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慧敏 邓湘树 鲁航[1]
成都市温江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新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社区建设为平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之间的“三社”互动。本文以成都市温江区农民集中安置社区“三社互动”为例,探讨了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实践模式。“三社互动”项目运行之初,项目组在这三个试点社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对安置区居民的需求评估,发现农民集中安置社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需求主要集中于自我服务型社会组织、互助服务型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型社会组织和枢纽型社会组织这四类社会组织上。针对社区组织交流互动不足,管理人才缺失,能力低下,缺乏制度保障,服务类型单一等诸多问题,提出农民集中安置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社会组织持续发展;以机制建设为基础,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制度化;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多样化的社会组织;以能力建设为根本,扩充社会组织服务功能,以社区活动为载体,拓展社会组织参与途径;以示范引领为手段,推动社会组织服务专业化。“三社互动”项目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社区社会组织得到了培育和发展,促进了社区共融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探索农民集中安置区社会管理新模式,社区社会组织要以需求为本,解决社区实际问题;要主题引导,保障社会组织发展;要专业介入,提升社会组织能力;要制度保障,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要建立机制,促进公众广泛参与;要培养骨干,造就社会组织人才。
培育和发育现代社会组织、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生态体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培育和发展现代社会组织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保障体制、监管体制、治理体制、运行体制、多元合作互动体制,成都市温江区分别从这几个层面进行了有效探索。成都市温江区针对当前城乡统筹中农民集中安置居住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意识薄弱、参与途径缺失、管理能力低下、人员素质缺乏、组织沟通互动不足等问题,结合社区居民生活方式转变需要多样化服务、居民互动不足融合困难、孤寡老人等特殊弱势群体需求凸显等社区需求,建立了“六化三服务一枢纽”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格局,分别从建队伍、搭平台、创机制、优服务、强能力、倡文化六个方面入手进行服务,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实体化、多样化、能力化、功能化、制度化和自主化,通过引入专业社工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了一批自我服务型、互助服务型、公益服务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中,温江区将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互动”的方式,既厘清了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在社区建设中的权责,使其承担不同功能与角色,又让三者的资源得到了充分整合,从而推动了现代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探索建立现代的社会组织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案例背景与需求
成都市于2003年10月开始在全市实施了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其中,“三个集中”(以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为成都市城乡统筹的主要模式。“农民向城镇集中”又是“三个集中”的核心,也是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于是在成都市周边地区,为数众多的“农民集中安置区”应运而生。
(一)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问题及对社会组织的需求
1.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问题
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由于农民居住形态改变及生活方式或劳动方式改变面临很多新问题:
(1)拆迁安置矛盾突出
根据我们的调查,有41.3%受访者表示社区当前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征地拆迁的矛盾,远远高于对其他问题的关注度。由于拆迁安置的时间前后跨度超过10年,政策调整及物价上涨因素导致拆迁补偿的标准前后存在差异,后安置居民的补偿标准、实际所得、居住环境要好于先安置的,导致先安置居民产生严重的社会剥夺感。如何处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是摆在温江各级领导面前的难题,没有大勇气与大智慧是无法在短期内圆满解决(见表1)。
表1 总体而言,社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N=305,单位:%)
(2)居民素质与就业能力偏低
一方面,由于农民的传统技能失去用武之地,又缺乏新的工作能力和技术,导致农民就业难;另一方面,集中居住区农民的就业观念落后,对服务业认识不到位。总体表现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力人口既失地又失业。在18~59岁的239位处于劳动年龄的被访者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只占了32.2%。再联系被访者回答的具体工作内容,大多数人回答的是保安、保洁、服务人员、促销、服务人员、打工,还有多位被访者回答的是“带孩子”,大多数是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可替代强的工作。从被访者的就业持续性来看,目前工作持续在3年以内的为数最多,达到了55.5%,不足1年的也达到了23.4%。在个人全年总收入上,有18.2%的被访者声称自己没有任何收入;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了24.5%,年收入在1万~2万元的占了25.9%,2万元以上的占了31.4%;即使是考虑瞒报的因素,与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2 32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0 307元,居民的收入还是偏低。
(3)社区内生动力不足,多数社会组织都是依靠政府购买的方式引进
尽管只有1.0%被访者表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应该由外面的单位来主导,但是大多数被访者仍旧把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主导力量交由了政府,占了64.1%,只有33.7%的被访者认为居民自己是主导力量。在对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作用认识上,照顾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孩子、提供技能培训是被访者对社区社会组织作用的期望。居民希望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为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老人、孩子及有需要的人群得到照顾与关爱,并且能提升他们的技能。而对搞兴趣小组、举办节假日大型活动相对需求不高。
(4)居民的新市民身份认同还未实现完全的转化
尽管大多数被访者比较集中居住前,对目前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表示满意的合计达到70.2%,表示一般的占24.9%,只有5%表示了不满意。在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时,67.6%表示幸福,28.8%认为“还可以”,只有3.6%表示不幸福。但是从身份认同上,只有37.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自己目前的身份是“城市居民”,还有25.8%认为自己是农民,36.6%认为是“不城不乡”。从年龄分组、在瑞泉馨城是否有房产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及身份认同的交互分析来看,均不存在明显差异。在现代观念上的衡量指标之一“向银行或信贷机构贷款消费”的态度上,50.7%的被访者表示了不赞成。
(5)居民参与还有待提高
一是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及参与预期有待提升。尽管有50.7%的被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决策社区公共事务,但是仍然有31.0%表示“可以尝试,但兴趣不大”,更有18%表示“根本没有兴趣”。说明人们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并不高。究其原因,相信与人们对自身在社区事务的影响力并不乐观,有三成(30.5%)被访者认为居民“完全没有影响,都是政府决定了”,三成多(35.7%)被访者认为“只影响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只有三成的被访者持有乐观态度,认为“非常有影响”。因此,要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率,要贯彻居民自治,群众的事情自己管理,在具体事务处理过程中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及效果,改进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二是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自治活动的比率需要提高。在问及被访者参加过社区中管理与自治组织的哪些活动时,换届选举的参与率是最高的,达到了61.8%,但仍然比率不高。而对于被访者最关注的、呼声最高的拆迁安置讨论会,仅有20.1%的参与率,两者的落差说明这一问题的解决还缺乏足够有组织的、理性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与每一个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经济利益活动,集体资产管理讨论会的参与率也仅仅是13.5%。三是居民的社区融入状况还有改进的空间。虽然有57.7%的被访者对社区当前的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状况评价为“非常好”及“比较好”,但是还是有36.8%的被访者表示“一般”。在问及被访者参加过社区的哪些事务时,有57.8%的被访者表示从来不参加,而对社区社会事务的参与度为31%,社区政治事务的参与度为23.5%,社区经济事务的参与度仅为16.3%。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还有待提升。一方面是居民自身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他们对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状况评价并不尽如人意,说明居民虽然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状况抱着很高的期望,但是自身的行动兴趣并不强。四是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娱乐和社区教育活动相对比较活跃,文艺演出和卫生保健知识最受居民的欢迎。被访者表示参加社区文化娱乐和社区教育活动的每月次数,0次超过了半数(54.3%),每月参加次数为1次的占了25.7%。总体而言还是不够活跃。表示从未参加过文化娱乐活动占了将近六成(57.8%),文艺表演类活动是参与人数最多的,达到了24.3%,其他文体竞赛、游戏娱乐、兴趣发展均维持在15%的比例。但是他们对社区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表示不了解的只占了15%,有31.4%的被访者表示非常了解。被访者对社区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满意程度也比较高,56.4%的被访者表示满意,41%表示一般;对社区现有文化娱乐设施的满意度也比较高,65.9%的被访者表示满意,31.1%表示一般。文艺表演是居民们最欢迎的文化娱乐活动,占了29.3%,远远领先于其他文娱活动;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是居民们最欢迎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占了30.6%。而对于心理咨询、科技发展、法律常识、婴幼护理、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家庭安全知识、理财知识等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容都普遍兴趣不高。
2.农集区社区发展对社会组织的需求
(1)居民生活方式转变,需要自我服务型组织进行多样化服务
在农民集中安置社区,随着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意识的不断提升,居民的需求开始日趋多样化,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居民主要期望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特别是在文化娱乐、社区参与等方面。目前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参与主体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老年人为主,缺乏适合青少年、妇女等参加的组织和活动,同时活动内容及形式也比较单一,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途径比较有限。因此急需培育、发展一批自我服务型社会组织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2)居民互动不足融合困难,需要互助服务型组织进行针对化服务
农民集中安置社区打破了原有的乡村熟人社会,既有居民社会关系网络断裂,使居民的互动急剧减少,同时土地商业化运作带来了买房新移民、流动人口等,这些不同的群体虽然生活在一个社区,但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使其很难充分地融合到一起。由于互动不足融合困难,使社区居民普遍缺乏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互助服务型社会组织来整合各类群体的优势资源,促进相互沟通合作,建立互帮互助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融合。
(3)特殊弱势群体需求突出,需要公益服务型组织进行专业化服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社区贫富差距扩大,社区弱势群体的需求日益凸显出来,农集区居民由于土地流失失去了生活来源,加上缺乏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社区失业人口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妇女整日闲留在家,甚至导致了精神抑郁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双失”青年就业难、社区孤寡老人无人照料、残疾人社区融入困难、流动人口及子女生活、教育受阻等问题,因此,急需发展一批公益服务型社会组织为这些特殊弱势群体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困难,满足基本需求。
(4)社会组织发展“瓶颈”突显,需要枢纽型组织进行保障化服务
目前虽然项目社区已经发展起来了一批社会组织,有的社会组织如芙蓉文化艺术团等甚至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存在组织类型单一、组织管理较差、工作人员老化等问题,且社会组织普遍缺乏生命力,同时组织之间缺乏沟通合作,还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状态,这不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而且制约了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需要培育和建立一个枢纽型社会组织来搭建社会组织综合交流互动平台,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为组织发展提供人力、资金、制度等保障。
(二)试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情况
成都市温江区现有已入住农民集中居住区33个,规划安置70 071人,实际入住70 275人。正在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区20个,规划建设房屋面积209万平方米。“三社互动”的三个试点社区分别是成都温江区涌泉瑞泉馨城社区、永宁城武社区以及和盛友庆社区。项目启动前涌泉瑞泉馨城社区和永宁城武社区均已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发展基础,例如前者已有千紫艺术学校、“24365”生活服务中心、老年协会、儿童关爱协会等多家社会组织,后者也已有芙蓉文化艺术团、老年学校、老体协永宁分会、书画协会、花鸟协会等多家社会组织。但我们在需求调查过程中发现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组织管理人才缺失,需要进行专业管理队伍建设
很多社会组织都存在人员老化等问题,由于人员分工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都比较混乱。同时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政府对接人员,常常不知道要到哪里咨询和寻求帮助,因此需要引入专业社工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
2.社会组织交流互动不足,需要进行沟通互动平台建设
社会组织彼此之间的沟通互动比较少,基本上还停留在单打独斗、各自为营的状态,极大地浪费了社区的资源,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沟通互动平台,促进组织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效整合社区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3.社会组织多方面能力低下,需要进行全方位能力提升
由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历程还不长,加上管理不善、人员不足等问题,社会组织的能力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管理能力、服务能力、项目设计能力等都还比较弱,因此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能力建设。
4.社会组织发展缺乏制度保障,需要创新培育发展制度
目前社会组织的发展随意性比较大,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发展的保障机制,同时还要建立社会组织互动机制,使每个社会组织都充分地调动起来,积极探索服务购买、公益创投等机制,扩大社会组织参与途径,在经济上和制度上给予保障,从而推动社会组织有序、稳步、可持续发展。
5.社会组织服务类型单一,需要拓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
目前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趋于单一,很多还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组织发展缺乏目标,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低下,服务对象的受益面比较窄,服务内容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的能力比较弱,能够承担政府公共服务的组织还比较少,承接面也还比较有限,因此需要大力培育,使其能够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分担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实现协同社会管理的功能。
二、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做法
(一)以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社会组织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使社会组织服务与居民需求无缝对接,让社会组织服务活动常态化,社工站进入社区后着力进行了社会组织服务、交流平台的搭建:一是重建了社团服务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了硬件平台。针对社会组织缺乏活动场地等问题,在社工站的协助下永宁镇政府先后投入了100多万元对原有的社团服务中心进行了修整和改建,使之成为了一个集孵化培育、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合作交流、展示风采“五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二是建立了微公益互助平台,促进社会组织服务与居民需求无缝对接。针对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互动不足,服务与需求对接不良的情况,社工站建立了社区微公益互助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居民的需求,并通过链接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等内部资源去解决困难、满足需求。三是通过联席会议等,建立了社会组织互动交流平台。针对社会组织各自为营、单打独斗缺乏互动合作的情况,社工站搭建了社会组织交流互动平台,通过联席会议、结队帮扶、建设综合信息发布平台等方式,有效地整合了社会组织的资源,促进了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为社会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以机制建设为基础,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制度化
针对社会组织生命力不强、资金缺乏、居民参与率不足等问题,社工站联合政府、社区、社区居民、社区企业等相关利益群体一起制定了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些机制,具体如下:一是建立了“公益银行”积分机制,促进了居民参与社会组织服务。公益银行以“存储时间,交换服务,共谋发展”为宗旨,对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进行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兑换社会组织的服务。公益银行及公益积分激励兑换制度的推行,整合了社区资源,培养了一批社会志愿者和社区领袖,并有效地推动了居民参与社会组织服务的服务,同时建立了一个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等多元互动的机制,有效整合了资源,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二是推动了公益创投机制,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为了更好地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保障社会组织发展的经费,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的积极性,社工站同镇街一起制定并实施了《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实施办法》,通过小额购买、以奖代补的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让社会组织在项目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提升,从而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了社会组织管理机制,促进了社会组织制度化。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后,社工站配合镇街出台了一系列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包括《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办法》、《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运行管理办法》、《社区社会组织评价管理制度》、《社区社会组织激励制度》、《社区志愿者激励制度》等规章制度,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培育发展多样化的社会组织
根据社区社会组织类型单一、服务面比较窄、长期没有活动等问题,基于社区需求及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社工站对社会组织进行了分类、分层培养,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多样化:一是培育发展了一些自助服务型组织,满足了居民精神需求。在原有的芙蓉文化艺术团、社区舞蹈队的基础上,社工站新建了“舞动兰亭”妇女志愿服务队、环保小卫士志愿服务队等组织,极大地丰富了和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新建了一批互助服务型社会组织,促进了不同群体间的交流融合。社工站先后成立了社区青少年“shining”舞团、“丝缘”妇女手工坊,通过组织搭建了妇女、青少年的互动沟通平台,满足了青少年、妇女等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融合。三是建立了几个公益型社会组织,满足了部分特殊群体的需求。社工站以原有的社会组织为基础,重组了社区老年协会、并建立了青少年家长委员会,同时依托社区社会工作室的人员成立了“社工之家”,这些组织在社工站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四是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促进了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为了充分整合各个社会组织的资源,永宁镇依托社工站成立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要是负责社会组织的资源整合、孵化培育、能力提升等,有效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实体化和服务的常态化。
(四)以能力建设为根本,扩充社会组织服务功能
由于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缓慢、能力比较弱、缺乏管理人才等问题,使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非常单一,为了帮助社会组织扩大服务范围和功能,社工站以能力建设为根本进行培育和发展:一是通过培训学习,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为了提升组织能力,社工站根据社会组织不同阶段的需求,开设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做起,手把手地教授社会组织开展服务的技巧、组织管理的技巧等,使其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为了开阔社会组织的眼界,帮助它们制定和规划组织发展方向,社工站经常组织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外出进行参观学习,与不同的组织进行交流互动,学习新思想、新做法,从而不断丰富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功能。二是通过领袖培养,为社会组织提供人力保障。针对社会组织普遍缺乏人力的情况,社工着力进行了社区骨干、社区领袖的培养,发掘了一大批社区志愿者,并通过积分制度促进了他们参与社会组织的服务和活动,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大大提升了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三是通过宣传策划,扩大了社会组织影响力。在社工站的指导下,各个社会组织学会了如何策划和建立品牌项目,扩大了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并通过百团招募活动等积极吸纳了大批新成员,同时借助微公益互助平台、社区手机报等媒介加大了对社会组织的宣传,扩大了组织的服务面和影响面。
(五)以社区活动为载体,拓展社会组织参与途径
为了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的途径,围绕社区问题和需求在社工站带领下社会组织先后参与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透过活动的开展来扩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途径,拓展社会组织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其中主要的活动内容有:一是开展了跨代融合服务,促进了代际沟通和交流。在母亲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佳节到来之际,社会组织开展了“我健康 我美丽 我快乐”欢庆妇女节、“浓情五月天,感恩慈母情”母亲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青少年、妇女、老人等群体之间的代际交流,增强了相互理解。二是开展了邻里互助活动,促进了社区融合。针对居民互动不足等问题,社工站带领社会组织一起开展了“欢乐过大年 喜乐闹元宵”元宵节联欢会、“‘爱心里程碑’社区义卖及拍卖会”、“‘彩色生命,你我同行’日营”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了居民互动平台,促进了居民互动。三是开展共驻共建活动,推动了社区建设。为了让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作用,社工站带领社会组织一起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环保活动,“建设和谐社会 共享健康永宁”志愿服务等互动,让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等建设中来,实现了社会组织的共驻共建。
(六)以示范引领为手段,推动社会组织服务专业化
为了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的专业化,社工站以青少年“shining”舞团、妇女丝缘手工坊、老年协会为典范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引导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提升。青少年舞团除了日常的舞蹈学习,还着重于青少年能力提升,通过志愿者培训、正向心理日营、生命历奇、职业规划等小组活动,全面发展青少年能力。手工坊以手工活动为载体为社区妇女搭建支持互动平台,并开展生活技能、沟通技巧、亲子教育等活动,提升妇女能力、发展妇女领袖。老年协会则通过不同主题月度活动的开展丰富老年生活,使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工站分别开展了:法制月、健康月、合家欢乐月、欢喜邻里月、感恩月、社区服务月等活动,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通过这三个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其他社会组织指明了发展方向,在相互的学习交流中提升了它们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成效
“三社互动”项目经过一年半的实践,在三个项目社区内已经初步培育了青少年“shining”舞团、丝缘妇女手工坊、成长天空青少年俱乐部、老年协会等6个群众有需要、政府有需求的社会组织,其中3个已经成功登记备案,同时对已有的社会组织也进行了培育和发展,增强它们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参与到了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为推动社区的共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一)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通过引导和推动社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和个性化的小组活动,有效地满足了老人、妇女、儿童等不同群体的社会文化生活需求,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由此,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都显著提升,更多的社区居民开始主动报名加入成为社会组织的会员。
(二)服务了社区的弱势群体
一方面,在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专门针对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提供直接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鼓励其以积极正向的心态面对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展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例如社区义卖、志愿服务等,有效地帮助他们建立了与社区的各种联系,积极鼓励他们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例如,通过建立青少年“shining”舞团,我们帮助了十余个社区内的“双失青年”重新回到人生的正确轨道上来。
(三)培养了一批社区领袖
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过程中,我们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发展了多支本土及高校志愿者队伍,并着重培养了一批社区领袖,通过言传身教、跟班学习等方式转化了一批社区干部,这些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组织、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四)初步建立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机制
通过推动街道和乡镇政府出台支持本地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文件,推动开展公益创投,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赢得了生存的制度空间和资源空间,初步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五)探索了农集区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推动当地政府以公益创投的形式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让社会组织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有良好群众基础,开展社区服务和活动形式多样且有针对性的特点,探索了农民集中安置区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四、几点体会
(一)需求为本,解决社区实际问题
建立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社区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促进社区发展。因此,无论是培育新的社会组织,还是推动已有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活动,都必须以社区需求为本,必须开展翔实的社区需求调查。
(二)主题引导,保障社会组织发展
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每一个组织的愿景和使命,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能力建设活动使其内化。一方面可以提升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组织发展的专业性和品牌化。
(三)专业介入,提升社会组织能力
社区社会组织产生的初期必然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一方面要帮助规范其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重点强化其项目设计、执行和管理的能力。专业性的提升既能高效地承接政府各类项目,又能在面对社区居民时提升其公信力。
(四)制度保障,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社区社会组织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专业性较差,因此很难获得外部资源的长期支持。但同时其贴近社区,可以直面许多社区问题,又是帮助政府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的好帮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制度性的保障,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保障其长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可能性。
(五)建立机制,促进公众广泛参与
“自下而上”是社会组织的特性,因此,在发展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的公众参与度。一是社会组织的建立需要在外界支持下由社区居民自发地完成;二是社会组织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也要广泛倡导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这是社区社会组织永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六)培养骨干,造就社会组织人才
在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骨干的培养,一方面是要培养社区领袖,积极鼓励其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另一方面要培养社区干部,加深其对社会组织的认识,积极倡导社区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五、讨论与反思
(一)社区社会组织的定位、角色与功能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社区社会组织对于推动社区发展,促进社区共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成为地方政府的“助手”,协助提供多种类型的公共服务;还可以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促进社区参与,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器”。
其次,社区社会组织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定位。对于互益型的社区社会组织,更多的是要在一定群体范围内组织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需求;对于公益性的社区社会组织,要积极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倡导互助互爱和志愿精神,构建积极的社区文化;对于枢纽型的社区社会组织,例如本案例中所提及的永宁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更多的是承担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的作用,促进其他类型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中的作用
社会组织的发展虽然强调“独立性”,但是在社区层面,社会组织的发展必须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一是要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例如要帮助其进行备案或注册,要出台相关文件赋予其开展社区服务和各种活动的合法身份地位;二是要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多种形式,为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承担监督和评估的角色,保证社区服务的有效性。
(三)社工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中的作用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需要外界专业力量的支持,除了政府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外,还需要有人能帮助其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其专业性发展。社会工作者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作用。首先,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理念保证了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性,保证了社会组织“自下而上”的产生过程;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对社会组织进行项目设计、社区活动组织等全方位的培训。最后,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承担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社会组织可持续地发展。
[1] 边慧敏,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邓湘树,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讲师;鲁航,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