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蒙古世纪:忽必烈的野望(1 / 1)

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

这场会议宣告了草原的统一,蒙古汗国的建立,那天的铁木真站在万人中央,感受着万丈荣光,无数蒙古人高喊着向他效忠,为他奉上尊号“成吉思汗”,意思是“拥有广袤海洋的可汗”。

可即使到了这一刻,这些在他周围高声宣誓的蒙古人都没能预料到,他们眼前的这位新首领,将会带领他们完成一番什么样的伟业。

铁木真是乞颜部的王子,本来可以当个酋长家的傻儿子,但没想到九岁那年,他的父亲被害死,乞颜部中衰,部众离散,他只好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地度过了少年时光。

可草原是强者的世界,崇尚森林法则,弱小的乞颜部很快遭到了其他部族的袭击,铁木真只好逃命,连定亲的媳妇孛儿帖都给别人抢走了。

铁木真去投奔了父亲的结义兄弟王罕,顺道结识了一个过命的兄弟,叫札木合,二人结拜为安答,在王罕的支持下一起创业。

他们兄弟二人齐心协力,在草原上逐渐声名鹊起,打败了许多部落,铁木真的媳妇也给抢回来了。——只不过这时的孛儿帖已经怀了别人的孩子,但铁木真何等人物,当然是选择原谅她,还让她把孩子生下来,这个孩子就是术赤,蒙古语中“客人”的意思。

之后孛儿帖又给铁木真生下了三个儿子,再算上先前被绿的那个,分别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这时铁木真与札木合闹掰了,他们的梦想都是统一蒙古,但完成这个使命的荣誉注定只能属于一个人。

昔日的兄弟二人决裂,在草原上争雄角逐,双方你来我往,经过十五年的殊死对决,札木合最终兵败,被俘处死,笑到最后的那人是铁木真。

铁木真虽然统一了松散的草原,但蒙古毕竟太穷了,只靠放牧根本养不活各个部族,而物资匮乏正是草原各部不断内战的根本原因。为了巩固新兴的蒙古汗国,铁木真只能另想办法,去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

铁木真与昔日的匈奴单于、突厥可汗一样,都选择了掳掠富庶的中原,准确来讲——金朝与西夏。

可虽然铁木真在野狐岭击溃了金军主力,人家金军旋即就玩起了龟缩战术,蒙古军再也难进寸步。铁木真再掉头打西夏,几次硬仗下来,都被西夏咬牙顶住了。这时候铁木真发现,这些拥有成熟体制的国家政权不像草原上的那些部族们,在短期内很难一口吃掉它们。

铁木真只能向西图谋,先灭掉了阿尔泰山以北的乃蛮部,乃蛮部的王子屈出律投奔西辽(今天的新疆地区),还把人家西辽皇帝的女儿给睡了,借此掌握了西辽政权。

铁木真喜欢除恶务尽,就继续追杀屈出律,而西辽方面因为屈出律谋权篡位,不得人心,故而蒙古大军摧枯拉朽,很快就打败了西辽,干掉了屈出律,这是蒙古人第一次灭亡了一个成熟的国家政权。

西辽完了,蒙古人就相当于掌握了丝绸之路。铁木真想学当年的回鹘人,靠着丝路来发家致富,可万万没想到,蒙古的商队刚走到中亚的花剌子模王国,就被人家抢了。

铁木真开始还挺客气,以为这里有什么误会,就派使节去花剌子模友好访问,可花剌子模瞧不起未开化的蒙古人,不但不吃这一套,国王摩诃末还干脆下令把蒙古使团全部杀了。

这还能忍?

铁木真忍不了。他现在算是回想起来了,自己是流氓啊,流氓应该做流氓的事情,就像卖臭豆腐的,总不能喊香豆腐吧?于是他二话没说,都不顾现在还正跟金朝开战,领着蒙古主力就朝花剌子模扑了过去,这场子他必须得找回来。

摩诃末一直都没意识到自己惹了一个怎样恐怖的存在,他跟现在的很多人一样,都以为蒙古军队就是一群散装骑兵,穿着破破烂烂的绒毛大衣,骑着马,射着箭,手里挥舞着砍刀就嗷嗷直冲。

其实这是误会。

当时的蒙古人在军事科技上博采众长,作为从东亚怪物房卷出来的战争机器,金宋西夏以及中亚东欧的指挥战术和军工科技都被他们在战争中活学活用,正是通过这种对全世界各个国家军队优点的整合,才打造了一支能够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

说回花剌子模。

因为摩诃末没听儿子扎兰丁把兵力集中在一起的建议,而是选择分散驻守,结果被蒙古大军一路平推,原本还很嚣张的摩诃末被追得满中亚乱跑,最终悲惨地死在了里海的一个小岛上,盘踞中亚地区的花剌子模王国就这么被蒙古人干掉了。

花剌子模的王子扎兰丁没辙,只能带着残余部队逃过了印度河,进入印度避难。铁木真因为有屈出律的前车之鉴,向来喜欢斩草除根的他,就让哲别和速不台继续追杀,结果这俩人迷路了,也不知道为啥,他们带着大部队稀里糊涂地翻过了高加索山,跑到东欧大草原上了,还一路干翻了不少当地的钦察部落。

等他们回来,铁木真还埋怨,不就让你们追杀一个人吗,怎么还灭了这么多地方?不过,这虽然是一个小插曲,但这次意外的探路,倒是给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埋下了伏笔。

等到铁木真回归,再次投入到了对金的战争中,为了从侧翼迂回打击金人,铁木真决定先灭西夏。于是在1225年,蒙古人发动第五次攻夏之战,这次铁木真发了狠,一路屠城,在次年蒙军抵达中兴府城下,西夏灭亡。

就在同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军中,死因成谜,临终也未能见到灭金的一天。只不过在铁木真临死前,他留下遗嘱: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联宋灭金。

而灭金的宏图伟业,即将由他的继承者,他的第三子窝阔台来完成。

这时候的金朝是什么情况?

当年,女真人以闪电战灭亡辽朝,把北宋打得只剩下半壁江山,这让金人一直十分迷信武力。他们在坐稳北方以后,对待草原上的蒙古部落采用“减丁”政策,每三年就向北剿杀一次,以此来遏制蒙古势力的壮大。

可茫茫草原,防得了一时防不了一世,铁木真还是统一了蒙古各部,即大汗位,双方既有世仇,将来必有一战。

金蒙战争刚开始,铁木真就在野狐岭全歼金军主力,掌握了对金战争的主动权,从此就开始了金军被蒙古花式吊打的悲惨史。

金朝在野狐岭被蒙古一波团灭,就玩起了塔之子畏缩流,就是当年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策略,依据坚城险关来防御蒙古,既然军事上打不过,那就用金朝的国力与蒙古人对拼消耗。

面对金人的防御战术,铁木真以抄掠战法应对,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遇到打不下的关隘就绕过去,在金人腹地烧杀抢掠,攻下了大城市也不占领,只是焚毁破坏,让金人无法安心生产种地,一次次地削弱金人的经济基础,甚至一度打到了金中都附近,金宣宗不得不暂避锋芒,将首都南迁到了开封。

可是,铁木真的这种抄掠战术,激起了广大汉人的不满,华北地区的地主豪强自发组织起了抗蒙义军,时不时地就偷袭一下蒙古军,要是打不过了,就钻到深山老林里玩荒野求生,铁木真面对这种游击战术,也是焦头烂额,一筹莫展,金蒙双方就在河北打起了治安战。

1219年,铁木真率部西征,临走前把华北地区封给了木华黎,由他全权负责对金作战。

这时候,由于蒙古军的主力都被铁木真拉去打花剌子模了,木华黎无兵可用,再进行抄掠战术就不可能了。他玩起了怀柔政策,告诉这些义军,只要你们率军投降,那你们带来的人马和地盘都归你们管,什么征税、人事、军权我们一概不插手,只要名义上称个臣就行了,就如同当年唐朝的节度使一样。

正所谓人生的尽头是编制,木华黎的这招攻心为上,让很多立场不坚定的义军投降蒙古,木华黎也兑现了承诺,把中原的地盘分给了他们,而学术界把这些人叫作“汉人世侯”。

那这时候金朝在干什么?金朝在打南宋。

金朝被蒙古人吊打这事,南宋的君臣也都知道,一个个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幸灾乐祸。这些年他们被金人欺负惨了,尤其宋宁宗时期,主战派宰相韩侂胄进行过一次天禧北伐,结果惨败,为了平息金人的怒火,南宋把韩侂胄的首级献给了金人,宋宁宗向金章宗称侄纳贡,还增加了岁币,这些说出来都是泪。

自从金宣宗迁都开封,南宋君臣意识到,金朝可能穷途末路了,就罢了给金人的岁币,这钱,我们不给了!

金宣宗恼怒,蒙古人欺负我就罢了,宋人也敢落井下石?

当时铁木真西征,金宣宗本可以抓住时机收复河北,可他却意图攻打宋朝,估计还在想自己虽然在北方失去了国土,可如果能在南宋这里夺一些,那好像不亏?毕竟他给金军战斗力下的定义是“吾国兵较北兵诚不如,较宋则制之有余力”,于是为了取偿于宋,金宣宗选择了南侵。

可没想到,宋军虽然进攻不足,可防守还绰绰有余,宋金双方在前线拉锯了七年,谁都不能奈何谁。

其实,这次宋金战争就是菜鸡互啄,继续打不但毫无意义,还浪费时间与军粮,可无奈双方都是赶鸭子上架,下不来台。金宣宗本就瞧不起宋人,老是败给蒙古够丢脸了,要是再败给南宋,岂不是无颜见东北父老?而宋宁宗觉得金章宗活着你欺负我,金章宗死了你还欺负我,那金章宗不就白死了吗?结果,这场闹剧一直拖到了金宣宗、宋宁宗双双驾崩才告一段落。

可这个时候,木华黎已经稳定了华北地区,还带出了一大批伪军,铁木真的远征军也回归了,金军唯一翻盘的机遇就这么被金宣宗给错失了。

这时的金朝大胆放权,把河北之地分封给效忠金朝的九个公爵,史称“九公封建”,这样金人就可以将有限的兵力全部投入到潼关一线,经营起了一道关河防线,总算遏制住了蒙古人的进攻,铁木真从正面战场已经不可能再取得有效战果。

1227年,铁木真逝世,他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成为新一任蒙古大汗。

不过,窝阔台这位新的大汗没有听从铁木真“联宋灭金”的遗嘱,而是选择正面猛攻金境,结果在卫州、泽州、凤翔等地连遭败绩,还给金人打出了自信心,金哀宗差点都以为自己能当中兴之主了。

无奈,窝阔台只好重拾父汗的战略,从宋境借道迂回,三峰山一役,蒙军统帅拖雷(忽必烈之父)团灭了当时金人能叫得上名字的全部名将,打掉了金军最后的有生力量,这下就算完颜阿骨打诈尸,也救不了金朝了。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金蒙战争中,宋朝虽在口头上答应了“联蒙抗金”,但始终按兵不动,就连拖雷借道,都是人家硬闯过去的,没有经过宋人的同意。在三峰山之战后,金朝开始走向了灭亡的倒计时,南宋想趁金人灭亡分上一杯羹,连忙让孟拱北伐,最终在1234年,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朝灭亡。

做一个总结吧,金朝在对蒙战争中频频失策,是最终走向覆亡的关键原因。本来,当时南宋服软,西夏称臣,蒙古人又来势汹汹,正常人的思路,应该是安抚南宋,联夏抗蒙,这样一来,就算不能反推蒙古,自保还是勉强可以做到的。

可金宣宗居然选择了三面开战,宋夏蒙三方一起打,再加上金朝末年山东还在闹红袄军,这就成了四线作战,金军的家底就这么一回回地给金宣宗作完了。可以说,金朝的灭亡就是从头浪到尾,最终不负众望地把自己给浪死了。

在窝阔台时代,蒙古除了灭金,还开启了最为著名的第二次西征。

窝阔台听了速不台的话,知道他们曾经误入过东欧大草原,那里有很多的部落和游牧民,于是他就想让小辈们锻炼一下,去刷刷野怪,长点经验。

窝阔台让各大蒙古贵族的长子们集合在一起,比如术赤之子拔都,察合台之子拜答尔,窝阔台之子贵由,拖雷之子蒙哥,组成了一支“长子军”,由老将速不台跟着他们,故而这次西征也叫“长子西征”。

他们一路奔向东欧大草原,因为在第一次西征时,这里的钦察首领都被打怕了,一见长子军到来,纷纷割地赔款,剩下几个骨头硬的,被长子军一顿揍,服了。

长子军征服了钦察,继续向西,遇到了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辅罗斯,没有任何悬念,拔都率领大军渡过伏尔加河,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了今天的莫斯科,攻克了基辅与弗拉基米尔,横扫罗斯全境。

这时候贵由、蒙哥等人绕过巴尔干半岛北部,入侵匈牙利。波兰军队前来援救匈牙利,被拜答尔一波全歼。德意志国王见这个阵势,连忙集合日耳曼军队,联合波兰、条顿骑士团等进行抵抗,结果再次被拜答尔打败,拜答尔继续挺进,在今天的捷克一顿烧杀抢掠,罗马教皇写信求和,整个基督世界都在瑟瑟发抖。

最终这四位长子在匈牙利会师,匈牙利国王流亡奥地利,西欧诸国面对如此穷凶极恶的蒙古军队,都惶惶不可终日,心想这群人从哪冒出来的,怎么这么能打?一定是我们做了什么对不起上帝的事情,上帝他老人家派他们过来惩罚我们的,于是就给蒙古军队取了个外号叫“上帝之鞭”。

可就在拔都准备挥师进攻意大利的时候,家里来信了——窝阔台死了。

窝阔台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于是长子们连忙退回来争权夺位,这时窝阔台王后乃马真夺权,摄政了五年,一番串联,终于把汗位传给了窝阔台的长子贵由。

这下一个人不乐意了——拔都。

因为游牧民族没有宗法制,有时候未必父死子继,权力交接的时候往往会搞得很不愉快。成吉思汗定的规矩是每一任大汗,在即位之初都要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每个人都要进行票选,只有让所有部落心服口服了,才能正式继承汗位。

因为拔都在西征中立下无双战功,在长子军中拥有顶尖的威望。按理讲,他才是这次新任大汗的热门候选人,可只因乃马真后的暗箱操作,把汗位诈走,传给了贵由,这叫拔都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于是领着军队驻扎在中亚,与蒙古本部对峙,就是不认贵由这个大汗。

双方僵持了三年,贵由率先进攻,亲领大军准备西征收拾拔都。可没想到大战在即,贵由却突然暴毙了,于是大汗的位子再一次空出来,由贵由的妻子海迷失摄政,这下蒙古各部更乱了。

这时候各路蒙古贵族都跑回来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希望再推举一任大汗,本来大家都以为这次汗位铁定是拔都的,可没想到,拔都却推荐了拖雷的长子蒙哥。

原来,在大会召开之前,蒙哥找到了拔都,希望他可以支持自己当话事人,还许诺只要他当上了大汗,就把第二次西征打下来的土地都封给拔都。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有了拔都这位实权派的鼎力支持,蒙哥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新一任大汗。

蒙哥担任大汗以后,让自己的六弟旭烈兀开始了第三次西征。

这一次,蒙古进攻的方向是中东的伊斯兰世界。旭烈兀一路征伐,攻占了木剌夷(伊朗)、阿拔斯王朝(伊拉克)、阿尤布王朝(叙利亚),同时率军进入地中海,控制了塞浦路斯,这一下整个地中海世界都震动了。

此时,东罗马帝国与西欧国家因为宗教原因,开始动起了一些小心思,他们想,看来“上帝之鞭”不止鞭我们基督徒,穆斯林也未能幸免嘛。于是纷纷派出使者和旭烈兀结盟,希望可以同蒙古军一起讨伐阿拉伯半岛。

眼看新一轮的世界大战将要开始,旭烈兀都准备入侵埃及了,结果老家那边又来信了——蒙哥死了。

蒙哥死在了进攻宋朝的军营中。

现在很多人以为,蒙古灭金用二十三年,灭西夏用二十一年,灭南宋却花费五六十年,还把蒙哥给射死在了钓鱼城,这么一看……宋军好像不弱?

然而,金和西夏,是铁木真与窝阔台从头死磕到尾,所以二十来年了事。南宋,那是因为蒙古内乱,各路贵族为了汗位争执不休,于是对宋那始终都是打打停停,就好像显得拖了很久。实际上,等到蒙古腾出手来,从1264年忽必烈宣誓伐南宋,到1279年崖山海战,总共不过用了十五年而已。

公元1259年,蒙哥南征时死在了钓鱼城,《神雕侠侣》里说是杨过打死的,网上说是宋朝一小兵无意间轰死的等。然而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权威材料能说清蒙哥的死因,南宋自己的史书中也没见说是他们击毙了蒙哥,现在学术界更多的观点,都是认为蒙哥大汗是水土不服,突发疾病而亡的。

蒙哥死后,蒙古开始爆发汗位之争,这次是忽必烈VS阿里不哥。

阿里不哥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等人的弟弟,在蒙哥南征宋朝时,阿里不哥留守在蒙古大本营。在得知蒙哥身死以后,蒙古贵族就需要抉择一个继承人,而很多人都中意阿里不哥。

因为多数蒙古诸王很介意忽必烈和汉人走得近,还是觉得拥立阿里不哥比较好。可没想到,忽必烈不按规矩玩,他在一群汉人世侯的支持下,率先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抢先称汗。

这下阿里不哥懵了,在蒙古诸王的推戴下,他也召开了按坦河忽里勒台大会,宣誓称汗,于是兄弟阋墙,蒙古内战又起,南宋松了口气。

在这次内战中,拔都当年独立出去的金帐汗国,还有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都站在了阿里不哥这一边,可以说阿里不哥才是蒙古正统的继承人,而忽必烈这边唯一能引为援手的只有弟弟旭烈兀,可旭烈兀人还在西亚,只能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所以这次内战只能靠忽必烈自己。

但是,阿里不哥看起来得到了蒙古本部和三大汗国的支持,好像很强大,可即使这些人加起来,还是没有汉族的人多,结果忽必烈胜出,阿里不哥战败被捕,兄弟之战尘埃落定。

在《史集》中记载了这对兄弟在战后的第一次会面,忽必烈注视了阿里不哥一段时间,二人都湿了眼眶。

忽必烈抹去眼泪,问道:“我的兄弟,在这场纷争中谁对了呢,是我们还是你们呢?”

阿里不哥的回答意味深长:“当时是我们,现在是你们。”

两年之后,阿里不哥死在羁押之中。

当初,忽必烈为了拉拢旭烈兀,准许旭烈兀将自己在中东打下的地盘据为己有,即伊利汗国,再算上之前的三大汗国,蒙古帝国“大元帝国+四大汗国”的体制正式形成。

除了忽必烈自己建立的大元帝国,其他四大汗国分别是:术赤一系的金帐汗国(也叫钦察汗国);察合台一系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一系的窝阔台汗国;拖雷一系的伊利汗国(也叫伊儿汗国)。

现在很多人把蒙古帝国的分裂,归罪到忽必烈得位不正上,因为三大汗国都是支持阿里不哥的,而忽必烈虽然打败了阿里不哥,可三大汗国却依旧不承认他这个账,于是造就了蒙古帝国的四分五裂。

其实,蒙古帝国之所以分裂,是因为以当时的交通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根本不可能统一管理如此之大的国家。当蒙古帝国的体量到达一个上限阈值时,走向分封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大汗是谁没有任何关系,就算阿里不哥为汗,蒙古帝国也难逃分崩离析的宿命。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次年定都大都,这是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再次出现大一统的政权。

现在很多人都有个误区,以为元朝的国号是“元”,实际上人家叫“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后来的明清两代有样学样,国号都叫“大明”“大清”,这个“大”字不再是修饰词,而是国号本身。

现在有人讲,1279年的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随之十几万宋人跳海殉国,无数士大夫杀身成仁,这导致中华文明出现了断层,于是一群人借此宣扬“崖山之后无中国”,认为元朝入主中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与倒退。

这话是没有道理的,即使史书中记载的是宋军战败,陆秀夫见事不可为,背着小皇帝跳了海,然后“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战后人们发现“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首先,在元朝破临安的时候,宋朝中央的大臣以及后宫妃嫔基本上都投降了,崖山海战只是宋朝灭亡以后的流亡政府,剩余的“后宫”与“诸臣”有没有上百都够呛,哪里来的十余万人?这个“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的意思,主要是想渲染崖山海战的惨烈,这些浮尸有元军的,有宋军的,且大多都是战死的双方士兵。至于自愿殉国的只有那些没作战能力、又不愿受辱的文官士大夫和后宫的妃嫔们,而这些人肯定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其实,每个朝代灭亡都会有这些忠臣为之殉国,连元朝后来灭亡时,都有不少汉臣守节自杀的,如果因为南宋出了一些殉国者,就判断此时的中华文明出现了断层,未免太过可笑。

现在很多人还说,蒙古以小族临大邦,完全就是异族统治,那时候的中国是“亡国状态”,甚至还有人宣传,说忽必烈连汉语都不会说。

首先,忽必烈是绝对会讲汉语的。元朝宫廷虽然设有“怯里马赤”,就是翻译官,但这个翻译官从来不是为忽必烈翻译的,而是因为元朝宫廷民族成分比较杂,一些异族官员和贵族未必通晓其他语言,而怯里马赤是为这些人提供翻译的。

比如有次许衡奏对,忽必烈还纠正过怯里马赤,说你这个翻译的有点“语意不论”。他都能给翻译官挑错,你说他汉语水平咋样?而且除了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均通汉蒙双语,到了元武宗时期,朝堂上的蒙古贵族们几乎都能说汉语,国家基本上就不再需要怯里马赤了。

还有人认为蒙古军队残暴,各种屠城,想把中国杀成一片白地,还打算把农田毁掉,通通改为牧场。

蒙古军在早期的确经常屠城,但忽必烈伐南宋时,已经严令统帅伯颜不准屠城:“曹彬不嗜杀人,一举而定江南。汝其今体朕心,古法彬事,毋使吾赤子横罹锋刃。”蒙古人的思维还是那种家产制,认为自己打下来的地盘都是自己的财产,即使是南宋人,忽必烈已经认为他们是自己的“赤子”,所以元军平南宋时,在杀戮上还是一直保持着克制,这点与后世的清军入关完全判若云泥。

到了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还不止一次地说“朕治天下,重惜人命”。按《元史·刑法志》记载,有一次忽必烈嘱咐宰辅:“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杀,汝勿杀,必迟回一二日乃覆奏。”连明朝的史官看到这里,都不得不感叹上一句:“虽古之仁君何以过之。”

现在很多人对元朝不了解,一提到元朝,脑海里就想到的是“暴元”,虽然武力昌盛,但为政残暴,人民苦不堪言。

这个印象恰恰相反。蒙古军能打,主要是前四汗时代,自忽必烈统一南北、建立元朝以后,元军对外战争就开始了负多胜少,征日本、讨缅甸、伐越南、打爪哇,没一个赢的,全跪。等到忽必烈一死,后世之君就没怎么开疆扩土,一直吃祖宗留下的老本而已。

至于为政残暴,主要是误信了这些年对元朝的负面流言。

比如说“**权”与“摔头胎习俗”。有老一辈人说,在元朝时,汉人娶媳妇,要把新媳妇先送到蒙古贵族家里,等蒙古人先享受了,你再来接亲,这就是“**权”。汉人老百姓为了保持血统的纯净,往往会把第一个孩子摔死,第二个孩子才被用来传宗接代,这就叫“摔头胎”。

然而,这个记载出自一则清代笔记《烬余录》,伪托是宋末元初人所作,其实是作者假借蒙元来抒发自己的反清情绪,元朝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权”“摔头胎”,比如周作人经过考证,就干脆写道:“中国**权的文献未曾调查,不知其详。”

还有其他的很多谣言,比如元朝实行“四等人制”,与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规定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金人)和南人(宋人),如果一等蒙古人把南人杀了,赔偿一头驴就可以了。但目前来看,从来没有相关材料证明元朝曾规定过四等人制度,如果蒙古贵族杀了汉人,确实只需赔偿,但如果是普通蒙古平民杀了汉人平民,还是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所以,现在只能说蒙元时期中国的确出现过一股民族歧视的风气,蒙古贵族高高在上,汉族知识分子步履维艰,但如果将其污名化为种姓制度,未免过于夸大其词了。

还有人说,蒙古人害怕汉人造反,进行兵器管制,结果造成了十户人家共用一个菜刀的情况。这个也是谣言,元朝是实行过兵器管制,但没有那么严格,菜刀这种生活必需品完全不在禁忌之列。

还有什么元朝不重视儒学,宣称“九儒十丐”,认为儒士只比乞丐高一等。这也不对,元朝从忽必烈开始,对儒学都是怀揣敬畏之心的,认为这是他们统治中国的好帮手。比方说,程朱理学就是在元朝时期才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在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上,就连朱元璋都在学蒙元的做法。当然了,毕竟是蒙古人的王朝,汉族儒生在元朝很多都沉沦下僚,只能编写元曲泄愤,这倒是事实。

总而言之,元朝时期一些社会问题确实存在,但真没有很多人印象中的那么夸张。事实上正是元朝的出现,统一了金、宋以及西夏,还打下了大理,甚至连青藏高原上的吐蕃都纳入了统治范围,才为中国日后的版图打下了一个完美的风向标。

可能就像张帆教授说的那样:“元朝开启了一个大中国时代。”

忽必烈开创了一个大中国时代,可还是有一个心愿始终未了:蒙古世界不承认他,均视他为一个僭位者。

这要从黄金家族的恩怨开始说起。

成吉思汗铁木真逝世后,因为没有指定继承人,于是由他的幼子拖雷监国两年,再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将第二任大汗之位正式递交给了窝阔台,可在窝阔台与拖雷兄弟二人联手灭金以后,拖雷就不明不白地死掉了,当时就有传言,说拖雷是被窝阔台下毒害死的。

于是有人猜测,蒙古人有“幼子守灶”的传统,铁木真在和林的十三万精锐部队,十之七八都留给了拖雷,这会不会就是铁木真想传位给拖雷、结果被窝阔台半道截胡了?

其实,“幼子守灶”只不过是蒙古人继承家产的传统,但这里的家产只是指军队,而不是汗位。根据铁木真的生前安排,要想继承汗位,就必须自己在蒙古贵族里拉票,只有在忽里勒台大会中打榜成功后,才可以成为继任的蒙古大汗。

蒙古那时候还是个部落氏族社会,保留着原始社会中的会议制残余,类似中国上古时期的尧舜禹禅让,所以窝阔台既然是通过忽里勒台大会而登位,其合法性毋庸置疑。

只是窝阔台死后,乃马真后率先打破了规则,在没有征求各大蒙古贵族的同意下,擅自拥戴贵由为汗,结果导致拔都自立,与贵由为敌,蒙古帝国的体制由此开始走向崩裂分解。

贵由死后,蒙哥通过贿赂拔都,登上了新一任汗位,于是汗位传到了拖雷一系,窝阔台一系被排挤了出来,独立成窝阔台汗国。于是,拖雷与窝阔台的后人开始了相爱相杀。

窝阔台有一个孙子,叫海都,因不忿拖雷家族夺取了本该属于窝阔台家族的汗位,于是一直都仇视着拖雷的子孙。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之时,海都代表窝阔台汗国站在了阿里不哥一方,其实就是唯恐天下不乱,想挑起拖雷子孙的内斗,他自己好浑水摸鱼。

在阿里不哥败亡以后,忽必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灭宋上,无暇西顾。海都趁机联络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在怛罗斯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确定了三大汗国均不承认忽必烈的大汗之名,但暂时不和元朝开战,而是先结盟对付亲元的伊利汗国。

忽必烈在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以后,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举动,于是率军驻守西北,与海都开始长年累月的战争。其间,蒙古的漠北诸王以及东北的东道诸王先后叛乱,察合台汗国更是公然与元朝决裂,整个蒙古世界都抛弃了忽必烈大汗。

公元1294年,带着被全体族人遗弃的遗憾,忽必烈永远地闭上了双眼,父祖与兄长的宏图伟业,他终究是没能完整继承下来。

元世祖忽必烈死后,他的孙子铁穆耳继位,即元成宗。

在元成宗时期,元朝多次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察合台汗国的笃哇交战,本来元军一直节节败退、丢城失地,可不得不说,战争是个意外性很强的游戏。

公元1301年,双方在阿尔泰山附近交战,本来这场战争呈一边倒态势,元军都准备撒丫子跑了,可不知道是不是忽必烈坟头喷火了,元军居然稀里糊涂地打伤了海都与笃哇这两大敌国汗王,敌军本来攻势正盛,居然就因为这样一个意外全部撤军了。

事后,海都重伤不治,没过多久就死了。笃哇膝盖中箭,瘫痪在床。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都不想再打了,纷纷遣使请和。就这样,终忽必烈一生都未能平定的西北之乱,就这么因为一场意外,被元成宗莫名其妙地解决了。

公元1303年,元朝以及四大汗国的代表使者在伊朗召开和平大会。四大汗国的使者宣誓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奉元成宗为全蒙古世界至高无上的大可汗。那一刻,铁穆耳终于了却了祖父忽必烈的心愿。

恍惚间,每个人都想起了一百年前,他们的祖先铁木真就在斡难河登位称汗,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等人在他的周围宣誓效忠。后来他们将自己的兵锋指向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凡是蒙古铁骑所到之处,不论是皇帝、国王、教皇还是哈里发,无不心惊胆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群挥舞着马刀的野蛮人在他们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

那是十三世纪,属于蒙古人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