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是由范立欣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自2009年以来,获得了包括第33届美国新闻及纪录片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在内的30多项国际性大奖。该片具有开阔的视野,采用交叉叙事结构,同时将镜头聚焦于2006—2008年的南方名城广州和四川省广安市回龙村,并通过成熟的再现表达方式,全方位地展示了21世纪初期中国的时代景象。
一、真实的时代景象
21世纪初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产品生产地,“中国制造”风行全球。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竞相涌入发达城市,“民工大潮”在全国涌动,“留守人群”数量急剧上升。《归途列车》的拍摄地之一是广州。广州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已经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吸引全国各地的农民工不断汇聚。作为影片重要取景地的广州火车站,一直是南方重要铁路枢纽。广州火车站地下通道是展现“民工潮”的最佳场所,那些来自大江南北的农民工竞相奔跑,拖着疲惫的身体和累赘的行李,抢占更为有利的位置。
涌入广州等发达地区的农民工主要来自西部地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离开,大量老人和孩子留守在老家,成为“留守人群”的主体。老人一方面需要在家里种田,另一方面需要照看孙辈。老人们已上了年纪,无力同时顾及田里的农活和教育孙辈,导致大量田地荒芜,孙辈的家庭教育缺失。儿童叛逆、逃学乃至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凋敝与落后的景象日益显现。在那个年代,跑遍全中国的绝大多数是绿皮火车,每年春运几乎成为农民工的专列。影片中,绿皮火车满载农民工的梦想,穿越神州大地,在晨曦和暮光中行驶,在青山绿水中徜徉,在冰天雪地里游移,成为连接发达城市与落后农村的主要渠道。
二、精彩的场面调度
《归途列车》的开头,并不急于马上将镜头推向主人公张昌华夫妇,而是将镜头由厂房外景、车间全景、婴儿近景,逐渐推向主人公劳动场所的特写,再通过两个连续上摇镜头,展现张昌华夫妇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内容。影片通过选取他们的对话,告诉观众他们外出打工是为了孩子,即使在上班时也在牵挂家中的一对儿女。在广安到石笋镇的渡船上,张昌华夫妇遥望着故乡熟悉的山水,心绪难平。影片巧妙地将两位主人公置于画面前景中,随着渡船缓缓前行,凋敝的城镇、高耸的塔楼、纷飞的白鹭、废弃的工厂、拥挤的渡口一一呈现。创作者抓住了这个难得的采访良机,对主人公南下打工的动机,初次离家的心情,对美好生活的畅想进行了采访,主人公无奈离家的悲情呼之欲出。
叛逆的张琴坚持辍学打工,来到深圳一家迪厅做服务员。影片使用了两个大景深镜头反映张琴的工作状态。在第一个镜头中,穿着露背装的都市女生与情人窃窃私语,张琴笨拙地摆弄着酒水,画面背景中领舞的舞女,像水蛇一样搔首弄姿,扭捏起舞;在第二个镜头中,张琴身着便装,汇入跳舞的人群,随着激烈动感的迪斯科疯狂起舞,夸张的动作,被炫目的频闪灯一一定格。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各省发生特大雪灾,川粤铁路必经的湖南省受灾尤其严重,导致广州火车站北上列车大面积延误。张昌华夫妇及女儿来到了火车站。该片用全景展示了他们“挤火车”的整个过程,共有五段。其中第五段悬念感最强,在纷乱的人群中,一对姐妹被人群冲散,在执勤人员的帮助下,历经波折才得以重聚,二人抱头痛哭。影片通过个案,让观众感受到数十万人拥挤不堪的场面和空气中弥散的绝望气氛。
在过年回家后,因为母亲是否留在家里照看弟弟,张琴和父亲发生了口角。激动之余,张琴自称“老子”。这对父亲显得很不尊敬。平常温和的父亲这一次采取了中国传统教子“打”的方法,而后父女两人扭打在一起。发生这样的冲突并不偶然,影片这一节的对话中,张琴说父母想养她,只是嘴上说说,不是心里想的。父亲在责骂时,说了一句“只认钱不认人”。张琴异常愤怒,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这就是真实的我,你们不是想看真实的我吗?”让屏幕前的广大观众瞠目结舌,难以平静。
三、优美的镜头造型
《归途列车》对中国西部农村的描述极为到位,在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中,晨曦中的田园飘来流水声和鸟鸣声,人们仿佛来到了宁静的“桃花源”。但是,而今的中国西部农村,并不是消极遁世的归隐地,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原始、封闭和贫困。随后,影片通过枝叶上固守一方的蛛网、晨露中被粘住翅膀的蜻蜓等一系列具有意象价值的镜头,表现了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的单调、落后与困窘。影片中有一段讲述春运场面的画面,镜头缓缓扫过广州火车站前广场的大片空白,执勤人员组成人墙,密不透风,成千上万的候车乘客,五颜六色的雨伞,结合现场各种嘈杂的音响,展现了春运的震撼场面。此处通过空旷场地标识、人墙等造型线条的使用,与后面纷乱的失控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主人公张昌华夫妇回家途中,火车在暮光和夜色中两度穿越南国大地,列车占据左半幅空间,摄像机伸出车窗,用中焦镜头拍摄,前进的列车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窗外的风光则快速地移动,表现出夫妻二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在家过完年后,二人不得不再次踏上南下打工的路,影片用静止长焦镜头表现雪地上向右转弯缓慢前行的火车,时长17秒,直到火车渐渐消失在远方的雪野中,表现出二人恋恋不舍的心情。在雪灾发生期间,主人公一行3人乘坐了所有能找到的交通工具——火车、汽车、渡船等。在火车上,用铁轨作为构图依据,该片使用运动镜头表现了火车跨江越岭的场景;另外一个场景则使用超广角移动镜头完整地记录了整列火车经过南方雪灾山区的震撼场面。
影片运用了很多长镜头,从工作到生活,表现了张昌华一家人的命运与社会时代的紧密关系,完整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现状以及生活困境。[4]春节期间发生的父女打斗事件结束后,张琴负气出走,到深圳打工。影片使用长镜头记录下出站列车缓慢移动的情景,整个画面处于逆光状态,整体色调阴沉晦暗,表明张琴此时情绪低落。在缓缓到来的广西田园风光中,红色的火车头牵引着绿皮火车穿越南国大地,尖利的汽笛声划过长空,暗示张琴此行悲伤无比。火车不断经过忽明忽暗的隧道,镜头中隧道的洞壁不断挤压,表明张琴此行前途未卜。
四、清晰的剪辑思路
《归途列车》主要使用平行剪辑手法,展现城乡差别和城乡二元结构现状,通过剪辑,生成一个“城市—乡村—返乡—冲突—离乡—进城—被边缘化”的叙事主线,建立一个独特的参照系,让观众很自然地去思考造成城乡差异的深层原因,思考城乡二元结构给整个社会发展造成的阻碍。影片音乐的选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片尾主题歌使用了经典歌曲《下四川》,这首在西南地区脍炙人口的民歌,饱含望乡盼归的深情。在苍凉的歌声中,人们仿佛看到主人公张昌华恋恋不舍地告别老人和儿女,转身汇入滚滚的民工大潮中,引发了观众对主人公未来命运的联想。
影片结尾借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少量视频资料,为影片营造了时代氛围,也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做了铺垫。当奥运会开幕式进入倒计时,迪厅所有的服务员都喜笑颜开,高声呐喊,喜庆氛围充满整个画面。然而,当开幕式演出最精彩的“中国故事”时,镜头迅速推向包括张琴在内的几位服务员,她们脸上写满了惊讶与期待。画面剪辑到躺在病**的张昌华近景,身心俱疲的父亲,已无力体验全民奥运狂欢,大时代下,一群小人物的宿命似乎早已注定。这种以素材整合为基础的交叉剪辑方法,为准确展示影片主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结语
纪录片《归途列车》的创作者超越了对生活的机械复现,将自己的理性思索与真实的影像交织融汇在一起,通过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使影片焕发出一种冷峻朴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为这部纪录片确立了应有的现代性品格。影片基于时代背景,使用成熟的场面调度、镜头造型和剪辑方法,对选题本身的内涵进行了深度开掘,在通往思想、理性与审美的路径上,完成了一次对社会现实的人文主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