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沈从文曾被她“十动然拒”(1 / 1)

2012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一位大四男生,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他用时212天写成的16万字的情书,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这就是网络热语“十动然拒”的掌故来源。为什么想起这个词,因为80多年前的沈从文也曾被张兆和“十动然拒”。

根据沈从文之子沈龙朱、沈虎雏编辑的《沈从文家书》讲,从沈从文最开始追求张兆和开始,到二人结婚,在这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一共写了多少封情书?没有准确的记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几百封是不成问题的,可惜这些情书全部毁在了抗日战争初期的硝烟中。这个信息的来源是沈氏的后代,几百封情书,以千字文计算,差不多几十万字,对于沈从文这样的大家来说,不是太大问题,因此还是很靠谱的。当然,张兆和最开始的确是拒绝了沈从文,但面对沈先生的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终究还是有了被感动的一天。所以,N次的“十动然拒”后,必然还是有一次皆大欢喜的。

但在修成正果前,沈先生的经历还是蛮苦的。在王华莲把沈从文与他谈话的事向张兆和汇报后,张兆和便于7月8日来到了上海。她此行的目的,首先是向闺蜜王华莲把这件事打听清楚,特别是王华莲提到的沈从文有恐吓的话,语焉不详,张兆和希望了解得更清楚。此外,她之前曾就这件事向校长胡适反映过,胡适当然是站在沈从文的角度来劝她,希望能接受沈从文。

当天,王华莲去车站接张兆和。一下车,张小姐就迫不及待地询问沈老师是如何恐吓自己的。王华莲说,当天沈老师对她讲,如果张兆和不接受自己的爱,他就只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是奋发向上,让自己更努力,小说写得更好,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应该是一条很积极的路。为什么王华莲把它理解为“恐吓”呢?大概是觉得沈老师太小心眼,意气用事,奋斗半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格局未免太小了,其实就连沈从文自己都说,“多半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沈从文的第二条路则有两个选项,要么因情自杀,不少年轻人的脑子里在为情所困时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尤其是那种失望、绝望、愤怒达到极点时,这种想法尤为强烈。对于没经历过多少恋爱洗礼的沈从文来说,一时头脑发蒙,也不排除会有这样的想法。

除了自杀,第二个选项是什么呢?据王华莲讲,沈从文见自己当天说话吞吞吐吐,最终好半天才吐出一句“我总是要出一口气的”。出什么气呢?怎么出气呢?张兆和的心里就一激灵,难道要与我同归于尽吗?这简直是小孩子的气量,张兆和心里对沈从文大为失望。

不过王华莲想得更复杂,她想的是沈老师会不会去毁坏张兆和的名节,或者以他的聪明智识,四处捏造,把张兆和包装成一个可怕的女子,使其他男子不敢接近她,让张兆和永远得不到一个爱人,这就是所谓的报复了,还能让沈老师得到愉悦和满足。

说到底,毕竟当时她们都是年轻女子,即便再冷静、理性,可第一次面临这种事,难免有脱离实际的想法。世间的确有因爱生恨、继而去造谣诽谤的男子,但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很难想象作为老师的沈从文会有这样的想法。

当然,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张兆和看来,闺蜜说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张兆和也多了一个心眼,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真是如此,那就证明沈从文对自己的爱不是假的。“为偿还这不顾一切的爱,我虽永远不会爱他,虽然也要臆想着,这未曾经验的落寞的难看,我也愿意。”这就是一种很微妙复杂的情感。哪怕沈从文像王华莲说的那样会去诋毁自己,让自己得不到其他人的爱,让自己的名声受到损害,自己也相信,这是真爱。

这也恰恰证明了沈从文的独占欲和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张兆和虽然不会因此而转为爱他,但宁愿承受这样的一种打击。这或许就是一些女性心里不可捉摸之处,也比较隐秘。所谓男女有别,大概就是说的这些方面。

一对闺蜜聊了许多,转眼一想,觉得单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这件事。尽管沈老师还没到疯狂的地步,但保不齐就突然来了,想到这里,张兆和有些害怕,干脆就直接找到了校长胡适。

开始胡适不太认识张兆和,至少对这个女生印象不深。要知道胡适是一个非常爱应酬交际的人,家里经常宾客满座,这一天也不例外。张兆和谈这么隐秘的事情,如果坐在客厅跟大家聊,肯定不好开口,就有些犹豫。胡适还是很开明的,虽然来了一个学生,但出于礼节,也不能摆架子,他看出了张兆和的难言之隐。这时候,胡适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文静端庄的女生似乎就是Miss zhang。他尝试着问了一句,张兆和点了点头,胡适一下子就明白了,就让她稍晚再来,意思是等自己的宾客都走了再来拜访。估计他已经猜到张兆和此行的目的了。

张兆和冰雪聪明,隔了一个多小时再度登门,这时候她只看到学长罗尔纲在胡适家。后来,罗尔纲成为中国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泰斗级人物,当时他刚从中国公学毕业,没有找到工作,胡适就让他在自己家一面做家庭教师挣点饭钱,一面帮自己做些课题研究。两人以前在学校没怎么打过招呼,没想到当天在胡校长家见了面。罗尔纲见到学妹,想到自己还在为谋生而挣扎,心里难免有些委屈和不好意思。这是闲话,就不再多说。

胡适终于有时间面对张兆和了。其实,胡校长早就猜到了张兆和的来意,但又佯装不知情,东拉西扯了好半天才转到正题,问张兆和有什么话尽管说。张兆和有些羞涩,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说了沈从文的事。于是,胡适就直接把他与沈从文的对话,以及沈从文向他诉说自己对张兆和的依恋之情,都给张兆和讲了一遍,相当于情报互换,再共同研究处理办法。

讲完后,胡适就开始夸奖沈从文是天才,是当时中国作家里最有希望的年轻人。但在张兆和看来,胡校长完全是在神游,没明白自己的最终目的,所以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校长,自己并不爱沈从文。可以想象,当时胡校长的尴尬,双方都陷入了沉默。好一会儿,胡适才开口说:“尽管你不爱沈从文,你能不能跟他做朋友?”

张兆和尽量把表情放得轻松:“本来没关系,可沈老师与我并非同龄人,也不是同学,如果做朋友,可能会一直误解下去。这纠纷就不会了结。”

说完这些,胡适还不死心,长叹了一口气:“像沈从文这样的天才,人人都应该帮助他,让他有发展的机会。”这句话他反复念叨了很多次,并表示沈从文说他崇拜Miss zhang到了极点,又不断强调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

然而张兆和有自己的个性,如果她不满意,她会坚定地说出来。现在越是听胡适不断表扬沈从文,她就越觉得不真实。爱慕自己的人多了,如果一一去应付,那还要不要读书了?当然,这并非是说张兆和在炫耀自己多受欢迎,而是重在强调她无法安静读书。

面对一个投诉老师骚扰自己的女学生,身为校长的胡适最后也无法替沈从文说话了,毕竟这是原则问题。自己怎么能变相地鼓励学生去和老师谈恋爱呢?而且这个女学生的理由还十分充分,学生的第一任务不就是读书吗?所以胡校长略显尴尬地再度沉默,过了一会儿他才再度开口,让张兆和写一封信给沈从文,把态度表明一下,但同时也希望她尽量写得委婉,同时承诺自己也会写信劝劝沈从文。

本来胡适满心希望给二人做媒说和的,结果一盆冷水扑面而下,反倒被小女生给说服了,不得不重新回到校长的本位,以保证学生能够好好读书为第一要义。

最后临走的时候,胡适又说:“你们俩因为这些事都找了我,我很高兴,我没有觉得麻烦。我总认为这是很神圣的事,请放心,我绝不乱讲。”

这句话后来被张兆和在日记里一通嘲笑:“神圣?放心?乱讲?我没有觉得,身为老师可以公开骚扰我这个学生,这种情感叫神圣?我为什么又要放心?我一个学生向校长提出对另外一个老师的投诉,你当然就不应该乱讲,怎么还叫放心?”

由此可见,张兆和年纪虽轻,又是弱女子,对人对事却有这么理性而坚定的判断,且无论这种态度可不可爱,终究还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这次谈话结束后隔了两天,张兆和接到了沈从文7月9日写的一封信,就是跟王华莲聊完天后写的。这封信的字体写得很大,或许能反映出沈从文当时的一种情绪:

兆和小姐:从王处(王友莲)知道一点事情,我尊重你的顽固,此后再也不会做那使你负疚的事了。如果人皆能在顽固中过日子,我爱你,你偏不爱我,也正是极好的一种事情。得到这知会时,我并不十分难过,因为一切皆是自然的。很可惜的是如果你见到胡先生时,听到胡先生的话,或不免小小不怿,这真使我不安。我是并不想从胡先生或其他方面来挽救我的失败的,我也并不因为胡先生的鼓励就走所谓极端。我现在是惨败,我将拿着东西去刻苦做人,我将用这教训去好好的生活,也更应当好好的去爱你。你用不着怜悯或同情,女人虽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可以送给其他的那一群去。我也不至于在你感觉上还像其他人一样,保留使你不痛快的东西。若是我还有可批评的地方,可怜处一定比愚蠢处为少,因此时我的顽固倒并不因为你的偏见而动摇。我希望一些未来的日子带我到另一个方向上去,太阳下发生的事,风或者可以吹散。因为爱你,我并不去打算我的生活,在这些上面学点经验,我或者能在将来做一个比较强硬一点的人,也未可知。我愿意你的幸福跟在你偏见背后,你的顽固,即是你的幸福。[34]

看起来,也是满篇怨气。情绪最激动之处在于“……你用不着怜悯或同情,女人虽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可以送给其他的那一群去……”

这几乎是攻击了所有的女性,意思是身为女性必然多这些无用的、无效的、让人生气的怜悯和同情,这些东西很多,你大可把怜悯和同情送给其他的那一群,那就是在讽刺张兆和收到类似他这样的情书有几十上百封,原来,他沈从文只是其中之一,并没有独特之处。每当沈从文想起这茬儿时,就会特别激动,差不多是越写越激动,写到最后,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爱还是恨,是淡漠还是激烈。从情书的角度理解,情人之间本来就是这样说话,特别是在男性追求女性时,那种急切郑重的心态,在这封信里表露无遗,且很明显,怨恨多于爱情,充满了负能量。

后来,张兆和又收到了沈从文寄来的第二封信,同样还是7月9日那天写的。按照张兆和日记里的回忆,措辞和语气几乎与第一封如出一辙,这里就不加详解了,只是介绍几处特别强硬的地方。

首先,沈老师继续在为自己的自尊做辩护:“……我希望我能学做一个男人,爱你却不再来麻烦你。你也不必把我当成他们一群来浪费你的同情,互相在顽固中生存。我总是爱你,你总是不爱我,能够这样也仍然是很好的事情。我若快乐一点,便可以使你不负疚,以后总是要极力去学做一个快乐的人。”

看起来,把自己与那一群追求者相提并论,这让沈从文尤其不能释怀。然而到了信的末尾,愤怒的火焰依然熊熊,决绝里又露着一些不舍,但是很奇怪,不舍的苗头一露出来,又会立即用自己所谓的理智的冷水去浇灭它。

末一句是这么写的:“女子怕做错事,男子却并不在意做过的错事上有所遁弊,所以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那你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我愿意你的理智,处置你永远在幸福中。”大意就是:女人怕做错事情,男人却不会在已经做过的错事上有所回避,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那你这个不幸会同我生命一样长久,我愿意你的理性,能让你永远生活在幸福中。

细细品味,也是语带威胁与不屑,但同时又充满了汹涌的爱,足以吞没对方。这就是一个很矛盾的地方。

如此,关于沈从文“恐吓”张兆和的内容,算是大致梳理了一番。按照一般的故事发展,两位的感情怕是走到了尽头。但很快,英明神武的沈老师就要“逆袭”成功,抱得美人归了。

为什么把逆袭加引号?因为我不太想用这个词。首先,逆袭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可沈从文并非处在这样的位置,虽然他不是名门出身,比起张家的背景要差很多,但不要忘了,他是中国公学的正聘老师,又是当时全国有名的新锐小说家,而且身后还有一个泰斗级的人物胡适在推崇他。

严格来说,作为后起之秀,沈从文丝毫不让合肥张氏,所以,他追求张兆和不存在“高攀”之说。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华莲说“你要再伟大一点”云云,让沈从文就有点不以为然,他还是非常自信的,这种被人看低的感觉当然心里不舒服。

接下来,我将梳理出沈从文写给张兆和最重要的第三封信。这封信不但改变了这段感情的走势,而且对世间男女理解爱情也许会有醍醐灌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