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岳飞之死:保护苍蝇的战士(1 / 1)

关于岳飞,有人说:“他一心想雪靖康之耻,迎被俘二帝南归,这岳飞也不想想,雪了靖康耻了,二帝南归了,让当朝皇帝康王赵构往哪搁?”

还认为岳飞情商不够,不懂揣摩上意,最终冤死风波亭,这是他咎由自取,活该。

当看到这段时,我怔住了,在怔了几秒之后,我如同任我行那样张狂地笑了,笑得格外嚣张跋扈。我想,这都二十一世纪了,怎么还有人能散播这种谣言?

今天我就掰开了,揉碎了,正儿巴经地说一说这个事。

你觉得岳飞生性耿直,不会做人,可与岳飞同时代的人却不这么认为。

赵构不觉得岳飞情商低。平曹成时,岳飞叮嘱部下张宪,不准枉杀,以免“累主上保民之仁”,赵构知道,这是岳飞在照顾自个儿的名声。

刘光世不觉得岳飞情商低。岳飞打襄汉,战事都结束了,刘光世的五千援军才姗姗来迟,岳飞没埋怨,还给赵构上奏,替这五千人求赏,不动声色地卖了刘光世一个人情。

赵鼎不觉得岳飞情商低。收了襄汉六郡后,岳飞上疏辞去制置使,请赵鼎派人接手荆襄,这叫知进退,赵鼎一生主和,却唯独对主战的岳飞越看越顺眼儿。

黄彦节也不觉得岳飞情商低。宦官向来给人瞧不起,可黄彦节去给岳飞当监军时,岳飞对他极尽礼遇,知他出身苦,还向他赠钱三千缗,别的将帅与监军整天闹矛盾,就他俩其乐融融,你说岳飞会不会做人?

总的来说,岳飞知进退、晓变通,与同僚为善不计小节,在领导面前也会来事。能从一介无背景的小兵,不到十年就位至将相,说他是个只会打仗、不懂政治的铁憨憨,这话你也敢信?

可既然岳飞这么会做人,为何还常年把“迎二圣”挂在嘴边?因为“迎二圣”本就是赵构自己喊出来的口号。

靖康二年,赵构初登大位,为了笼络人心,提出要“同徯两宫之复”,就是要以夺回二圣为旗帜,激励南宋士民,抗击金人。

彼时“迎二圣”不止赵构喊、岳飞喊,满朝大臣都在喊,甚至连平头老百姓也给头巾上做了一个装饰,叫“二胜环”,即谐音“二圣还”,可见“迎回二圣”本就是南宋上下普遍的政治理想。

岳飞是在赵构手下成长起来的将军,与徽、钦二宗并无君臣之实,本就犯不着要迎回这两个陌生君主,之所以在诗词以及奏章中提及“迎二圣”,也不过是站在赵构身后干吆喝两句而已。

绍兴七年,宋徽宗死在五国城的消息传至南宋,金人有意放还宋钦宗或他的儿子,在南方立个傀儡政权,以分赵构之势。

他们想,你们宋人不是要“迎二圣”吗?那我把二圣给你们还回去,看你们怎么办?

岳飞不傻,至此他就再没提及迎回二圣,只在他上的《乞出师札子》中说,“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这个梓宫,即灵柩,岳飞就只说把宋徽宗的棺材迎回,至于宋钦宗连提都没提,给归到“天眷”中一笔带过,你瞧他这机灵劲儿。

还有人说:岳飞因建言立储,这才犯了大忌讳。

可岳飞请立太子是悄然上奏的,在私下与赵构商量,可谓给足了领导面子,事后赵构还让薛弼温言抚慰,可见赵构心里门儿清,岳飞这是替他着想,欣慰还来不及,何至于猜忌?

宰相张浚对岳飞的评价是“避宠荣”,就是说这人低调,对封赏向来是能推则推,功劳也是能让则让,自己的儿子岳云屡立战功,都给岳飞压了下来,就是为了明哲保身,远离朝野的是非争议。

那些张口闭口就说岳飞“不通人情往来”的人,请问,把你换到岳飞的位置上,你能做到比他还要小心谨慎吗?

一个从小兵做到军委副主席的人物,居然还要被现在的某些人教他该如何人情往来,真就不觉得自己这副嘴脸很油腻和爹味吗?

可既然岳飞不是因“迎二圣”被杀,也不是建言立储得罪皇帝,那么他后来命丧风波亭,又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呢?

先谈一个真实的岳飞。

现在,因小说渲染,人们把岳飞幻想成一个热血小伙儿,这不对。宰相张浚对岳飞的印象是“沉鸷”,就是这人高冷,不爱说话,你可自动脑补一个阴沉的霸道总裁形象。

他臂力惊人,能挽三百斤弓,开腰弩八石,少年时练就“一县无敌”的好枪法,据说还阵斩过金人的黑风大王。

他沉默寡言,爱读兵法,又敢质疑兵法,宗泽教他作战阵法,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但宗泽听了连连点头,后世的毛主席也引为知己。

他不但个人骁勇善战,治军更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军纪是出了圈的,连敌人都感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他好文采,虽是农家子弟,文笔却不让骚人墨客。他写的《满江红》尽人皆知,用词豪气冲天,酣畅淋漓。韩世忠就曾感慨过,自己行伍出身,不及岳飞有文采,他居然连奏疏都能写得那么漂亮。

他虽性格耿介,却又通晓人情。为了北伐大业,他可以拉下脸面去统战所有圈层,可他为人又有底线,不容小人,张俊教唆他去害韩世忠,就被岳飞断然拒绝,宁可辞职也不做这么昧良心的事儿。

这样德才兼备的小伙儿,就算不当兵,做什么都可以飞黄腾达,富贵一生。

可他却选择了参军入伍,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这既是他一生辉煌的开始,也是后来那场悲剧的缘起。

靖康元年,金人席卷而下,破汴京城。

他们掳掠了徽、钦二宗以及大批赵宋皇族,北宋的忠臣良将被残忍杀害,公主后妃让金人肆意侮辱,世人称之为“靖康之耻”。

不止达官贵族,金人对北宋的百姓也挥起了屠刀,十余万男男女女被金人如牲口一样驱赶到了北方,给女真贵族们当奴隶使唤。

岳飞收复建康时,发现死者多手足不全,可知这些人还不是给一刀剁了,而是被金人慢慢折磨虐待而死。

这也无怪岳飞为何一谈起“靖康耻”,便切齿痛恨,不能自已。

自古“贵华夏、贱夷狄”,这是华夏第一次给夷狄俯首称臣。在此前的历史上,汉初虽和亲匈奴,可地位上也是平起平坐。五胡十六国虽然北方沦陷,衣冠南渡,但东晋依旧自诩正统。即使如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依旧保持着对边疆各个民族的威望,是八方敬仰的天朝上国。

就以宋朝来说,此前与辽国还只是兄弟之邦,可到了靖康之变,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彻底被击碎,在岳飞因绍兴和议而被秦桧冤杀后,中华千古耻谈和,谁一提议和,就必然要给人民群众骂成卖国贼。

岳飞的地位在古代从无争议,可到了近现代,凭空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暴论。

第一,岳飞是军阀,岳家军是他的私军,这让赵构心存忌惮,认为就算岳飞不谋反,可他有谋反的能力,难保不会如宋太祖那般黄袍加身。

这是民国大师吕思勉的言论,所以让许多人信服。可吕思勉人家那是借古讽今,影射当时的军阀混战,现在人要还把这个当不刊之论,就令人无言以对了。

他们给出的证据,是岳飞的军队叫“岳家军”,可见他的军队有鲜明的个人印记。

然而,以统帅姓氏为军队的名号,是当时普遍的习惯。比如韩世忠的军队叫韩家军,张俊的军队叫张家军,杨沂中的军队叫杨家军,其中杨沂中还是皇帝的禁卫军统帅,如果叫个×家军就代表是军阀,那赵构的禁卫军叫“杨家军”,他晚上是怎么敢睡得着觉的?

事实上,在南宋的诸路大军中,就岳飞最听中央号召。张俊、刘光世畏惧金人,多次顶着赵构的命令拒不出战。韩世忠因主战不想议和,居然胆大妄为,打算派人假扮成土匪去埋伏朝廷的议和使者。吴玠兄弟更是多次因钱粮转运的事,擅杀中央派去的转运使,这才是活脱脱的军阀本色。

就只有岳飞,对赵构唯命是从。伪齐的军队打来了,赵构吓得四处搬救兵,张俊、刘光世怂了,不来,岳飞当时得了眼病,可一听宣诏,立刻提兵勤王,虽来晚一步,可还是感动了赵构,说:“刘麟败北不足喜,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

可见在赵构心中也清楚,麾下其他人都有可能造反,就岳飞不可能,这也是岳飞年纪轻轻就可以统领一方军队的缘故,不止是他能打,更是因为他得到了皇帝赵构的信任。

最直接的证明,要算绍兴十年,岳飞最后一次北伐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并不是如评书里一样,就直接下狱冤死风波亭了,而是升任了枢密副使,这相当于从军区司令提拔到了中央军委副主席,从一线的指挥官进入到了中央决策层。

关键这还不是明升暗降,因为赵构把岳飞调回中央以后,并没有顺势拆散岳家军,而是把军队放心地交给了岳飞的亲信王贵、张宪等人,可见直到赵构杀害岳飞的当年,他还是信任岳飞的,不觉得岳飞真的会造反。

所以,赵构要真因为岳飞是军阀、有能力造反才杀他,那为何张俊、韩世忠这样不听话的活了下来,就只有最听话的岳飞死于非命?

第二,岳飞北伐失败,是民心所致。因为连年战争拖累了南方的经济,江南百姓渴望和平,又担忧岳飞收复失地后,朝廷会加税去建设已被金人破坏的北方,这才不愿岳飞继续北伐。

虽然我是北方人,可也不带这么黑南方人吧?

建炎二年,金人南侵,一路上烧杀抢掠,连南京城都给焚毁了,南方人对金国可是有血海深仇的,你猜他们支持岳飞北伐不?

江南百姓的“担忧”也是无稽之谈。绍兴议和后赵构是裁撤了不少军队,但原本每年四千万贯的军费也只是省了四分之一,关键省下的这笔钱还转移到了官员俸禄上,老百姓税负没有减轻,还加重了,以至于爆发了伍黑龙、卓和尚等多次农民起义。

再说你也不能只谈北伐的成本,绝口不提北伐的收益。只要收复北方,就可以获得新的人口、土地以及生存空间,许多流亡南方的北人也可以回返故乡,不再对南方增添人地压力,怎么看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岳飞北伐前夕,南宋朝廷的税收每年是六千万贯,刨去包括军费在内的一切开支,还能盈余九百万,支撑北伐战争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打赢了军费就可以完全节省下来,用来建设北方绰绰有余,南方百姓何至于杞人忧天?

第三,岳飞之死,是因为他品行高洁,私德上完美无缺,让赵构觉得自己控制不住他。

岳飞有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电视剧中,秦桧说他不爱钱,也不好色,你说他图啥,不就是图权力吗?这让赵构犯起了嘀咕,岳飞的无瑕,却恰恰成了他最大的破绽。

所以有的人说了,你看,中兴四将中,刘光世置田,张俊爱钱,韩世忠好色,就岳飞清廉如水,既不置产业,也不纳妻妾,这种人连个缺点都没有,难怪赵构会猜忌他。

他们举出王翦的例子,当初王翦灭楚,临行前向秦王大肆索要金银珠宝,为了就是自污让君主安心。——咱也就这点出息,没什么觊觎权力的大志向。

然而,这种怀疑也是一厢情愿。因为赵构与秦桧这俩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压根儿就不认为岳飞真的清廉。

赵构也不知从哪听到的小道消息,说岳飞军中有钱“两千万缗”,还妄想着抄岳飞的家赚上一笔。在岳飞死后,他立刻派人去岳家搜查,可抄家的结果,却是只得到了九千缗,这让赵构大失所望。直到此时,赵构这个糊涂蛋才知晓原来岳飞竟是个清廉奉公的穷光蛋。

看到这,你还觉得赵构是以为岳飞私德完美,这才动手杀了他的吗?

那既然以上原因,都不是岳飞之死的原由,那么岳飞的死因到底为何?

其实,硬要说的话,就是金人的那六个字:“必杀飞、始可和。”

我们都知晓,南宋当时有主战、主和两派。

其实,金国也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亦有战、和两种声音。

金国的开国皇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也就是《天龙八部》里萧峰的好朋友,他是亲宋派,曾把自己打下的燕云十六州分了六州给北宋。

可金太祖灭辽不久,死了,继位者是他的弟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金太宗见宋朝又富又肥,军队还拉胯,这要不打上一波,简直对不起祖宗。

在金太宗授意下,金军大举南下,起初只是想抢掠一把,逼北宋称个臣,也就罢了,可没想到有意外收获,居然一举把北宋的首都汴京给攻下来了,金人满载而归,一口吞了北宋的半壁江山。

可正如我所说,金太宗攻宋不过临时起意,原先只想抢钱示威,所以这一路是孤军深入,沿途攻下的城池都没怎么驻防经营,所以即使攻灭了北宋,也无法在中原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于是金人内部产生分歧。

那时,金国真正有权势的是三个人: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完颜宗磐。

完颜宗望是金太祖次子,为人喜佛,军中人称“菩萨太子”,他本人与其父一样,对宋人友好,也不止一次提过“太祖止我伐宋,言犹在耳”。

完颜宗翰,就是“粘罕”,性情暴戾、桀骜不驯;完颜宗磐是金太宗嫡子。这两个人对宋朝向来瞧不起。

宗望认为,不如把徽、钦二宗送回去,让宋人给我们称臣纳贡,足够了。

宗翰、宗磐却觉得,不如立个傀儡政权,把水搅浑,再伺机而动,彻底灭掉宋朝。

两派争执不下,最终因宗翰、宗磐把金国重臣完颜斜也搬了出来,宗望败退,只好悻悻而去。

金国就此确立方针,先后立张邦昌、刘豫等人建立起傀儡政权,让他们替金人打理原来的北宋河山,然后再徐徐图之。

可随着赵构南宋政权的复立,在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反击下,金人扶持刘豫的“伪齐政权”吃不住劲儿了,金人的对宋方针又要再次改立。

这时金太宗已经驾崩,年轻的金熙宗登位。宗望早就死了。宗翰在内斗中失势,抑郁而亡。宗磐则在宋人的反抗下,逐渐认清现实,很神奇地从最初的“主战派”竟变成了“主和派”。

金熙宗时,金国朝堂分为两派。

完颜宗弼(金兀朮)主战,但这些年他给岳飞、韩世忠等人打出了自闭症,再也不敢放出狂言要灭宋,而是主张军事征伐,至少要把南宋打到称臣纳贡、割地赔款为止。

完颜挞懒、完颜宗磐主和,觉得打了这么多年仗还不能让人享受享受了,就宋人那玩命的架势,再打下去,就算打赢了也是惨胜如败,不如见好就收,把统治不稳的中原疆土还给宋人,让他们给点岁币,意思一下就得了。

在主和派的主张下,绍兴九年,宋金两国促成“天眷和议”。

内容是宋要称臣,每年给宗主国缴纳岁币,作为回报,金国把陕西、河南还给宋朝,顺带个福利大礼包,就把宋徽宗的灵柩也送回给你们吧。

“天眷和议”促成,看似圆满大结局,可实际上暗流汹涌,双方对这一合约都有所不满。

宋朝方面,赵构、秦桧自然喜出望外,他们觉得能停战就走了狗屎运,现在人家还把陕西、河南还了回来,这不天上掉馅饼?

可其他大臣不这么认为,岳飞、韩世忠这种主战派自不必说,就连赵鼎这样的主和派也觉得这和议吃了亏,以为现在议和为时过早,应该继续打下去,增加更多的谈判筹码。

金朝方面,金兀朮显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和议才不过几个月,他便发动军事政变,诛杀完颜挞懒,一举摧毁主和派,重掌大权。

天眷三年,金兀朮怂恿金熙宗撕毁合约,亲领大军,挥师南下,而这次,也将是他与岳飞的最终一次沙场对决。

绍兴十年,金兀朮来势汹汹,旋即便收复了完颜挞懒还给南宋的陕西、河南之地,顺利进驻北宋旧都开封城。

这次金人的南征声势浩大,南宋朝廷慌了神,赵构连下御札,请岳飞出兵。

岳飞终于可以实现北伐夙愿,他迫不及待给赵构上疏洋洋洒洒的《伐金策》,他的思路,是策动一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让张俊、韩世忠给自己打配合,分置在左右两边,自己则在中路和金兀朮的主力决战,哪怕他们二人不出击呢,好歹可以把金人震慑一下。

岳飞具有超时代的战略眼光,他发动群众,坚持敌后抗战,屡次派遣旗下军官潜入金人后方,连接河朔之谋,在河北策动心向大宋的百姓们,开辟了敌后的第二战场。

这次北伐,只要战事一开,他们这支奇兵便会在金人后方蜂拥而起、四面点火,与他的岳家军配合夹击,彻底摧毁掉金人的主力军团。

赵构批准岳飞的北伐大计,让张俊的淮西军在右路给岳飞打配合,指望岳飞在中路可以超神,一战决胜。

六月,岳飞动了,他从鄂州出发,将主力逐步向北推进。

出征之日,岳家军将士们纷纷与家人约定,待河北平定之日,我们再相见吧。

起初一路上比较顺利,平颖昌、克陈州、收郑州,到了七月,岳飞已推至洛阳一线,他联合右路的张俊,织成了一个巨大的口袋渐渐将金兀朮包了起来。

大金四皇子金兀朮也不是善茬,他敏锐地嗅到了危险,察觉到了岳飞的意图,岳家军的主力在稳步逼近,张俊的淮西军又时时威胁着自己的侧翼,一旦他们完成合围,自己只剩死路一条。

金兀朮决定“任他几路来,我自一路去”,干脆不管侧翼的张俊,集中所有优势兵力,直扑岳飞的本部。

只要岳飞一死,岳家军群龙无首,便可逐个击破,之后再回师迎击侧翼的张俊,这个岳飞布下的死局,便破了。

当时,岳飞把军队分成三部,自己坐镇郾城。金兀朮也不愧是岳飞的老对手,居然真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捕捉到了岳飞的指挥部所在,二话不说就集中所有兵力朝着岳飞冲杀而来。

七月十三日,郾城之战打响,岳飞以八千背嵬军冲锋,将金兀朮一万五千人的铁浮图杀得溃不成军。

这是宋人第一次用骑兵在野战中打赢了女真人的骑兵。以往如吴玠、吴璘兄弟、韩世忠等人,虽也战胜过金兀朮,但都是依仗险要地势的防御战。只有这次郾城大捷,是岳飞在女真人最引以为傲的骑兵上,以少胜多地打败了金军。

在看到自己的铁浮图被杀得七零八落时,金兀朮最后的骄傲在这一刻彻底崩塌,只好狼狈遁去。——这次也是评书中的“小商河之战”,杨康、杨过的祖先杨再兴便牺牲于此役。

其实早在七月八日,赵构就给张俊下了班师诏,张俊现在已经陆续班师,岳飞成了孤军。秦桧又怂恿赵构给岳飞下班师诏,意思是不打了,趁着胜利,咱们跟金人和谈吧。

岳飞接到诏书悲愤不已,明明一个月前还同意了我的北伐策略,现在忽然就变卦了。他上表向赵构据理力争,认为现在形势一片大好,只要给我援军,中原光复就在朝夕之间。

可他没等来赵构的援军,却等来了金兀朮。

吴璘、韩世忠等人与金军偏师僵持不下,张俊则匆匆班师,金兀朮侧翼威胁解除,又知晓现在岳飞孤掌难鸣,于是再次卷土重来。

可谁知在接下来的临颍、颖昌,金兀朮的拐子马、铁浮图又被岳家军杀得人仰马翻,金兀朮退往开封,沮丧叹息:“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

岳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朝廷不给援军,大不了就孤军深入,以一人之力逆天而行。他索性下令全线出击,在朱仙镇一战大胜金兀朮十万大军,金兀朮连夜抛弃开封,逃往河北。

现在,有的人质疑“朱仙镇大捷”的真实性,理由是岳飞的五百背嵬军战胜十万人,这太过离谱。但事实上这五百铁骑只是岳飞用来冲阵的先锋军,王贵、张宪等人的大部队之后也赶了上来,而金兀朮十万大军也是依次就位的,评书中说“五百破十万”,自是夸张说法,但据此声称朱仙镇大捷不存在,就是对历史的妄议了。

有人怀疑,岳飞要是继续北伐,究竟能否克复中原?

我们不妨看看,现在金国的状况。

当时金国有个制度叫“签军”,即遇到战事,可征发当地丁壮从军,以往金兀朮被岳飞打败,都会回师签军,一次次组织起军队东山再起。

可这次,岳飞大军即将渡河、光复河山的消息已在河北人尽皆知,金兀朮再发签军,根本征不到人。——“自燕以南,金号令不行,兀术欲签军以抗飞,河北诸郡无一人从者。”(出自《宋史·岳飞传》)

在河北,岳飞的奇兵尽出,数十万河北义军揭竿而起,反抗金人统治,在金兀朮的大后方四处起火,他们的首领梁兴还给岳飞写去书信——“河北忠义四十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金国的人心散了,女真贵族们胆气丧尽,都开始抢掠珠宝,准备逃回东北老家。——“虏震惧丧魄,燕之珍器重宝,悉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出自《洪皓行状》)

金兀朮遇到了从军以来最大的危机,现在粮秣已尽,原本臣服金国的高丽、渤海、党项,以及漠北的鞑靼人,都在旁观金人笑话,甚至等着趁火打劫,与岳飞一起撕碎他们女真人的朝廷。

金国在中原的统治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现在只需岳飞枪锋北指,这个由完颜阿骨打建立起的帝国,便会轰然倒塌。

可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就在岳飞大军要进驻开封城之时,仅一天之内,他便收到了十二道勒令他班师的金牌诏书。

明明距离成功就只剩一步之遥,可他却偏偏要止步于这区区一步。

在班师回朝的时候,有老百姓拦在岳飞的马前,哭着恳求他不要走,说他走后,金人回来,一定会报复他们的。

岳飞看向拦在他马前的百姓,再回望北方的茫茫原野,忽然就哭了。

当初发妻跑了他没哭,弟弟被杀时没哭,被昏君奸臣排挤回庐山的时候也没哭。

可现在,这个铁骨铮铮、历经杀伐的汉子,却哭了,对着北方涕泗横流、号泣不止——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早年酗酒,醉酒时还曾殴打过朝廷命官,这事闹得挺大,赵构就面谕让他戒酒,还与他约定说:“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从此以后,岳飞滴酒不沾,直到朱仙镇大捷之后,金人胆气丧尽,收复中原指日可待,他看着诸将摩拳擦掌,兴奋地展望未来——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原来他一直记得当初与赵构的那个约定。

可我们也知道了,赵构就从没想过给岳飞开酒戒的机会。

岳飞回师,北伐大业功败垂成。

河北的义军终究没等来岳元帅,却等来了金兀朮。

他们虽殊死抵抗,但没有岳飞的正面进攻,义军也孤掌难鸣,很快在金人的扫**下全军覆没,他们临死前不甘地望向江南,眼睛好似能望出血。

金兀朮平定了大后方,在休整之后,第二年再度大举南下。

这次,岳飞没来得及出手,金兀朮就在柘皋之战中失利,而宋军又在濠州战败。

双方这一次的败绩,让彼此都意识到两国军力处于五五开的状况,再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倒不如就此议和吧。

可议和,就得要投名状。

当时,南宋有所谓的“中兴四将”——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

刘光世最菜,早年就惧怕金人,消极避战,所以“中兴四将”的另一说法中,刘光世被刘锜替代,就不提了。

所以南宋就只剩下三大将——岳飞、张俊、韩世忠。

岳飞最年轻,升迁又快,一度惹得张俊、韩世忠不满,岳飞与人为善,主动缓和与他们二人的关系。

有次,岳飞平了洞庭湖,送给张俊、韩世忠各一艘楼船。

韩世忠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好汉,收了礼物,认了岳飞这兄弟;可张俊觉得岳飞这是在嘚瑟,没领这个情。

绍兴十一年,宋金议和眼看要尘埃落定,赵构与秦桧觉得,没必要再让这些主战派手握重兵,就要解掉三大将的兵权。

三人并无异议,尤其岳飞,这次北伐失败,已经让他心灰意冷,别说赵构要解兵权,他自己都不想干了呢。

至此,三大宣抚司取消,岳飞、韩世忠准备闲云野鹤,张俊则投靠了秦桧。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

上面说了,金人要投名状,就是让赵构与秦桧清洗下主战派将领,给我们表表你们想议和的决心。

当时金人还没点名要杀谁,秦桧环视三大将,张俊归顺了自己,不能碰,那就只剩下岳飞与韩世忠。因为岳飞会做人,在朝中关系硬,所以这次秦桧下手的对象还不是岳飞,而是耿直的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五月,赵构让张俊、岳飞前往楚州,分韩世忠之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要整韩世忠的前奏。

当时,韩世忠的亲信有个叫耿著的,给胡纺说了句:“二枢密若分世忠军,恐至生事。”秦桧咬住这句话大作文章,诬告韩世忠想造反。

秦桧让张俊、岳飞处理此事,可见这时秦桧还想把岳飞拉下水,让岳飞当他迫害忠良的打手。可岳飞做不出这么没良心的事,就暗中给韩世忠递了消息:你当点心,秦桧要整你。

韩世忠听了,亲自进京面见赵构,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当年韩世忠还救过赵构的命,手指废了,连筷子都拿不稳,他这一哭,居然让赵构动了恻隐之心,放了韩世忠一条生路。

可韩世忠逃出生天,岳飞却遭了殃。

秦桧心想,我整韩世忠,你岳飞不但不帮忙,还暗中传信救人,这是铁了心要和我作对?

秦桧的党羽万俟卨弹劾岳飞,要解他枢密副使的职位,岳飞干脆直接辞官,远离是非中心,回到了庐山归隐。

他天真地以为,自己已然无权无势,平头百姓一个,你们不至于还想整我吧?可却不想,金国那边也很快传来和议条款,指名道姓要岳飞的命。——“必杀飞、始可和。”

如此一来,原本要整韩世忠的秦桧,把矛头转到了岳飞的身上。

绍兴十一年十月,岳飞的部下王俊出面状告岳飞亲信张宪谋反,理由是岳飞想重新掌兵。你看,这路数和诬陷韩世忠的一模一样,秦桧也真就一招鲜吃遍天。

现在有不少人给秦桧辩白,说他不过是执行赵构的命令而已,真正害死岳飞的直接责任人,应该是皇帝赵构本人。

还真不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是岳飞被秘密杀害在狱中,民间也说过是在风波亭,可就是没有按照朝廷以往的正规程序在公共的地方处决。

岳飞初步判决是十二月二十九日由刑部、大理寺进状,可就在当天,他就秘密被杀害。宋朝的审核效率不可能这么快,而杀岳飞是在小年夜,给人的感觉是刻意躲过第二年的大赦。

死亡地点与时间都如此反常,那只有一个可能:秦桧没有得到赵构的旨意,岳飞的死,是他自作主张,先斩后奏。

当时刑部与大理寺都认为岳飞罪不至死,赵鼎、赵士??等人也都在设法营救岳飞,韩世忠知恩图报,更是闯府对秦桧发怒,质问他莫须有三字如何服天下,无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而这时,是否杀岳飞,连赵构也在摇摆不定,毕竟他也害怕,万一真杀了岳飞,金人要是不讲信用,毁盟南侵怎么办?

秦桧联想到赵构有过赦免韩世忠的前科,那这次会不会也良心发现赦免岳飞呢?很有这个可能。

所以,秦桧怕夜长梦多,干脆给他来个生米做成熟饭,先把岳飞杀了,做成既成事实,再给赵构报备,这时候赵构就是不认也得认。

有人可能会问,秦桧自作主张,就不怕惹怒赵构?

秦桧本就是“挟强虏以要君”,他的背后站着的是金人,赵构惧怕金人,想要议和,所以就不得不倚重秦桧。比如在《绍兴和议》中,金人为了奖励秦桧杀害岳飞,就明确警告赵构:不得无罪而去宰相。

所以现在的人还是把秦桧看得太简单,以为他只是赵构的应声虫,可实际上秦桧不仅是奸臣,更是一位权臣。

他独相十七年,还兼任了枢密使,政权军权一把抓,连殿前军禁卫都可以调动,到了晚年他连“加九锡”这种大逆不道的事都敢做,就差撺掇赵宋江山了。尤其是秦桧死后,赵构居然长舒了口气,说:“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待匕首。”

可见,岳飞之死,秦桧就是主谋,这点无可置疑。

自岳飞被杀后,世人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不想到了如今,却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些牛鬼蛇神,他们替加害人秦桧张目辩解,还帮赵构、秦桧这对昏君奸臣去挑岳飞这个受害人的错处。

真不明白这些人到底经历过什么,才能让他们对一个奸佞惺惺相惜,反而对真正的民族英雄有如此之深的恶意?

关于秦桧。

以往,人们认为岳飞是主战派,秦桧是主和派,这是误解,真正的主和派应该是赵鼎,而秦桧充其量只能算个投降派。

还有人把岳飞之死说成是文武之争,可这与狄青、欧阳修的谣言一样,都是无稽之谈。

在冤杀岳飞后,秦桧又开“绍兴党禁”,贬杀赵鼎、刺配白锷,太学生张伯麟题词说:“夫差,你忘了勾践杀你父亲了吗?”结果被秦桧杖脊充军,都说宋朝言论开明,可在秦桧这却开了文字狱。

可见,岳飞之死并非文臣对武将的迫害,就是秦桧为了一己私利贬斥朝中异己,根本不分什么文臣武将,反观张俊就是武将,可及时依附了秦桧,照样活得有滋有味。

如果说岳飞要有什么生机,那就是学张俊,在当初对韩世忠落井下石,这样至少可以保住一条命。可是,如果岳飞要真这么做了,那他还是我们崇敬的那个岳飞吗?

岳飞案后,韩世忠就此闭门不出,再不言兵。他又不傻,早意识到岳飞的死正是因为当初救了他。

当时南宋朝野上下,风声鹤唳,对“岳飞”二字讳莫如深,以至于把岳州改成纯州,岳阳军都改成了华荣军,可见这对昏君奸臣做了亏心事,也怕鬼敲门。

可他却给岳飞建了一座翠薇亭。

《射雕英雄传》中,就提及过翠薇亭,黄蓉给郭靖介绍,说这亭子是韩世忠立的,可上面题的却是岳飞的诗。可想而知,在秦桧当道的那些年,韩世忠给岳飞建亭子,到底是顶了多大的压力。

多少年后,韩世忠不准子孙参军,他的儿子韩彦直当了文官。

韩彦直把岳飞被人夺去的产业要了回来,还给了岳氏后代,当年参与诬陷岳飞的人也都一并处理了。——英雄惜英雄,岳飞当初救了韩世忠一命,韩家人做到了知恩图报。

可能世人都记得《满江红》,可我却更喜欢岳飞的另一首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举世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大英雄岳飞也曾经有过这般侠骨柔情,或许只有牛羊才会成群结队,猛兽却总是独行,而独行的勇士,则又总会是孤独而不被理解的。

所以就算还会有许多人觉得赵构有理、秦桧无辜,岳飞不懂人情、情商不够,死了是咎由自取,可鲁迅先生不是也说过嘛: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