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放松地画
学生对导图的应用和理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令许多家长觉得不可思议。
孩子在阅读中画导图解读文本,主动画作者所写,感作者所感,这样画导图助阅读的经历和体验日积月累,大大发展了孩子的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会令孩子无师自通,习得各种的写作方法。
例如,读长篇小说《红岩》,画鱼骨图。孩子自然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主要人物、环境和情节进行阅读分析,抓关键词,领悟作品的主题,并从中学会编故事,学会描写环境、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方法。
《红岩》导图 导图作者:五年级尹宝珠
又如,读名著《西游记》,画思维导图。孩子抓住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个主要人物,去把握故事内容,了解人物性格。
《西游记》导图 导图作者:二年级尹瀚珠
这样的画导图辅助阅读的经历,既是阅读积累,更是写作方法的学习。这样的体验多了,孩子便能主动迁移这些写作方法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不一定要画画很棒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太小,画导图太复杂,所以小孩子画导图,不合适。
也有人担心,思维导图对绘画水平要求很高,画画水平不好,导图就画不好。
其实,画导图不一定要很会画画。只要用上,人天生就会的画图表意的本能就会发挥出来。画出的形状,无需要求形似,只要画导图的人自己清楚,自己心中想要表示什么意思。哪怕真的不会画,也可以用线条或色彩表示。
观察幼儿画的导图可知,画导图无需在意什么年龄和学习经验怎样,大可放心地鼓励孩子。
其实,画导图过程本身就是直观学习、直观积累的过程,是左右脑协同思考的过程,是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画导图,展开联想,想象画面,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联系,从而深入学习、理解与感悟,积累成为孩子表达的语言与丰富表达的经验。
例如,5岁的邓心怡小朋友,在读美国作家艾瑞克·卡尔(Eric Carle)的《好饿的毛毛虫》时,自己画了个思维导图:
《好饿的毛毛虫》思维导图
以此为指引,她很快就能几乎一字不漏地复述故事内容了,连毛毛虫吃过的15样东西,都能按顺序、一样不少地复述出它的名称和数量来。
大脑有向美的自然倾向。因此,思维导图越是形态各异,多姿多彩,越是能帮助学生创造和记忆更多的东西;越是能轻松地把信息放进大脑,并利于整合和有序地从大脑中取出来。
如:一名澳门的小学生阅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时,几笔画成的导图,就让他把整个故事记下并完整地讲出来。
特别是故事当中,汤姆变成一个小富翁,他赚了“12颗小石子、一个破口琴、一块蓝玻璃片、一截粉笔,一个小锡兵、六个爆竹和一只小猫”,这么多的数量词放在一起的句子,他也能够清晰记忆,完整复述,连带课后的填量词的练习,也很轻松就可以正确完成。
附:课后填量词练习
今天是汤姆的生日,他收到很多礼物,包括一_____梳子、一_____手帕、一_____种子、一_____茶杯等。他最喜欢的是一_____木头,他把木头雕刻成一_____士兵。
在要记忆过去他最怕读、最怕背的谚语时,他也运用画导图的方法,不一会儿,就能画出几个小导图,帮助他把六句谚语都记住了。用这个方法,他积累了许多名言谚语,丰富了他今后用于表达的语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胜不骄,败不馁。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原来,画导图不一定要画画很棒,只要画导图的人,自己能看懂自己画的线条、符号与所记录内容之间的联系,明白他们分别表示什么就可以了。
3.自然导出心中所想
导图是对大脑内部思维过程的直接可观的视觉化呈现,使孩子们的写作构思过程快乐无限。下笔时,“顺藤摸瓜”“按图索骥”即可轻松完成写作,令写作从此不再是“烦恼”。导图,激活创造灵感,培养孩子的写作自信。
孩子创作时,借助画导图进行写作构思,可以让孩子手脑并用,遵循他们内心的引导,发挥想象和展示个性,记录印象深刻的事情。这样直观地思考如何写,写什么的问题,真正是一种没有桎梏,无需模仿所谓的优秀范本的思考过程。自由画导图,孩子能体验到沉浸其中、表达的兴趣被全部唤醒的乐趣;孩子能体验到每一个想法、每一点真情实感都可得到自我肯定,被记录下来的满足;孩子能体验到投入自由的、个性化的创作时,那种可以把个体潜力发挥到极致,写作兴趣真正扎根心灵深处的独特感受。
例如: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他想写一篇关于他的爷爷的文章。
于是,他首先在白纸的正中处,写上了“爷爷”两个字。
然后,他开始思考:我要写关于爷爷的哪些事情呢?我要写爷爷的哪些方面呢?
他一边想,一边把围绕着“爷爷”这个主题词,随时想到的,随时在脑中出现的影像,画在主题词四周。每画一个内容,就从主题词引出一条连线,每画完一个内容,就重新从主题词再引出一条连线。
画好后他想:“我应该把这些都写出来吗?我要写一个怎样的爷爷呢?”
他反复看着自己画出来的,关于爷爷的许多方面的内容,想出了一个词“关心”,又想出了一个词“难忘”,还想出了一个字,就是“爱”,还想出了一个“好”字,最后他在这些词当中筛选了“好”这个字来概括,他知道要写出爷爷的什么了!
于是,他把主题词做了第一次修改,改成:“好爷爷”。
他又仔细看一遍所有的内容,都写爷爷对自己好,而且同时也发现爷爷对他好都是因为爷爷很关心他……
所以,他又对主题词做了第二次修改,把标题改为:“关心我的好爷爷”。
然后,他再次把每一个连线上的内容,能突出爷爷关心他的地方都批注一些词语,例如:“帮”“关心”“挂念”等,或增加了一些图标,记下要增补进去是内容,或者画上了心形的符号,提醒自己,要突出主题。
最后,他在连线上,标上要写内容的先后顺序号。还有一条连线的内容,他想放在文章的开头,作总起段,他就在那条连线上标上了两个字:“开头”。
哪一个详细写,他也在连线上,在相关的内容旁边做好标记。
这样写作导图就画完了。
看着写作导图,这个五年级的孩子,很快就写出了他的第一篇应用导图,引导写作过程的文章,而且这篇作文还被选中,发表在期刊上了。
关心我的爷爷
刘杫熹
澳门大学附属应用学校五年(2)班
每当我一进爷爷家门,爷爷总是兴奋地说:“我的宝贝孙子终于回来了!”一边说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每天早上,爷爷一见我的被子没迭好,就笑呵呵地走过来,帮我把被子迭好。慢慢地,一连几天,爷爷都是一声不吭地帮我迭好被子。但是过了几天,爷爷就建议我和他一起迭被子,又过了几天,我们把被子迭得越来越整齐,简直就像一块巨形豆腐,我很开心,因为我觉得爷爷很关心我。
爷爷还教我做美味的酿豆腐卜,爷爷教我先用刀把豆腐卜对半切开,在中间掏个洞,然后用勺子把一小团肉碎放进小洞,接着用勺子把肉碎按平,就大功告成了。
酿豆腐卜做好,该做菜了。爷爷教我把菜整理好:剪菜头,挑去黄叶、烂叶,把菜泡进水中,一片片冲洗,放进菜筐中。再交给爷爷,放锅里炒,炒出来的菜特别香喷喷的,大家都争着吃,我和爷爷吃得特别香,我连饭也多吃不少。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眨眼间我又要回澳门了,我又要过很久才可以回广州爷爷的家,我十分惦念关心我的好爷爷。
画导图使构思的过程成了一段有趣的思索之旅,通过脑力旅行,使大脑进入联想与想象的无限空间,创造了利用大脑思维自由驰骋的境界。画导图能记录并整理那些模糊的情感和感受,指引孩子们一个不落地想起所有重要的事情,记下最珍贵的真情实感。
4.指引多向思考
有的人认为,思维导图就是图和文字的结合,或者就是画成“从纸的中央向四周画出几条放射状的线,再填上文字”这个样子的图……
其实,思维导图和海报、手抄报大有不同。海报、手抄报有图有文字,但不是思维导图。海报、手抄报跟思维导图最大的不同是:海报、手抄报用的是间隔的花边框图,而思维导图用的是连线,用以凸显分支与主题的联系,思维导图记录用关键词,而不用句子。
导图引导多向思考,引发头脑风暴,同时可以提升我们对事物的分类能力。例如,思维导图的每一个分支,画的都应该是同一方面或者同一类的内容。如果用“Y”“X”“W”线图,通过划分出区域来对事物进行分类,或者从不同角度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记录,同样也有引导作多向思考的功能。
例如:应用“X”线图引发学生多向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找寻到流畅、通达、新颖的写作思路的能力。
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写身边的一种事物”。进行写作前,先画出“X”线图,借助“X”线图创造性地布局谋篇,自觉地进行多向性思考,新颖地观察、思考、想象……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观察过程中所想说的等具体分类记录下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灵感闪现的时刻。
与此同时,通过“X”线图,可以使这些直观记录下来的观察、想象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激发出更多写作灵感,使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加生动、充实。
5.写作表现手法的自觉运用
画写作导图,能帮助孩子自动自觉,跟着感觉走,用上各种写作表现手法,记录真情实感,提升文段的表现力。
例如,六岁的邓心怡写了一段话:
去游泳
今天,下小雨。我和爷爷去游泳,我玩得很开心,我说:“下次还来。”
于是,我建议她把去游泳这件事情用简单的图标或色彩画下来,再用带箭头的连线把画出来的内容先后顺序标记一下。我尝试着以画写作导图的方式指引她写作。
《去游泳》
见她把导图画好了,我问她:“你看着你自己画的图,你觉得自己现在能把这段话写得更好吗?”
此时,她眼中闪烁着光彩,自信满满地回答我说:“能!”
很快,《去游泳》的第二稿诞生了!
去游泳
今天,天下起了小雨。我和爷爷去水上乐园游泳,游着游着出太阳了,金黄的太阳向我们笑眯眯,水变得更蓝了。我和爷爷玩得好开心。
我高兴地说:“下次我还来玩。”
6岁的孩子,画一个简单的写作导图,就写出了一段生动具体的话来,而且自然地,跟着感觉走,自觉运用了多种写作表现手法:
环境衬托描写和对景物的动态描写:“天下起了小雨”“游着游着出太阳了”“水变得更蓝了”。
拟人修辞手法:“太阳向我们笑眯眯”。
直接抒情:“我和爷爷玩得好开心”。
语言的描写:“下次我还来玩”。
……
就这样,通过画导图,她把自己先前写的两句话修改得更具体、更能抒发心中感受了。可见,写作导图可以引发对最初、最真切感受的回忆和思考,让事情的经过和情感、思绪毫无保留地、快捷地通过图的形式直观地记下来,让思想的火花一旦闪现,就立即被捕捉,并不断闪耀下去。
画导图不必像画美术作品那样,画得太整齐,太精细,因为太精雕细琢,只会分散了注意力,抑制了那些最天真、最率直的情感。
写作中,可以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许多,小学学习的课文中都会遇到,都会学到。学多了,积累多了,就更需要画导图,导出当初印象深刻的地方,导出那种体会,导出那种感受,导出那种想象……然后在画导图时,自然地、灵活地跟着感觉走……自觉地、恰到好处地运用上各种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文章的表现力。
6.实现无障碍沟通
导图可以忠实地再现脑内所思所想,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情和口头说不清楚的事情全部直观记录下来,并以紧扣主题的图式传达给对方,可以说是一种终极的沟通工具。
导图能让孩子没有负担地表达出自己喜欢的和自己不喜欢的,以直观可见的形式帮助老师或家长顺利地了解孩子心中真正的想法与问题。
例如,画蝴蝶图会指引孩子自由地、忠实地表达喜欢与不喜欢,分辨哪里对、哪里不对,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客观地看待问题。
例如:阅读《从现在开始》这个故事,学生画出蝴蝶图。他们把袋鼠和猫头鹰,画在蝴蝶的左边翅膀,表示出他们反对袋鼠和猫头鹰当大王以后,猫头鹰只能让大家学他那样,晚上工作白天睡觉,袋鼠要强行让大家和它一起,只能跳,不能走,这样违背大家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意见。
在蝴蝶的右面翅膀,学生画上小猴子和狮子,填写了自己“十分赞同”和“赞同”的方面,表示对小猴子和狮子那样的,用适合大家的自然生活方式来管理森林的做法的赞同。
阅读《从现在开始》的蝴蝶图
7.展开联想,放飞想象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人类左脑的循序思考与右脑的整体思考的差异,可以这么样形容:左脑就像千言万语,右脑就像一张图画。而俗话说:一张图画,胜过千言万语。对大多数人来说,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考模式,更有利于提高记忆力,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
在平时,可以尝试坚持以引导思维作为培养孩子语文写作能力的切入点。应用导图进行写作构思的指引,使孩子的思维技巧提升,启迪孩子大胆发现,激发孩子学习、探求和思考的热情,提高记忆力、语言组织力与创造力,培养孩子爱动脑筋、能静心、有耐心,增强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能再现画图者的思维。凭借导图指引,就能轻松回忆起自己的构思和写作灵感。并且,这些要素回忆起来不是零散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结构、有框架、有组织的,通过连线把观察、思考、想法、观点和联想等连接在一起,把连贯和条理等直观呈现出来。
先画导图,把自己对所熟悉或喜爱的事物的独特想象与感受画出来,再按图索骥,就可以很快写出感受独特、言辞优美、构思奇妙的新作。
我是一株向日葵
范玉婷
哈哈!我是一粒向日葵的种子,被遗忘在一棵老树旁。被埋在地下的我天天盼着春雨的到来,这样,我就能发芽了。
春雨姑娘来了。在她的滋润下,我的身体越来越胀,越来越高……
终于我破土而出,静静地,没有一点声音。迎接我的,是一个清爽无比的早晨,两滴顽皮的露珠在我嫩绿的叶子上嬉戏。
我的心情好极了,我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一切。突然,一个浑厚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哟!这不是向日葵的芽吗?几百年来,我还从来没见过向日葵呢!”
我向后望了望,噢!原来是一棵慈祥的老树啊!我嘿嘿地笑了笑,答应老树一定开花。为了这句承诺,我天天努力吸收养分,向太阳微笑。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长出了一个又青又大的花苞。
我仿佛看见了胜利的曙光。可好景不长,旱季来了,我身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在打蔫。看这炎热的大地,我绝望了。
这时,老树伸出翠绿的枝条,为我遮阳。我又想起我对老树的承诺,我不再绝望,我变得更加坚强。终于,我把旱季挺了过去。
这时我发现,我开花了!金色的花盘在风中摇曳,引来了蜜蜂和蝴蝶。
“老树!老树!我开花了!快看啊!”我高兴地呼喊着。
这就是我,一个向日葵饱经风雨洗礼,最终开花的故事。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当遇到风雨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绝望,因为在前面等待你的,是一个崭新的,属于你自己的花季……
由此可见,小作者画导图,引导想象,记录所想:把自己想成是一粒向日葵种子,经历了发芽、生长、成为“饱经风雨洗礼,最终开花”的向日葵,从而感悟“人生也是如此,当遇到风雨的时候,不要气馁,不要绝望,因为在前面等待你的,是一个崭新的,属于你自己的花季……”
导图引导出了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而且记录了孩子对于人生的思考和面对人生的态度。
导图能引导孩子的思维,挖掘孩子的潜能,抓住孩子一闪而过的灵感,让每一朵闪现的思想火花都能燃起熊熊的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