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教学之“精”,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讲授选文内容时要追求精深。教师应利用有限的课时,选择一些思想性、可读性、史料价值都很高的篇章,讲深讲透,以求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史书史料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并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史书、史料的思维习惯,以及深入理解、分析文章的内涵的能力,逐渐扭转学生阅读古文的畏难厌学情绪。
首先,教师要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文化常识、典章制度,以及选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等知识,将选文内容讲深讲透,而不能走马观花式的讲授。现在古文今译的书很多,如果历史文选课仅完成今译的任务,那就失去了授课的意义。
以《诗经·豳风·七月》的讲授为例,要让学生真正读懂它,就涉及了很多知识领域。如其中“一之日觱发”一句,要说明“一之日”及“某之日”与此诗中“某月”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不提到古代的“三正说”的问题,这其中涉及许多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讲“觱发”一词,也不能仅说明是“风寒貌”或“寒风触物声”,因为这样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词义,更不能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要讲清楚什么是联绵词,让学生了解古代有大量来自于民间口语的联绵词,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不可分释,其义在音”,且多数是用来描摹事物的声音、形态的。而要说明“觱发”属双声词,还涉及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之说[1]。又如:解释 “塞向墐户”的“向”、“户”,都涉及了文字学的知识,如果不向学生展示“向”的甲骨文字体,学生就很难真正信服《毛传》“北出牖也”的解释;如果不介绍“户”的甲骨文字体及其后来演变,并辅以《说文》“半门曰户”的解说,学生就很难从内心里接受“户”的本义是“门”而不是“窗户”。
又如“八月剥枣”一句,据宋人洪迈说,王安石撰《诗经新义》曾将此句解释成“剥者,剥其皮而进之,以其养老也”,直到后来“步至民家,问其翁安在。曰:去攴枣”,这才悟出“剥”当为“攴”的通假字[2]。从上古时期轻重唇不分的规律来看,古“剥”、“攴”音相通, “攴”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以手持棒之状,引申有轻轻敲打之意,《说文》释其字云“小击也”。其实《毛传》已释“剥”为“击也”,《经典释文》注其音为“普卜反”,正是为了说明此字为通假字。而王安石当初却忽略了古注,绕了一个大圈子,反而闹出了笑话。通过这个例子的讲授,既可使学生懂得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训诂学的知识来解读古文献的重要意义。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重视古注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读古书的基本方法。我认为这对学生日后独立阅读古代史书史料是极有益处的。
还有,诗中叙述当时人们养蚕、纺织、狩猎、酿酒、修屋、藏冰、祭祖、下场诸事,以及诗中大量的民谚在当时所具有的“以知天时,以授民事”[3]的实用价值,都涉及古代的文化常识,结合这些文化常识把这些内容讲深透,才能使学生走近古代社会,对《七月》所展示的周民族在豳地的劳动生活及风俗人情有了感性认识,进而认识到《七月》珍贵的文献价值。至于《七月》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农夫的辛酸,即对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的揭示,更应结合周代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其思想价值。笔者认为,青年学生之所以厌读古文献,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读“懂”,他们借助于注释,虽然也能阅读古文献,但却往往只能得到些浮光掠影的印象,久而久之,自然会远离了古文献。所以,教师要精讲一些篇章,让学生懂得怎样才是真正读懂了古文献,改变他们对古文献的浮浅的认识,激发他们自觉学习古文献的热情。
此外,在解读选文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有争议的解说,要有选择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探讨,何况有些问题实际上也难以回避。
还以《七月》为例。关于此诗的作者,《毛诗序》说是“周公陈王业也”,清代方玉润认为当是农夫自述,今人多从后者。而关于农夫的身份,还有奴隶、农奴、平民等多种说法。这样的问题,教师虽然不宜烦琐地引证论述,但也必须提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加以比较分析,确定一说,否则的话,本篇内容的讲授就失去了依托。又如,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当代人有很多将其释为女奴的伤悲,是因为担心被贵族公子抢回家去糟蹋[4]。这样的解释,有很多疑点,诸如:先秦时的公子是“贵族公子”的泛称吗?女奴虽然可能没有人身自由,但女奴应有其归属,她所归属的主人有无必要去抢自己的女奴呢?如果说抢人的公子不是女奴的主人,那么,他是否可以去抢非其归属的女奴呢?还有,“归”在先秦时多指女子出嫁,当然也有返回之意。但如果此处释为返回,则诗云“与公子同归”,那还有被抢的意思吗?其实,公子在先秦时特指公侯的儿女,既可称男亦可称女。《毛传》《郑笺》《孔疏》等古注对此虽未能给人明晰的解说,但都未流露出一丝贵族公子强抢女奴的蛛丝马迹。清人姚际恒《诗经通论》始提出“公子”是“豳公之子,乃女公子也”,而采桑女的伤悲是源自“将随女公子嫁为媵”。这一解释就比较合乎情理,也得到当代一些学者的认同。而贵族公子强抢女奴说,则很有可能是将后世豪强恶霸侵凌民女之事,附会到上古社会中去了。
当然,学术上的争议孰是孰非还很难定论,但教师却不能将这类争议搁置不提,或简单地择其一说了事。现在的大学新生最令人担忧的是思想上的僵化与盲从。他们在高中期间忙于应试, 最关心的是标准答案,唯欲知其然而不问其所以然。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知识领域中更为广阔的天空,以便开启学生的头脑,使之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为达此目的,我还让学生就教师提出的有争议的问题,择选其一,尝试撰写学术短文,为了不使学生因不熟悉论文写作而无所措手足,我事先将论文选题原则、查找资料的方法、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论文的格式等明示学生,学生有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规范,对撰写论文就会产生兴趣。带着撰写论文的任务再去听课,无形中又引发了学生听课、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就学生已完成的论文来看,如《“牧野”是地名吗?》《〈七月〉之“公子”考》《生男赐犬生女赐豚考》《“亿有三千”是多少人?》《“齐冠带衣履天下”正解》《“千金之子,不死于市”释义》《“计然”考》等,尽管稚气十足,但绝大多数学生态度认真,热情高涨,少数学生还显示出了他们良好的科研潜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心中已种下了学贵善疑的种子,使他们养成了善思考、喜钻研、刻意创新的意识,增强了自觉研读古文献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所说的历史文选教学之“精”的大致内涵,我认为教师只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选文讲深讲透,并且引导学生参与研读,才能对学生阅读古文献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使其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也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觉阅读古文献的兴趣。在当前教学时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种精讲方式尤显重要。
[1]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卷五云:“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案:实际古音或当为轻重唇不分。
[2] (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五。
[3] (宋)朱熹:《诗集传》卷八,引王安石语。
[4]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余冠英:《诗经选注》、高亨:《诗经今注》等,大都持此说。而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注此句云:“据近人说,农村少女恐怕随时被贵族掳去,所以不免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