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
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宋贵伦
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形势下,以“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为主题,举办第三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很有意义。这届论坛主题是上届论坛的延续。2012年就是研究社会体制改革问题,我当时发言的题目是《努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2012年是迎接十八大,2013年是贯彻十八大,主题都是社会体制改革。论坛抓住改革创新不放松,我非常赞成。非常感谢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提供这个平台,借此机会也非常感谢大家对北京市社会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讲四个问题,请批评指正。
一、党的十八大为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一个“重要保证”和“两个必须”,是社会建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当前和今后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任务。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基础上,把加强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到了全党面前,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明确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一个“围绕”、四个“加快形成”,就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我认为,应是“社会建设体系”)是总目标任务,“社会管理体制”(我认为,应是“社会工作体制”或“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是总框架,“社会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或曰“现代社区、社会组织制度”)、“社会管理机制”,是主要任务(我认为,还应加一条:加快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党的十八大,为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紧贯彻落实。
二、当前我国社会体制改革面临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什么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就是正确适应形势的新变化而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矛盾是形势发展快与工作适应慢的矛盾。要积极面对、加快适应形势的新发展、情况的新变化,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方式方法创新。
当前,我们面临一系列新变化。世情在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势不可当。国情在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党情在变,在城市,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阶级基础正在向社区、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扩大延伸。市情在变,大量人员流动、人户分离,实体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体发达、信息快捷,虚拟社会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复杂。社会心理在变,社会心态呈现复杂多元的态势,一方面,主基调积极,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是主流;另一方面,副基调失衡,浮躁、焦虑、冷漠、急功近利、埋怨、攀比、炫富、仇官、仇富不可忽视。这些新变化,使社会服务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任务。
当前,我们的工作还很不适应这些复杂多样的新变化。一是社会体制机制不适应,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条块分割、部门利益、政策碎片、合力不够,特别是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系统推进。二是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人群不均等、城乡没一体、区域不均衡,尚未形成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界限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许多新课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人口服务管理和虚拟社会服务管理还没有从根本上破题。四是社会动员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和经常性、应急性志愿服务机制不健全。五是社会文明环境建设需要加强,社会诚信、社会责任体系需要健全甚至重构。六是社会和谐关系需要构建,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七是社会领域党建工作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的任务还很艰巨。八是应对突发事件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理念能力需要加快创新和提高。总的来说,社会体制改革任务繁重而紧迫。
三、北京社会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工作,坚持一手抓顶层设计、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一手抓夯实基础、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每年召开一次大会,每年出台一系列文件,每年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社会建设、改革、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坚持抓顶层设计,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抓综合协调,社会工委、社会办牵头抓纵向到底(社区)、横向到边(“两新”组织)全面覆盖的工作网络。二是创新工作体系,确立了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党建的社会建设“六大体系”目标任务。三是创新政策体系,形成“1+4+X”的政策体系,并逐步向法制化方向转化。四是创新方式方法,在城市推行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在农村推行村庄服务管理社区化。五是创新运行模式,社区服务管理试行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自治“三位一体”模式,社会组织服务管理试行“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模式,商务楼宇服务管理试行社会工作站、党建工作站、工会工作站、共青团工作站、妇联工作站“五站建设”模式,等等。上述五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把党务、政务、社务工作延伸拓展到社区、社会组织和非公经济组织,使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抓夯实基础,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按照抓住“一个龙头”(社会领域党建)、夯实“两个基础”(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建设“两支队伍”(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推动“三维互动”(政府、市场、社会)、实现“两个覆盖”(党建工作、社会服务管理)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切切实实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一是通过在全市各街道(乡镇)建立社会工作党委,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委员会等“3+1”机制,在商务楼宇建立健全“五站建设”机制,基本实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二是通过开展社区规范化建设、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建设,逐步夯实社区服务管理基础。三是通过构建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建立社会组织孵化“一中心、多基地”、开展社会组织“公益行”活动,逐步夯实社会组织建设基础。四是通过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五年内三次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培育社工事务所、购买社工岗位、实施全员轮训计划,使社工专业化、职业化格局基本形成。五是通过及时转化奥运志愿服务成果、建立长效性和应急性志愿服务机制,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上述五方面的扎实工作,北京社会建设基础工程初具规模,初步奠定了社会领域党建、社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社会组织建设、社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基础。
2013年我市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巩固提高、拓展延伸、改革创新、务实高效。我们正在筹备全市社会建设大会,将出台《北京市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意见》、《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指标体系》和《北京市城市管理奖评选表彰办法》,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和城市管理创新。
北京市的工作成效还是很初步的。我们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密切结合首都实际,进一步做好社会改革、发展、治理各项工作。请大家多指教、多批评。
四、几点建议
我非常希望通过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这个平台和渠道,推动以下几项工作。
①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体系。
②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在中央层面建立协调机构和综合工作部门。
③加强综合协调,系统研究解决社会建设重大现实问题,整体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最后,诚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到北京市指导社会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