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思维导图帮你打开思考僵局(1 / 1)

一、解决问题的流程

我猜想你我小时候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老师问:“书看完了吗?”我们说:“看完了。”但是考试出来成绩并不怎么样。换句话说,我们不会抓重点。

长大后,老板问:“报告资料整理完了吗?”我们说:“整理好了。”但是整理出来的信息依旧繁杂。核心问题都是我们只是看,但不是“理解”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不会抓重点,不会去芜存菁,不会化繁为简。

曾有学员问我:“我不会抓重点,我能学会思维导图吗?”这个问题当场就令我心中的天使与恶魔打架了。

天使用一贯正面积极态度说:“来上课的人,大家都是从不会做到会做的。总之,大脑所有的能力都是练来的,只是大家的起跑点不一样,每个人的用功程度不一样,所以大家达标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只要你肯努力,你绝对能跟大家一样都能学会的。”

恶魔用轻蔑态度酸酸地说:“如果你已经很厉害了,那你还来上课做什么?就是因为你不会,所以你才需要来上课学习啊!”

读者啊,我看不到你,我不知道你的抗压性高不高,看你是要听天使的还是恶魔的,随你选。

很多时候,工作与生活上的问题,像是俄罗斯娃娃一样被层层包裹起来的,你必须用逻辑分析力来打开“问题内的内容”,才能“问对问题”,进而才会“找对思考方向”,最后才能“解决问题”。

这正是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流程:

二、逻辑思考的方法

《具体与抽象》这本书中写着:

“具体化”与“抽象化”是一种人类独有的脑部活动的基础。具体对应的是一个个的个别事物现象,而抽象则是挑选出这些个别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再加以普遍概念化之后的结果。

透过将平常、复数的事物现象普遍化并抽象化,学者及理论家们将事物现象转化为理论与法则,变成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具有广泛用途的形式;另一方面,经过系统化的理论由于难以直接运用,所以必须先具体化之后才能实践,而这种重视具体层面的实践行为,就是实务家的工作了。

学者与理论家擅长抽象化层次,实务家擅长具体化层次。透过常常画思维导图,能让我们站在学者及理论家的层次思考,也能让我们站在实务家的层次思考,并且随时任意转换两种身份。

以下就用这张思维导图说明逻辑思考的方法。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图像,很容易把复杂的内容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更容易理解逻辑关系。同时也先让你了解一下逻辑思考有哪些专有名词与概念,这样你会比较好阅读后面的内容。我想透过思维导图,让你既可以掌握大方向,还能清楚小细节。

“逻辑思考”就是“理性思考”,可以再细分成两大思考的方式:演绎法、归纳法,另外再加上一个MECE原则。

1 演绎法

“因为……所以……结论是……”,从某结果推演原因A、B、C,或是从某原因推演出可能会得到什么结果A、B、C。也就是“发散式思考”,也可称之为“水平思考法”。

(1)思维导图

如果面对的问题是信息不足、情势混沌未明、复杂纠结到连线索都还找不到,可以把想解决的问题当成是中心主题,开始分析可能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每个原因就是一条脉络,把原因写在第一层次的主脉上。然后看着主脉上的文字,再思考一下这个原因的细节,一一把细节写在第二层次的支脉上,有助分析、厘清问题、找出对策。

“重视分析、善用图表”正是日本趋势大师大前研一建立洞察力的主要方法。而麦肯锡顾问公司将这样的思考过程称之为会“议题树”或“问题树”。这张“思维导图”目前只有画出一条脉络,故乍看之下你应该会觉得很像树形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友误把树形图误以为是思维导图的原因。但思维导图有个好处,就是“放射状”的阅读,这样的好处就是随意从哪个方向阅读都说得通,视线从左到右阅读是演绎法(发散思考),从右到左的阅读是归纳法(收敛思考)。

(2)从左到右型树形图

演绎法可用“从左到右型树形图”呈现,有些人的树形图会把文字框起来。这时的树形图是演绎法(发散思考)的运用,但是在阅读时形成一种从左到右的“线性思考”,会削弱发散思考的效果。

演绎法:从左到右型树形图

从左到右型树形图:累积财富的方法

(3)正金字塔图

演绎法的发散思考运用,还可用“正金字塔图”来呈现,有人称之为“由上到下树形图”。当然,金字塔图也有人会把文字框起来。但视觉上仍是从上到下的“线性思考”,一样会削弱发散思考的效果。

若是用在表达公司管理架构上,就会被称为“组织结构”,这时强调由上到下的意念会更加强烈。

2 归纳法

综观所有的事实,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结论,也可说是“收敛思考”。就像刚刚的演绎法,归纳法也可以用“从左到右型树形图”和“倒金字塔图”呈现。

演绎法:正金字塔图

正金字塔图:累积财富的方法

归纳法:从左到右型树形图,有些人会把文字框起来。

归纳法:倒金字塔图,又被称为“由上到下型树形图”。有些人会把文字框起来。

另外再以“思维导图”为例,下图原文内容是:“平埔族的聚落形式,因为饮水、土地公有制度与防御等因素,故采用集村。”“平埔族”与“饮水、土地公有制度、防御”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从左到右是演绎法(发散思考),从右到左的阅读是归纳法(收敛思考)。“饮水、土地公有制度、防御”这三个词语与“集村”之间的关系,从左到右是归纳法(收敛思考),从右到左的阅读是演绎法(发散思考)。

若你没有记忆上的需求,只是整理一下数据,那么画成下图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原文:“平埔族的聚落形式,因为饮水、土地公有制度与防御等因素,故采用集村。”

我比较倾向于实务上的考虑来决定要怎么画思维导图,对有记忆需求的人来说,这样的画法还不够好,因为发散后又收敛的画法,事后要回忆本段内容时,比较容易漏掉部分内容,改用下图维持固定方向放射出去会对记忆效果比较好,视觉是从左到右是演绎法(发散思考),从右到左的阅读是归纳法(收敛思考)。

你应该已经发现了,我只是把原文的表达方式换一下顺序而已,也就是“换句话说”的手法,从“平埔族”开始,由左至右到最后一个层次,阅读方向皆维持一贯的发散思考。

换句话说:“平埔族的聚落形式,采用集村,是基于饮水、土地公有制度与防御等因素。”

3 MECE原則

归纳法不是推测。归纳法得到的共同点必须是“百分之百肯定”的结论或原因。推测是可能会发生的结论或原因。要提高归纳法的合理性,要用MECE原则(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白话解说就是“没有遗漏,也不会重复”。

我们可以直接采用一些别人透过“MECE原则”已经发展出来的分类方式。你看,阅读是多重要啊,多看一点书就能直接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符合MECE原则

以年龄分类。

以性別分类。

不符合MECE原则

“30岁以下”遗漏了男性。

有重复

有重复

符合MECE原则

有多余的废话,不够精简。

有多余的层次,不够精简。

(1)二分法

就是“反向思考”,例如,男与女、优点与缺点、做与不做、竞争力高与竞争力低、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有些教授思维导图的老师把“优点与缺点的比较”称之为“双值分析”。

二分法(反向思考)

(2)三分法

企管业在进行分析工作时常用这种方式,例如,3C模型是由日本战略顾问大前研一提出的,也被称为战略三角。例如,顾客(customer)、公司(company)、竞争对手(competitor);高、中、低;过程前、过程中、过程后。

(3)四分法

例如,营销4P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通路(place)、推广(promotion);营销4C为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方便性(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

(4)矩阵法

把两个二分法的概念组合起来,例如,1986年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为了解决策略管理的问题,而提出了SWOT分析,正是组合了内与外、机会与威胁,形成单层次SWOT分析矩阵法。另有双层次SWOT分析矩阵法:内部的优势、内部的劣势、外部的机会、外部的威胁。

或是把二分法的概念加上三分法的概念,例如,奇异公司的GE模式,是组合了企业优势与产业吸引力高、中、低。

矩阵法

矩阵法——用思维导图呈现

强调“性别的重要性”大于年龄。

强调“年龄的重要性”大于性别。

曾有台大硕士毕业的学员告诉我,透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运用水平思考法想出三个答案,这三个答案常引导他发现矩阵式思考的X轴跟Y轴应该要列出什么。

三、用一张纸处理难搞复杂的问题

处理问题有以下四个阶段:1.了解现况。2.找出成因。3.找出方案。4.彻底执行。图示如下:

面对问题的不良心态

1.不干我事:逃避是自然反应,但问题不会自动消失。会逃避问题表示不愿意“当责”,当责的人不仅会把事情做完,还会更进一步把事情做对、做好,绝对不问“这个问题我该怪谁”,而是自问“怎么让事情变成这样”,甚至是“我能多做什么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对又做好,交出符合期待的成果”。

2.不求甚解:你看见的现况,未必是问题本质。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值,我们对于事物的解读就很容易流于表面。

3.不想协调:预留出妥协空间,就有机会建立共识。

4.不经大脑:搞错问题非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问题。

你应该从上面文章的标题就能猜测出文章重点是在“了解现状”。仔细往下看后,应该发现内文已经说到“找出成因”。所以思维导图可以这么画:

如果想要达到第三阶段“找出方案”,那么就必须发挥创造力。创造力=创意+可用方法,企划过程是个人或是团体创造力的具体展现,只要依循上述四个步骤就可达成创造力。

脑力激**(团体创造力)的步骤

第一阶段:列清单

第二阶段:分类

第三阶段:依重要性去增减/延伸

第四阶段:依优先级去增减

脑力激**的步骤。顺时针方向阅读。

【练习1】阅读

1.阅读的步骤

(1)浏览一遍,圈出关键词。

(2)思考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

(3)相似概念的关键词合并为同一脉(分类/用自己话表达)。

(4)用线条呈现逻辑关系。

2.注意

(1)不同的阅读目的,分类方式就不相同。

(2)不同背景知识,抓的关键词都不一样。

(3)几个主要概念、几个主要分类,就有几条主脉。

(4)越后面关键词越是旁枝末节。

(5)要化繁为简,能省略的关键词尽量省略。

(6)能看着越少的关键词,回想起越多的内容,这张思维导图对个人而言,就是最好的思维导图。

【练习2】写作

某个很认真的高中语文老师问我:“你早年用思维导图教学生写作文,学生作文分数突飞猛进,于是我也学你改用思维导图教学生作文,但我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不会画思维导图,所以没有办法自行开展,该怎么办?”

当时我有点为难,毕竟我是教授思维导图近二十年的人,学生在画思维导图时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很清楚。常常学员表现出A困难,但导致A现象的根本原因可能有甲乙丙三种,我习惯从学生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去了解核心原因到底是甲乙丙哪一种。

现在这老师是转述高中生的情况,而且不是详尽的描述。我最快速、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老师只要专心教怎么写作文,请学生直接来上我的课,以后他自己就能做得很好,老师您上课就会很轻松了。”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家来处理,这不是最简单、最快的方法吗?

不过这样的回答大概会让这个老师觉得我是在敷衍他吧,所以我当时并没有这样回答。

写作,是一种意见的表达,是一种脑力的输出。写作者只要管好“输出”时的这两件事情:“说什么?”“怎么说?”

多年前,曾有学员问我:“你工作那么忙,又有北中南演讲要跑,怎么有办法集中精神好好地写书呢?”

我先用思维导图拟好要“说什么”,一边想一边动手画思维导图,在发想的过程中肯定是会修修改改的。这张思维导图,就是本书的整体观,只要写下每个章节的标题即可。

若你是要准备高普考类考试的学生,看到这里时,千万不要故意来个反向思考,想把考试书里的目录画成思维导图喔,因为这样是浪费你的时间。一般高考的书籍,书的目录都已经整理得很好了,除非你的时间很充分,你才动手把目录改成思维导图,否则你只要常常翻阅书本目录就好。

当你看着这张思维导图时,很确定你“没有见树不见林”“整体布局完整”后,你就可以开始思考“怎么说”了。

“怎么说”就是用字遣词的优美,这部分牵涉到语文的修辞格,还是交由语文老师来处理。

说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写作的目的也在于沟通。能达到“沟通效果”是最重要的。

别忘“说什么”大于“怎么说”喔!要先有丰富的思考架构,即使用字遣词不够优美,别人依然能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

更接近文学等级的文章,要能借由丰富的词汇表达出内心情感的变化,但写作如果是内容空洞,光有华丽的辞藻,只会让人觉得腻烦,就像八股文一样,这就是“怎么说”大于“说什么”了。

再次强调,各位看不懂以下这些思维导图的内容是正常的。要用什么样的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来就是很个人化的。我也不允许这些学生抄袭别人的图像。

高二生品谕的创意作文,主题:手与脚

高一生品凡的创意作文,主题:针与仙人掌

初二生唯瑄的创意作文,主题:针与仙人掌

初一生卿怡的创意作文,主题:汽车与轮胎

初一生雨涵的创意作文,主题:笔与笔袋

初二生文华的创意作文,主题:衣服与身体

四、要传达的讯息,让对方快速理解

常有人在网络上问我:“要怎么画出自我介绍的思维导图?”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自我介绍?”

所以这里简单地说明一下,口头的自我介绍应该有以下3个特性:

1.简短

2.聚焦

3.令人印象深刻

自我介绍千万不能是一堆可有可无的流水账喔!你必须把自己当成是“商品”,“自我介绍”就像试用包,发送出去让潜在客户试用后惊为天人,成为喜爱你这个商品的死忠爱用者!

每个人身上,都有丰富的故事和经历,千万别妄想靠着单一版本的自我介绍,勇闯各种社交或专业情境。“自我介绍”,可大可小。可以用来展现亲和力,也可以拿来预告专业实力。

正式一点的,通常发生在甄选考试、求职面试、大型会议简报上。轻松一点的,很可能是社交场合里和新朋友打声招呼、交换名字。不论是正式一点的或是轻松一点的,你都需要准备不同版本的自我介绍。

你可能想问:“为什么要如此麻烦费心呢?”因为,正式场合中和一般的闲聊绝对不一样,正式场合的自我介绍必须像是浓缩精华液,要浓缩你这个人重要的特质,这些特质必须是对方有兴趣、想知道的特质。

举例来说,即使你是思考灵敏宛如《琅琊榜》里的江左盟宗主梅长苏,又是方向感发达的人肉导航机,但如果今天你要应征家事服务员的工作,最好在自我介绍中,让人看到你善于整理组织、没有过敏体质、不怕蟑螂、重视细节等特质。因为,这才是家事清洁公司“在乎”的特质,其他和当个优秀家事服务员不相关的优点,通——通——不——重——要!

1 一般社交场合:短版

哈喽,大家好,我是宥宜,你们可以叫我的绰号,发发。

2 适用于一般社交场合:长版

哈喽,大家好,我是宥宜,你们可以叫我的绰号“发发”。我是个表达训练讲师,平常喜欢走很多路、看很多书,喔还有,我是个超级泰迪熊迷。

3 专业场合:短版,焦点摆在和工作相关的信息

大家好,我是谭宥宜。我是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口译员,也是表达训练讲师。如果各位在文字、口语表达或英语学习上,有任何问题想和我交流,非常欢迎来跟我聊聊。

4 专业场合:长版

大家好,我是谭宥宜,我过去是资深国际新闻记者,也是专业口译员,目前是口语和文字表达训练讲师,也是很多民间商业人士的私人中英文文胆。透过专业,我帮助客户换位思考,用更精准、利落、有效的方式,准备面试、简报和演讲的文字脚本,提升他们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能见度。

最得体、最有效的自我介绍,一定都是根据场合搭配出来的。

建议你,也替自己准备4个版本的自我介绍。社交场合版(长短&短版),还有专业场合版(长短&短版)。每个版本字不用多,短版50字,长版150字。

你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做发想:

1.确认情境。用于社交场合,还是专业场合?对象可能是哪样的人?

2.透过这个版本的开场白,你想营造什么印象?亲和力?或是某个领域的专业感?

3.眼前这些人和我有什么共同性?(共同的朋友圈?嗜好?背景?在乎的议题?……)

4.眼前的这些人对我有什么好奇?(过去的学业成绩?职场经历?特殊成就?……)

5.我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对方有兴趣知道的?

6.我希望对方记住我什么?

根据以上的步骤,在这个筛选过程中,自然而然,你就会剔除掉那些别人不需要、也不想知道的个人信息了,轻松演变出简短、聚焦且让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或开场白。

动手写内容前,要先想好这三点:

1.设定你要对谁介绍

谭宥宜讲师的这张自我介绍,主要设定的对象,是对她的课程有兴趣,好奇讲师背景的学生。

2.预设对方会好奇的地方

通常学生在认识老师时,会好奇老师的学历、经历背景,因此在这张图中,第一条是学历脉络,第二条是工作经历脉络。

3.记得要加入人味

第三条加入兴趣脉络,是为了在学历、经历的专业感之外,添加人味,让大家知道老师私底下也是有多元兴趣的。

当你决定好自我介绍的内容后,可以将内容以头——中——尾“三段架构”的方式做呈现。因为这样的结构,最方便组织和记忆,同时也不会提供过多的信息给听众。

在口头自我介绍时,你可以挑选每条脉络下最特别、最有趣的支脉来做主述,其他次要信息为辅。这样你的自我介绍就会很有层次感。

谭宥宜的自我介绍

【练习2】以自我介绍的思维导图吸引面试官:求职履历

在对方眼中越重要的讯息越要放在前面,林丽已经不是刚毕业的社会新鲜人,相较之下工作经历比学历还要重要,因为工作时间越久,学历相对越不重要。一般的书面履历是这样写的:

姓名:林丽

联络方式:(家)02-12345678

(手机)0912-345-678

(E-mail)[email protected]

求职期望:可以发挥个人英文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助理职位

工作经历:2009.5~迄今EFD企业经理秘书

2007.6~2009.4 AFF广告行政助理

专长:组织沟通、文字处理、电话应对、素材数据搜集、数据整理。

语言能力:国语是母语。英语听说读写皆流利。日语读写能力流利。

学历:淡江大学社工系毕业。

版面设计会呈现你的个人风格,所以要以简洁有力为主,因为审阅履历的人都很忙,不要让他们眼花缭乱,所以只要在中央主题画上自己的模样,或者是贴上大头照。

第一条脉,先秀出你的联络方式,不要让他们花时间去找你的联络方式。

第二条脉,秀出你的企图心,让人力资源单位立刻辨识是不是他们要找的人。

第三条脉,在工作经历上要写出一些重要的具体成果,才会吸引人力资源人员的眼光。

第四条脉,强调你的抽象能力。

第五条脉,会使用多种语言将会比较吃香,在此更明确地秀出你的语言能力。

第六条脉,只有刚毕业的社会新鲜人,能透过学历来证明你会什么、你能做什么,一般工作超过三年以上的人,学历的重要性降低,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提高。于是林丽把学历放在最后一条脉上。

林丽的求职自我介绍。

【练习3】募款计划书

可以先用思维导图方式思考,会更容易了解劝募计划中的重点。最后再改成一份书面的劝募计划。

一般书面计划书都是采用条列式写法,内容部分是文章方式。如下列范例:

〇〇单位“〇〇计划”募得财物使用计划书

一、计划目标

〇〇〇〇

二、目的(用途)

根据上述〇〇〇〇之问题及需求,配合〇年度工作计划,订出主要工作目标及目的如下:

(一)〇〇〇〇〇〇〇

(二)〇〇〇〇〇〇

(三)〇〇〇〇〇〇〇

(四)〇〇〇〇

三、工作内容及服务对象

(一)服务对象:〇〇〇〇

(二)预估〇年1-12月,办理各项支持性小团体及中大型项目活动〇类,共有〇场次,估计可服务之对象达〇〇〇人次。

(三)依据服务内容,订出工作执行甘特图,以确实掌握工作进度:

“推动〇〇〇〇全面向服务计划”

方案执行进度甘特图

(四)经费用途:

作为执行本计划经费支应,如场地费、讲师费、心理咨询费等。

(五)预定募款金额:新台币〇〇〇万元整。

四、预定经费使用期限:预估〇年12月31日前完成。

五、经费概算:

六、经费使用:依活动经费概算项下专款支付。

七、征信方式:活动结束后,办理情形及捐款明细除报请主管机关备查外,另刊登于本会网站及会刊中。

八、预期效益: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五、人生要怎么做选择才不后悔

思维导图可当作寻找人生方向的工具,但是给心急的你,想直接翻到后面看思维导图举例前,我强烈建议你一定要先看完这三大启发。这三大启发来自我在大学一年级的生活经验,过去只会在我的课堂上说出来,因为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经验才敢写在书中。绝不是我偷偷藏了秘诀,而是毕竟你看书跟你来上我教的时间管理课程,吸收效果绝对不一样。

你亲自来上课的话,我可以透过互动更了解你的优缺点,我能随时帮助你调整输出的思考内容。但你现在是一个人在阅读这本书,你的吸收力如何?你对内容有误解吗?你有没有漏看了哪些重点?这些我通通无法得知。只能经过我自己与学员的实证累积,用文字简略说明:

1.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要做什么,而是分辨“要做什么?”跟“绝对不做什么?”

坊间有众多的书籍,都在告诉你,你要如何做“目标设定”,你要怎么写下“你死前想要做的事情”,核心观念大家写的都一样。你去书店实际翻翻,找一本你觉得用字遣词看起来比较顺眼的,买回家仔细照步骤好好做就好。

但是,我在大学时代就发现了,目标设定或确立未来想要做什么,并无法带给你快乐且轻松达标的人生。我们的人生中总有许多“意外事”、莫名其妙的“怪事”、无厘头的“鸟事”一直发生来干扰你内心真正想要做的“正事”。

所以你应该要用思维导图来列出两张列表,一张主题是“这辈子想做的事”,一张主题是“绝对不要做的事”。

根据80/20法则,人生这块披萨可以分成两大块,我称之为大块(80%时间)跟小块(20%时间)。人生中的小块(20%时间)能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这20%的时间能带来你人生中80%的快乐。人生中的大块(80%的时间)却只能得到20%的快乐。

反向思考一下,你要分辨出大块那一边(80%的时间)都在做哪些不快乐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是你“绝对不要做的事”。

2.不要钱的,永远最贵

时间跟金钱永远是天平的两端,这个地球目前还没有“又省时间又省钱”的事情。省钱的就会花时间;花钱的就能省时间。

2007年iphone刚上市时,一个跟我可以很直白地讲真心话的朋友极力鼓吹我:“赶紧换手机,因为真的很好用!”

他说:“手机有很多软件可以用来免费打电话,可省下电话费。随时都能上网,查食衣住行的数据都很方便,越方便就越省时间。”

我问:“买iPhone跟绑约两年的上网吃到饱,月租费虽然可以折抵通话费,但这两年下来你一共要花多少钱?”

他说:“手机24000元,绑约两年吃到饱的电信通话费大约是26400元,一共是50400元。”

我说:“你又不会在手机上看影片,因为你说那很伤眼睛。你的生活方式根本不需要随时上网啊!难道你不能在出游或出门前先在家里上网查好各项资料吗?你的生活方式是周一到周五下班后就直接回家,周六打扫或是采购日用品一整天,周日到娘家或婆家,原本一个月手机通话费300多元,加上家里上网费用400多元,一个月总计算900元,两年一共花21600元。你为了要免费打电话跟随时能上网,你反而多花了28800元。”

这种“不要钱的,永远最贵”情况,非常常见。

若仔细观察一下“手机成瘾症”者的行为模式,他就算有你的手机号码,也不会打电话给你,他们喜欢跟你要LINE,不管是重要的事或不重要的事,都倾向于用LINE跟你沟通。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本来打电话三十秒可以讲完的事情,用打字却花了两分钟,你为了省钱、免费,反而掉入了浪费时间的陷阱中;不管对方写了什么,因为看不到对方的脸,我们就得一直回复个贴图或是“哼哼、哈哈、咳、嗯嗯”一下,这些贴图与打字时间累加起来,一天就浪费了你好几十分钟的时间成本。

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你的好朋友有事找你,却事事都只愿意用免费的LINE跟你说,不愿意花个一分钟六元的通话费在你身上,请问,这种人真的是你的好朋友吗?

“真好朋友”才值得你花时间在他身上。很多学员用我教的这个方法,就测试出哪些人是“真好朋友”,哪些人是“假好朋友”。另外“用键盘沟通而吵架”的概率是“面对面沟通而吵架”的数倍以上。

更何况多数人的打字速度不快,LINE只适合用来一对多的告知、通知、公告,并不适合用来讨论事情。

3.把时间换算成钱,你才能分清楚究竟是“省钱花时间”还是“花钱买时间”,才能为你赚到更多的时间。

我在课堂上常故意问学员一个问题:“花较多的钱搭出租车,跟花少量的钱搭公交车,哪个生活方式才聪明呢?”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背后都有五花八门的理由,最后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面对人生中金钱与时间的矛盾时,我的标准答案只有一点:“有更多的时间,才会让你觉得更快乐。”

多数人在年轻时用时间换金钱,年纪大了就用金钱想买回时间。随着年纪增加,办公室或家中抽屉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多,花钱买保健食品,表面上是花钱买健康,本质是花钱买未来的时间。问问你自己,吃保健食品时的你,吃得很快乐吗?应该没有人是无忧无虑或热衷于吃保健食品的吧?

【练习1】时间管理笔记术

时间就是金钱,请你真正把时间当成有价货币来看待。提高金钱利润有“开源”跟“节流”两个方向,对应过来,提高时间利润就是“机会”跟“成本”两个方向。

1.成本角度

2015年工读生的最低时薪是每小时120元,也就是一分钟2元,没有工作的你可以用这个条件来计算。周末二日的上班族们,假设是月薪32000元者,请换算成时薪计算(32000÷22天÷8小时=时薪181元),一分钟算3元好了。

【举例1】

实体店卖280元,网购卖220元,从实体店搭公交车回家要花20分钟,回家上网下订单(姑且不计网站比价时间)要花5分钟。有些人都在实体店面检视商品,然后再回家到购物网站上用更低的价钱购买。到底这样做是真的“聪明购物”吗?

第一个表格,告诉我们两个结论:

1.薪水越高的人,“到实体店面的总成本”跟“店面体验后再网购的总成本”的价差会越小。

2.“上网时间成本”是你在购物前就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如果实体店的售价跟网络上的售价,两者之间的价差不够大,没有超过你的上网时间成本的话,你应该当场就买回家带走。马上带走还有一个时间上的好处,就是广告词说的“早买早享受”的机会。

【举例2】

实体店卖280元,网购卖220元,从实体店搭公交车回家要花20分钟。网购下订单要花5分钟。实体店中咨询时间要花10分钟,网站比价时间要花30分钟(暂时忽略上网电信费与处理退货这件事)。不知道这个东西好不好,要去实体店亲自体验看看,还是要在网络上查询商品评价与比价,哪个做法是真的“聪明购物”呢?

第二个表格,告诉我们两个结论:

1.薪水越高的人,亲自体验并采购的时间成本越高,越适合网站比价后网购。

2.只要“来回车资车程与体验的时间成本总和”高于“查评价、比价、退货处理的时间成本总和”,你就应该网购。所以越是量化且有固定规格的东西,越应该要网购。

这里延伸出另一个生活例子。经过数字化的计算,我也能更理解或许为什么以前苹果的乔布斯、脸书的扎克伯格,他们的衣服款式只有一款的理由了。因为常换款式不仅分走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试穿衣服付出的时间成本也很高。

以上时间的“成本”都是属于节流角度。

千万别为了省小钱,却赔掉大钱的机会。别忘了,属于开源角度的“机会”,才是真正影响你人生最大快乐的主要因素喔!

2.机会角度

常言道:“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面对机会,你准备好了吗?”

不仅是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准备好了,一件事情有光就有影,面对大机会所带来的大挑战,与大挑战带来的大挫折时,你的心态与抗压性准备好了吗?

运用思维导图可帮你快速了解自己的机会所在。

说到时间管理,必定要提史蒂芬·柯维所提出的“第二象限时间管理法”。你可以把一天或是一周要做的事情,随时分别填入这四个象限中,透过填写的动作,你会渐渐厘清过去时间管理做不好的原因。记得要把专注力放在第二象限上。

【练习2】恋爱思维导图

我本来是不想写这个章节的,因为我不是两性专家,但编辑说服了我,理由是思维导图拿来做分析判断与决策是很好用的工具,为什么不让读者见识一下思维导图如何用在情感困惑上呢?

好吧,请你记得以下是纯属我的个人想法喔。

星座说××座配〇〇座超适合,A生肖配B生肖超适合,还有紫微斗数或是手、面相怎么说两个人适不适合,都可以找到偏偏就是会分手或离婚的例子,所以关键点不是用算命能解决的。

大家在讨论爱情跟面包哪个比较重要?网友热烈讨论高富帅或白富美一定比较好?杂志等新闻媒体总是常常用各种例子告诉我们如何找到对的那个人?

我个人觉得谈恋爱跟婚姻会失败都是因为“你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只是人云亦云地去过别人的恋爱与婚姻。会失败跟爱不爱自己无关,跟你能不能不要人云亦云去做很多事情有关。

想要恋爱成功,先为你自己画张思维导图,主题就是我想要恋爱。这张图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完成,人的思绪总是来来去去,念头容易随着周遭环境与人事物变来变去,所以你要随时携带这张图,随时更改这张图,当你确定你要的是什么后,自然你的潜意识会带领你注意到你的理想对象。

【练习3】单身还是结婚?

有时候学员会私下来问我:“你觉得单身好还是结婚好?”

没对象的人这么问:“要不要结婚?”你的真正问题应该是:“结婚对我的未来人生会是一个好选择吗?”我觉得会问这种问题的人,不是对自己的答案没自信的人,就是不清楚自己未来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有对象的人这样问:“要不要结婚?”你想问的问题应该是:“要不要跟这个人结婚?他是那个对的人吗?”再深入一点探讨,你的真正问题是:“跟这个人结婚会比现在更快乐吗?”

我不是婚姻专家,我也没有把结婚生子当成是人生一定要完成的事,如果你会被我影响而不结婚、不生子,导致少子化更加严重,请政府不要把账算到我头上。

【练习4】该去哪家公司上班呢?

找工作就跟找结婚对象一样,首先不要太天马行空,如拿林志玲或金城武当目标。你要先了解自身条件跟公司要求条件之间的差距会不会很大?

但也不要太妄自菲薄,不要因为怕找不到工作,就接受一些不合理的工作条件,如要你先花钱买制服。

也不要先预设很多条件,如非要离家十分钟就可到的公司。

求职必须先审慎地评估你对人生未来的期望,这样你才能知道该追求什么样的工作机会,或是你该舍弃什么样的机会。

1.第一步

先不考虑什么公司会任用你,先决定你要用哪些项目作为分析公司的依据。

1.最终目标

2.目前期望的工作类型。

(1)你要追求薪水,还是追求福利多、休假多?

(2)最终目标职位是?

(3)社会形象

(4)职位发展性

3.期望薪资

4.组织特点

(1)规模大小

(2)制度

(3)组织文化

(4)分工细致度

针对第一项来确立你心中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有了这个目标,下决定取舍时才有所依据。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容易一次到位,你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绘制出想法,常常看,可能会常常修改,每次修改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确立你内心真正要的是什么。

2.第二步

以公司名称(可再加上职称)为中心主题,用上述的项目来作为每一条主脉,开始动手绘制思维导图。有些信息你不见得在面试时或是私底下打听得出来,能写多少内容,就写多少内容。

将〇〇公司的优缺点都列出来

将ΔΔ公司的优缺点都列出来

3.第三步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情,凡事总有优点跟缺点。比对一下这三张思维导图,你就会比较容易下决定了。

【练习5】追求梦想一定要离职创业吗?

有时候思考会卡住,是我们不懂得运用“换句话说”。

“追求梦想一定要离职创业吗”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可能是更为聚焦的问题(范围更小的问题),用“换句话说”的方式,让你的问题更加聚焦,例如:

?对现在的工作内容不满意,一定要离职吗?

?对现在的主管的管理不满意,一定要离职吗?

?换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该自行创业吗?

?想做的事情,只有创业才能完成,我适合创业吗?

?对工作内容有自己的想法,我适合创业去实现吗?

有时,我们把问题看得太广太大了,就会觉得太过困难而卡住。

但是“追求梦想一定要离职创业吗”也可能是表面的问题,卡住我们的重点在于别的问题,用“换句话说”的方式,让你能跳脱出原本的思考框架,例如:

?不想被人管,我想当老板,但我适合创业当老板吗?

?不知道为了创业,我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万一创业失败了,我还能再回到职场吗?

?家人不同意我创业该怎么办?

?不想看主管脸色,但创业要看客户脸色,我该创业吗?

?我想完成个人梦想,但市面上没有这种工作,我适合自行创业吗?

原本的“追求梦想一定要离职创业吗?”是第一个层次的问题。你应该用以上第二个层次的思考角度来绘制一张思维导图,更可以帮助你下决定。

我适合创业当老板吗?分析一下自己目前具备多少当老板的条件

创业要处理的事情。

两张思维导图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能得知自己在经营公司上还需要增加什么能力。

六、上考场前,将思维导图存在大脑里

考试时把答案写出来就是“输出”脑中知识的过程。既然念书是为了要考试,一开始我们就必须为了“输出”去画思维导图,就等于是借由绘制思维导图的动作来把知识“输入”大脑。

以上过程跟计算机打字一样,“输入的方式”正确,“输入的速度”就会很快,只要档案归档逻辑清楚(输入的方式),事后搜寻该档案的“输出”速度就会又快又准确。你使用同一台计算机,输入方式与归档逻辑改变,你的输出速度就改变,你的大脑也是以类似的模式运作。

请先依照第7章“常见问题”中的方式,调查好每章节的历年出题概率,与安排好读书计划后,再依照下面的方式去制作思维导图。

这张思维导图上的文字可能会很庞杂,至少要用A4尺寸以上的纸张来画。

1 问答题:以答题方式来画思维导图

针对公务员考试与证照考学生倍感困难的申论题(问答题与简答题亦同),出题方式大体分成两种:

(1)针对某个论点来回答

2016年题目:试说明AA的起源,并解释与CC有何不同?

2014年题目:试说明AA的起源、定义、适用范围。

假设第一章第一节“甲甲”讲到AA、BB、CC、DD,经过分析历年考题的概率后,发现AA的出题概率最高,其次是CC,最不会考的是BB与DD,思维导图笔记应该要这样做。

第一张思维导图主题AA。给这张图一个编号“甲-1”,方便查询。你可以顺便把出题概率备注在空白处,提醒自己这张思维导图一定要熟读。

第二张思维导图主题CC,也是要熟读。

第三张思维导图主题“甲甲”,做出本节整体观的思维导图,把最不会考的BB与DD也一起纳入。

最后,再依照本书第7章“常见问题”中的时间规划来做复习。想要复习一下整体观时,就把这三张思维导图平摊在桌上一起阅读。

复习时多浏览几次思维导图,比努力背下一张思维导图更加管用。只要你平时常常浏览思维导图,不管你在复习时的状况如何,奇妙的是在考试时,就能发现大脑会源源不绝地输出答案。

【实例】行政法

1.行政概念

思维导图上同一个脉络中最好不要有重复的关键词出现,但因这是为了回答申论题而画的思维导图,所以还是把“区别实益”写三遍。另外,在“私经济”旁边做上注记,提醒自己这是考试的重点,要记得延伸参考另一张“私经济”的思维导图。

2.私经济

“私经济”是常见的考题,于是独立成另一张思维导图。复习时要看着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脑中想着答题时要写的句子。

如果你的纸张够大,当然你也可以把“私经济”画在上一张思维导图的某个空白角落处。这种做法我称之为“思维导图中的思维导图”,英文称之为Mini Mind Map。有人直接翻译成“迷你思维导图”,但我觉得这个字眼并没有表达出精髓意义。

(2)时事题或实例题

这类题目要你阅读完实例后,写出相关的法令或理论。也就是说你要回答的内容并非是局限于某一章或某一节的内容,你必须把跨章节或跨书籍的内容一起回答。那么,你就依照一节一节来画。如果一章的内容不是太多,就一章一章来画。

假设答题范围要结合第一章第一节“甲甲”中的AA、第三章第二节的“戊戊”中的GG。你可以依实际情况,选择用下列哪一种方式来制作。

1.第一张思维导图主题AA,第二张思维导图主题GG,复习时把这两张思维导图放在一起阅读。

2.第一张思维导图主题“甲甲”,第二张思维导图主题“戊戊”,复习时把这两张思维导图放在一起阅读。

第一张心智图主题“甲甲”,在AA处做注记,提醒自己要连同GG一起阅读。

第二张思维导图主题“戊戊”,在GG处做注记,提醒自己要连同AA一起阅读。

2 选择题:以章节来画整体观的思维导图

【实例】刑法名词

只要用203页的分章思维导图步骤方法来制作即可。

刑法中的基础名词-1

刑法中的基础名词-2

最后,我用一位上榜学员的信,来鼓励大家多多制作思维导图喔!

给老师:

您上课时说考高考或是证照,不管挑哪一本都好,因为内容是大同小异的。我有照您说的,去书店挑一本自己看得顺眼的书籍。

您也说最重要的不是看书,而是把书的内容整理成自己的笔记,这个部分虽然花时间、花功夫,但是可以大量节省后面的复习时间。

您也说到考生就要把自己当成是上班一样,每天至少要念8小时的书,不应该以为考试时间还久,就堕落在吃喝玩乐中。

确实准备高考,就像您说的这几点一样,只要自己肯花时间做思维导图笔记,考前就不会心慌意乱。

2015年已经考上的C.K.S

也可以参考我的著作《思维导图:创意高手的超强思考工具》,里面有提到以各种生活上与工作中的思维导图实例,讲解如何发挥你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麦克·克罗格鲁斯、罗曼·塞普勒著,胡玮珊译:《如何下决定》,大块文化2012年版。

本篇内容由ESI口语表达训练讲师谭宥宜协助完成。

本练习的内容由ESI口语表达训练讲师谭宥宜协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