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1]
基于一项2013年在杭州市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模型,探讨了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呈现多样化。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融合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居留意愿影响显著。从整体政策看,国家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扩大城镇尤其是中小城镇的养老服务承载能力,吸引乡城流动老人在城镇长久居住。从具体政策看,加强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动态监测和研究,提高老年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水平,促进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一、导言
据“六普”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2.6亿,同期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达13.26%,可见,人口流动和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显著的社会现象。然而,作为两者交集的老年流动人口却未能引起较高的关注。因为一方面老年流动人口不论是在流动人口还是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另一方面老年人因完成了受教育、就业、婚姻、生育等活动而被当作没有特殊问题的一类人。[2]但事实上,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独生和少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老年人流迁趋势必然增强。同时,老年人的流迁会影响到养老服务设施与资源的空间布局,会因户籍及社会福利壁垒而使流动老人成为更加弱势的群体。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当前我国老年人口的流迁过程与规律。
流迁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最初的流迁决策和其后的居留决策。[3]影响两次决策的内外部因素存在着差异,学术界兼有探讨。就居留决策而言,相关研究中有居留意愿研究[4][5][6]、迁移意愿研究[7][8]、转户意愿研究[9][10]、居住意识研究[11]等。就对象群体而言,绝大多数是关于城市劳动力流动人口[12][13][14]、农民工[15][16][17]的研究,极少数对流动儿童[18]、农村女性劳动力[19]、老年人[20]等群体进行研究。基于现有研究状况,本文拟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讨乡城流动老人[21]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至少有以下研究意义:第一,本文将居留意愿分为“长久居住”、“离开流入地”、“不确定”三个类别,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这不同于现有的大多数研究,仅简单地将居留决策意愿处理成“愿意”和“不愿意”的二分类变量,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关注到了部分乡城流动老人没有明确居留意愿的事实。第二,现有研究中对乡城流动老人居留决策的研究极少,其他流动群体居留决策的影响因素是否也适应于老年流动群体有待实证研究予以检验。
二、研究假设
关于不同流动群体流迁决策意愿及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若干解释性理论,也运用普查数据、地区数据检验了这些理论。本文根据已有研究,结合乡城流动老人自身的特征,认为影响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的因素分为四个方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融合因素和制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本文的研究假设。
(一)个人因素
在理性选择理论看来,个体是具体行为决策的基本单位。因而,个体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特征会影响流迁决策意愿。
从年龄来看,有些研究指出,年龄对城市劳动力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22][23]、转户意愿[24]影响显著,对农民工[25][26][27]、新生代农民工[28]的留城定居意愿影响显著,具体影响比较复杂。有些研究指出,流动老年人口呈现低年龄的特征。[29][30]
从性别来看,有研究指出,男性农民工更倾向留城定居。[31]有些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定居城市。[32][33]
从受教育程度看,舒尔茨(Schultz.T.W.)、贝克尔(Becker)等人阐述了教育在人力资本获得中的作用。国内诸多研究进行了验证。有些研究指出,城市劳动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居留意愿越强[34][35][36][37],转户意愿[38]也越强。有些研究指出,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留城定居意愿越强[39][40][41],转户意愿也越强。相反,也有研究指出,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定居行为并没明显作用。[42][43]有研究指出,老年流动人口自身文化素质较高。[44][45]
从婚姻状况看,婚姻与城市劳动力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研究指出,城市劳动力流动人口中的未婚者比已婚者留城意愿强。[46]而有研究认为,相对于未婚者,有配偶和离异、同居、丧偶者留城意愿更强。[47]有研究指出,婚姻状况与居留意愿关系不大,但是对已婚人群来说,配偶的户口以及目前常住地情况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显著。[48][49]有研究指出,农民工群体中单身的要比已婚的留城定居意愿高。[50]但是新生代农民工情况相反,已婚青年更倾向于定居城市。[51]
那么,在乡城流动老人的居留决策中,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是显著影响因素?为此,本文假设:
H1:年龄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相关,方向不定。
H2:性别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相关,方向不定。
H3:受教育程度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正相关,即教育程度越高,越会长久居住。
H4:婚姻状况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相关,方向不定。
(二)家庭因素
新家庭经济迁移学派认为,迁移决策是全家人的集体决策行为。[52]乡城流动老人“居留”与“离开”的选择也是一个家庭决策的结果。因此,家庭因素势必会影响乡城流动老人的居留意愿。本文将家庭因素操作为“家庭经济状况”和“现居家庭中有小孩需照顾”两个指标。
学者们普遍认为经济资本对流迁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有些研究指出,收入越高,劳动力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53]。而对于农民工来说,有些研究指出,收入水平与居留意愿的关系呈U形,即中等收入组返乡的意愿要高于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54][55]不过,也有研究指出,在城市收入的多少和家庭经济状况对留城决策的影响并不显著。[56]我们认为,乡城流动老人要在城市长久居住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而且作为非劳动力人口,其大家庭的经济状况也非常关键。因此设立假设,H5:家庭经济状况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正相关。
社会现实中,多数老年人的迁移原因是帮子女看孩子、照料家务。[57]因此设立假设,H6:现居家庭中有小孩需照顾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相关,有小孩需要照顾,乡城流动老人离开的可能性变小。
(三)社会融合因素
在人口迁移和移民适应研究中,社会资本理论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58]个人构建的社会网络越大,调配资源的能力越强,则社会资本越多。学者们把流迁人口在流入地积累的社会资本作为衡量其社会融合程度和今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研究指出,社会融合程度越高,则劳动力流动人口选择长期居留的可能性越大[59][60][61],转户意愿更强。[62]相反,如果农民工在流入地与当地居民交往少,社会融合程度低,则形成一股返乡的情感性拉力。[63][64]有些研究以“居住时间”为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指出,居住时间与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65][66][67][68]、转户意愿[69]均为正相关。
本文将社会融合因素操作化为四个指标:居住时间、遇到困难时从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物业公司等组织获得帮助的情况、与周围邻居的交往情况、语言交流不畅问题。设立以下假设。
H7:居住时间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正相关。
H8:遇到困难时能从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物业公司等组织获得帮助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正相关。如果乡城流动老人能够获得这些组织和人员的帮助,表明建立了超越家庭关系的更为高级的社会关系网,社会融入度比较高,他们越不会离开流入地。
H9:和周围邻居交往频繁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正相关。如果与周围邻居交往越多,表明社会融合度越好,他们越不会离开流入地。
H10:存在语言交流不畅与乡城流动老人居留意愿显著负相关。语言交流不畅将限制老年人构建社会关系网,因而选择离开的可能性更大。
(四)制度因素
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户籍制度是影响人口流迁决策的重要制度因素。有研究指出,当迁移户口的前提条件为放弃家乡土地时,流动人口的转户意愿迅速下降。[70]土地承包制度是农民工回流到农村的重要拉力。[71][72]此外,“户籍制度已成为我国流动人口研究及相关政策制定中的焦点问题”[73]。有研究指出,户籍制度以及附属于其中的福利制度降低了农民工的留城意愿。[74][75][76]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随着改革深入,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定居城市的阻碍作用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不是首位的。[77][78]
本文将制度因素操作为“家乡是否有承包地和房屋”、“家乡所在地”两个指标。如果家乡有承包地和房屋,对乡城流动老人来说是一种牵挂,可能成为其返乡的拉力。家乡所在地可以反映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距离,反映两地在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也能反映出医疗费异地报销、养老金领取的便利程度。一般来说,相比省内、市内流动老人,跨省流动老年人与流入地人群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差异更大,流动距离更远,在医疗费异地报销、养老金领取方面手续更烦琐,所以更可能产生离开的意愿。因此,设如下假设。
H11:家乡没有承包地和房屋的乡城流动老人长久居住的可能性更大。
H12:来自省外农村的乡城流动老人离开的可能性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2013年3-4月,笔者与浙江工业大学部分学生一起在杭州市[79]内展开了调研工作。调研对象为年龄60岁及以上、来自于农村、在杭州市城镇居住生活半年以上的老年人。采取随机抽样,一对一问卷填答办法,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9%。
(二)模型选择
Logistic回归模型是研究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有效分析工具,它以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因变量,影响事件发生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特别适用于因变量是二分类和多分类资料,本文因变量共分为三类,所以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统计分析。如果因变量有k个类型,通常选择某个类型作为参考类型,其他类型与之对比,得到k-1个Logistic回归函数,对应本文的研究,可以建立以下的Logistic模型:
其中P0为“居留意识”中的“不确定,看情况定”,是参照组;i=1,2,P1为“居留意识”中的“打算长久居住”,P2为“居留意识”中的“离开这里”;Xi为解释变量;bi为第k个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本文中k=1,2,…,9;)b0为常数项;εi表示误差。
(三)模型建立
1.变量描述
本文以乡城流动老人的居留意愿为因变量,选择研究对象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融合因素和制度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考察。因变量的问题是“您是否考虑过在流入地长久居住?”。答案包括:“打算长久居住”、“离开这里”和“不确定”。“打算长久居住”反映居住意愿,“离开这里”反映离开意愿,“不确定”反映不确定意愿。各类变量及说明见表1。
2.构建模型
第一步:单因素分析。用交叉表及卡方检验来分析11个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具体过程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P0.1),而其他自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