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教学方法(1 / 1)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的“精”与“博”

辽宁师范大学 梅显懋

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是历史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史书史料的能力。当然,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这门课程还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去解决历史研究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1]。这一提法当然也不无道理,但本课程要完成的基本任务,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这个问题解决了,也就为运用史料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况且,就目前客观情况而言,历史文选教学欲完成基本任务,也绝非易事。

国学大师陈垣在20世纪20年代,意识到了白话文运动兴起所带来的副作用,即年青一代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的下降,在北京大学创设了中国历史名著选读课程,影响极大,此后中国历史文选课程,逐渐成为高校历史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时至今日,已近一个世纪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的青年与陈垣时代的青年,在阅读古文献能力方面已有了相当大的差距。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两次汉字简化,印刷版式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的网络文化的风行,吸引了大批的年轻人,这种文化快餐得来甚易,逐渐使人有了不愿细品具有深层内涵的作品的习惯,而古代文献本来就不能以吃快餐的方式来汲取营养,这就更加拉大了青年学生与古文献之间的距离。笔者积二十余年从事历史文选教学的亲身体会,深感大学新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他们在初接触本课程之时,普遍具有畏难的情绪。而另一方面,在主干课程普遍压缩课时的大背景下,历史文选的教学课时也在减少,这给历史文选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学者感慨历史文选教学仅提高学生阅读史书史料的能力,已是“不低的目标”[2]了。

然而,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具有独立阅读史籍史料的能力,至少在古代史的学习方面,就失去了最基础的能力。更谈不上获得什么真才实学了。鉴于这种严峻的教学现状,笔者长期以来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以有限的课时,最大限度地完成历史文选的教学任务。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途径不一,本文仅以历史文选教学方法上的“精”与“博”的问题,述一得之见,以就教于专家同行。

[1] 吕志毅:《关于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学的几点思考》,李家发:《关于“实词”教学》,张家璠、陈仰光:《群策群力,努力把“文选”教材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编写〈中国历史文选〉教材小结》,阎爱民:《返璞归真——论历史文选的教材编纂应以影印线装书的版式为宜》(皆见于《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 第三集)等,都提出了历史文选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与运用史书史料能力的观点。

[2] 阙勋吾:《中国历史文选》,前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