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画导图,学写作思路
导图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探究,理解作者写作架构的建立过程,在所接触到的文章基本架构中,习得新的写作知识。并通过迁移和重组,最终灵活运用于写自己的写作构思,以记叙自己的生活阅历,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其实这就是一个读写知识整合与运用的过程。
例如,吴老师教三年级语文课文《掌声》时,利用了韦恩图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直观地呈现自己对课文写作思路的整理,对比、分析与归纳出:课文中的英子开始文静自卑,后来变得自信开朗。
英子转变的根本原因是老师和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学生各自画韦恩图时,对英子的概括,用词、图形、色彩等各不一样,但是对表达、记录各人的理解方面,却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掌声》韦恩图
借助导图,大家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充分交流,直观地在观察导图、描述导图的基础上,学习到了解释、分析、推理、归纳的思维方法,在交流讨论中,逐渐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
又例如,阅读《雪孩子》这个故事。
其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体会:眼看火就要把睡着的小白兔烧着了,“雪孩子冲进屋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找哇找哇,终于找到小白兔。他连忙把小白兔抱起来,跑到屋外。”这个过程的危险与紧急。
从汇报时展示的课文导图中,用圆圈截图,展示出学生画的3个细节,并按学生的汇报顺序,动画重组,部分叠放这三个圆,围成一个韦恩图,让学生直观感悟和体会到:雪孩子的紧张→着急→害怕,因为当时情势危急:火势越烧越旺→小兔子在睡觉→雪孩子正在融化。
画导图,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深入思考,催生新的思想,使知识学习过程变得直观可视,形象具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幅独具特色的导图。导图是深入领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框架,化复杂烦琐的阅读认知过程为简简单单的画图过程的思维工具。它让阅读过程,简单得像幼儿时代的“边乐边画”。而且不管是什么形状的导图,总是能快乐地巩固理解和记忆,直观地呈现出语言文字承载的意义和内在的逻辑结构,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文章的基本思路,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