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综合频道同步播出,引发极大轰动效应。该片的成功除了以“美食”为纽带,在大众文化和节目品位之间找到契合点外,更重要的是对主题的深度开掘,对情感的细腻传达,对画面的精致追求,对叙事风格的准确把握。对于纪录片来说,意义的产生源于叙事的话语,或者说叙事的过程决定着意义的传播效果。[5]这里将重点分析该片在叙事之中表现出的文本特征。
一、板块化的结构安排
《舌尖上的中国Ⅰ》没有习惯性地按照东西南北风味,或者是八大菜系,或者是朝代变迁,或者是酸甜苦辣咸来简单分集和归纳素材。这样的分类,收集资料和拍摄虽然都更简单易行,但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感不够。
中央电视台拍摄该片前的设想是采用传统的讲述方式,按照“柴米油盐酱醋茶”来拍摄7集。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认为,这样的选题应该从个案讲起,讲普通人的故事,所以最终修改为“食材”“主食”“转化”“腌制”“烹饪”“五味”“生态”7个子主题,影片7集的名称分别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
该片每个主题各有深度,每一集各有特色和侧重,呈现的是一种互为补充却不简单累加的关系。这样的板块化叙事结构使得该片没有落入面面俱到、雍容繁复的俗套,而是显得叙述有力、详略得当、主旨清晰。
二、碎片化的叙事策略
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融合的特点造就了各地美食文化的多样性。为了将各地特色美食在影片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舌尖上的中国Ⅰ》采用了“碎片化”叙事策略,截取某个地区、某些人、某种食材、某些美食作为叙述对象,所有关于食物的展示和讲述都是通过片段性的故事来展现的。该片将这些看似随机,实际上精心选择的“碎片”创意性地结合起来,使不同的故事与食物按照类别横向组接在一起。
该片讲述了54个碎片化的小故事,平均每集有7到8个短小精炼的小故事,这些碎片化的小故事都以各自篇章的子主题为核心。以第1集《自然的馈赠》为例,这集从云南的藏民捡拾松茸讲起,然后转到浙江遂昌挖冬笋、广西柳州做酸笋、云南大理制诺邓盐和诺邓火腿、湖北嘉鱼县挖莲藕、吉林查干湖冬季捕鱼、海南三亚远洋捕捞等故事,地域跨度极大,时间也从春到冬横跨四季,情节看似零碎,人物也毫无关联,但是他们的故事都和“食材”有关,“食材”既是串联这些碎片化故事的主线,也是本集的子主题。
这几个由“食材”串联起来的碎片化的小故事,均指向这集的子主题:大自然对人类慷慨馈赠,人类感恩自然,回报以取之有度,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碎片化的故事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下展现出食材所承载的意蕴。
三、悬念化的情节设置
《舌尖上的中国Ⅰ》在展示食材或者食物的时候,介绍了食物从采摘到烹饪的全过程,形成一个个情节。不论是金顺姬学做泡菜,还是苗家人制作腌鱼,都是从获取食材到处理食材,过程介绍比较清楚,情节设置巧妙。这样的叙事方法,不仅使该片的叙述更符合美食实际的制作过程,也极大地增强了观赏性。
该片情节设置的悬念感较强,如“林红旗出海捕鱼”这个段落,镜头先从妈祖庙祭祀切入,新的远航捕捞马上开始,此时开始设置悬念,解说词写道:“不断减少的鱼群让船长林红旗承担着一无所获的风险。”第一次夜晚下网捕捞,镜头快速切换,船员们紧张忙碌,观众也在期待着拉网那一刻**的到来,解说词写道:“打捞了整整两个小时,拉起来的渔网空空的,只有一些水母。”观众的心情也陷入失望。
在故事后半段,船长林红旗一脸焦虑,船员们因为失望而沉闷地休息,船上的旗子被海风吹得呼呼作响,船长和妻子并肩默默地望着大海,气氛降到了最低点,节奏放缓。影片紧接着开始介绍中国西沙群岛的自然景色和丰富海产,节奏转为明快。
四、精致化的细节展现
细节是构成纪录片叙事艺术的基本因素,是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方法。《舌尖上的中国Ⅰ》在拍摄方面使用微距拍摄,可以拍到肉眼捕捉不到的细节:松茸在滚烫的酥油中变黄打卷、成熟的诺邓火腿上挂着油花,刀刃切开肉夹馍、刚出笼的黄馍馍、锅里翻腾的饺子、新剥开的粽子、颤动的吹弹可破的文思豆腐、浓稠的流动的汤汁、毛豆腐上白色的细丝、泛着油光的陈皮鸭、在炭火上肉质鲜嫩的贝类等。
该片使用特写及大特写镜头,详实地记述食物的纹理与细节。浅景深镜头放大了食物的精美质感,食物就在眼前,香气似乎扑鼻而来,无限放大的视觉冲击带动人们引起情感共鸣。镜头还延伸到美食制作的过程中,表现人们采摘、捡拾、挖掘、捕捞、酿造、发酵和制作每一种美食的辛苦。这样的细节展示,不仅仅提升了画面的美感,更触动了观众的情感。
纪录片因为纪实特性,往往通过对人物肢体语言的细节展示来营造气氛、表达主题。面部表情及四肢的动作,是人类重要的表情达意的符号。该片中有很多对人物面部以及手部动作的细节描写,配合镜头的推、拉、摇、移,在记录劳动的同时又赋予其美学意味。例如,第1集《自然的馈赠》中单珍卓玛卖松茸时眼睛的特写,表现了她的焦灼。离家几个月的职业挖藕人叶氏兄弟的笑脸,表现了他们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足。高跷捕鱼人嘴巴的特写,表现了他们面对资源日益枯竭时难以掩饰的难受。
上述细节描写都细腻地呈现了一个个人物生命的真实状态,让这些姿态语言发挥出更大的语言表达价值。即使除去解说,仅仅通过人物的行为,观众也能读懂故事。
五、艺术化的声音处理
《舌尖上的中国Ⅰ》整片以介绍美食为主线,但是一直有一条情感的辅线。影片由美食牵引出背后的人物和这些普通人物身上平常又感人的故事,慢慢渗透进观众的内心。这样的故事叙述在影片中有很多,职业挖藕人叶氏兄弟,77岁的鱼把头石宝柱,南安经营腊味店的阿添,顺德的村宴厨师欧阳广业,学做妈妈菜的梁以瑚,还有长江三角洲种植芋头的老夏等。
声音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表达内容的具体可感上,更因为有声语言特有的音调、音色、音高、音长、节奏、力度以及方言等因素而带来人物情绪、个性、性格等方面的丰富表现力,塑造出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在第2集《主食的故事》中,陕西做黄馍馍的黄国盛自豪地讲述黄馍馍时的语音、劳动时的吟唱、骡子的声音、地碾子滚过干糜子秆的声音,带来地域性的陌生感,增强了人物的吸引力;在第4集《时间的味道》中苗家姑娘龙毅讲解禾花腌鱼以及腊肉的做法;香港的阿添讲述生活的不易;在第5集《厨房的秘密》中,湘菜厨师周赛群传道授业;在第6集《五味的调和》中,广东的陈柏忠讲对陈皮的眷念以及晾晒陈皮的技巧;在第7集《我们的田野》中老夏述说种芋头的心得等。这些由方言传达的人物同期声,表达的是人物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情。
长期以来,同期声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一直处在可有可无的地位。纪录片出现重画面造型轻纪实音响,重文学性轻本质特性的状况。[6]该片人物同期声运用比较多,与主题、人物的身份以及人物所属的地域巧妙对应,增强了叙事张力。
六、结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给中国纪录片创作以极大启示:创新性地讲述内容,可以使原本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巧妙地设置悬念和刻画真实感人的细节,可以增加纪录片的故事性;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使纪录片更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