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实践环节的思考(1 / 1)

徐州师范大学 杨绪敏

历史文选教学一般侧重于要籍介绍、字词句的解释和串讲,却往往忽视了教学实践这一环节。教学实践环节之于历史文选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在全国高校文科教学评估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记忆、轻思考、懒动手的不良倾向,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惯于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记忆的学习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大学生学术视野狭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不知如何选题,怎样搜集和鉴别资料,如何运用资料展开论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文科教学必须重视教学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训练。

长期以来,大多数院校对于历史文选教学实践环节往往不予重视。考查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受历史文选课时量限制。由于近十年来公共课的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量,历史文选课课时量也相应的被压缩。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恢复高考以来,我校原设计的教学计划规定:历史文选课每周4课时,共开设两年。总学时达到280多个,经过几次教学计划调整,如今是每周平均2.5课时,共开设一年,总学时为78课时。课时量的大幅压缩,使得教师在落实教学实践环节上缺少应有的时间保证。二是任课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缺少对教学实践的认识。很多任课教师认为,历史文选课的教学主要侧重要籍介绍、字词句的解释和串讲,特别要重视字词的落实,教会学生懂得看哪些书,以及懂得相关史料即可,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历史文选课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史学原著,更重要的还要引导他们鉴别史料、分析和研究史料,不断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进行历史文选课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该门课的教学实践不同于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主要应当侧重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强古文句读、注释练习。新入学的大学生虽然在初、高中阶段学习了不少古典文学名篇,掌握了一定的古汉语知识,但这对于未来主要从事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专门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入学后往往反映看竖排版的古书不适应,繁体字、异体字看不懂,尤其看不懂未加标点的古书。因此加强古文句读、注释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在教授历史文选教材内容的同时,要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为不熟悉的史料加标点和注释。作业中的史料最好采用繁体字、竖排版。古人云:“学识何如观点书。”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法,逐步适应对史学原著的阅读,并能正确地为古文加标点,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献的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夯实扎实的基础。

二是培养学生搜集和鉴别史料的能力。梁启超曾指出:“史学较诸他种学科,其搜集资料与选择资料实最劳而最难。史学成就独晚,职此之由。”[1]中国历史文选课中讲授“要籍介绍”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看哪些书,了解这些“要籍”的基本情况。仅此还不够,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字记录以外”的史料,即如梁启超所云:“现存之实迹”、“口碑性质之史料”、“遗下之古物”等。[2]因此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及各种史迹遗存。以我校为例,我们平时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参观考察徐州博物馆、楚王陵、徐州汉画像石馆等。每年都组织学生到西安、洛阳或到北京参观考察,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法门寺、碑林、关林、龙门石窟、国家历史博物馆、故宫、长城、圆明园、卢沟桥等著名博物馆及文化遗址,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在搜集史料过程中“征文考献”的重要意义。

在对某一“要籍”介绍或选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先设计一些课题,引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初步鉴别、分析和综述。比如在介绍司马迁《史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迁传》等相关篇目,去分析研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是如何“征文考献”,搜集和鉴别史料的?通过这种实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学得如何搜集和鉴别、运用史料的方法。我们还借鉴了陈垣先生当年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讲授“史源学实习”的范例,“择近代史学名著一二种,一一追寻史源,考证其讹误,以练习读史之能力,警惕著论之轻心”[3],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等史学名著,锻炼学生归纳史料、鉴别史料的能力。

有时要在教材基础上适当扩大史书的介绍范围。比如在介绍明代史学著作时,除了介绍《明史》《国榷》等主要史著之外,我们还介绍了关于明朝外国史地研究的著作,如巩珍《西洋番国志》、费信《星槎胜览》、马欢《瀛涯胜览》(三书均有中华书局标点本、四库存目史部第255),关于日本的研究有薛俊《日本国考略》(四库存目史部第255)、蔡汝贤《东夷图像》《东夷图说》(四库存目史部第255)、李言恭、郝杰《日本考》(中华书局,四库存目史部第255)。另有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张燮《东西洋考》(四库全书)等。再如介绍明代边防史研究的著作,如许论《九边图论》(四库禁毁书目)、魏焕《皇明九边考》(四库存目史部第226)、采朱德《倭变事略》(中国历史研究资料本)、郑若曾《筹海图编》(四库存目史部第277)、王士骐《皇明驭倭录》(四库存目史部第52)、王在晋《海防纂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徐日则《五边典则》(四库禁毁书目史部第25)、张燧《经世挈要》(四库禁毁书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研读这方面的著作,鼓励学生或就某一部史学著作进行深入研究,或从宏观上对明代关于外国史地研究、边防史地研究状况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关的研究课题,为今后从事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论述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讲解一篇选文时,不能仅限于字句疏通,而应该在讲解明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比如在讲授《秦始皇本纪》时,可设计一些讨论题,如“怎样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什么秦始皇明令禁毁的书至今大都保留下来?而明令不禁毁的书至今一本都没有保留下来?”引导学生去查找郑樵《通志·校雠略》“秦不绝儒学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等前人之论述,作深层次的思考。在讲授郑樵《通志·总序》时,可引导学生就郑樵关于对司马迁《史记》“博不足”、“雅不足”的批评和对班固“全无学术,专事剽窃”的指责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种引导去开启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课时量普遍偏少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教学实践环节的落实?我认为教学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历史文选”课的教学实践主要有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两种情况,而形式上可采取课堂提问、讨论和课外作业、撰写小论文等方式。在课时量偏少的情况下,可尽量采用课外练习的形式,也可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网上与学生互动。但不管采用怎样的形式,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准备,就讨论的某一问题,搜集资料,明确观点,否则自己心中无数,任凭学生发表议论,最后无法作出正确的结论或正确的引导。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同上。

[3] 《陈垣史源学杂文》,前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