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y S.Lee 赵秋雁[1]
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历史性成就值得庆贺,但是,中国在人类健康、教育和收入水平等问题上,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笔者在分析中国“走出去”政策的重要性和成功经验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中国海外企业面临来自工业化国家企业、邻国企业、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挑战,围绕“企业责任与中国形象”重点讨论了与当地居民的劳务关系、工作环境标准以及腐败等问题。笔者认为,更适当的措施包括:在以往政府的政策声明基础上重新发布官方行为准则;有选择地或有改善地应用联合国法律文书中包含的原则。
一、中国“走出去”政策的重要性和成功经验
(一)“走出去”政策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历史性成就值得庆贺,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人类发展进步”[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表明,在187个国家中,中国位列第101名。[3]排名远远低于新加坡、俄罗斯、墨西哥、马来西亚、伊朗、巴西和斯里兰卡,急需迎头赶上。当前,中国面临很多需要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在人类健康、教育和收入水平等问题上,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占总人口约13.4%的1.28亿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年均收入低于2 300元人民币(约363美元)。中国的总人口虽然在迅速增长,但是,人口平均寿命较低,而且,老龄化迅速降低了生产率。能源和矿产资源不充足,各类污染加剧,土壤侵蚀、水资源的质量和供给问题比较严重,很多稀缺的耕地都让位于开发活动。因此,中国需要从国外获得可靠的资源供给来支撑其持续的经济增长,海外贸易和跨国投资尤为重要。
(二)“走出去”政策致力于实现综合而灵活的目标
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导下,中国极大地拓展了其在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农业、商品和矿产开采领域的企业。这项政策致力于达到以下四个重要目标: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保障一系列重要商品和矿产的供给;实现中国多样化的外汇储备。为此,中国建立了关于海外贸易和跨国投资的优先权和控制权,所制定的相应制度也促进和保障了其稳定增长。遵循规定,有意向的公共和私人投资者和贸易者必须获得许可且提交活动报告。
(三)“走出去”政策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目前,近一百万的中国人在由政府主导或者企业主导的海外项目中工作,这些项目包括高速公路建设、石油生产、农业、纺织业、电信业、油矿开采业;中国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购买了约一千三百万英亩土地,主要用于满足国内的消费和制造业而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和矿物开采;一些家属随同的投资者和技工经常会计划长期留在海外;中国的城镇或村庄已经在许多东道国萌芽了。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4年的5.5亿美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将近90亿美元,而且很可能会在2015年达到150亿美元。单单是与非洲的贸易额就在2011年增长到了166亿美元,其中包括从非洲进口的价值93亿美元的矿石、石油和农产品。[4]由于需要大量消费铜、锌、镍和其他原料,中国目前每年要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进口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这些材料。中国已经建立起关于铀、铜、铝、铁矿石和其他矿物质的战略性矿产储备系统,钴、锰、铬和木材主要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进口,刚果、加蓬、加纳、马达加斯加、南非和苏丹是主要的供应商。近年来,从该地区进口的铁矿石和铜大幅增加。为了获得铜、铁、金、锰等基本金属,中国的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南部非洲的矿区带,如赞比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5]
中国海外贸易和跨国投资的迅速增长和拓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以及西方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竞争,同时,许多环境、社会和治理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中国的形象和声誉都会受到影响,还可能影响到经济和外交状况。本部分目的是鉴别出这些问题,为改善中外经贸关系和外交关系,以及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提出对策。
二、中国海外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海外企业面临三大竞争对手的挑战
中国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工业化国家的企业、来自邻国的企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三大竞争对手的挑战,针对不同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许多欧洲企业从殖民时代就在当地发展,因此占据着最好的矿点(资源丰富并且易于开采),控制着出口市场,并且拥有技术和资金。由于大部分基本金属和矿物都是运回中国用于消费和制造,中国企业并没有与欧洲企业争夺市场。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因为中国现在是全球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开放的市场。随着欧洲国家对于矿物的需求减少,中国从海外进口的矿物价格上升,欧洲企业正通过更优质的矿物来争夺中国市场。
中国正在尼日利亚和南非有着传统优势的纺织品、工具和服装业这些领域与之竞争。不管是否与激烈的竞争和正在缩水的市场有关,马拉维、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家在中国企业运营的地区或行业都出台了新的限制规则。
由于韩国、巴西和土耳其已经进入了当地市场,中国还不得不与这些国家的企业和产品进行竞争,这些新来者不仅急于进入当地市场而向当地员工和政府提供激励,而且,他们从中国和欧洲学到了有益的经验,中国应该研究这种状况并且适应这种新环境。
(二)中国海外企业引发的关注和评价积极和消极并存
当地人对中国企业的评价,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在当地成功立足。越来越多的非洲人认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工作机会、带来了新技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投入资金。但是,那些受到中国竞争威胁的农业、零售业和小额贸易企业则持消极态度。
一些非洲和亚洲的学者对此也表示深切关注。他们认为,相对于允许外国开采该国的矿物资源,教育和能力建设更加符合当前这些国家的需求。即使税收优惠和特许权使用费有助于控制国内的贫困和失业,他们仍担心如果缺乏基本能力建设的发展,非洲将永远没有能力自行开采资源。而且,资源是有限的,一旦最好的和最容易开采的矿物被耗尽了,就只有很少的资源会留给当地居民了。
一些愤世嫉俗者认为,当今中国企业与殖民主义者无异。中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建设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从而交换当地的资源,这种做法被称为“新殖民主义”。他们以比利时殖民化刚果为例:比利时在刚果建立“采掘州”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用最小的投资把该州的资源运回比利时。同样,中国开发土地和资源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本国,而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毫无贡献。
还有一些批评者认为,中国的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并没有非常切合当地的发展,相比受援国更加有利于中国。例如,中国为坦桑尼亚建立的约10亿美元的巴加莫港口,可以同时处理6 000~10 000个集装箱,成为坦桑尼亚最大的港口。但是,该港口将只被用于将资源运回中国,并且将中国的商品运来坦桑尼亚销售。因此,有人认为当地政府本应该要求建立一个更小的港口,并且用这些资金来建立学校和培养技术工人。这些意见已经使当地政府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
(三)中国海外企业应当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
与当地居民的劳务关系是一个可能随时引发爆炸性后果的重要问题。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运营的企业通常会雇用当地居民为主要劳动力,并且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这就为当地社区带来了有形的直接利益,也更容易维护与当地融洽的公共关系。中国企业则考虑到便利和经济因素,更愿意从中国带员工过来,只雇用最少量的当地劳动力。这种做法被认为不友好、歧视当地劳动力,以及反工会。而且,中国企业在不经意间还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印象,因为,他们通常吃住在自己的院落里,除政府官员外几乎不与当地居民往来。当政府获得较好的补偿时,当地居民却没有得到即时的好处,就容易产生积怨。因此,破坏性事件、劫持人质、谋杀甚至恐怖袭击都越来越多。很多非洲政府向中国企业施压,希望其多雇用当地劳动力来缓解失业压力,当地社会和工会组织纷纷指责中国企业抢占了当地劳动力的工作岗位、掠夺当地自然资源、违反劳动标准和劳动法,并且加深腐败。
低标准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也备受指责。中国一家生产iPad 2的厂家发生了一次致命的爆炸事件,这次事件被归责为中国制造商和当地政府没有执行安全生产标准,苹果公司也被指责只顾追求更低成本,而不顾中国员工的健康和幸福。苹果公司被迫要求中国供应商为他们的员工在生产产品时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NGO和行业协会被敦促着关注中国的安全和环境问题。批评家建议,连续违反相关方针应该导致合同的解除。尽管这些类似的事件发生在中国国内,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一样的。关于国内生产恶劣条件和低标准的曝光强化了对中国海外企业的不利形象。当务之急是改善中国国内外企业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受益,同时向员工展示中国企业的关心。尽管事实胜于雄辩,中国还是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这种扭曲的形象。全国人大已经针对这一领域开展立法,中国企业将承认更多的劳动者权利和改善恶劣的劳动环境。否则,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类似的恶性事件,例如在莫桑比克的纵火和爆炸事件、在赞比亚铜矿的罢工和骚乱,以及归国员工提起的诉讼等。
国际NGO组织和竞争对手经常批评中国矿业公司通过行贿手段来获得开采矿产的权利,中国企业家在非洲的腐败行为也被媒体广泛报道了。例如,南苏丹驱逐了当地一家中马合资石油公司的管理者,他面临一项815百万美元的石油偷窃指控;基伍地区的两名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员由于流氓做法而被刚果指责;两家中国公司涉嫌贪污,被阿尔及利亚法院禁止参加公开收购要约;加蓬取消了一项不公平的资源交易;NGO的保育组织谴责中国企业在亚洲和非洲非法交易象牙和犀牛角。与此同时,在中国,试图走捷径和违反标准的商业实践了导致一系列婴儿奶粉、食用油、鸡蛋和肉类等食品丑闻,还有受污染的血液稀释剂、不合格的汽车零部件、设计不良化学品和电子用品等。美国和欧洲的媒体报道了一些西方工业供应商正在移离中国,对中国公司和产品的信心严重下降,这种趋势亟须得到遏制。对这种根深蒂固、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采取应对措施,不仅需要制定相对完善的规则和标准,还必须实施严格的司法和执法。
中国资源开发极大地影响了非洲和亚洲的人们,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伦理、经济和社会问题。中国政府必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改善与当地的关系,增强海外企业社会责任,以避免严重损害中国的形象。
三、借鉴联合国规则促进中国海外企业健康发展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以上所述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形象和当地人的看法。目前中国相关主管部门正在从管理角度寻求解决方案,传统的商业美德和公关活动也是有益和必要的。然而,笔者认为,更适当的措施是:由中国企业颁布和遵守联合国承认适用的国际原则和标准。这项措施的优势在于,这些原则和标准是权威的并且被广泛接受的,当这些标准和原则被政府认同而且被中国企业遵从时,就比较容易获得尊重和认可。
本部分“重申”的第一个主张是:从中国经验中总结最佳做法。我们不要摒弃政府的政策声明中已经包含的最好的做法,为了指导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在海外的贸易和投资行为,中国政府已经颁布了大量的文件[6],这些政策和目标在五年发展计划中有所体现,并且在两个“白皮书”中得到了进一步阐述[7],中国还发布了中国企业在海外运营的许可要求和申报程序,以此规范中国企业的行为活动。同时,一个完善的中国企业内部治理的运作框架也已经建立起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文件的要点通常会反映在与东道国中央政府缔结的协议中,却很少公开宣传这些措施,致使东道国的市政当局和当地社区难以获知这些信息。所以,为了与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地的当地社区更好地建立互信关系,中国应该考虑重新发布官方的行为准则,重申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应包括政策透明度、社会责任、财务问责制、维护环境可持续性的最佳做法、劳动条件和劳动关系。
本部分“重申”的第二个主张是:向中国企业运营的国家广泛宣传那些广为采用的联合国文书中公认的国际准则,尤其要向东道国的中央政府、当地社区和利益相关者传播到位。更好地理解社区支持这一因素,能够极大地支持中国在海外的资源开发政策,毋庸置疑,中国政府必须首先确保中国企业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和准则。
被联合国阐述的代表着最佳行为的原则和标准主要是由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发起的联合国全球契约。这是一项为遵守在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领域的十项广为接受的原则的企业提供战略方针,通过这样做,作为全球化首要推动力的商业活动,可以帮助确保市场、电子商务、科技和金融能以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形式来进一步发展。这项契约的目标是“协助私营部门管理环境、社会和政府领域日益复杂的风险和机会,试图将普遍认可的原则和价值观渗入市场和社会中,有利于全人类”。现在世界上超过10 000家企业表示遵守。它们承诺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自愿遵守以下十项原则:
人权
原则1:企业界应支持并尊重国际公认的人权保护
原则2:确保它们不会成为侵犯人权的同谋
劳务
原则3:企业界应支持结社自由及切实承认集体谈判的权利
原则4: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和强制劳动
原则5:切实废除童工
原则6:消除就业和招聘的歧视
环境
原则7:企业界应支持采用预防性措施应付环境挑战
原则8:采取措施以提高环保责任感
原则9:鼓励开发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
反腐败
原则10:企业界应努力反对各种形式的腐败,包括敲诈和贿赂
以下是参与全球契约的各项便利。
①采用的是已经建立的全球公认的政策框架,来制定、实施和公开关于环境、社会、治理政策和做法。
②共享最好的和新兴的做法,以推进实际解决方案和策略,面对共同的挑战。
③保持与一系列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联合国机构、各国政府、民间社会、劳工和其他非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④通过价值链,将企业及附属公司与世界各地的全球契约地方网络联系起来,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发展中市场和新兴市场。
⑤吸纳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议题的广泛知识和经验。
⑥利用联合国全球契约管理的工具、资源和机会,参与关于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专业工作流程。
当然,全球契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特别是自称全球契约批评者和来自非正式网络组织的指责。一些关于全球契约的批评如下:对于不遵守契约原则的成员,该契约没有相应的制裁条款;一家企业是否能继续参与并不取决于已取得的成果;全球契约也承认了那些违反人道主义和有着不良环境记录的企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仔细审视这些原则,以确定其适宜性和适用性。有选择地或有改善地适用联合国法律文书中包含的原则。简而言之,应该鼓励或者要求中国海外运营的企业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
本部分以上建议利弊共存,笔者的目的是找出问题并给出可行的建议,具体措施还有待相关部门来决定。
[1] Roy S.Lee,美国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教授;赵秋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直属支部书记兼副院长。本部分内容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ZH002“中国当代社会管理创新与国家科学发展战略重大课题研究”的支持。
[2] 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南方的崛起:多元化世界中的人类进步》,4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2013。
[3] 2012年中国HDI为0.699,比2011年提升了0.004,在1980年的0.407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年平均增长率为1.7%。持续高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平均值0.683以及金砖四国平均值0.655。
[4] China is Africa??s best friend in history,China Daily,March 24,2013.
[5] Africa and China,More Than Minerals,The Economist,March 23,2013.
[6] 例如,瑞士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编写了一个包含80多份中国政府官方文件的英文小册子,汇编了中国政府的五年计划,以及实现该计划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和外交部等发布的具体政策和通知等。
[7] 与非洲的贸易和经济合作白皮书(White Paper o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Africa):它表达了中国希望与他人合作,共同推动非洲的和平、发展与进步。外国援助白皮书(White Paper on Foreign Aid):它提供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援助力度和政策的概述,并宣布一个新的管理国外援助的跨部委协调系统,计划提高援助质量和向共同工作的国际发展伙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