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陶冶忧乡爱国的史家情怀(1 / 1)

金毓黻先生是东北史大家,其治东北史的缘起,与忧乡爱国的情怀密切相关。他早年在日记中即写道:“……今人竞言爱国,不知爱国须自爱乡始;又竞言保存国粹,不知保存国粹须自刊刻先正遗著始。”因此他在年轻时即开始研究东北文献,辑补史料。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军国主义网罗一批御用学人编写了《满洲历史地理》,意在摸清东北史的家底,以利吞并。金先生在《东北通史》引言中说:“今日有一奇异之现象,即研究东北史之重心,不在吾国,而在日本,是也。姑无论其用意若何,所述有无牵强附会,而其搜材之富,立说之繁,著书之多,亦足令人惊叹……是其影响之巨,遗患之深,岂待今日而后见。此由吾国向无此类精详之专书,可供世界学者之考览,而国人忽略史事,研究不早,亦其一端也……失之东隅,犹可收之桑榆。然则研究东北史,其可缓乎?”他治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时人了解东北历史,唤起其爱国热忱,激励人们收复故土。他说:“不佞世居辽东,基于忧乡之心,研究东北文献,积有数年”。表明自己研究东北地方史,出于对日寇侵略我国东北之愤慨,“意在整理史料”,恢复历史原来面貌,“藉以就正当世”,力矫异国人别有用心,积非成是之弊;同时在治学过程中,他不以古史自囿,重视史料积累,言必有据,不尚空谈,开启了中国东北史研究的严谨求实、经世致用之风。

金毓黻基于忧乡爱国之心的治学历程也同样给我们从事历史文选教学者以一定的启示。纵观现在的历史文选教材,多以时代为序,经史子集、理文小史兼采,以适应各大高校通用。这种编排原则固然能够全面覆盖历史要籍,使学生掌握典籍概貌,但是也的确有难以揭示地方特色、缺少乡邦舆地之学的遗憾。尤其高校教育教学中,一直在进行加强学生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的实践。然而高校学生基本历史文化素养的缺失现象非常严重,不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和优良传统,不熟悉自己家乡的历史和发展,这些缺憾不是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马列主义原理等公共选修课程所能解决的。在各省市争相挖掘、保护、利用地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热潮之中,地方历史人才的缺乏是非常明显的例证。如何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在传统的历史文选教学中合理、适当地加入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篇目,多角度地引发、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既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又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秀人才,是各地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中需要迫切关注的内容。

以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地区为例,人们一般认为黑龙江地方原是荒蛮之地,没有什么历史文化可言,但实际上黑龙江较为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早在17.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自商周以来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历史上黑龙江地域上的民族曾几度入主中原,两度建立中央王朝,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等,并保留下三江平原挹娄汉魏遗址、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代上京会宁府遗址、金长城遗址等重要的文化遗址。总体而言,北方世居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人文化、移民文化、中外交流文化是其独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由于地域和历史文化特点,黑龙江省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和文化名人,如渤海文化时期的杨泰师,金代的洪皓,清代的吴兆骞、方拱乾,清末民初的杨小楼、王鸿寿等。

自2006年始,“黑龙江历史文化保护挖掘与利用”被列为黑龙江省思想文化战线首批启动的一号课题。省委宣传部提出“开发建设文化大省”,“挖掘、保护、利用黑龙江省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号召。兴建黑龙江省历史文化事业及各项建设事业,不仅需要大量的历史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素养的优秀学子。因此,如何在高校中,尤其是在历史文选教学中加强历史文化素养教育,更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生于黑龙江、身在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学习的学生对于历史悠久、丰富独特的黑龙江地域文化也不甚了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历史文选教学进程,鼓励、建议学生关注、查找、踏访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增强感性认识,培养爱乡爱国的史家情怀。如在讲授《资治通鉴·淝水之战》时,即利用选文中提到的慕容垂的内容,让学生借此查找鲜卑历史,了解到西晋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东鲜卑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慕容部的慕容皝创立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降前秦。公元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溃。后燕慕容德成立南燕。南燕也被北魏所灭。北鲜卑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公元386年,代国后代拓跋珪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

在讲授有关唐代史事的诸多史籍,如《通鉴纪事本末·杨氏之宠》、柳宗元《封建论》、吴兢《贞观政要》时,让学生查找有关唐代历史变迁、行政制度等方面的辅助文献资料,并且有意识地让他们注意同样处在唐代,盛唐时期东北地域的“海东盛国”渤海的兴亡经过,借以了解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又如在讲授有关金、清的选文时,引导学生同时关注女真族的历史与文化等。

通过在历史文选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料,学生们不仅可以全面掌握历代重要史籍,还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段中乡邦故土的史事与史料,能够一举两得,收到提升传统学养与增强爱乡爱国情怀的双赢效果。

当然,如何在教改大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在历史文选教学中既注重传统史学修养的塑造、又善于吸收西方先进的史学方法,同时兼顾到地域文化特色,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无论前路如何漫长修远,也不会阻挡有志于此者的上下求索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