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
有些人可能要抢答:被他弟弟赵光义害死的。
因为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叫“烛影斧声”的故事。说是某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请他弟弟赵光义喝酒,屋内就他们兄弟二人,有个内侍隔着窗,看到了烛影摇曳,还有斧头挥动的声音,未几,屋内传来赵匡胤略带愤怒的声音:“好做!好做!”当晚,赵匡胤暴亡,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
这个结局的画面感很强烈,赵光义是赵匡胤死前见过的最后一人,还是赵匡胤死亡的最大受益者,一切的线索都可以追踪到他的身上,说他是冤枉的,谁能相信?
有一些人根据这个故事,推断出赵光义许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赵匡胤将他叫入宫内训斥,那个“好做”的意思,就是“看你做的好事”,结果二人起了争执,赵光义拾起斧头就把他哥给劈死了,再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夺走了大宋朝的皇位。
不过,这一说法还是有两个破绽。赵匡胤自幼习武,号称“一根盘龙棍,打遍天下四百州郡”,假如赵光义真想挥斧砍他哥,大概率会被赵匡胤夺斧反杀。就算赵匡胤躲闪不及,一时大意着了道,那宫内的禁军难不成都任由皇帝被杀而无动于衷?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这话绝对了些,可任何论点都要从史料本身出发,这个底层逻辑是没有错的。如果一个人只是想当然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也不愿意让自己去接受正规的历史学训练、掌握足够的史料工具,而是听了几则评书段子,看了几篇网文,就开始脑补总结出一些自己的“成果”,这其实只能暴露出自身阅读量的贫瘠和逻辑力的缺失,又如何能谈得上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创新性的研究呢?
所以,我们要揭开赵匡胤死亡之谜,不应该只凭一个“烛影斧声”的故事就大开脑洞,而是要从这个故事的史料源头开始查起。
其实,关于“烛影斧声”这个故事,它最早出自南宋李焘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但不是李焘本人所写,而是他转引一个僧人文莹编著的《续湘山野录》。
但是,文莹和尚原著中的记载,可没有“弟弟砍死哥哥”那么血腥暴力的场面,反而是一个很有正能量的小故事。说是有一阵子宋太祖赵匡胤的身体略感不适,就找来个道士给他算命。道士预言,说十月二十日那天如果是晴天,那你还有救,不然就没命死球了。等时间来到了决定命运的十月二十日,天降大雪,赵匡胤长叹口气,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连忙叫弟弟赵光义进宫见他。有内侍看到烛影下,赵光义有推辞的动作,等到赵匡胤送赵光义出门,这才拿起斧头戳雪,说:“好做,好做”。当晚,赵光义留宿在宫内,赵匡胤回寝宫睡觉,鼾声如雷,过了一会儿,侍卫忽然听不到鼾声了,前去查看,才发现皇上已然驾崩,赵光义顺理成章地即位成帝。
这个原著里的故事与我们所熟知的版本大相径庭。首先,赵匡胤叫赵光义入宫饮酒,不是要训斥,而是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要把江山社稷托付给他,那个“好做”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干呀”;其次,斧头不是握在赵光义手中,而是赵匡胤的手中,且这个柱斧属于“宫廷装饰物”,是赵匡胤日常用来把玩的东西,压根儿就没开锋;最末,故事中明言赵匡胤是寿终正寝,不存在被弟弟用斧头砍死。
从这个烛影斧声的原本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就是民间一个宣扬正能量的段子。
在故事中,赵匡胤以社稷为重,把江山传给了弟弟,在临死之际还能安然入睡,鼾声雷动,足见其心胸豁达,生死看淡。而赵光义不但连连推辞皇位,登基的程序更是合理合规合法,尤其是赵匡胤语重心长地对弟弟说“好做,好做”时,那种太祖太宗之间的兄友弟恭,立刻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两个人的人设都立住了。总体而言,“烛影斧声”算是一个很经典的民间故事桥段了。
即使是这样,李焘在转引完这条记录后,随即就做出了批驳,认为这一记载怪力乱神,荒诞不经,不过是民间自编的封建迷信小故事而已。
只不过历来人们对赵匡胤的暴亡颇多微词,到了清朝末年,一个叫蔡东藩的人写了本小说,叫《宋史通俗演义》,他重新演绎了烛影斧声的故事,把原版的“兄友弟恭说”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赵光义弑兄说”,再加上一些文人和媒体的传播渲染,这个小说里面杜撰出来的情节,竟慢慢变得跟真的一样。
其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此早有定论:“然观其始末,并无指斥逆节之事,特后人误会其词,致生疑窦。”之所以有人支持“赵光义弑兄说”,无非就是不理解为何赵匡胤要传位给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进而推断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再联系到一些野史段子,就自顾自地开始了他们的脑补幻想。
其实,要想明白赵匡胤的继承人为什么是弟弟,以及他死亡的真相,就要从宋朝之前的五代乱世开始说起。
二
北宋之前是“五代十国”,意思是中原先后有五个大国旋起旋灭,以及有十个小型政权割据一方。
五代十国的传位游戏,玩的是中唐以来藩镇沿袭的规则。在中晚唐,节度使的权力来自于士兵,如果节度使的行为保障了士兵们的集体利益,那么就可以命令士兵为自己打仗,甚至杀掉个别士兵都可以。但如果节度使的行为违反了士兵们的集体利益,那么士兵们不介意杀掉他,再拥立另外一个人当他们的节度使。
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他灭后梁、定前蜀、破契丹,号称“五代第一战神”,可就因为平时对士兵们的赏赐不到位,以致酿成兵变,走向败亡。其实,当时闹事的不过是一个叫皇甫晖的小兵,他先挟持了主帅杨仁晸,要杨仁晸领导他们叛变,杨仁晸不干,那就杀掉。再立一个裨将,裨将怕掉脑袋,也不敢干,又被杀。最后选择立赵在礼,赵在礼不从,翻墙跑路,给拽住脚扯了下来,士兵给他看二人的首级,赵在礼害怕了,这才不得已当了这个主帅。
因为“以下犯上”成为常态,正常的社会秩序瓦解,皇权的神圣性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且没有之一。正如当时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所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么一比,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显得格局小了。
一边是节度使飞扬跋扈,不听天子节制,一边是士兵们不好伺候,动辄罢工哗变,要挟天子与主帅发放赏赐,以至于五代的那些个政权,与其说是政府,倒真不如说就是披着政府外衣的藩镇,什么“三纲五常”通通靠边站,谁的拳头大谁就是爷,真就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大乱世。
中晚唐的藩镇就经常易主,不过节度使换了姓,藩镇还是那个藩镇,可一个王朝要是换了姓,往往就意味着改朝换代,所以你会发现五代的很多政权都活不长。后梁混了十六年,后唐苟了十四年,后晋撑了十一年,后汉才顶了四年,而后周只过了九年,士兵们就“黄袍加身”拥立了赵匡胤当皇帝,建立了北宋王朝。
现在很多人瞧不起赵匡胤,后周世宗柴荣对他有知遇之恩,可他却忘恩负义,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夺了后周的江山。可是,我们从杨仁晸等人的先例来看,如果当时士兵们要给他披黄袍,他态度坚决地表示拒绝,那么士兵们不介意杀掉他,再换另一个人来当他们的皇帝,咱们换位思考一下,若你是赵匡胤,遇到了当时那种情况,你又能如何抉择?
当赵匡胤上位的时候,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还未成年,南方无数地方政权虎视眈眈,北方还有契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地方上的自家军将们更是骄横跋扈、蠢蠢欲动,正是内部不稳、强敌环伺之时,他敢让自己的儿子来接手这个局面吗?
五代是乱世,皇帝经常要御驾亲征,万一赵匡胤在战场上出了意外,那么他的儿子肯定要当下一个柴宗训。既然如此,还不如让成年弟弟来当继承人呢,即使自己忽然暴毙,至少还可以保证皇位在他们赵家人手里。
史书上一直有个“金匮之盟”,说是杜太后曾经主持过一个盟约,让赵匡胤百年以后将大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以前史学界都觉得这个是假的,是赵光义即位后自己编出来的,不过近些年来一些学者考虑到了五代皇权更迭的严峻状况,确实是需要“国赖长君”,于是开始有人倾向于这个是真的了。
也即是说,赵光义并不是篡位登基的,他的皇位就是赵匡胤传给他的。
三
可能有人要讲了:你说来说去,这只是你的推测,你有没有干货呢?
其实,这个要涉及到五代的一个潜规则:隐皇储制。
在五代乱世,各大政权的君主都是不立太子的,因为皇帝觉得“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本来皇权的神圣性都够低了,还给你当太子让你另立中央,这让皇帝还要不要存在感?而皇子们也不愿意当太子,因为在五代一切以实力为尊,有兵权就能当皇帝,没兵权就算是太子,也不过是一个空名。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子李从荣就说过:“执政欲以吾为太子,是欲夺我兵柄,幽之东宫耳。”
这个时候,是皇帝既不想立太子,皇子也不想当太子,可作为天子的继承人,这个职位又不能悬空吧?于是,隐皇储制就呼之欲出了。
隐皇储制的意思,就是皇帝看中了某个皇子,想要传位给他,那么就让他当亲王兼京兆尹。亲王是可以典兵的,所以不必担心当了太子就失去兵权,而担当京兆尹,就相当于在首都当市长,这样如果皇帝突然驾崩,继承人接班的时候可以直接用现有的班底,不至于手忙脚乱。
所以在五代之世,如果一个人身上的配置是“亲王+京兆尹”,那么潜台词就是这个人将会是下一任的皇帝。
而在赵匡胤驾崩前夜,赵光义的身份正是“晋王+开封府尹”,这就是赵匡胤想要传位给赵光义的明证。
四
五代政权更迭频繁,谁都不知道宋朝会不会成为第六代。所以,赵匡胤必须要纠偏五代时期军队经常哗变的情况。
他采用的办法,叫作“杯酒释兵权”。就是说某天赵匡胤叫各大军将们喝酒吃席,吃了一半,他就开始愁眉苦脸地叹气。下面的将领见这状况,肯定要问原因,赵匡胤就名言道:“万一将来你们的手下,也给你们来个黄袍加身,你们该怎么办?”
这很明显是一道送命题,石守信等大将惶恐不已,跪下恳求皇帝给他们指明一条生路。赵匡胤就讲,你们不如交了兵权,安安稳稳回家当个富家翁呢,这样咱们君臣双赢,岂不美哉?于是,各大军将就纷纷交出了兵权,至此困扰五代乱世的骄兵悍将之弊,就这样被赵匡胤兵不血刃地解决了。
这个办法为历来所赞许称道,一些人就感慨,还是赵匡胤为人厚道,这一招可比刘邦、朱元璋的大杀功臣要仁慈多了,甚至有人把这个和推恩令、金刀计并列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阳谋之一。
但是,我想告诉各位的是,世界上从来都没有那么多无解的阳谋,任何明面上的阳谋,都是建立在绝对实力的基础之上。
汉武帝的推恩令是建立在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剩下的诸侯加起来也打不过中央的背景下,方才能有条件施行。贾谊、晁错等人早就提过推恩的概念,可若是汉文帝、汉景帝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推行,只会把诸侯王们纷纷逼反,导致天下大乱。
王猛的金刀计是建立在他在前秦的地位本就在慕容氏父子之上,且慕容垂不知道王猛要对他下手的前提下,这才能有心算无心。况且这个计策最终也没能得逞,到头来只是诓了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而已。
同理,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也一样,如果真的请喝一顿酒,吃上一顿饭,就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那么五代以及中晚唐将近两百年的那些历史人物们,一个个刀里来枪里去都是图了个啥?
我们还是以史料为线索来进行推论,顾吉辰先生考证过:“杯酒释兵权”之说,出现在宋真宗、宋仁宗时期,形成在宋神宗、宋哲宗之际,最终在南宋成为定论。
换句话说,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根本不是赵匡胤主动为之,而更像是后人对赵匡胤所作所为的事后总结。
其实,赵匡胤真正解决“骄兵悍将”之祸,可不是请吃席这么简单,而是蓄谋已久,花了足足三年的时间谋篇布局,才在最后的那一顿饭上一锤定音。
赵匡胤在兵变之前,他的身份是殿前司都点检,即后周的禁卫军统领,所以跟他建立北宋的那些弟兄们,也大多都是禁军的将领。
建隆元年,赵匡胤当了皇帝,自然不能老是让这些弟兄们继续待在禁军里当侍卫,而是把他们外放到地方担任藩镇节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算是对禁军将领们拥立他当皇帝的回报,属于政治投资的变现。
可是,藩镇骄横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那些外放出去的禁军统领,他们当下或许会顺从赵匡胤,可谁能保证在赵匡胤死后,他们还能继续顺从赵匡胤的继承人?退一步说,就算他们愿意,也未必能禁住下面士兵“黄袍加身”的鼓动,那样的话,大宋没准真的就成了那个短命的第六代政权。
所以到了第二年,赵匡胤就询问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如何?”
赵普就是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初宰相。他回答道:“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的话说起来容易,可到底如何“收其精兵”?我们都懂得知易行难,五代很多皇帝都做过类似的事,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归根结底,你要收藩镇的精兵,人家给你上交一批老弱病残,说这个就是我们的精兵,你又能如何?
以往五代君主们的办法,就是你藩镇招募精兵,那我也招募精兵,大家一起来扩军,看咱们谁怕谁。不过,朝廷一边扩军,一边还不敢裁撤前朝遗留下来的老兵们,因为怕他们失去了待遇给皇帝来个军事政变,那乐子可就大了。所以五代的统治者只能把这些士兵们养着、惯着、当成祖宗伺候着,如此一来,朝廷在财政方面肯定会捉襟见肘,长此下去恶性循环,骄兵悍将之祸愈演愈烈,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赵匡胤的办法,就是在现有的禁军体系中设置一个“上军”,把禁军中骁勇善战的人都纳入这个体系中,而剩下的老弱病残都归类为“剩员”,也不裁撤,但通通降工资。
这样一来,首先是分化瓦解了禁军内部,“剩员”待遇降下来了,可“上军”待遇上去了,二者就无法共情,难以团结,这个反就造不起来。其次,“剩员”虽然降了待遇,可毕竟没有裁撤,还有一口饭吃,这样一来,很多人铤而走险的心思就小了很多。
建隆二年,赵匡胤再把这个体系推到地方的藩镇上,让他们把自家骁勇善战的士卒名字报上来,给他们也设立一个“上军”。这个过程也没有遭遇阻碍,因为上军的待遇好,如果他们报的名额越多,朝廷下发的军饷也就越厚,故而各地藩镇还以为这是赵匡胤专门给他们发福利收买人心呢,于是都争先恐后地上报自家士兵的姓名性别籍贯爱好家庭关系等。
建隆三年,赵匡胤翦除了李筠、李重进等不服从北宋统治的藩镇后,随即借着大胜之威,拿出去年各地上报的士兵名册,告诉他们:“我现在要建立一支禁军,待遇丰厚,你们把这个名册中的士兵都送到京城来吧。”
合着你在这等着我们呢?看着手里赵匡胤下发的通告,各地藩镇的军将们全傻了。
一来,以往他们可以以次充好,把一些弱兵送上去敷衍朝廷,可现在连士兵的花名册都被人家诓过去了,就直接杜绝了这种舞弊的可能。
二来,赵匡胤明确表示“待遇丰厚”,就算军将们不愿士兵去,士兵们自己也想去。我们前面讲了,在藩镇体制下,节度使不敢违背兵痞们的意志,只能向朝廷乖乖上交兵丁,故而赵匡胤这招隔山打牛,可谓正中各地军将的命门。
三来,等这次“强干弱枝”计划完成,用天下精兵建立起了一支全新的禁军后,赵匡胤就可以顺势裁撤掉当年被降工资的那一批老弱病残,节省一大笔财政开支。毕竟现在全天下能打的士兵都在我手,不信你们这帮老兵油子还能掀起什么妖风?
至此,赵匡胤一举三得,顺道搞出了一套“守内虚外”的军事方针,即把天下士兵分为禁军(中央军)与厢军(地方军),始终保证禁军数量是厢军的两倍以上(《水浒传》中介绍林冲的身份就是“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总教头),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中晚唐遗留下来的藩镇割据问题。
只可惜,赵匡胤如此精妙老辣地布了三年的局,现在却被人们用一则“杯酒释兵权”的小故事给掩盖掉了。殊不知当我们夸赞赵匡胤为人厚道的时候,不晓得当年有多少当事人在背后吐槽赵匡胤这人有多鸡贼呢。
五
现在咱们回到赵匡胤与赵光义的问题上来。
有些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虽然赵匡胤早期确有因五代前鉴的原因,立了赵光义为皇储,可现在他已经基本解决掉了骄兵悍将之患,赵德昭也长大了,那么他有没有可能在统治后期反悔,准备改立自己的儿子呢?
这个确实可以分析一通。
其实,赵匡胤长子与三子早夭,这里能谈论的,只有他的次子赵德昭,还有四子赵德芳。
我们都知道,当时赵光义是朝野公认的隐储,一旦皇帝不豫,他立刻就能顺理成章地即位。假设赵匡胤真想换皇储,难道不应该赶紧动手削弱赵光义的势力,然后扶植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为他培养好班底为将来做打算吗?
可是没有。
纵观宋太祖一朝,从来没有对赵光义采取过任何钳制行动,甚至在赵光义与赵普政斗的时候,赵匡胤还公然站在了赵光义这边。——这个时候距离赵匡胤驾崩只剩下三年时间,倘若他真打算换储,难道不是应该支持赵普斗倒赵光义,然后再顺手扶上赵德昭吗?
如果说赵匡胤害怕逼赵光义太甚,他狗急跳墙,那也至少慢慢地为赵德昭丰满羽翼吧?
可在宋太祖时期,作为皇子的赵德昭始终都没有封王,还是在赵光义即位后,才给了赵德昭一个王爵。要知道,哪怕在五代乱世,皇子成年都是要封王的呢。
综合以上,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赵匡胤从来都没有打算易储,而是真的打算依据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赵光义。
金匮之盟中讲,北宋的皇位继承应该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赵德昭……换句话说,这个就有点像殷商的继承法,第一代三兄弟轮流把皇帝当完,再传给老大的儿子,这样就可以保证国家不会出现“幼君”被外姓夺了江山。
以前人们都说,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的。但讲真的,当时赵光义当上皇帝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没必要再搞个金匮之盟出来。因为这样一来,他将来还得把皇位给弟弟赵廷美,然后再还给赵德昭,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如果真要伪造,为啥他不伪造一个“我哥就是把皇位送给我们这一脉了,才不用还回去呢”,这样岂不是更加一劳永逸?
史学界对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抨击,主要是嫌他没宋太祖的遗诏。
这个其实是一个误会,因为当年毕沅在写《续资治通鉴》的时候,查阅《宋史》没发现遗诏,就下了句结论“读正史宜得其定论,太祖实无遗诏”,结果后世的有些学者根据这句话,就一口咬定赵光义没有即位遗诏。
然而,其实翻阅《宋会要》是可以找到宋太祖的遗诏的,只不过仅仅是《宋史》无载而已。毕沅作为一个清代人,因时代局限,不可能搜罗到所有的史书,得出这种错误的结论自然情有可原。
六
可能又有领导要提问了:说了这么多,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其实,这个可以参见史泠歌的《帝王的健康与政治——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文章考证出宋代皇帝普遍具有肥胖、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遗传基因,所以推断宋太祖很有可能是因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的暴毙,所以没有任何的阴谋论,人家就是正儿八经病死的。
不过,虽然“烛影斧声”是假的,但宋太祖驾崩的那一夜,确实出现了一波三折。
开宝九年,五十岁的赵匡胤晏驾。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是夜,宋皇后让宦官王继恩速召皇子赵德芳入宫,不过王继恩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独自去开封府宣召了赵光义,促成了赵光义登基为帝。
一些人根据这个脑补,认为宋太祖临死前其实是准备传位给赵德芳的,但没想到内宦王继恩被买通,导致皇位让赵光义给截胡了。
但是,这里有个破绽:为啥宋太祖要召见幼子赵德芳,而不是长子赵德昭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一下:所谓召赵德芳进宫的这个命令,根本不是出自于赵匡胤,而是出自宋皇后本人。
那一夜,赵匡胤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暴崩,身居内宫的宋皇后自然是第一个发现的。这个时候,按照金匮之盟,就应该急召赵光义入宫,继承大位,将来再传给赵廷美、赵德昭……总之没有赵德芳什么事儿。
可是,宋皇后一生无子,如果真让赵光义登基,那么她作为皇嫂,就算能得到善待,估计也要一辈子不如意。将来就算传给了赵德昭,而赵德昭是贺皇后之子,且与自己并没有什么私谊,他当了皇帝自己的处境还是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但如果能让赵德芳即位就不同了。
虽然赵德芳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可他从小在自己身边长大,这些年来,她对赵德芳更是视如己出,如果赵德芳当上了皇帝,她将来肯定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所以,当宋皇后发现宋太祖死亡后,她的第一个反应是赶紧让宦官把赵德芳找来——所以不是赵光义截胡了赵德芳的皇位,而是宋皇后预谋截胡赵光义的皇位。
只可惜这个女人还是把政治看得太过儿戏。即使是王继恩这样的宦官,也知道现在朝野都支持赵光义承继大统,赵德芳就算入了宫,也不可能改变什么,他才不会愚蠢地给宋皇后和赵德芳陪葬,故而掉转马头,将宋太祖的死讯通报给了赵光义,还赚了个从龙之功。
这些,就是宋太祖赵匡胤驾崩那晚的全部真相。
只不过,登基之后的宋太宗赵光义还是私心发作,违背了金匮之盟,在高梁河之战后逼死了侄子赵德昭,再一手炮制冤案害死了弟弟赵廷美,而他的这些做法深深地刺激到了他的太子赵元佐,这个孩子不敢相信父亲为了把皇位传给自己,竟然对自家亲人痛下杀手,直接疯掉了。
最终,赵光义不得不废掉他期以重望的太子,将皇位传给了软弱的第三子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
可是,天道爱好轮回,多少年后的靖康之变,赵光义的子孙在汴京被金人一勺烩,只留下赵构这么一个漏网之鱼,还被金人的南侵给吓萎了,导致终身不孕不育,只好又把皇位还给宋太祖的子孙。
所以那个谁不是说过吗?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