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博”,指的是在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上,指导、督促学生尽量扩大古文献阅读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这话当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如欲真正提高阅读古文献的能力,多读、熟读,无论如何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年来主干课课时的不断压缩,其初衷是欲将课堂讲授时间还给学生自学。但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做到指导、督促学生自学,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历史文选教学而言,仅凭蜻蜓点水式的讲几篇选文,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正如有的历史文选教师所言,“因课时所限,文选课只能选取其中若干篇文章进行教学。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平线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在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上,自觉地独立地学习文选以外的大量文言史料,这是一件长期繁重的任务。只有多读、多练、多思,才能有所收获。”[2]所以,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不能对学生的课后学习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因为学生中有自主学习意识的毕竟是少数。如何做到督促学生课后大量地阅读古文献,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加强对指导阅读的篇章的指导与督察。文选教材的选文一般都有一些阅读障碍较少且篇幅又很长的选文,如《三国志·诸葛亮传》《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等,这样的篇章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行阅读,并让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提出阅读难点,教师课堂集中讲授学生提出的难点。这样讲授更有针对性,学生听课精力也更集中,更重要的是,可以以少量的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选文。不过,对于学生的自读,教师要事先提示阅读要点,还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督促检查,譬如用课堂提问或课堂小考等方式进行抽查,抽查的成绩要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以避免学生将指导阅读内容当成了可读可不读的部分。
第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之外的文献。教师可以倡导学生每学期自行读一部书,如《史记》《左传》《诗经》等。不过,学生要应付各科考试,特别是外语的学习占用了大量时间,在一学期内让学生阅读一部书,除少数原本古文基础较好、对史书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之外,鲜有能真正完成任务的。如果布置任务绝大多数学生完不成,这个任务也就只能是流于形式。但是,规定学生必须阅读一些经典篇章是完全可行的。任何一部文选教材中都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经典篇章,譬如我院所选用的教材是周予同的《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篇章如《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齐晋鞌之战》《晋灵公不君》《重耳之亡》《烛之武退秦师》;《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诗经》中的《豳风·东山》《卫风·氓》《小雅·采薇》《大雅·緜》;《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触龙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以及刘知几的《史通·疑古》《新唐书·魏征传》等,都是古文献中的精华,为了达到布置任务的目的,要将这部分课外阅读篇目列入期末考试范围,我一般都在试卷中单列“课外阅读考查”部分,成绩至少要占到25%以上,用考试这个杠杆,“逼”学生必须去读,学生被“逼”的结果,既加大了课外阅读量,也培养了他们日后课外阅读的意识。当然,课外阅读对于绝大多数的新生来说,仍有不小的难度,故教师仍然要采取措施进行辅导。多媒体、网络平台这些现代化的手段,都可以充分利用,或集中答疑,或提供辅助阅读资料,确保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让学生真正能按要求去读,而且能读有所获。
第三,历史文选教学当与中国古代史教学形成互动。即历史文选教师在讲授选文时,要有意识地与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相联系,例如,《尚书·牧誓》所记载的武王伐纣的时间、地点、参战的西方各部族名称,以及武王演说辞中所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军纪、战术;《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具体时代背景及内容;《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的党锢之祸形成发展的过程极其复杂的成因等,这些都是古代史课程讲授内容的原始依据。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有意识地提问学生古代史课上学到的相关内容,就会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正确解读古文献资料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历史文选教师还应主动与古代史任课教师沟通,寻求配合。古代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加大原始资料征引的力度,并且利用教学手段督促学生课后自觉阅读史书。譬如,在期末考试中文献资料解读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一直保持状态,巩固乃至扩大历史文选的教学成果。
以上就是我所说的历史文选教学方法上的“精”与“博”。不过,真正欲将此教学设想落到实处也并非易事。一方面,对于历史文选任课教师来说,既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又须具备通识之才;另一方面,在课程建设方面,还须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以我们学院为例,连续几届学生阅读古文能力的下降,论文中古文引用的错讹,以及在毕业论文选题、考研等方面有意回避解读古文的现象,已经引起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本学年始将历史文选课改为两学期制,课时也相应增加,并且已酝酿在古代史授课中加大古文献资料解读内容,这些都给学生大幅度提高独立阅读史书史料的能力带来了新的希望。
[1]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注引《魏略》载王肃语。
[2] 吕志毅:《关于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三集,34页,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