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1 / 1)

亨德尔:德国出生的作曲家、管风琴家,1726年加入英国国籍。写有多部歌剧、清唱剧、教堂音乐、声乐、管弦乐,著名作品有《阿尔米拉》、《扫罗》、《水上音乐》等。

1741年8月22日,从这一天起,直到9月14日,在这整整二十三天中,亨德尔一刻也没离开他在伦敦的住所。他像疯了一样伏案疾书,夜以继日。他谱写的乐谱一张接着一张,散放案头,飘落地下。即使他的仆人给他送来晚餐时,那原封未动的午餐依然摆在那儿。一天下午,仆人进入他的房间,看到这个着魔一样的大师长长地喘了一口气,他刚刚完成了咏叹调:《他受到了鄙视》。

当他把这部清唱剧的最后一个赞美词“哈里路亚”谱完时,泪水已经盈眶,热血已在胸中沸腾。周遭是万籁俱静的黑夜,宇宙响起了听不见的乐音。他僵直地立起身来,自言自语:“我看见天堂在我面前敞开了大门,我看见了崇高的上帝!”

亨德尔的《弥赛亚》清唱剧就是这样诞生的。七个月之后,当它在都柏林首次演出时,观众潮水般涌来,剧场为了能容纳更多的人,规定女士不得穿扩展开来的伞式裙,男士不得佩剑。七百人,这是空前的数字。成功无与伦比,这是人们听到过的最完美的音乐作品。1743年3月,当《弥赛亚》在伦敦首演时,国王乔治二世亲自光临。当合唱“哈里路亚”响起来时,全体观众,包括国王在内,都站了起来,伫立致敬。

演出后,亨德尔的一个朋友、崇拜者,金尔勋爵向他表示祝贺,称这是他创作的一部使所有听众心醉神迷的作品。亨德尔回答说:“如果我只是使他们心醉神迷的话,那我感到遗憾。我的意图是使他们变得更为美好。”亨德尔在自己遗嘱的一份附件上写明:“抄写一份清晰的总谱,连同清唱剧全部独唱声部,题写上《弥赛亚》标题赠送孤儿院。”1759年4月14日,业已失明的大师溘然辞世,17年前的7月13日,正是《弥赛亚》在都柏林首演的日子。也许并不是完全的巧合,在那一天,主把盖世的荣耀赐予了他,在这一天主把天堂的大门敞开接他而去。海顿在一次听《弥赛亚》的演出时说道:“他是我们所有人的大师。”贝多芬称他是“所有大师无法企及的大师”,“我愿砍我的头颅献到他的墓前”。

* * *

乔治·弗里德利希·亨德尔有一次在一位英国贵族家里做客;此人知道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喜饮,于是在席间送上一瓶上好的佳酿,并问道,“大师,这种酒不是像一部清唱剧那样美妙吗?”“是的,是的,”亨德尔说,“真的不错。”“若是您对这种酒不满意的话,那还有另外一些酒呢。在我的酒窖里有布尔贡特,有托卡耶、波尔波和莱茵酒。”“好极了,那就把它们都送上来吧,没有合唱队是成不了一部清唱剧的。”

* * *

亨德尔不仅贪杯,更是嗜爱美酒。在伦敦时,有一次他设家宴请皇家乐队经理和一些音乐界人士。席间他经常喊叫起来:“我想到了。”于是,他离开众人进入自己的书房。被宴请的人并不介意,要是因为他们而中断了天才的乐思,那世界会为此怪罪他们的。

亨德尔对此表示感谢。可是他却经常这样喊叫起来,每一次都要离开饭桌。一个客人感到好奇,于是从钥匙孔里朝书房里窥望。他惊奇地看到,亨德尔不是在谱写乐曲,而是在喝酒。后来才清楚了,亨德尔从一个崇拜者那里得到了一箱子布尔贡特酒。这酒对他太宝贵了,他不情愿与他的客人共享。于是就想出了这个主意,他自己去喝布尔贡特酒,让他的客人喝普通的酒。

* * *

亨德尔不仅善饮而且健啖。一次他在一家饭馆订了三份套餐。可饭菜却迟迟不送上来,耐心等待后,他终于叫了起来:“为什么我叫的饭菜还不到?”侍者回答说:“当客人都到齐了时,才上菜。”亨德尔笑了起来:“那就prestissimo(此是意大利文,音乐术语,意为非常快)送上来!我就是全部客人。”

* * *

亨德尔的歌剧、清唱剧在伦敦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它们是伦敦的一些剧院经常保留的剧目。他的出版人华尔士因印制这些剧目的总谱而大赚,远比作曲家本人赚得多得多,亨德尔心知肚明,但无可奈何。有一天他对亨德尔说,能不能再谱一部歌剧,再赚一笔钱。大师正好借此机会发泄怨气,他回敬道:“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一次我们调一调角色,您来谱写歌剧,我来出版印制好了。多公平啊。”

* * *

亨德尔在伦敦举办的音乐会,初期听众寥寥可数。他为了安慰他的追随者和朋友,说道:“这没有关系,剧院越空,那音乐听起来就越美。”

* * *

亨德尔二十多天足不出户,像疯了一样创作了那部著名的清唱歌剧《弥赛亚》;每当他沉心在工作时,他会忘记周围的一切,忘记生活中常规习俗的存在。在他谱写清唱剧《犹大·马加比》时,一天清晨,他匆忙地跳上一辆马车,驶向这部清唱歌剧的词作者诗人托马斯·摩莱尔的住地。敲响大门,大声叫喊:“摩莱尔,嗨,醒醒,摩莱尔。”

还躺在**的诗人,揉了揉眼睛,望了望钟,是早晨五点钟。他走到了窗前,打开了窗户,朝下望去,竟然是衣着不整的亨德尔。

“见鬼,什么是Billow?”[1]作曲家喊道。

“什么,你怎么想到Billow?”摩莱尔问。

“Billow,Billow!”从下面传来不耐烦的叫声,“是您的清唱剧里出现的一个字,我不知道,这个Billow是什么!”

* * *

1706年在威尼斯,作曲家、羽管键琴演奏家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在一次化装舞会上看到一个面戴黑色面具弹斯宾耐琴(Spinet,一种长方形的羽管键琴)的人。此前他从没有见到过,有人能将这种乐器弹得如此娴熟,如此神奇。他听得入迷,随后斩截地说道:“只有魔鬼本人才能做到,若不,他就是那个撒克逊人!”

他说对了,他就是那个著名的撒克逊人:乔治·弗里德利希·亨德尔。从这一天起俩人成为终生好友。

* * *

那是亨德尔在伦敦经营歌剧院的时期,他自己坐在管风琴前亲自指挥乐队。观众对这位作曲家的伴奏听得十分入迷,把其他的都置之脑后了。这使台上的歌唱家十分恼火,特别是一个意大利歌唱演员,他怒从心起,对大师破口大骂并狂暴地说道,在下一次演出时他要从台上跳到管风琴上去。亨德尔听到后就在下一次排练时对那位歌唱演员说:“我听说了,您要从台上跳到我的管风琴上。请告诉我您准备在哪一个晚上演出时表演您的节目,我要在剧院的海报上公布,您的这一跳肯定会比您的歌唱带来更大的收入!”

* * *

亨德尔有一天在伦敦拥挤的道路上丢了自己的假发。沉浸在沉思默想中的他根本就没有觉察,直到一个年轻的姑娘提醒他时,他才发现。事有凑巧,这个少女是一个理发师的女儿,她家的理发店就在附近,她帮助作曲家从窘境中解脱出来。亨德尔非常喜欢这个姑娘,从这以后他不断地来这家理发店并准备筹划结婚。为了表示他的爱慕之情,他把他的清唱剧《救世主》总谱赠给了这位姑娘。

有一天他进入这家理发店,没有人发现他;那个姑娘正在为一个顾客理发。就在这时候她朝向她身后的父亲喊道:“给我再从那份乐谱上撕几张下来,要卷发用!”亨德尔一声不响地走出了理发店,一股疾风扑面而来,他的结婚念头随风而逝。

* * *

亨德尔有一次被责备,说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借用”了不少其他作曲家的东西。他为自己进行了辩护:“啊,这些音乐新手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对待这些优美的旋律!”

* * *

亨德尔在一次爱尔兰之旅的途中不得不停下来,尽管他不情愿,可他不愿浪费时间,于是询问这座小城的一个管风琴师,能否找到几位能视唱乐谱的合唱队员。管风琴师向他推荐一些歌手,这其中有一个印刷工,他有一个好嗓子,是唱低音的。

在试唱时,这个人却唱得糟糕透了,亨德尔恼火地大声叱责:“你这个混蛋,你不是说过你能视唱吗?”

这位男低音胆怯地回答:“我是能的,但不是在第一次就行的。”

* * *

为乌德勒支和平庆典,亨德尔要演出他的《乌德勒支感恩赞》,在进行彩排时,他对乐师们说:“我的先生们!一个无赖,他今天要犯一个大错误了!”

他忘情于自己的这部作品,为乐师们的精湛演出着迷,可是作曲家本人却干脆忘记了指挥一个乐段的进入。首席小提琴朝他喊了一声,他只是耸耸肩,继续指挥下去。

在排练结束时,他向乐师们道歉:“我的先生们,我就是那个无赖!”

[1] Billow,有波涛汹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