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纪录片《第三极》的价值体现(1 / 1)

2015年,由曾海若执导的纪录片《第三极》在央视网、乐视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同时上线。该片是中国首部以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纪录片,由“生命之伴”“高原之歌”“一方热土”“上善之水”“大山儿女”和花絮“高原相遇”构成。影片以独特的文化视角、精良的声画结合、清晰的叙事手法,深刻讲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流与根基,为观众奉上一场精美绝伦的视听盛宴。

一、文化认同视野下的现实关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知,其核心是对民族基本价值的共同体认。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中国是一个人文意识十分浓厚的国家,“仁者爱人”的传统从孔子开始一直沿袭到现在。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再现体现了纪录片的一种文化特质。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往往具有现实性,这种现实价值往往表现为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表现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和特殊意义。《第三极》表现的文化是深厚而坚定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再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诗章。

西藏地区的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具有独特的个性、精神和品质。《第三极》从人文关怀视角,充分展现了西藏人民用勤劳、善良和智慧创造生命、改变生活的场景,弘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影片中的人物和场景都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印记,这些民族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隐喻。如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影像更像是社会中的一个精神寄托,回应着时代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表达将西藏这个曾经作为地理意义上的佛教圣地置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符号。

二、多重镜头语言下的全景再现

纪录片本身是一种强调以相对真实的艺术手段具体地展现现实生活情状的影视艺术类型。镜头语言是呈现生活情状的主要手段。视听语言可以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丰富多样、富有内涵的画面语言可以提高纪录片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品位,创作出艺术表现与题材内容相得益彰,反映现实生活实际和民族审美追求的纪录片艺术精品。[7]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画面语言可以分成极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特写等。根据功能,镜头语言可以分为情境镜头和叙事镜头,不同的镜头具有不同的叙事表达功能,多种镜头语言的综合运用可以使被拍摄对象更立体、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

《第三极》大量使用了高空拍摄、微观拍摄、延时拍摄、高速拍摄和水下拍摄等多种特殊拍摄方法,不同的拍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视听语言功能,将高原风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远景和大全景有利于展现高原多样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其次,中近景和近景生动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最后,特写镜头将西藏人民善良朴实的内心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花絮《高原相遇》讲述了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的艰辛与遇到的困难,当然也有收获的美好。例如,有寻找黑颈鹤的艰辛,有拍摄夏尔巴人采摘蜂巢时的惊险,有遇见西藏唯一一个大学生神授说唱艺人时的惊讶,还有遇见湖边修行老人时的温暖。

三、故事化叙述手法的生动表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理论界还在对纪录片是否存在故事争论不休的时候,影视艺术创作领域已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纪实风格;二是纪录片向故事片接近,青睐于故事性。纪录片的故事性是在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题材上的、叙述中的故事特征。“人文社会纪录片十分强调在纪实的基础上运用情节化的手法来记录人和事。”[8]纪录片在真实的基础上,增加情节化发展的过程,才会具有故事性,才会生动感人。

《第三极》有近40个故事,每个故事都生动表现了青藏高原上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人性之美。在第1集《生命之伴》中,多布杰与猕猴的故事、达娃和黑颈鹤的故事、次旺老人和他的羊次仁的故事等展现了藏族人民最善良、最友爱的人格品质,也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在第3集《高原之歌》中,玉古因为生病而急切地将自己最珍贵的手艺“鹰笛”传给他女儿的故事,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第4集《上善之水》中,拉姆和心上人本绕的爱情,以自然为背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通过个体化的对象、情节化的叙事来反映,让观众在感动之余,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理解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四、多元化、国际化视野下的隐性传播

多元化和国际化是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新的发展方向。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内容、生产以及平台三个方面。在内容层面上,纪录片注重题材的多样化,满足不同收视群体的喜好和需求;在生产层面上,中国纪录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走上制播分离的市场化道路;在平台层面上,国家在政策上为纪录片提供了平台保障。在新媒体发展的促动下,纪录片的播放平台也逐渐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9]衡量一个国家新媒体传播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隐性传播”。隐性传播相对于显性传播而言,试图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易于人们普遍接受的故事化、平民化、生动化的叙述方式和声画结合、镜头多变的叙事语言传播给观众,使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使其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第三极》是一部符合国际创作潮流、反映中国西藏地区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探讨人与自然相处奥秘的纪录片。该片从配乐到播放渠道都加强与国际合作,是中国纪录片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成功案例。影片通过“景”“物”“人”的结合,将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和德行通过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魅力和精神气质。在第1集《生命之伴》中,狼袭击了牧民的羊群,造成重大损失。这让他们既愤怒又难过。但在一个下雪天,他们遇到一群走散的狼崽,仍旧选择把它们带回帐篷,喂养它们。这传达给观众一个重要信息,只要是生命就值得被拯救。在第4集《上善之水》中,医生巴桑用温泉给病人治病,他认为平静愉快的心境也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方式。

五、结语

纪录片《第三极》不仅是自然风光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该片故事化、戏剧化的讲述方式,以及丰富的视听语言,可以为国内纪录片的创作提供重要借鉴。此外,在尊重行业准则和传播规律的前提下,该片讲述中国故事,以国际化的视野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进行传播和弘扬,在国内外获得一致好评,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中赢得话语权,这是中国纪录片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