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该片一经播出,迅速在网上走红,被称为“网络”纪录片。该片主要讲述的是故宫博物院青铜、钟表、陶瓷、木器、书画等国宝级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况。2017年1月,该片被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联合评为2016年度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之一。该片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巧妙地运用丰富的叙事策略,将“文物修复”作为整体叙事基点,纪实性地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对文物的修复过程,把看似深奥和枯燥的题材讲述得简单明了。
一、贴近生活,流畅叙事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因此,无论是建筑还是各种珍贵文物甚至故宫文物修复工作本身,都带有特殊性和罕见性的特质。但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叙事时,却没有刻意强调故宫文物修复工作的离奇非凡、意义重大等宏大话题,而是始终运用平易舒缓的叙述口吻和亲近淡然的影像表现方式,来展示故宫文物修复的过程以及修复师们日常的生活状态。该片以给文物“治病”的理念为叙事架构,将文物修复工作者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形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将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修复工作用“打比方”的日常性叙事进行了巧妙的转换。[10]反观其他与故宫有关的纪录片,采用的基本都是灌输性叙事手法,主观性较强。该片采用接地气的引导性叙事方式,避免了纯粹专业介绍的枯燥和深奥,在奠定日常叙事基调后,随即展开对于文物修复背后一些历史及人物故事的深层叙述,使文物修复师们日常的生活状态和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文化和技艺传承得以全面而生动地呈现。
在影片中,无论是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讲述自己早年跟随父辈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情节,还是他帮朋友移植枣树的情景,从他沧桑的口吻和满含故事的眼神中,观众可以充分感受他复杂的心情。同样渗透着质朴生活气息的,还有修复师谢扬帆、屈峰等齐心协力在木器组门外树上打杏子的场景。影片通过这些生活化场景的展示,让观众看到在貌似威严、肃静的深墙之内,由于这些年龄各异的男女修复师们的存在,故宫有着与外部世界一样的、生机盎然的一面。这些细节的刻画和表现,有效地融合了艰深的专业叙事与生动的生活叙事,叙事主体没有被刻板成见的符号所固化,更没有因为主题的宏大而丢失细节,而是在二者的共融里,彰显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二、构造反差,巧妙叙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把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主体,原本拥有宏大叙事空间的故宫在片中反而只是陪衬,成为叙事背景,这与之前一些讲述故宫的纪录片把故宫本身作为叙事主体的设置不一样。例如,此前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故宫》、系列微纪录片《故宫100》、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的《透视紫禁城》、日本NHK拍摄的《故宫至宝》等,利用数字技术、扮演等手段尝试给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而宏大的故宫形象。该片把故宫由主体变为陪体进行反差性设置,让观众觉得与众不同,既意外又新鲜,从而大大激发了观众观影的欲望和热情。这种反差叙事手法,在全片中随处可见,不少段落中都设置了反差颇大的情节,叙事也在此基础上从容展开。[11]
如果按照此前以故宫本身为题材的构思方式,有可能会创作成一种传统模式,即通过严肃的镜头、精心加工后的专业性解说词、再现情景式的特效合成,来突出修复大师们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权威形象和特殊身份。但是,该片却将国宝级修复大师和生活中的普通人两种身份巧妙地融合起来,让观众看到即便是国宝级的修复大师,一个个却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严谨的工作之余,他们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抽烟、聊天、弹吉他、打杏子、骑车兜风等。这些非常接地气的生活化再现,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内容,避免了严肃呆板、空洞乏味的情况。修复师们双重身份的影像表达,极大地拉近了他们与观众的心理距离,给观众带来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享受,满足了观众的求知和求异心理。
三、利用板块,平行叙事
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分为青铜器、木器、陶瓷、钟表、书画、漆器、百宝镶嵌、织绣8大部门,《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以这种分工方式设置不同的板块,展现上述部门对一件或多件文物进行修复的完整过程的。每个工种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同。但是,影片透过影像表达的理念和思想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什么工种,口授心传、言传身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徒传承方式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另外,每个工种中师傅与徒弟协作的具体方式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是通过师傅之间、师徒之间个性不同的对话和行为表现出来的。这种板块式叙事和故事化的表现手法,会让观众觉得很有趣味,让纪录片显得并不单调和乏味。
青铜组的王有亮喂猫以及他烟瘾发作后骑一辆破旧摩托车到故宫外抽烟,木器组修复师们一起打杏子、屈峰参加同学会,钟表组王津和亓昊楠参加厦门钟表博览会偶遇台湾收藏家黄嘉竹,陶瓷组纪东歌在故宫太和门广场骑自行车等,当不同板块里这些颇有人情味的小故事一个个平行展示、生动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国宝修复大师们独特的人物形象就变得活灵活现、真切自然,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通过板块化方式并借助小故事平行叙事,虽然画面看似非常质朴,但又非常走心,洋溢着浓烈的人文情怀,对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格物致知的工匠精神进行了真实反映。同时,该片以平实的影像代替刻板说教,把原本比较抽象属于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的文物知识,通过修复师们朴实的言行本真地进行展现,让观众觉得既有乐趣又易于接受,真正有所启迪和感悟。
四、转换时空,多重叙事
一般对于历史时空的讲述,最大的遗憾是由于摄像机“不在场”而缺乏真实感和参与感。尽管在时空限制下做不到摄像机“在场”,但历史时空的叙述不能失去丰富的意义载体,不能妨碍创作者针对特定主题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12]《我在故宫修文物》第1集中,在展现瓷器修复过程时,解说词以及修复师们之间的对话,使观众了解到,即便是同一窑炉烧出的瓷器也具有不同的命运。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过往不符合皇家要求而被打碎的修复后的瓷器残品与同时期的皇家瓷器在展览馆中一起被展示,一同被言说。这种经过再叙事、再想象后的符号化空间,既保存了历史的真实,又表达出了平民意识与人文关怀。在该片的第3集中,书画组的修复师们在对年久失修的古代书画进行修复时,徐建华、杨泽华、张旭光等人与各自徒弟及同行间的沟通与交流,被当作一场极具穿越感的古今对话进行展现,从而把过去书画装裱和修复的故事带到现代人的脑海中,深化了观众对过往书画制作及历史知识的认知。
同样地,钟表修复师王津与徒弟亓昊楠一起修复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的影像内容,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故宫令人赞叹、精美绝伦的钟表旧藏;另一方面,在修复过程中,王津师徒二人去厦门参加钟表博览会时,与同行和参观者交流古代钟表和现代钟表有哪些不同的情景,以及游客们参观故宫钟表展览时的专注眼神,都不免让人感叹古代和现代时空中的钟表制作者和修复者似乎在进行思想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最后,王津和徒弟终于修好水法钟,他们开心地看着修复完成的水法钟在美妙音乐伴随下准确走时的情景,不禁让人觉得时空倒转,想象当年的人们看到如此精美的钟表走时的时候,可能出现的惊讶的神情。这件水法钟的修复以及此前影片中展示的游客们在故宫钟表馆参观时赞叹不已的情形,恍如时空穿越,很好地展现了古人与现代人的对话,充分彰显了古代中西方匠人们在钟表设计方面的智慧和当今故宫钟表修复者绝佳的修复技艺。
五、围绕主题,精心叙事
故宫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主题如何准确传达是体现艺术价值和审美品质的关键。《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只有3集,但是能围绕文物修复这一核心叙事主题,通过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生活细节,全面立体地展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点点滴滴,大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小到他们在故宫院子里种植劳作、养猫休闲,安于故宫一隅专心修复残破的文物,其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刻画,充分彰显了创作者的叙事能力和细节表现功底。例如,陶瓷组的王五胜一边认真修复唐三彩马,一边淡然地谈到自己快要退休了,觉得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很多事情没有体验过,自己退休后想换辆车到处旅游,还想体验年轻人爱玩的滑翔伞等,反映出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们也有着同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物质和生活需求,毫无神秘之感。同时,在表现淡泊名利、平静优雅的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的同时,始终不偏离“文物修复”这一专业性技术话题。这种精心的叙事方式,着重强调文物修复技艺的延续和传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依然是师傅带徒弟这个传统。
与继承传统文化思想同样重要的,还有与外界同行专家的交流。该片在讲述过程中,也特别注意了这些内容的影像表达。如王津和亓昊楠师徒去厦门参加钟表博览会,遇到台湾钟表收藏家黄嘉竹时进行了颇有意味的交流;漆器组迎来维多利亚博物馆访问时,文物修复师们与来访者进行探讨等。这些看似片段式的专业性细节交流都承载了人类文化融汇与沟通的共同愿望,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了对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做进一步阐释,影片中还出现了修复师们借助现代高科技进行文物修复工作的场景。例如,陶瓷组的窦一村使用新添置的谷歌眼镜进行工作,织绣组的工作人员将待修复的织品纤维放置在现代数码镜头下进行纤维拍照分析、提取数据进行保存等。这些情节既是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修复技艺中去的实证范例,又完美地展现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内在关系。同时,也让观众看到文物修复没有拒绝新的科技手段,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必须与时俱进借助新的科学手段更好地完成文物修复工作。
六、结语
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需要有恢宏壮阔的气势渲染,更需要有真正触动观众内心的表现功力。故宫文物修复师们对职业的热爱,使得他们手里正在修复的文物已经不是冷冰冰的千年前的宫廷遗物,而是有感情、有温度、有灵魂的物件。[1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创新拍摄中国传统文化选题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为今后拍摄诸如此类宏大选题纪录片提供了新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题材的严肃性与艺术风格的清新自然之间并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只要找准选题角度,选取有效的叙事方式,确保影像表达与整体艺术气质吻合,巧妙协调纪实性与艺术性表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实现同类型题材纪录片创作的全新突破,并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