并凡例)》,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二,标题为《劝各省州县编辑书籍志启及凡例》。
8月9日,在《国粹学报》第19期上发表《论中国宜建藏书楼》,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二。
9月8日,在《国粹学报》第20期上发表《读书随笔》,署名刘光汉,子目为《太康失邦非避羿乱》、《稷契非帝喾子》、《夙沙即肃慎》;收入《遗书》。
10月7日,在《国粹学报》第21期发表《编辑乡土志序例》,并连载于第22、23、24期,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7年1月4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一。
11月6日,在《国粹学报》第22期上发表《正名隅论》、《春秋时代地方行政考》、《书曝书亭集后》、《书汪小谷先生遗书后》、《汪绂传》和若干随笔。
《正名隅论》(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23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6年12月5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六。
《春秋时代地方行政考》(未完),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
《书曝书亭集后》、《书汪小谷先生遗书后》,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汪绂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读书随笔》,署名刘光汉,子目为《秦汉说经书种类不同》、《汉人之称所自来》、《用水火必时》、《旝当作棔》;收入《遗书》。
12月5日,在《国粹学报》第23期上发表《论孔子无改制之事》、《徐石麒传》、《王玉藻传》、《邗故拾遗》和若干首诗。
《论孔子无改制之事》,连载于本期和第24、25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7年2月2日,署名刘光汉;又见《广益丛报》第134至137号,出版时间从1907年5月21日至6月20日;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五。
《徐石麒传》、《王玉藻传》,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邗故拾遗》,连载于本期和第25、33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7年9月27日,署名刘光汉(第33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诗《书怀》、《题风洞山传奇》(三首)、《观物吟》、《多能》,署名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12月15日,在《复报》第7期上发表《运河诗》,署名申叔。
本年所作之诗文尚有《芜湖赭山秋望》、《汉代古文学辨诬》、《答章太炎论左传书》。
诗《芜湖赭山秋望》,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诗题下标“丙午”,可见为本年之作。
《汉代古文学辨诬》,连载于《国粹学报》第24至30期,出版时间从1907年1月4日至6月30日,第24、25期署名刘光汉,第26至30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四,目录下标“前六年”,即1906年作。
《答章太炎论左传书》,发表于1907年2月2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25期,题为《某君复某书》;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目录下标“前六年”即1906年,并附《章君来书》、《章君答书》。
本年,所编之《伦理教科书》、《经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国地理教科书》全部完成,由上海国学保存会出版。
《伦理教科书》二册,第一册序发表于1906年1月9日出版的《政艺通报》乙巳第23号,署名刘光汉;该序又见于1906年3月4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98号;收入《遗书》,总目下标“前七年、前六年”,即1905年至1906年。
《经学教科书》二册,第一册序发表于1906年1月9日出版的《政艺通报》乙巳第23号,署名刘光汉;该序又见于1906年3月4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98号;收入《遗书》,总目下标“前七年、前六年”即1905年至1906年;民国年间北京资研社以《经学传授考》名义再版。
《中国历史教科书》二册,收入《遗书》,总目下标“前七年、前六年”即1905年至1906年。
《中国地理教科书》二册,第一册序发表于1906年1月9日出版的《政艺通报》乙巳第23号,署名刘光汉;该序又见于1906年5月13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105号;收入《遗书》,总目下标“前七年、前六年”即1905年至1906年。
本年,继续在安徽公学、皖江中学任教,教历史、伦理课。因在校内公开宣传反清革命,引起清廷东南疆吏的注意。据说两江总督端方曾告知蒯光典,打算拿办安徽公学革命党人,经蒯婉言解释,端方才没有下令实行。[63]
除请苏曼殊任教外,又邀敖嘉熊、徐慕达在安徽公学教技击,[64]还时与蔡元培、陈去病书信往还,介绍芜湖学界情况,[65]在陈去病前往徽州府中学校就职道经芜湖时,介绍他加入中国同盟会,[66]并与陈独秀发行一白话报。[67]另外,还一直帮助上海同道筹办国粹学堂,[68]但终因经费无着而作罢。
本年,章太炎数次致书刘师培,除前述与刘论《左传》书外,还有两信存世,主要内容是建议《国粹学报》当专主古文,不取公羊家言;认为刘应发扬家学,昌大《左传》之学;并寄其以厚望,“国粹日微,赖子提倡”。两信均刊于1907年1月4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24期上,题为《某君与某书》;钱玄同将两信收入《遗书》,题为《与刘光汉书三》、《与刘光汉书四》,题目下标“前六年丙午”,即1906年。另,刘师培赠章太炎明人黄生所著《字诂》与《义府》,章在《说林》(下)中提及此事,钱玄同将此文收入《遗书》,题为《说林下一则》。
本年,清政府颁诏“仿行宪政”,预备立宪开始。
章太炎主编《民报》,主讲于国学讲习会。
康有为通知各地保皇会,次年元旦改称“国民宪政会”。
严复在上海讲演政治学,成《政治讲义》一书,并译孟德斯鸠《法意》。
蔡元培在北京译学馆任教,讲授并编印《国文学讲义》。
鲁迅(26岁)在日本,从仙台医专回到东京,弃医从文。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 24岁
1月28日,在《政艺通报》丙午第25号上发表诗《滴翠轩》、《留别》(二首)、《赠李诚庵》(二首)、《留别邓绳侯先生》、《偶成》(二首)、《杂赋》,署名少甫,因此时化名金少甫;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收入《遗书》时,文字据手稿作了校正。[69]
本月,所编之《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江苏乡土地理教科书》、《安徽乡土地理教科书》、《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江宁乡土地理教科书》第一册由上海国学保存会出版。原拟编历史各4册、地理各5册,但因其在各书第一册出版后即赴日本,故未及续编以下诸册。《遗书》未收。钱玄同解释道:“此类书系供初等小学之用,内容浅易,无甚精义,非国学教科书之比,故不收入,但将序文六篇编入《左盦外集》卷十七。”[70]
2月13日(农历元旦),携妻何震及姻亲汪公权与苏曼殊启程东渡日本。[71]
此时端方正声言要捉拿刘师培和马君武等人,[72]刘在国内很难立足;加之章太炎已不满足于与刘之间仅是“神交”,“子漱江流,我迎日出,相距一苇,竟无遇期,方之前哲,又益悲矣”,[73]遂向其发出东渡邀请。行前,黄节、马君武等人为之送行,黄节赋诗一首《除夕有怀广州故人兼送刘申叔元日东渡》。[74]刘到东京后,与章太炎、苏曼殊同住在牛込区新小川町《民报》社,得以朝夕晤谈。[75]
2月25日,面见孙中山,随即正式加入同盟会,并成为《民报》撰稿人。
此前,清廷要求日本政府逮捕并引渡孙中山,日本西园寺内阁对此采取了两面政策,一面向清廷表示,同意驱逐孙中山出境,一面又力争不得罪中国革命党人。日本政府通过内田良平、宫崎寅藏等对孙中山表示:清廷要求日本逮捕孙,日本政府考虑不抓,但孙必须速离日,否则不能保证安全。同时,日本政府资助五千元,日本商人铃木久五郎资助一万元,作为孙离日的经费。孙接受了这两笔资助,以便用此去中国南方发动革命。日本政府还通过内田良平出面为孙饯行。本日,刘师培便是在这次送行宴会上首次面见孙中山。受邀者除刘外,还有章太炎、宋教仁、胡汉民、汪东、宫崎寅藏、清藤幸七郎、和田三郎等人。[76]
3月4日,在《国粹学报》第26期上发表《王学释疑》、《物名溯源》、《古今画学变迁论》、《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等文。
《王学释疑》(未完),署名刘师培;又见于1907年5月31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135号;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物名溯源》,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
《古今画学变迁论》,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署名刘师培;又见于1907年6月20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137号;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3月5日,孙中山偕胡汉民及日本人萱野长知等离日南下。行前,孙从铃木久五郎资助的一万元中提取两千元交章太炎作为《民报》经费,章嫌少,认为一万元应全部留下。章并不知日本政府资助五千元一事,孙离日后,这一情况为参加同盟会的日本人平山周、北一辉、和田三郎等探悉,很快章太炎、张继、刘师培、谭人凤、田桐等也得知了此事,并传闻孙临行时之宴会,是“一去不返之保证”。[77]他们认为孙的行为是受贿,被收买,有损同盟会的威信,遂要求罢免孙的同盟会总理职务。5、6月间,孙领导的黄冈、七女湖起义失败,更使反对他的人增多。张继等催逼同盟会庶务干事刘揆一召集大会,罢免孙中山,改选黄兴为总理,遭到刘揆一的拒绝,黄兴亦来函要求维护孙的地位。[78]刘师培则要求改组同盟会本部,除自己进入本部外,还想援引北一辉、和田三郎为本部干事,这也遭到刘揆一的反对。[79]由于黄兴拒绝出任总理,倒孙风潮渐次平息下来。
3月14日,在《政艺通报》丁未第2号上发表《江苏乡土历史教科书叙》,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3月20日,宋教仁来访,将明人云友公之诗集《腹笥草》交其代寄至《国粹学报》社。[80]时《国粹学报》社正搜求明人遗籍以刊刻之。
3月27日,与何震、张继、章太炎拜访了日本社会党“硬派”代表幸德秋水。此前一天,章太炎和张继专为这次拜访向幸德秋水递了明信片。[81]
3月30日,在《复报》第9期上发表《万树梅花绕一庐诗》七,署名刘光汉。
4月2日,在《国粹学报》第27期上发表《论历代中央官制之变迁》、《法言补释》、《古代镂金学发微》、《中国古用石器考》等文。
《论历代中央官制之变迁》,连载于本期和第28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5月2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
《法言补释》,连载于本期和第28、29、31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7月29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对西汉扬雄《法言》的部分篇章在前人注的基础上进行了补释。
《古代镂金学发微》(附古器图)、《中国古用石器考》,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二。
4月22日,在章太炎处与钱玄同相识并订交。[82]
4月25日,在《民报》临时增刊《天讨》上发表《普告汉人》,署名豕韦之裔;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四。
本月,参与发起“亚洲和亲会”。
时幸德秋水在《平民新闻》上撰文,提倡中国的革命家与日本的革命家携手,东洋各国的社会党联合起来。刘师培与章太炎、张继、何震、苏曼殊、陶冶公等响应幸德秋水的倡议,开始与印度流亡在东京的革命者筹组“亚洲和亲会”。由章太炎起草了《亚洲和亲会约章》,规定以“反抗帝国主义,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为宗旨,主张“凡亚洲人,除主张侵略主义者,无论民族主义、共和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皆得入会”。[83]中国革命者入会的除上述发起者外,还有陈独秀、吕剑秋等数十人。日本方面参加者有幸德秋水、山川均、大杉荣、竹内善朔等。陆续又有越南、菲律宾等国人加入。
5月2日,在《国粹学报》第28期上发表《近儒学术统系论》、《释矩》、《物名溯源续补》等文。
《近儒学术统系论》,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释矩》(附图),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
《物名溯源续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
5月5日,在《民报》第13号上发表《利害平等论》,署名韦裔;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四。
5月31日,在《国粹学报》第29期上发表《儒学法学分歧论》、《氏姓学发微》、《舞法起于祀神考》、《尔雅虫名今释》和跋文一篇。另,本期还刊有章太炎复刘师培信,题为《某君复某书》。
《儒学法学分歧论》(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32、35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1月25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氏姓学发微》(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51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为本日和1909年3月11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仅存子目——《论一姓误歧为数姓》。
《舞法起于祀神考》,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目录作“国粹廿七”,误。
《尔雅虫名今释》(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30、33、34、37、50、51、53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9年5月9日,署名刘师培;又见《广益丛报》第161至165号,出版时间从1908年3月2日至4月10日;收入《遗书》。另,《尔雅虫名今释自序》又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三,文字稍有不同。
跋文为《跋阮芸台答友人书数则》;收入《遗书》之《左盦题跋》,题为《跋阮芸台答友人书三通》。
《某君复某书》,收入《太炎文录初编》之《文录》卷二,题为《再与刘光汉书》。该信是对刘师培接连三书的答复,讨论《左传》、《后明史》和“编辑辞典”等事。
6月8日,在《民报》第14号上发表《清儒得失论》和《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
《清儒得失论》,署名韦裔;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辨满人非中国之臣民》,连载于本期和第15、18号《民报》,出版时间为本日至12月25日,署名韦裔;因编《遗书》时,钱玄同所借登载此文之《民报》缺页过多,全文亡佚过半,故未收入《遗书》。[84]《胡汉民自传》言,此文主要针对杨度主编之《中国新报》上的保皇论而发。章太炎阅后称赞说:“申叔此作,虽康圣人亦不敢著一词,况梁卓如、徐佛苏辈乎!”[85]
6月10日,通过何震创办《天义报》,作为“女子复权会”的机关报(后来实际成为“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机关报)。本日,《天义报》第1号出版发行,该报“以破坏固有之社会,实行人类之平等为宗旨,于提倡女界革命外,兼提倡种族政治经济诸革命”。[86]在本期《天义报》上,何震发表了《女娲像并赞》、《女子宣布书》、《公论三则》(帝王与娼妓、大盗与政府、道德与权力)、《震致留日女学生书》。
在创办《天义报》的同时,与张继发起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时日本社会党“硬派”(直接行动派)办“金曜讲习会”,逢星期五由幸德秋水、堺利彦、山川均、大杉荣等“硬派”代表讲演,宣扬无政府主义,刘师培、张继深受其影响,故仿之创社会主义讲习会。
《天义报》出刊不久,偕何震与苏曼殊自《民报》社迁出,搬入东京小石川区久坚町《天义报》社。何震拜苏曼殊为师,学习绘画。
6月25日,在《天义报》第2号上发表《废兵废财论》,署名申叔。在同期和第3、4、5卷《天义报》上,连载了何震的《女子复仇论》。另,《社会主义讲习会广告》亦刊于本期《天义报》上,署张继、刘光汉等同启。
6月30日,在《国粹学报》第30期上发表《政治名词起原考》、《古代要服荒服建国考》、《中国美术学变迁论》等文。
《政治名词起原考》(未完),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
《古代要服荒服建国考》(未完),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一。
《中国美术学变迁论》(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31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为本日和7月29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7月5日,在《民报》第15号上发表《悲佃篇》,署名韦裔;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四。
7月10日,在《天义》第3卷(本期起,《天义报》改为《天义》,“号”改为“卷”)上发表《人类均力说》,署名申叔。何震在同期上发表《陈君不浮追悼会演说稿》。
7月24日,在《政艺通报》丁未第11号上,发表《安徽乡土历史教科书叙》、《安徽乡土地理教科书叙》、《江苏乡土地理教科书叙》,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7月25日,在《天义》第4卷发表《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和《西汉社会主义学发达考》,署名申叔;前者连载于本卷和第5、7卷,出版日期从本日至9月15日;后者连载于本卷和第5卷,出版日期为本日和8月10日。
7月29日,在《国粹学报》第31期上发表《荀子词例举要》、《近代汉学变迁论》、《春秋时代官制考》、《论前儒误解物类之原因》、《论美术援地而区》等文。
《荀子词例举要》,连载于本期和第32、33、37期《国粹学报》,出版日期从本日至1908年1月23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
《近代汉学变迁论》,署名刘师培;又见于1908年5月29日出版的《广益丛报》第170号;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春秋时代官制考》(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33、34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0月26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目录误作“国粹卅一、卅二、卅四”。
《论前儒误解物类之原因》,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
《论美术援地而区》,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8月10日,在《天义》第5卷上,何震发表了《曼殊画谱后序》。
8月23日,在《政艺通报》丁未第13、14、15号上连载《论古今学风变迁与政俗之关系》(未完),出版时间从本日至9月22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8月28日,在《国粹学报》第32期上发表《荀子名学发微》、《书法分方圆二派考》等文。
《荀子名学发微》,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书法分方圆二派考》,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8月31日,下午1时,参加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一次大会,会员到者90余人。
会上,刘师培首先宣讲开会之宗旨,谓:“吾辈之宗旨,不仅以实行社会主义为止,乃以无政府为目的者也。……惟无政府以后,必行共产,共产以后,必行均力;而未行革命以前,则联合农工,组合劳动社会,实为今日之要务。然欲达此目的,势必于全国民生之疾苦,悉行调查,此实与社会主义无异者也,惟吾辈不欲以社会主义为止境耳。此今日开会之宗旨也,愿与诸君共勉之。”之后张继也声明本次会议主题在于诠明无政府主义。接下来幸德秋水作了演说,主旨亦为阐述无政府主义思想,特别是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最后刘师培提议,今后每星期举行讲习会一次。“其讲习之科目,一为无政府主义及社会主义学术,一为无政府党历史,一为中国民生问题,一为社会学。”[87]实则后来未做到每星期开会一次,而是每月活动两次。
9月1日,在《天义》第6卷上发表《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欧洲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异同考》、《梵文典序》等文。
《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连载于本卷和第7卷《天义报》,出版时间为本日和9月15日,署名震、申叔。
《欧洲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异同考》,署名申叔。
《梵文典序》,署名仪征何震录,实为刘师培之作品,因文末署“仪征刘申叔序于扶桑旅次”;又见于1908年8月16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44期;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目录误为“前四年”之作品。系为苏曼殊所作《梵文典》写的序言,但该书未能刊行。[88]
9月8日,在日本《社会新闻周刊》第15号上刊载与张继所拟之社会主义讲习会开会广告,题为《中国人社会主义讲习会》。[89]
9月13日,复钱玄同信,称钱之来信所言不啻空谷足音,并通知钱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二次会议的时间、地点与内容,请钱参加。该信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9月14日,在《新世纪》第13号上发表与张继合撰之《吾道不孤》,署名张继、刘光汉。
9月15日,下午1时,参加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二次大会。
会上,刘师培首先演说中国民生问题,“陈说农民之疾苦及中国旷土不耕、谷不敷食之状况,并推论贫民弃农就工之由,致受作工之苦”。接着日本堺利彦进行了演讲,之后刘又演说“宪政之病民”,其大旨与《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后半相同。[90]
本日,《天义》第7卷上发表了何震的《女子解放问题》(在本卷和第8、9、10卷合册上连载)和《秋瑾诗词后序》。
9月22日,下午1时,参加社会主义讲习会第三次会议,数十人与会。
会上,刘师培首先“演说中国财产制度之变迁。略谓财产私有起于游牧耕稼时代,中国三代时,有土地国有制,有家族共产制,即井田宗法是也,后世亦有行国家社会主义者。至于今日,则纯为财产私有制,非实行共制度不足矫贫富不均之弊”。之后章太炎发表演说,“痛斥国家学之荒谬并立宪之病民。谓:无论君主立宪、民主立宪,均一无可采”。其他人也就无政府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91]
9月27日,在《国粹学报》第33期上发表《骈词无定字释例》、《儒家出于司徒之官说》、《论美术与征实之学不同》等文。
《骈词无定字释例》,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七。
《儒家出于司徒之官说》,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论美术与征实之学不同》,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10月6日,下午1时,参加社会主义讲习会第四次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请日本山川均演说,刘师培和张继等人也作了讲演,主旨在“农民疾苦调查”,意在“举官吏、富民之虐,据事直陈,以筹农民救济之方,兼为申儆平民之助”。[92]
10月7日,在《政艺通报》丁未第16号上发表《江宁乡土历史教科书序》、《江宁乡土地理教科书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10月26日,在《国粹学报》第34期发表《古书疑义举例补》、《王会篇补释》、《崔述传》等文。
《古书疑义举例补》,连载于本期和第35、44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8年8月16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又收入1956年中华书局版《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一书。全文补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之缺,共11例。
《王会篇补释》,连载于本期和第37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为本日和1908年1月23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作《周书王会篇补释》。
《崔述传》,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10月30日,在《天义》第8、9、10卷合册上发表《论新政为病民之根》、《中国民生问题:野业与市业》(连载于本期和第13、14卷合册)、《非六子论》、《鲍生学术发微》、《总同盟罢工论序》、《穷民俗谚录征材启》、《活地狱(即鬼哭神愁)序》等文,署名申叔;并辑录了《穷民俗谚录》(连载于本期和第13、14卷合册以及第15卷),署名申叔;还刊发广告《平民唱歌集》(一名民劳集),申叔编。何震亦在本期发表了《论女子当知共产主义》。另,本期的《社会主义讲习会广告》中言该讲习会“改名齐民社”。实际上,在改名后的一段时间里,两者在名义上是并用的,直到1908年4月正式以齐民社之名召开大会时为止。
《鲍生学术发微》,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总同盟罢工论序》是为张继译自德国无政府主义者罗列《总同盟同工论》一书所作的序言。
11月10日,上午7时,参加由章太炎发起的“拒款”会议并发表演说。
按此时清廷正欲向英商借款修筑沪杭甬铁路,激起江浙等省绅商的强烈不满,他们为维护路权,坚决反对借款。该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章太炎首先在会上宣布开会宗旨,接着刘师培和张继发表了演说。刘在演说中认为:“立宪不足保全铁路”,“惟罢市、罢工尚为有益”。[93]
本日,又参加社会主义讲习会之集会,在会上“演说中国经济界之变迁”,日本大杉荣“演说巴枯宁联邦主义”。[94]
11月17日,参加留学界全体大会并演说。
这次大会仍是为维护沪杭甬路权而开,由豫晋秦陇协会发起,到会者约四千余人。刘师培在演说中指出:“外国以资本亡我,我当力争;即中国之资本家垄断一切利权,亦当以死争之而后可。”[95]
11月20日,在《政艺通报》丁未第19号上发表诗《张园》,署名无畏;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11月24日,参加社会主义讲习会之集会并作了讲话,内容不详。张继、大杉荣先后发表演说。[96]
11月25日,在《国粹学报》第35期上发表《晏子春秋补释》、《格物解》、《论考古学莫备于金石》、《文例举隅》、《蔡廷治传》、《广陵三奇士传》、《义士释》等文。
《晏子春秋补释》、连载于本期和第51、56、62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10年1月30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文后附有《晏子春秋篇目考》。
《格物解》,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又见《左盦集》卷一。两者文字有出入,后者系简化而来。
《论考古学莫备于金石》(未完),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二。
《文例举隅》,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蔡廷治传》、《广陵三奇士传》,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义土释》(附文献解),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一,文字有改动。
11月30日,在《天义》第11、12卷合册上发表《亚洲现势论附中国现势论》、《苦鲁巴特金学术述略》(连载于本期和第13、14卷合册,苦鲁巴特金今译克鲁泡特金)、《读书杂记》等文,署名申叔。何震在本期上发表《女子非军备主义论》。
本月,何震自日本回国,居于上海,并回扬州家乡一趟。[97]
12月24日,在《国粹学报》第36期上发表《王制篇集证》、《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等文。
《王制篇集证》(未完),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其序言又见《左盦集》卷一,题为《王制篇集证自序》,文字与《左盦外集》所载者有所不同。
《论说部与文学之关系》,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12月30日,在《天义》第13、14卷合册上发表《从军苦歌》、《滇民逃荒行》、《快愉之劳动》、《社会主义与国会政策》等诗文。何震亦在本期上发表《女子革命与经济革命》。
诗《从军苦歌》(七首)、《滇民逃荒行》,署名申叔;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又见于《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文句颇有不同,而且《从军苦歌》(七首)改为《从军行》(六首)。
《快愉之劳动》,署名(俄)苦鲁巴金著,申叔译。苦鲁巴金即克鲁泡特金。
《社会主义与国会政策》,连载于本期和第15卷《天义》,署名申叔。
本月,由日本归国,回到上海。
在上海,与杨笃生、邓实、黄节、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朱少屏、沈道非等相聚数天,摄影留念。他们相约结社,即酝酿成立“南社”。[98]由于其不在日本,故未能出席本月举行的社会主义讲习会两次会议。[99]章太炎则在12月30日写给他的信中介绍了会议情况。[100]
此时,章太炎因和孙中山矛盾日深,对同盟会也日益不满,准备去印度出家为僧,但缺乏路费,遂通过何震、刘师培与清两江总督端方联系谋款,为此先后五次致书二人。端方则以要章去福州鼓山或普陀等地出家为条件赠款,欲把章控制在国内,章坚拒之,事遂不成。而刘却由此落入端方圈套,加之对革命失望,对孙中山与同盟会不满,反而向端自首,作《与端方书》,提出十条“弭乱之策”以镇压革命党人。[101]
本年,所著之诗文尚有《司马迁左传义序例》、《唐张氏墓志铭释》、《新方言序》、《日本道中望富士山》、《逸周书补释》等。
《司马迁左传义序例》,连载于《国粹学报》第37、38期,出版时间为1908年1月23日和2月21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三,目录下标“前五年”,即1907年作。此文是《司马迁左传义》一书的序例。
《唐张氏墓志铭释》(附拓片),发表于1908年1月2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37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二,目录下标“前五年”,即1907年作。
《新方言序》,发表于1908年7月18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43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目录下标“前五年”,即1907年作;又见于《左盦集》卷四,文字略有不同。按《新方言》系章太炎所著之书,刘师培不仅为之作序,且曾与黄侃各分担部分内容,三个人为此进行过学术讨论。[102]
诗《日本道中望富士山》,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诗题下标“丁未”,可见为本年之作。
《逸周书补释》,钱玄同在《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中言:“《左盦集》卷一中有此书之序,《国粹学报》第五十七期‘介绍遗书’门亦载此序,并云上卷丁未刊成(丁未为民元前五年)。按《周书补正》之跋作于民国二年癸丑,即删改此序而成者。是此书乃《周书补正》之初本也。”[103]
本年,在从事政治活动之余,不时与章太炎论学,“学乃益进”,故时人“有二叔之目”(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104]两人除讨论过《新方言》外,还共同审定在日本发现的佚书《南疆逸史》。[105]另外,与章士钊也时而进行学术辩难。[106]同时,对世界语也开始涉猎。[107]
本年,焦达峰等于日本东京成立共进会;梁启超在东京组织政闻社。
康有为在美洲,为立宪运动筹措经费。
梁启超著《国文语原解》,系治《说文》之书。
王国维任学部图书馆编辑,由治哲学转而治文学,以戏曲为主要研究方向。
鲁迅在东京与许寿裳、周作人等研讨文艺,筹备出版文艺杂志。
皮锡瑞《经学通论》刊行。
章太炎的业师俞樾卒,享年86岁。所遗著作凡五百余卷,统曰《春在堂全书》。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 25岁
1月15日,在《天义》第15卷上发表《未来社会生产之方法及手段》,署名(俄)苦鲁巴金著、申叔译。何震亦在本期发表《论中国女子所受之惨毒》(未完)。
另外,本期《天义》还发表了民鸣译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刘师培为此写了跋文。
本月,张继因参加日本社会党硬派的第二十次金曜讲演会,被日本警察追捕,辗转逃往法国。从此,社会主义讲习会失去一员主力,亚洲和亲会也因此受到较大挫折,据竹内善朔回忆:“张继逃走之后,同我们这些日本的社会主义者保持联系的工作,继由刘光汉承担起来,然而刘光汉的组织能力和统御能力,都远不能望张继之项背。”[108]亚洲和亲会的活动到本年10月随《民报》被封禁,章太炎与同盟会龃龉日深而中辍。[109]
2月2日,在《关陇》第1号上发表《论求知识心与进化之关系》(未完),署名无畏。
2月21日,在《国粹学报》第38期上发表《国粹学报三周年祝词》和《读书随笔》。
《国粹学报三周年祝词》,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读书随笔》,署名刘师培;子目为:《洮水即沘水考》、《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书后》、《易系辞多有所本》、《古代医学与宗教相杂》。《洮水即沘水考》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五,其余三条收入《遗书》之《读书随笔》。其中《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书后》又收入《左盦集》卷七,将“书后”改为“跋”;《易系辞多有所本》又收入《左盦集》卷一,作《易系辞多有所本说》,文字略有不同。
本月,与何震回到日本东京。[110]途中,作诗《再渡日本舟中作》,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诗题下标“戊申”。
本月,作《琴操补释》是为汉蔡邕《琴操》所作之补释。发表于1909年5月9日至7月7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53、54、55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文前有序,序末标“戊申正月”,公历当为2月。该序又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五,文字略有不同。
3月17日,在《政艺通报》戊申第2号上发表《颜氏学派重艺学考》,署名刘师培。
3月20日,在清风亭集会上,“讲法律出于宗教说”。同时,日本宫崎民藏“讲社会主义及无政府主义派别”,章太炎也发表演讲,“断定愈文明之人愈恶;愈野蛮,其恶愈减”。[111]疑此为社会主义讲习会的一次会议。
3月22日,在《国粹学报》第39期上发表《田宝臣传》、《司马迁述周易义》等文。
《田宝臣传》,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八。
《司马迁述周易义》,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集》卷一,作《司马迁述周易考》,文字有改动。
本月,在《天义》最后一期第16、17、18、19卷合册上发表《〈共产党宣言〉序》、《面包略夺》、《〈俄国第二议会提议之土地本法案及施行法案〉序》、《区田考序》、《选举罪恶史》、《工女怨二章》、《希望诗二章》、《ESPERANTO词例通释总序》等诗文。
《〈共产党宣言〉序》,署名申叔,是为民鸣译《共产党宣言》前言和第一部分《绅氏与平民》(今译《资产者与无产者》)所作的序言。
《面包略夺》,署名(俄)苦鲁巴金著,申叔译。
《俄国第二议会提议之土地本法案及施行法案》,署名怪汉译,申叔序。
《区田考序》,署名申叔。
《选举罪恶史》,署名申叔辑。
诗《工女怨二章》,署名申叔;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章”作“首”;又见于《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由二首扩充为三首,词句亦与前者颇有不同。
诗《希望诗二章》,署名(波兰)石门华著,申叔译;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题为《译石门和夫氏希望诗》(二首佚一);又见于《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二首俱全,诗前且有案语,诗中词句却与前者颇不同。按石门华或石门和夫今通译柴门霍夫。
《ESPERANTO词例通释总序》,署名申叔。
本月,迁居至东京鞠町区饭田町。苏曼殊、章太炎亦同住。
4月12日,下午2时,参加齐民社(社会主义讲习会之改称)的集会,“演说国家之害,并证明国家不能保卫人民”。日本大杉荣出席,“演说佛国叛乱之精神”。[112]
4月20日,在《国粹学报》第40期上发表《辽史地理考》、《松陵文集序》、《与邓秋枚书》等文。
《辽史地理考》,连载于本期和第42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为本日和6月18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一。
《松陵文集序》,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与邓秋枚书》,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4月26日,下午1时,“齐民社同人开会神田町锦辉馆,兼为坂本清马君送别”。日本人山川均、竹内善朔、坂本清马都发表了演说。[113]
4月28日,创刊《衡报》。此前,为避免日本政府注意,将《天义》停刊,本日改出此《衡报》,托名由澳门平民社编辑发行,实仍为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
在《衡报》第1号上,发表了《衡报发刊词》、《论国家之利与人民之利成一相反之比例》、《议会之弊》、《共和之病》等文。
《衡报发刊词》,署名申叔(Son Soh);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四,个别文字有改动并稍有删节。
《议会之弊》(Parliamentary Abuse),署名Sun Soh,即申叔。
《共和之病》(Republical Abuse),署名Sun Soh,即申叔。
本月,章太炎与刘师培、何震、汪公权之间因事吵翻,章从刘宅搬回《民报》社居住。一说章刘二人“以谗人离间,竟致失和,其时二君友好有作调人者,卒以形格势禁而失败”。[114]不久,此事又波及苏曼殊,苏曼殊在致刘三信中言及:“盖近日心绪乱甚,太、少两公又有龃龉之事,而少公举家迁怒于余。余现已迁出,飘泊无以为计。”[115]按太指太炎,少指少甫,即刘师培。
5月8日,在《衡报》第2号上发表《地方选举之流弊》、《论中国搜刮民财之现象》、《论共产制易行于中国》等文。
5月17日,下午1时,“齐民社同人开排斥日货研究会于神田锦辉馆楼上。……到者七百人,日警察及新闻记者均至会场。首由刘光汉报告,次由潘怪汉诸君演说,相继演说者十四人,均归罪保皇党”。
按此事起因于1908年2月5日,日本轮船二辰丸号私运军火,在广东洋面为清军炮舰捕获,日本驻华公使向清政府“抗议”。3月,上海粤人在政闻社社员徐勤、徐佛苏、伍宪子等主持下集会,倡导抵制日货。同月,广东粤商自治会聚众数万人集会,定19日为国耻纪念日。会后,抵制日货运动继续发展。齐民社开“排斥日货研究会”便系对此而发,他们认为“排斥日货出于立宪党之阴谋”,并在会上“决议刊布书册,陈述利害,使此举速结,否则将排斥日货各机关以暴力破坏”。[117]
5月18日,在《衡报》第3号上发表《论中国排斥日货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排满》(连载于本期和《衡报》第4号)。
5月28日,在《衡报》第4号上发表《汉口暴动论》。
6月8日,在《衡报》第5号上发表《论中国宜组织劳民协会》(连载于本期和第6号《衡报》)、《论中国资本阶级之发达》、《非军备主义盛行》等文。
6月10日,章太炎在《民报》第21号上发表《排满平议》,明确表示和无政府主义决裂,宣称“无政府主义者,与中国情状不相应,是亦无当者也”。
6月14日,下午1时,“齐民社开会神乐坂上文明馆,并演活动大写真(按即纪录片)。首由刘光汉演说,略谓人类共具之性情二,一为同感,一为模仿。有同感之情,故由见他人之苦,兼念及己身之苦;有模仿之情,故效法他人愤激之行为,由困苦而生愤激,暴动遂生。然此等性情,必待他物之感发,如戏剧、图画、诗歌是也。而兼具戏剧、图画之用者,则为活动写真。此次所演,非关于劳民疾苦,即系人民愤激之举动,深望观者之有感于中,以发破坏社会之观念也”。之后演“活动大写真”十种,“到会者数百人,日本同志到会者亦有十余人”。[118]
6月18日,在《衡报》第6号上发表《〈苏州机匠罢工之胜利〉跋语》。
6月26日,去东京监狱探望因6月22日“赤旗事件”而被捕的日本社会党硬派大杉荣等人。按“赤旗事件”是指日社会党两派联合大会后,硬派举红旗游行,被警察捕去多人的事件。
6月27日,致信钱玄同,信中除介绍日前去监狱探望大杉荣等人的情形外,还提及暑期仍办世界语讲习班,可报名参加。此函以《戊申答钱玄同书》为名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6月28日,在《衡报》第7号(农民号)上发表《无政府革命与农民革命》、《论中国田主之罪恶》、《农民讨官吏檄》、《论农业与工业联合制可行于中国》等文。
7月8日,在《衡报》第8号上发表《论水灾即系共产无政府之现象》、《论水灾为实行共产之机会》、《论官绅放赈之弊》等文。
7月9日,在《江西》第1号上发表《江西杂志祝词》,署名刘师培。
8月8日,在《衡报》第10号上发表《衡书三篇》(国学问题、生计问题、人种改良篇)。按在《生计问题》下注“尚有《人种改良篇》录于下号”,目前未见《衡报》第11号。本期《衡报》还刊有《何震女史由镇江来函》。
8月16日,在《国粹学报》第44期上发表《读书随笔》,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子目为:《助字辨略正误》、《史记用古文尚书考略》。
9月15日,《衡报》第11号改为第1号重新发行。因《衡报》第10号发行后,发行地(刘师培居所)暴露,按照当时日本《新闻纸法》规定,需缴纳保证金并办理正式发行手续,于是将发行所迁至东京市外的竹内善朔家(市外保证金便宜),由竹内善朔任发行人。办好手续后,《衡报》第11号便作为第1号重新发行。[119]
同日,在《国粹学报》第45期发表《荀子补释》、《文例释要》等文。
《荀子补释》,连载于本期至第60期的《国粹学报》,出版时间由本日至1909年12月2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另,《遗书》之《左盦集》卷七又有《荀子补释自序》,文字与《国粹学报》所刊者大为不同,当系后改作者。
《文例释要》,连载于本期和第50期《国粹学报》,出版日期为本日和1909年2月10日,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10月10日,日本政府以《衡报》违反新闻条令为由而禁止其发行。[120]接着《民报》也以同样理由被日本政府查禁。
10月14日,在《国粹学报》第46期发表《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界》、《读全唐诗发微》等文。
《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界》,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六。
《读全唐诗发微》,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另,《左盦集》卷八所收《读全唐诗书后》(上、下)系自《读全唐诗发微》删减改写而成。
10月15日,去清留日学生监督田吴炤处,抗议日本政府对《衡报》的封禁,质问“介绍欧美社会主义于中国,唤起国人知识,于日本治安何妨?”[121]
11月,与何震从日本回到上海。
此时他们因与章太炎关系破裂,与陶成章也不睦,愈益受到东京中国革命党人的冷落,加之《衡报》被封,遂决定返国。到上海后,他们一方面印发许多声明书,声明由于“受到日本政府之迫害”,不得不将《衡报》和《天义报》社迁至上海,“一俟基础稳固,即行秘密出版,并附设世界新语办事处,作为通讯机关”。[122]实际上《衡报》和《天义报》从此再未出版发行。另一方面他们给黄兴等人写信,揭露章太炎要他们向端方等人谋款的经过,并附上章氏为谋款所写五函的影印件,以在革命党人内部制造混乱。黄兴当时“一笑置之”,[123]后来却由这五封信引起轩然大波,造成很坏影响。另外,这时在上海,他们又遇苏曼殊,双方释去前嫌,“仍同游宴”。[124]
12月,江浙革命党人谋划武装起事,刘师培将此计划密报端方,端方派侦探抓去参与其事的张恭。[125]此前陶成章亦被追捕,也与刘的变节相关。陶曾回忆:“光汉平日欲运动成章,使为己用,以高其名。成章鄙其行为不之礼,光汉恨之。会其妻何震及汪公权日夜恿怂光汉入官场,光汉外恨党人,内惧艳妻,渐动其心。适又以事与章炳麟有冲突,不胜,名誉大损,光汉乃归上海,始真为侦探矣。清帝后死,光汉意成章归国,日与两江督标中军官米占元往各船坞查成章行踪。久之不得,无以复端方之命,而以张恭报告于端方,张恭遂被拿问。王金发怒,挟枪见光汉,将杀之。光汉惧,许以必保全张恭,恭因得不死。光汉由是亦不敢再至上海。汪公权以为无虑,仍至上海侦探党人举动,卒为王金发所枪毙焉。”[126]
本年所作之文尚有《秦四十郡考》,发表于1909年1月11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49期,署名刘师培;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一,目录下标“前四年”即1908年。又《左盦集》卷五收有《秦四十郡考附秦郡建置沿革考》,文字不同。
本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宣统帝)继位,以载沣为摄政王。
章太炎在东京讲学,讲《说文》、《庄子》、《楚辞》、《尔雅》等,听讲弟子主要有黄侃、钱玄同、朱希祖、龚宝铨、许寿裳、周树人(鲁迅)、周作人、汪东、刘文典、沈兼士等。
梁启超著《王荆公》一书,凡22章,对王安石及其变法详加研究。
严复译成《名学浅说》。
王国维著《人间词话》,在《国粹学报》连载;又编成《曲录》六卷。
鲁迅开始翻译、编辑《域外小说集》,并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皮锡瑞去世,享年59岁,有《师伏堂丛书》及《皮氏八种》等存世。
宣统元年己酉(1909年) 26岁
1月2日,与何震回家乡扬州省亲。[127]回来后已无颜在上海立足,遂去南京公开投靠端方,出任两江督辕文案兼三江师范学堂教习,住在大行宫,为端方考释金石。[128]不久,又上书端方,力言“学术不正,下之则为人心之蠹,上之则贻宗社之忧。欲祛其弊,必自振兴国学始”。建议在南京朝天宫设两江存古学堂,招生80人,以培训国学教员,起到“正人心,息邪说”的作用。[129]该建议未见实施。
《上端方书》,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六,系录自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文献丛编》第三十辑之原札影印件。按原件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见端722,函146,端方档中除上书外,附有《赋得八指头陀诗》。[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