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系下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1 / 1)

临沂师范学院 王厚香

我们学校根据当前社会与本专业发展的实际,从学生就业的需要出发,近几年来逐步进行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新的课程本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国际化课程建设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培养方向,设置许多方向性的课程,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由此,一些传统学科的基础性课程的学时逐渐减少,就拿历史学专业的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来说,教学时间由过去的108学时逐步减少到72学时、64学时,直到现在的48学时。在教学时间大大减少的同时,如何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成了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师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

笔者从事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已经有10年时间,这10年正好是我们学校大幅度改革的10年。在教学时间逐步减少的过程中,如何适应现实状况,同时又尽可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的尝试与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第一,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通过典型文章的示范性教学,培养学生辨识繁体字、阅读理解文言史料、分析与运用史料的基本能力。

在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首先要过繁体字关,因为目前中小学期间学生很少接触繁体字,对繁体字很陌生。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过繁体字关,即使古汉语知识学得再好,在古代文献史料面前也是寸步难行。因为不仅旧版古代文献皆为竖排、繁体,即使新版古代文献也有不少仍是竖行、繁体的排印形式,此外,还有一些是未经整理的影印本。因此,我在教学中把辨识繁体字作为扫除阅读古代文献障碍的第一关,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古汉语字典,找出《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当中自己感兴趣或是熟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相关篇章,集中阅读、辨认,尽快熟认繁体字。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练习,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扫除繁体字的障碍。

中国历史文选课首先是一门语言课,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史料的能力。但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又不同于中学阶段语文课中的文言文教学,学生仅仅能够从字句方面进行翻译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历史文选课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史等课程关系十分紧密。中国历史文选课尽管也把古汉语基本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但只要求学生能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去解决阅读古籍中的字、词、句的理解问题。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教学目的,更为根本的还是在于通过阅读古代文言文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中国历史文选的选文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紧密结合,所选文章大都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章,因此,教学内容必然要涉及史料价值问题,课程教学应当包含教师对史料的分析与运用的示范。在准确理解文献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运用史料,即培养学生分析、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这是该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的做法是:在重点讲授一篇选文之后,针对选文的内容,精心设计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选文的史料价值,并结合中国古代史课程和其他相关历史典籍,学习运用所学史料分析历史问题。比如,在讲授《尚书·牧誓》一文时,在串讲完课文的字句意思,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1)文中周武王列举的商纣王的四大罪状是什么?(2)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你认为这些罪状能不能构成武王伐纣的理由?(3)根据本文,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和其他历史典籍的记载,分析商被周灭亡的原因。第一和第二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言,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第三个问题留作课后作业,写成一篇小论文,要求有论有据,至少引用三部典籍的记载。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有关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的古文献记载,又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古文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二,增加课外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与运用史料的能力。

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课外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只有课堂上老师的通篇串讲或者进行史料分析的示范,而没有学生的亲自实践的话,往往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时什么都明白,而一旦自己独立阅读就难以正确分析语言现象、完全理解文言文史料的情况,更谈不上分析、鉴别和运用文言文史料了。所以仅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哪怕课时再多,也是无法达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方面,历史文选课教师们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地方史料丰富的特点,充分利用地方史料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带学生参观石刻,给学生讲解石刻的来历、特点、史料价值,指导学生对石刻铭文进行标点、翻译,进行史料价值的分析。这样做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学习历史文选课的意义,自然会增加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1]

有的教师从前四史或《资治通鉴》中选取部分段落,让每个学生负责一段,要求学生查阅史籍原著校对原文,注释选段中的字、词,词包括人名、地名、职官、典故等,然后全段翻译,并分析选段的史料价值。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2]

笔者的做法是:利用现代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学习每一篇选文前,提前两三周将课前预习与课外阅读、练习的要求发到本门课程的公共邮箱里。让学生根据要求预习课文,将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一般的字、词的障碍先行解决掉,节省课堂上串解课文的时间。同时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根据自己的情况有计划地安排课外阅读,避免每次都课后布置、学生难以保证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的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与历史文选课相关的古汉语知识专题,如汉字的构造、词类的活用、古汉语的特殊词序、如何标点古文献、古文今译的原则与方法、史料分析举例、古代职官制度简介、目录版本和校勘常识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知识素养,也为他们日后阅读和运用文言文史料奠定了方法基础;另一类是需要学生阅读的文言文史料,一般是选取那些与所讲选文在内容、历史背景上有一定关联或者是在体例上能够补充课本选文的不足的篇目或选段,可以围绕课文形成一个专题系列,让学生了解除了课本上的选文之外,相关历史问题还有其他丰富的资料,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史料的排比和分析的方法,形成全面运用史料的初步意识。在每一段史料之后,都布置一些相关的题目,包括注释选段中的字、词(词包括人名、地名、职官、典故等),翻译段落,进行史料价值分析等。这样过去传统教学中很多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或解决的问题,都安排到课外由学生自己解决,这就既解决了教学课时减少与教学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又符合新时期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要求,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由于采取上述做法,在教学课时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我们也能较好地完成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任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学习效果。

[1] 韦勇强:《〈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载《广西高教研究》,2001(3)。

[2] 刘新慧:《关于高校〈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的两点思考》,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