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历史没有真相(1 / 1)

刚到南京后,唐生明经受住了考验,在汪精卫、李士群、周佛海、陈璧君等人的试探下最终涉险过关,成为汪伪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

接下来,唐生明参与了汪伪政府很著名的军事运动——清乡。所谓清乡,就是清理乡间反对日本、反对汪伪政府的军事力量,比如新四军,一些地方起义的游击队,以及受重庆政府领导的忠义救国军。到了1941年,汪精卫对在江苏、安徽等地攻击自己的这些势力很头疼,便专门成立了清乡委员会。

本来唐生明只想吃喝玩乐,并不愿参与汪伪政府的具体工作,但蒋介石听说其成为军事委员会的委员后,就下令让他加入清乡委员会,利用日军和伪军去消灭新四军,并保护军统领导的忠义救国军。

新四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全名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在蒋介石组织第五次剿共战争时红军被迫长征,其中一部分去了陕北,还有一部分留在了南方。抗日战争爆发后,这支军队与各地发展的游击队统编后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了新四军。

但成立之后,国共双方因对新四军的领导权、活动范围以及某些战术、战略有不同的看法,因新四军受共产党指挥,并不听命于国民政府,所以蒋介石最终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并派日占区以外的军队对其进行围剿。1941年5月,唐生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了清乡委员会。

而汪精卫也有自己的目标,除了消灭新四军,还要消灭忠义救国军,然后找机会建立自己的军队,把江南地区的防务逐渐从日本人手上接过来。同时,唐生明也察觉,汪精卫让他参加清乡委员会也是在考验自己,不但要打新四军,还要打军统领导的忠义救国军,这就是汪精卫需要唐生明交出的投名状。

日本人和汪精卫虽然是合作伙伴,但他们的思路也不完全一样。日本更希望汪精卫能组建培训自己的军队,用中国人打中国人,这样他们就可以抽调兵力去其他战区作战。

清乡委员会由汪精卫亲自出任委员长,陈公博、周佛海任副委员长,李士群任秘书长,负责实际工作。李士群的一个助手汪曼云担任副秘书长,负责日常工作。除了清乡委员会,李士群还主持反情报、反间谍工作,组织与日本人交换情报,十分繁忙,所以委员会下设军务、政务、总务和福利四处,皆由其心腹助手负责,唐生明担任的就是军务处处长。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但没有消灭,还很快发展壮大了,活动范围更广,经常在京沪线袭击敌人,在沿路做了很多抗日反蒋的宣传。当时,汪精卫也很重视政治宣传,像“人人参加,各个有责,拥护和平,反共建国,保障和平,拓展和平,肃清匪共,确立治安,反对拖延抗战”等标语印在火车及各种小物件上,但不是被扯掉,就是被新四军换上“打倒汉奸,打倒日本鬼子,欢迎新四军,共产党万岁,抗战必胜”等标语。

日本和汪伪的特务机关主要由李士群负责,天天派大批特务去搜捕,但只抓了一些所谓外围分子,真正的新四军很难抓到,十分头疼。

怎么办?这时情报工作就要发挥作用。唐生明作为军务处处长,并不直接指挥前线作战,但他有他的长处。搜剿新四军、游击队和两军对垒不一样,得有准确、可信、及时的情报,才能抓到人。李士群固然是特工总部的首领,也是清乡委员会的秘书长,实际负责人,但他的情报收集很落后。新四军不好抓,只能在新四军里安插奸细,或是在乡间民众里找愿意通风报信的人。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蒋介石取消了新四军番号,把新四军的动向等情报让戴笠做甄别,挑选一些合适的给唐生明,以便其升职受重用,从而获得更重要、更机密的情报。

唐生明在后来的回忆录里讲:当时受到打击较多的是以新四军领导为主的地方人民游击队,而并非新四军。其实,唐生明的情报是同时给日军、伪军、忠义救国军的;忠义救国军有两个纵队,唐生明会及时通知他们日军的动向,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以保全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也提供了新四军的消息给他们,在方便时进行围剿。但情报传来传去,最后发现收效并不大,新四军总能事先安全转移。

其实,最关键人物是李士群,他在苏联受过培训,最开始加入的是共产党,成为中央特科的一员,受周恩来、李克农、顾顺章等这些老前辈领导,后来又把他送到苏联,参加苏军情报总局的培训,学成归国之后,他到底效忠谁呢?在重要位置的间谍往往处于灰色地带,很难说到底是谁的人,行为也难以判定,有很强的迷惑性。

根据档案解密,李士群第一效忠对象应该是苏联苏军情报总局,接下来是中国共产党,且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关系更近。所以,新四军总是能安然无恙。

取消新四军的番号,国共再次分裂。新四军渡江北上,离蒋介石越来越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清乡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汪精卫很高兴。

唐生明清乡工作告一段落后,接下来就要完成其他的工作。第一,他立功了,因为拿到重庆给他的情报。另外,重庆也希望他能获取更高级的机密。在汪伪政府里,汪精卫、李士群都与唐生明谈笑风生,重要情报其实他都有所耳闻,能了解、掌握日本人的意图,才显得更重要。

那么,有没有什么契机让唐生明跟日本人接上头呢?当然是有的,因为唐生明在未来立下的大功劳就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