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1 / 1)

巴赫: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他不喜欢歌剧,钟爱器乐创作,谱有大量管弦乐、室内乐、键盘乐曲、清唱剧等;代表性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赋格的艺术》、《平均律钢琴曲》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可有段时间却被一个自命不凡、喋喋不休的意大利人干扰得心烦意乱。这个音乐庸才几乎每天都到巴赫那里,他不仅用他那些浅薄的音乐作品来打扰他的乐思,还对巴赫的音乐指手画脚。讲究礼仪的大师不想直截了当地下逐客令。正巧这时,当时著名的管风琴家,曾是巴赫学生的约翰·路德维希·克莱布斯(1713—1788)到莱比锡拜访他,于是巴赫心生一计,要借此机会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无时无刻不吹捧意大利音乐和肆意贬低德意志音乐的狂妄家伙。他要克莱布斯装扮成一个车夫,当那个意大利人在场的时候来自己家里。巴赫在他踏入房间时问他,会不会弹钢琴,他点了点头。于是克莱布斯在钢琴旁坐了下来,弹奏了奏鸣曲和赋格曲。那个意大利人惊愕地瞪大了眼睛。这时巴赫对他说道:“您看到了吧,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这里,一个马车夫也能弹得如此出色。”

* * *

巴赫(Bach)这个词的本义是小溪。机智的贝多芬为了表达对巴赫的敬重,他说:“他不叫小溪,他应当叫大海。”巴赫本人有一次也机智地利用了两个人的姓,表达了对自己的一个学生的看重。约翰·路德维希·克莱布斯在1726—1735年间师从巴赫,后成为著名的管风琴家、作曲家。克莱布斯(Krebs)这个字在德文里是螃蟹一类甲壳动物。巴赫在一次谈及克莱布斯时说道:“在一条小溪里只捉到了一只螃蟹。”

* * *

1705年,巴赫在阿仑斯塔特任管风琴师,是年刚过二十岁,正是火气方刚的年纪。有一天他同自己的表姐一起路经市集广场。迎面走来了一伙年轻人,为首的是一个好勇斗狠的吹奏大管的乐师。他手擎一根木棍冲了过来,要求巴赫道歉,因为不久前巴赫对他演奏大管加以指责。巴赫拒绝了,于是这个手执木棍的乐师和抽出佩剑的巴赫撕打起来,两人因这次斗殴受到了惩罚,对巴赫的惩罚尤重,不仅记录在案,他还被送到吕卑克玛丽恩教堂管风琴家D.布克斯特朗那里接受管教,为期一个月。

* * *

巴赫十五岁的时候,多次从他的住地吕恩堡徒步前往汉堡,这是为了去听时年已八十高龄的管风琴家、作曲家约翰·莱因肯(1623—1722)的管风琴演奏。有一次发生了这样一件匪夷所思的怪事:巴赫在返回吕恩堡的途中,精疲力竭,饥肠辘辘。他在一家小饭店的门前停下了脚步,贪婪地嗅着从店里飘出来的烤鱼香味,可他囊中一文不名。他围着饭店转了转,奇迹发生了。窗户倏地打开,一只看不见的手抛出来两个鱼头。年轻的巴赫慌不迭地拾起来,当他用牙齿咬下去时,他感到他咬到了金属般的东西。嗨,在鱼头里竟然藏着一枚金币。他掰开另一个鱼头,里面也有一枚。他先是对这意外之财不知所措,可随之他高兴地大叫起来,欢快地转身又朝汉堡奔去,要再一次听伟大的莱因肯的管风琴演奏。

* * *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二世是一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他也很勤奋。在他没有掉牙前,每天有四段时间吹奏长笛,他的虚荣心很强,喜欢以音乐的保护人自居,渴望与音乐界的名人结识。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儿子菲力普·埃玛努耶尔·巴赫是弗里德利希二世的宫廷乐师,在他的推荐下,父亲巴赫被邀请到波茨坦王宫。那是1747年的5月7日,当老巴赫到达时,这位国王正在宫廷开自己的音乐演奏会。他停下来,面向观众介绍说:“先生们,老巴赫来了。”

还来不及换装的巴赫被引见,并被国王领去参观他收藏的古老和新式的键盘乐器。国王随之要求他试弹,巴赫应允了,他娴熟的技艺和即兴的演出令国王入迷,弗里德利希对这位高贵的客人待之以王公贵族之礼,极力称赞巴赫的到来对波茨坦的重大意义。巴赫在返回莱比锡之前,他请求国王给他一个主题,他要以此谱成乐曲作为一个纪念,对这次访问留下一种“音乐的奉献”。

弗里德利国王太愿意借助巴赫的声望来显示他自己音乐上的成就和他的权威了,于是亲笔写下一个主题。稍后巴赫据此写出了他的那首天才的杰作《音乐的奉献》,呈给国王,作为对他在波茨坦这段时间的纪念。

* * *

有一天巴赫出席晚间聚会,恰有一个音乐家在钢琴前随兴地弹奏。这位音乐家在聚会人群中认出了巴赫,他跳了起来,并非有意地用一个不和谐的和弦结束了自己的表演。这个刺耳的声音使巴赫感到不舒服。他从迎面走来的主人身边跨了过去,径直地走到钢琴前坐了下来,把这个不和谐的和弦纠正了过来,完成了这个表演,随后向主人躬身示意。

* * *

巴赫经常被问及为什么特别关注非常简单的乐曲,对这些问题他的标准式的回答是:“我想试试我能做些什么。”每当他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始工作时,他就陷入复杂的对位冥思苦索之中,一点也不像说的那么简单。

* * *

巴赫特别喜爱全和弦,这不仅使他经常使用踏板(如果有的话),而且在必要情况下,他会用嘴叼一支铅笔来触动另一个琴键。

* * *

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在18世纪的美国,一个小提琴家巡回演出来到西部的一个小镇。在他的节目单上列有巴赫的《恰空舞曲》,但在演出当天,他认为在这座小镇演出这样一首古典乐曲不如改为演奏一首更加时尚的乐曲更为合适。于是撤下了这个节目。音乐会获得了成功,他回到旅店,正当他要休息时,响起了一阵迅疾的敲门声,他一打开门,一个身着牛仔服的人跨步而入,一声不响把门倒锁,抽下钥匙。随后他掏出手枪,指向目瞪口呆的艺术家。这个闯入者开始说道:“在您的节目单上列有《恰空舞曲》,可是您却没有演奏。我因为这首《恰空舞曲》骑了两天马来到此地,就是为了能听到它。您现在就给我演奏,否则……”小提琴家放松了下来,他点了点头,拿出小提琴,全神贯注演奏了这首著名的乐曲。这位陌生人静静地听完,随后把手枪插入枪套,道了一声谢谢,离开了房间,飞身上马,绝尘而去。

* * *

1720年巴赫前往汉堡,为的是再次拜访年近百岁的管风琴大师和作曲家约翰·亚当·莱因肯,他是巴赫青年时代的偶像,曾专诚从吕恩堡徒步到汉堡一睹这位大师的风采;莱因肯的管风琴演奏技艺无与伦比,他着力改编的合唱曲《巴比伦河畔》是令他为之骄傲的作品。当巴赫到达汉堡时,正巧圣·雅可比教堂管风琴师的位置空缺,巴赫立即应聘。他在理事会全体人员,还有亲临现场已垂垂老矣的莱因肯面前,先是演奏他自己的G小调赋格,它的主题采用一首欢快的荷兰民歌的旋律,这是为了表达他对莱因肯的敬意—莱因肯出生于荷兰。随后他在一首合唱曲的改编上展示了他的艺术,同样选择了莱因肯改编过的《巴比伦河畔》。

演奏结束后,莱因肯激动之极,他向巴赫伸出了手,他甚至吻了巴赫的手,说道:“我曾想,这门艺术已经死了,但现在我看到,在您身上它还活着!”莱因肯的赞语使人们确定,巴赫会当选的,然而中选的却是一个技艺平平的没有名望的管风琴师:约翰·约·海特曼。因为此人事先答应,当选后付给雅可比教堂司库四千马克。事情一经披露,舆论为之大哗,报纸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这座教堂的第一神父,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和康塔塔的歌词作者诺伊迈斯特在一次布道会讲述圣诞历史时,对天使合唱队气愤地说道,他肯定相信,就是一个伯利恒天使从天堂到此地演奏,想要成为雅可比教堂的管风琴师,可他无钱可付,只有重新飞走了!

* * *

巴赫的第一个妻子玛丽亚·巴巴拉是他的堂妹,1707年他们结为伉俪,感情甚笃,然而十三年之后她便去世。葬礼之后巴赫便在房间内埋头书案,用作曲来缓解心中的悲痛,不与任何人交谈。

突然间有人敲门,原来是办理葬仪的人前来索取费用。业已习惯于家务事都交由妻子办理的巴赫不假思索地回答:“到我妻子那儿拿钱去!”

* * *

老年的巴赫喜欢每晚上床时都要他的一个儿子在一架古钢琴上为他演奏,助他入睡。可他的那些儿子却不喜欢这项工作,只是希望父亲快快入睡,以便尽快离开。有一次轮到菲力普·埃马努埃尔(巴赫的第三个儿子),当他认为父亲已经入睡了时,便用一个不和协和弦猛地结束了演奏。老巴赫被惊醒,他起身便给儿子一记耳光,随后坐在古钢琴前,把这个不协和和弦变成协和音和弦。菲力普·埃马努埃尔在回忆此事时说:“所有不完整的,不完美的,不纯的和未完成的都会令他十分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