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社会管理的基石——诚信与规则(1 / 1)

刘应杰[1]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首先做好基础性工作。现代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诚信和规则。中国在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诚信和规则缺失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秩序缺乏成熟稳固的道德基础,特别是诚信缺失;另一方面,社会运行规则缺失,造成社会的失序失范。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从传统熟人社会和人情社会转变到现代生人社会和契约社会,还没有建立起普遍的社会规则体系;二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原因,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诚信和规则建设相对滞后,缺少具体可行而又严格执行的操作规范。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规则是法治的基础。一个人没有诚信,一切道德无从谈起;一个人不守规矩,法律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社会的诚信和规则缺失,必然使社会运转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发达国家形成了运转良好的社会诚信和规则体系,这是社会成熟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从我国的历史传统来看,诚信和规则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最基础的诚信和规则做起。第一,加快制定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诚信制度和社会规则,深入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普及性工作。第二,建立社会监督约束机制,以重典治乱促使社会管理走上正常运转的轨道。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作用,家庭、学校、村庄、社区、企业、单位都需要制定具体的诚信和规则,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第四,制订实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建设现代社会文明。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首先做好基础性工作。现代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诚信和规则。中国在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诚信和规则缺失的问题,需要下大力气推进诚信和规则建设,奠定现代社会管理的坚实基础。

一、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诚信和规则缺失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快速的转型和变动过程之中,从过去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我国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社会流动的大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人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群体。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 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 336万人。这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

我国社会处在快速的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中国社会还处在大变动、大转型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成熟的社会结构,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普遍遵守的社会规则体系。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秩序缺乏成熟稳固的道德基础,特别是诚信缺失。社会上诚信缺失的问题比较突出,表现为假冒伪劣不绝,坑蒙拐骗常有,诸如假烟、假酒、假食品、假药品、假学历、假证件……凡是能够造假的,都会有人造出来。自从出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后,人们再也不敢相信我们的奶粉质量,纷纷从境外购买奶粉,结果把香港的奶粉买空,以致香港居民怨声载道。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被迫作出规定,出港人士不得携带超过1.8公斤的奶粉,违例者最高处以50万元罚款,以及2年监禁。不仅香港特别行政区,就连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纷纷推出限购令,以对付中国人抢购外国奶粉的狂潮。有人提出疑问:“我们可以神舟上天、蛟龙潜海,可为什么连奶粉质量都保证不了?”说到底,奶粉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其根源还在于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监管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诚信缺失不仅造成产品质量问题,还造成社会的不信任,特别是各种社会欺诈现象如商业诈骗、信用诈骗、网上诈骗、电话诈骗等造成人与人之间严重的防范心理,以致人们惊呼“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社会诚信缺失,最终将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

另一方面,社会运行规则缺失,造成社会的失序失范。社会缺乏最基本的规则,人们往往也不太遵守规则,本来要按规则来解决的问题,却总有人想方设法以逃避规则的方式来解决。最简单、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人们称为“中国式过马路”,凑够几个人就可以过马路,体现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心理。随着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地和销售市场,中国也正在成为一个“汽车社会”,但由于规则意识缺失,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强行超车、加塞并线,甚至占用应急车道、逆向行驶等多发,交通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并呈增长之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对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和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中国游客的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到国民形象。最突出的就是不守规矩的问题,诸如爱耍小聪明,钻空子,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旅游景区乱刻乱画,过马路时闯红灯,随地吐痰,不会自觉排队,抢占座位,自助餐多占、浪费食物,等等,以致有的酒店拒绝接待中国游客。不守规则的坏毛病,在国内习以为常,在国外却让人汗颜。更为严重的是,不守规则必然漠视法律,最终将冲击法律这一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底线。

我们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社会的诚信缺失和规则缺失现象。分析社会失信、失范和失序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在快速的转型过程中,旧的信任和规则体系遭到了破坏,新的信任和规则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从社会学理论上来分析,传统农村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费孝通先生把它叫作“差序格局”,就是指一种亲疏远近的社会关系,对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对待。最典型的就是一个人在农村生活,一天到头见到的都是熟人,几乎见不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在这些人中有一套信任和规则体系。而到了现代城市社会,则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关系,人们一天到晚见到的几乎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这种环境下社会信任和规则体系是不一样的,它需要一种普遍化的契约性的社会诚信和规则体系,就是说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大家遵守普遍性的社会规则。而这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普遍化的社会诚信和规则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这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人情大于规则、大于法律,熟人好办事,对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对待,按照亲疏远近来处理问题,找熟人、托关系,不信规则信人情,等等,传统的规则与现代的规则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很大的社会矛盾。

二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和规则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诚信和规则建设相对滞后,缺少具体可行而又严格执行的操作规范。我们还不太重视现代社会诚信和规则体系的制定,特别是宣传性的东西多,具体可操作的东西少,真正能够实实在在落实的更少,其结果往往是大而化之,高高在上,最终成了摆设,很少有实际价值。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普遍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诚信和规则体系,社会管理还不适应现代流动社会的要求,没有形成现代社会的管理和运行体制。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最基础的诚信和规则做起

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建设非常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牢固坚实的基础,社会管理将可能是“空中楼阁”,难于建立起社会管理的宏伟大厦。

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基础是诚信和规则,这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石。社会管理源于人们的认识和行动,首先是思想上解决问题,其次是行动上解决问题。而认识和行动最重要的,一个是道德;一个是法治。诚信是道德的基础,规则是法治的基础。一个人没有诚信,一切道德无从谈起;一个人不守规矩,法律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诚信基础,很难想象社会运转会是什么样子,只能是人们互不信任,对欺骗防不胜防,其结果必然是假冒伪劣盛行,坑蒙拐骗不绝,人们为此会付出很大精力来应付诚信问题,社会运转也将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规则,或人们不遵守规则,那将表现出极大的混乱,混乱的交通、混乱的市场、混乱的社会秩序,甚至混乱的法治环境。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会议上指出:“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很不规范,经营不讲诚信,假冒伪劣屡禁不绝,侵犯知识产权时有发生,寻租行为不少。这些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对于诚实守信的经营者就是不公平,就会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扭曲现象,从而伤害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建立起一个高度发达、文明和成熟的现代社会,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有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诚信和规则体系。我们许多人出国访问,都会对这方面有深刻的感受。第一印象就是诚实守信和遵守规则的良好社会秩序。诚信是人们特别看重的道德品质,没有诚信就等于没有道德。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由于“水门事件”而最终下台,就是因为共和党为了赢得选举胜利,在民主党的竞选总部水门饭店安装了窃听器。美国人最终质疑的是尼克松的诚信问题,一涉及诚信人们就看得很重,诚信出了问题是不会被原谅的。因此,美国的民意调查中,一直把尼克松看作一个不好的总统。在发达国家,几乎很少会遇到假冒伪劣产品,商品质量一般都是有保证的,这也是中国人相信洋奶粉的重要原因。一个人、一个企业,失信是最大的问题,如果留下了失信的不良记录,那以后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整个社会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诚信体系,遵守规则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要求。比如,日本社会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有序。交通人流都在无形中听从一个指挥,就是规则。在大城市的街道上很少能看到警察,各个路口只有红绿灯在指挥交通,绿灯亮时发出一种“嘀嘟,嘀嘟”的声音,提醒盲人可以过马路。汽车和行人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市内还是市外的车流,看不到如中国常见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因此,日本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低,在世界上也是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只有在人们共同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建立起现代社会良好的社会秩序。

从我国历史传统来看,诚信和规则对社会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建立起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有一套相应的诚信和规则体系,只是这些诚信和规则非常适合传统农业社会的要求,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我国古代的社会运行和管理也是建立在诚信和规则的基础之上的,而且非常具体,直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之中。如中国过去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女儿经》等,都有非常详细的具体规定,如何走路,如何说话,如何对待父母、兄弟、朋友,渗透到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而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都缺乏这些最基础、最具体、最可行的东西,往往是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道理,是大而化之的高论,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从最基础的做起。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继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成果,切实加强诚信和规则建设,从一件一件小事做起,先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打牢,然后再建设宏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厦。

三、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诚信和规则建设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从最基础的诚信和规则做起,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制定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诚信制度和社会规则,奠定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石。要从细处入手,从最具体的做起。运用底线思维,开展底线教育,划定做人的最基本道德底线。重新进行一些最基本的道德普及性工作,比如如何与人礼貌地打招呼,如何走路开车,如何礼貌地与人交往相处,如何讲实话不讲假话,如何工作、学习、生活等,更具体的如乘扶手电梯要靠右边站,公众场合要自觉排队,不能大声喧哗,开车要礼让行人,吃自助餐要少拿、吃完、不剩余,等等。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往往是从儿童开始形成的,因此要从儿童抓起,像《三字经》、《千字文》一样,把基本的做人规则教育放在识字课本中,从幼儿教育一开始就进行做人规则的教育,真正做到细水长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之中。同时,把现代文明的规则普及到全社会,一步一步地改变中国传统的亲疏远近的人情社会,建设现代文明的普遍性的社会行为规则,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建立社会监督约束机制,以重典治乱促使社会管理走上正常运转的轨道。有了规则,就要遵守;有了制度,就要落实。纠正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和行为是非常困难的,非下大力气不可。万事开头难,治乱必用重典。新加坡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它就是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来使规则得到有效落实,新加坡至今还保留鞭刑,以起到惩戒的作用。即使在发达国家,对违反规则也是要给予重罚的,甚至一次违规,终生要付出代价。现在,首先要重拳出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制假贩假、坑蒙拐骗行为,对违法犯罪者给以严惩。同时,对于各种违规行为给以重罚,对失信者记入诚信档案。建立诚信和规则秩序,不妨从遵守交通规则抓起,对违反交通规则行为给予严罚重罚,以严厉的惩罚促使人们的行为走上正规,逐步引导社会迈上诚信和规则的道路,从而把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高到一个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水平。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作用,形成促进诚信和规则建设的强大正能量。除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之外,还要广泛动员和发挥社会的力量和作用。光有号召和引导还不行,还要有广大社会公众的自觉参与。社会组织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家庭、学校、村庄、社区、企业、单位都承担着重要职能,能够把诚信和规则落实到具体工作和生活中去。学校可以制定学生守则,村庄可以制定村规民约,社区可以制定居民公约,企业和单位都可以制定具体的行为规则。同时,还要发挥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作用,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活动,做深入细致的普及性工作。

第四,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现代化的差距最终表现为社会文明程度的差距。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中国的国民素质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影响。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必须下决心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要制订实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行动计划,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从最基础的讲诚信和守规矩做起,使现代社会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变成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1] 刘应杰,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巡视员,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