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手绘思维导图法,图解基本步骤(1 / 1)

有些思维导图学员过去对“图像”“图解”因误会而远离,上完思维导图课程后因了解而越来越爱进行图像思考或图解思考。

因此我要先告诉你:

(1)图像绝对不是比谁画得漂亮

我常在网络上看到美术功力了得,但是细看逻辑观念乱七八糟的思维导图。

(2)图像绝对不是比谁画得多

若无法精准地表达逻辑观念,或是画成最简化的图解,图像越多只是越杂乱。

(3)图像绝对不是某些人的专属条件

有些大人会说:“只有中小学生才用得到思维导图。”

有些上班族会说:“只有主管才用得到思维导图。”

有些主管会说:“只有下属才用得到思维导图。”

从以上提出的问题来看就可知道,思维导图是任何人都可以用、也都需要用的。

(4)图像绝对不是面对复杂问题时才派得上用场

即使是简单的生活中,你也能透过图像让生活更加轻松自在喔!

一、准备的东西只有3+1种

1 白纸一张

画思维导图时,请想象你是农夫,要先把土壤(纸张)准备好,才能全神贯注在你的土地上种出你的想法。

农夫种植要先把土壤中的杂质都清除,才能种出好作物。画思维导图也是一样,不能用一般常见的横条纹纸张或是有底图的纸张,最好是一张空白纸。

最万用的尺寸就是A4,如果你有高普考与证照考试类的需求,建议采用A3尺寸。一张A3等于是两张A4,一张A4等于是两张A5;一张B4等于是两张B5。

可以装得下A4尺寸的女性包包种类很少,如果不方便携带A4纸张外出,你可以选择25K的笔记本,打开后的跨页尺寸就相当于A4大小。

尺寸不能小于A5或是25K的笔记本。画面太小,就缺乏延伸思考的空间。若是太小尺寸的笔记本,我会把整个摊开的画面当成一页来使用。详细用法请见第7章第二节。

25K笔记本摊开来差不多是A4尺寸

2 至少三种颜色以上的笔

根据纸张的大小来选择色笔的粗细程度,笔头不能太细,太细的笔头无法显色,会无法利用色彩来强化脑中的印象。以A3尺寸来说,用细彩色笔、奇异笔和马克笔为佳。如果是四开以上的海报纸,用粗的彩色笔(大陆称之为水彩笔)、奇异笔和马克笔为佳。只有一个颜色不要用来写字,那就是黄色,因为写出来的字辨识度太低,会增加阅读上的困扰,但可以用黄色来画插图。

外出不方便携带彩色笔时,我比较喜欢用0.7mm以上的原子笔,依然要选色彩浓烈的,三色或四色原子笔是我最方便的选择。

我不喜欢用可以把字擦掉的擦擦笔或摩擦笔,因为它是利用摩擦生热的方式来让颜色退掉,台湾夏天很热,一旦气温超过32℃,字的颜色就会渐渐消失。虽然可以放在冰箱冷冻库中让文字还原回来,不过只要是你曾经书写过的部分,连写错的字也会还原回来。

水性笔很怕碰到水,字会糊掉。所以我都选择油性笔或中性笔。

3 网络

如果你跟我一样超级不会画图,那么网络就是你的必备工具,先上网搜寻相关图片,再把大致的画面描绘下来。“Google图片”是很好用的功能。

2008北京奥运运动项目图标——游泳。虽然当年我觉得这种抽象的图片很像溺水时求救的画面,不过也算是看得出是在水面上游泳。

2008北京奥运运动项目图标——花式游泳。

2012伦敦奥运运动项目图标——游泳,图像较为具体。

2012伦敦奥运运动项目图标——花式游泳。我边看着计算机屏幕,边画这张图时,也觉得有点难画,但是画完后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反正熟能生巧嘛。不过,依照我的懒惰个性,以后还是会画北京奥运的图标。

4 手写板

常听到学员问:“我觉得A4白纸真的很好用,但是带出去时要怎么保持白纸的干净?遇到没有桌子的时候,我要怎么把纸摊开来画思维导图呢?”

其实,外出最好的思维导图画图工具,就是附有封面的手写板。

附封面的手写板摊开图

手写板合上图

用没有封面的手写板也没有关系,写完内容后,就把纸张放入L夹或文件夹中,纸张就能得到保护。

如果买不到附封面的手写板,我们也可以自行加工制作。

下图左侧是一般的透明活页夹,我比较建议走环保路线,用旧的活页夹包上你喜欢的纸,或是塑料材质的壁贴纸。最后只要用手写板把活页夹跟纸张一起夹起来,你就可以获得像上一页那样附有封面的手写板啦!

二、思维导图的“13个规则”

1 空白纸张横放,从中央开始写上主题,线条呈现放射状

纸张一定要横放,道理很简单,就像是家里的电视跟计算机屏幕都是横放一样,我们的眼睛长在左右两边,所以横向阅读是视觉吸收量最大的方式。

刚开始画思维导图,不是把主题画太小,就是画太大。画太小,小到某种程度,大脑对于整张图的内容会不容易记住。画太大,纸张便不能写下所有内容。我的建议是不论纸张大小,用手指头在整个版面上比一下,画出九宫格,中心主题就写在九宫格的正中央区块中,把整个区块填满,这种比例画出来的思维导图最好看。以A3来说,中间格子大约是9cm×7cm的大小,不要超过这个范围喔。但不用真的拿铅笔在纸张上画出九宫格,多用手指比个几次,你就能抓出那种尺寸的感觉。

主题要用关键词(keyword)或是关键句的方式来填写。切记!思维导图上绝对不可以写句子,写句子表示我们不会浓缩思绪,不会抓重点。

主题不可以太笼统,一定要越具体、越明确越好,这样才能让大脑聚焦。主题就像是一颗种子,主题定得好,这张类似大树树枝一样无限放射状延伸的思维导图就会长得好。例如:“原住民的集村聚落形式”就会比“原住民聚落”来得更为聚焦。

主题可以写在一个框框中,最好不是方框或圆框,因为这种框框太死板了,请让你自己的思维不受过去的习惯所局限,最好是随意线条构成的框。主题也可以用一张图片来代表。

2 主脉由粗到细,关键词要写在线条的上方

种子(主题)有了,我们要像个农夫一样,不断地把水(思绪)浇灌在这颗种子上,让种子渐渐地成长,线条要像树枝般由粗到细地无限延伸出去。

想象一下,你搭着直升机,从空中俯视这株大树,从中心延伸出的主干称为“主脉”(main-branch)。从主脉延伸出去的树枝不管属于第几个层次,通通称为“支脉”(sub-branch)。

不管是主脉或支脉上方的文字,最好要一律保持水平,所有的文字维持同一方向,不要有些脉络文字是横的,有些脉络文字是直的,这样才能方便眼睛快速阅读,头或是纸张也不必转来转去。

关键词的长度有多长,线条长度最好就跟它一样长。每一个关键词就像是每一颗种子,请好好思考一下你的关键词要写什么。请要求自己不要写长长的句子,否则就又回到了线性思考的文字处理方式。

初学者一定要养成一个新习惯:先写字再画线,才不会画出线条杂乱无序的思维导图,文字与线条间的布局与比例也会很工整漂亮。

因为“眼脑直映”的视觉效果,关键词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方,不可以写在线条的末端,或是线条的下方,这样才有提升记忆力的效果。

以下是大家都读过的初中语文经典课文──梁实秋《鸟》,阅读后试着用思维导图来写心得笔记。

(1)因为整篇文章都在描述梁实秋有多喜欢鸟类,故中心主题写上“我爱鸟”。并加注这是个人的心得笔记。

(2)梁实秋欣赏在乡间自由自在的鸟类,每种鸟类都有其独特吸引人的特点。先写上“乡间鸟”,文字底下再画线,这样就能保持文字一定在线上,且整个版面会是工整的。

主脉线条要像大树伸展出枝条一样由粗到细。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主脉上做一些美化。

依序写上第二个层次的文字,一律是先写字再于下方画上线条。记得线条要连接好,不可中断。

“自由自在”跟“风姿各异”都是用来说明“乡间鸟”的特色,所以都要放在“乡间鸟”文字的后面。分支只能有一个点喔。

(3)依照梁实秋写作的顺序,再写上“人”的“悠闲”。

(4)作者接着描述“城市鸟”有些是不具美感的,有些是被关在笼子里的。“笼中鸟”部分更是与“人”形成对比。

(5)最后此脉为个人的读后想法。拥有“自由”时,一切都会觉得“顺心”,脸上也会“神采好”,同时能够尽情地“发挥天生优势”。

下图则是常见的思维导图的错误画法,绝对不可以像这样直接写上一整句话在思维导图上,因为这表示你可能不是真的理解内容,所以无法抓到正确的关键词,只好把一整句话放上去。

这张思维导图还有第二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只能用“人、事、时、地、物”这样的概念去抓关键词,但绝不可以直接用“人、事、时、地、物”当主脉。(这是小学低年级生程度的思维导图画法)这种画法无法呈现出人与每一件事情之间的关系,或是事情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关于如何挑选关键词,详细说明请见本章第六节。

思维导图常见的错误画法

3 同一主题脉络,从头到尾都只能用同一种颜色

颜色不仅是一种美化,还有提升记忆力的效果喔!

心理学的研究表示,心情愉快时,吸收效果就会更好。教课时我爱拿着一张用黑笔画的思维导图,跟一张至少有四五种颜色以上的思维导图给同学票选,100%学员都选择要看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理由是看起来比较有趣好玩,如果你想要提升自己的记忆力,从今天开始,请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笔来做笔记吧!

下面的错误示范犯了最容易出现的一种错误:所有的主脉都用A色,第一层次的所有支脉用B色,第二层次的所有支脉用C色。记住!思维导图是用“脉络”(或是说概念)分颜色,不是用“层次”分颜色。

错误的画法

正确的画法

有些人写字用的笔有自己的偏好,于是使用惯用笔来书写所有的文字,最后再用色笔把每条脉络圈起来。下图我刻意在左右两半部画出不同的圈法,让你理解不管是哪种圈法,对大脑来说这些彩色线条反而把整个版面切割成一块块的,会削弱大脑对文字的印象深刻度。

错误的画法

在这里我要讲一件非常好笑的糗事。告诉大家这件糗事,是要让各位知道,初学者犯错是正常的,是应该的。不管你觉得自己的智商高不高,每个人都会有脑筋一时卡住,走错路的时候。犯错并不可耻,因为犯错会教我们非常多的东西,也让我们知道自己思考的盲点在哪里。犯错不要死要面子,只要承认自己错了,马上修正回来就好,至少你不会一错再错下去。

刚开始在学习绘制思维导图时,跟我同班的有多位电子科技业大公司的大主管,我们这群理工人十足发挥理工人的“死毛病”,因为教育背景的关系,理工人很爱找出规则,很希望能建立SOP(标准作业流程),希望能透过颜色给人的感觉,建立一套用色标准,例如,红色有热情的感觉,以后只要是跟热情有关的内容,就用红色来写字跟画线条。

当时我们这群理工人决定采用大自然的彩虹七色,加上黑白两色来作为分类的标准。花了一小时的时间讨论,集思广益下终于把彩虹的七种颜色都下了定义,大家都相当开心,觉得这下子万无一失了:

白色:纯洁,延伸出“简洁”的角度;

黑色:死亡,延伸出负面“悲观”的角度;

红色:热情,延伸出“情绪”感觉的角度;

橙色:收成、收获,延伸出最后“结论”的角度;

黄色:阳光,延伸出正面“乐观”的角度;

绿色:生意盎然,延伸出“创意”自由的角度;

蓝色:忧郁、海洋,延伸出负面“预防”的角度;

靛色:冰冷色调,延伸出冷静沉淀“理性分析”的角度;

紫色:皇家的颜色,延伸出位高权重“专业知识”专家的角度。

后来老师拿了一篇文章让大家练习画成思维导图,大家相当兴奋,因为我们的分类可以立刻派上用场了。但是一看到文章后,大家就傻住了,霎时发现我们刚刚一同做了一件很蠢的事情。

我用这篇文章让各位理解,当时我们有多蠢。你也可以一起想想共有七节的徐志摩《再别康桥》,每一节应该要用什么颜色呢?

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红色、橙色或黑色)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漾。(红色或绿色)

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红色或绿色)

4.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红色或绿色)

5.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红色)

6.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红色、黑色、靛色或绿色)

7.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红色、橙色或黑色)

你发现了吗?整首诗有七节,正确做法应该是七条脉,但是这七条脉的用色,很难做到“相邻的两条脉颜色不要一样”这个原则。整首诗都在讲离愁,如果只从情绪角度出发,也可以从头到尾只能用红色来画。

再举一个例子,“时间管理的最佳方法”这句话,你觉得应该是用靛色、紫色还是橙色?

透过这两个例子,我就是要直接告诉各位,当年我们这群初学思维导图的人通通出现了两个思考上的盲点:

1.画思维导图的目标之一正是要抛掉各种思考框架,结果我们这群“思考上的迷途羔羊”,居然拼命去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框架。

2.所有的思考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错的,即使中间的思考过程吻合所有逻辑思考的规则,最后得到的结果还是错的。我们当时这么做的思考前提是“建立思考的SOP”,这个念头就违背了上面的第1点。

总之,画思维导图时,你爱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不要被某些用色角度把你给框住了。

4 主要概念离主题越近,次要概念离主题越远

也就是说,靠近主题的关键词是越大范围的概念,后面的关键词是这个观念中的局部细节,后面的关键词是用来补充说明前面的关键词词。

以下图为例,主脉上的“经济作物”是大范围概念的集合名词,其中有四种世界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甘蔗、咖啡、可可、橡胶。换个方式来说,“经济作物这个词汇包含甘蔗、咖啡、可可、橡胶四个名词。

5 一个线段上只能放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图

思维导图上绝对不可以放上一整句话,如果这么做,就表示我们对于这段语词的理解力不够,或是根本就不会抓关键词。

以中文来说,除了专有名词外,一般关键词不会超过四到五个字,超过的话就会形成句子。以英文来说,只能放单词或词组。

如果你没有办法把对方表达的内容,换成自己的用语表达出来,那就表示你还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并非彻底懂了。下图是不好的画法,虽无逻辑上的错误,但等于是用一整句话的方式呈现。

6 线条是用来呈现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

来自宜兰的学员,在上完思维导图课程后,私下告诉我这个故事。某位思维导图老师到他所参加的扶轮社去演讲,演讲结束后已退休的教育局长跟这个学员说:“如果照他这样教小孩,小孩应该会变笨吧。”

原来是那位思维导图老师只教了一半,他教的正是下面的错误画法。文章内容是:“经济作物有甘蔗、咖啡、可可、橡胶。”这个老师就教大家,直接把书上的“一个句子”拆开“一个个的语词”,照书上出现的顺序,写下来就好。

关键词的摆放为前后关系的话,表示两者之间是绝对的“因果关系”,或是绝对的“顺序关系”。因此这样的画法,会产生逻辑上的错误,变成“咖啡”跟“甘蔗”两者间有绝对的因果关系。这里若解释成咖啡跟甘蔗两者本身有绝对的顺序关系,也是无法说得通的。

错误画法

呵呵呵,思维导图本来就是从英国传来的学习方法,当然可以用在英文上。

教英文阅读的老师都会说要先找出主词,再找出动词,中文也是一样。其实你只要用中文意义来思考,就能抓出英文中的关键词了。

【例1】She works hard for the money.

她为钱而努力工作。

不会抓关键词的画法。等于只是把整句话拆解成一个个的单字后,再放上思维导图

正确画法

【例2】She didn't spend enough time with her children.

她没有足够时间跟孩子相处。

正确画法

把例1和例2两句英文合并起来

【例3】I went for fishing yesterday.

我昨天去钓鱼。

错误画法

正确画法

【例4】I went for fishing,drinking,and window shopping yesterday.

我昨天去钓魚、喝酒、逛街。

强调这三件事情的发生顺序,依序是钓鱼、喝酒、逛街。

这里仅陈述做了三件事,并非表达做这三件事情的顺序。“我”放主脉,强调的是由谁来做;“昨天”放主脉,强调发生的时间。

7 如果没有办法浓缩成关键词,请放“关键句”,而不是照抄整句话。

注意!确定你的句子没有办法以“关键词”呈现时,才使用关键句喔!

曾经有学员听过了其他的思维导图课程后,觉得有所不足,经过别人的推荐后才来上我的课程。当她学习到这里时卡住了,她说:“以前我以为思维导图很简单,但是就是觉得缺少了什么。上了课程后,我觉得思维导图是要思考很多逻辑观念才行,不是随便画画就好,我觉得你教的思维导图好难喔!”

当时,我笑笑地反问她:“那你觉得你要怎么做比较好呢?”

她说:“我要好好地想想,应该是要画出正确逻辑的思维导图才对,不然画得很快,逻辑却有问题,这样是不对的。我回家要好好地练习怎么浓缩关键词。老师,你建议我应该怎么练习呢?”

第一步,我教大家一个超简单的方法,我叫它“缩句”。顾名思义,在句子意思不能改变的前提下,把句子浓缩到不能再浓缩为止。

我建议用删除法最快,你想想看把哪些字删掉,句子的意思并不会改变,就尽量把哪些字删掉。

第二步,用“换句话说”。用你自己的习惯用语与说话方式,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出来。

【例1】阅读对自己来说“轻松、简单”的书籍,只会让阅读理解力越来越差。

→阅读轻松、简单的书,只会让理解力变差。

→轻松简单的书,让理解力变差。

→书轻松简单,让理解力差。

【例2】阅读的终极目的,是能自由运用在自己身上,对自己的需求有所帮助。

→阅读的目的,是能自由运用在己身,对自己的需求有帮助。

→阅读的目的在能自由运用,有助自己需求。

→阅读目的在能自由运用与有助需求。

上述两例,浓缩成“缩句”后,你应该就能发现,我们再把它浓缩成关键词就不难了。

8 放射状排列较易刺激水平思考

在第1章第四节“一张纸让联想无限延伸”中已经说明了水平思考强调的是“思考的广度”,垂直思考强调的是“思考的深度”,而思维导图是同步结合水平思考与垂直思考的最佳思考工具。以下用两张图片来说明水平思考在思维导图上是如何呈现的。

第一条脉是单词的中文解释与英文例句。第二到第四条脉都是延伸出的单词与中文解释。

这个单词有三种词性,故利用颜色的区分,第一到第三条脉是单词的词性与中文解释。第四到第五条脉都是延伸出的单词与中文解释。

9 多彩多姿的颜色可提升60%的记忆效果

人眼对于颜色的敏感度比对文字的敏感度大。

Color for Impact作者Jan.V.White提出颜色可以缩短82%的搜寻信息时间,提升70%的理解度,提升60%的记忆效果。

错误的画法:文字和线条不同颜色

正确的画法:文字和线条同颜色,加强记忆效果

10 条列式排列

若要画给没学过思维导图的人看,请使用所有支脉都统一画在右边的方式比较好,对方比较容易知道该“从何下眼”看图。

主题变成是写在最左边,然后往右边分支开展。

因为是条列式排列,第二条主脉的文字要跟第一条主脉的文字齐头,依此类推下去。

11 不要把关键词圈起来

画思维导图的核心要素是“化繁为简”,版面越简洁越好。以视觉角度来看,这个版面直线与弧线的线条太多,如果你把书拿远一点来看,会发觉眼睛都被一圈圈的线条吸引住了,相较之下,反而不是文字在吸引你,但是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才是画思维导图的重点啊!

有些学员发现上图的形式,让整个版面看不出来哪些关键词是第一层次,哪些是第二层次,于是就会再花一点时间把第一层次的线条加粗。请看错误画法1,这真是一步错,步步错,他花了更多的时间在相对起来较为不重要的线条上。有些学员则会画成错误画法2,好强调出最重要的第一层次的关键词。

错误的画法1

错误的画法2

12 同一条主脉上线条要连续不中断

线条中断,不容易刺激大脑延伸思考,反而容易造成思考上的停顿。也不要使用箭头,否则看起来会很像是箭线图的样式。

以视觉角度来看,下图整个版面上的关键词相当分散。别忘了,大脑有“眼脑直映”的思维效果,眼睛看到什么,大脑思维就会产生相同的反应。文字看起来分散,在回忆思维导图的内容时,就不容易把同一条脉络的文字一起联想起来。

主脉线条要由粗到细,少数时候会在网络上发现有些思维导图不管是主脉或支脉通通画成由粗到细。其实,只要主脉由粗到细就好,之后都是细线就可以,才不会喧宾夺主抢了文字的风采。

以视觉角度来看,只有主脉由粗到细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可以强调出最重要的第一层次关键词。类似上图的概念,有些学员会画成下图,变成是由细到粗。

13 不管主脉或支脉,分支都要简洁不杂乱

思维导图的目标是化繁为简,线条画法会影响回忆时脑中记忆的正确性。

错误画法1:视觉效果上,支脉与主脉之间分支点太多,会削弱两者间的关联性。记得,分支只能有一个点。

错误画法2:视觉效果上会容易让回忆出问题,错记成有四个层次以上。再次强调,分支只能有一个点。

错误画法3:分支点从关键词的前方延伸,这样容易产生回忆错误,层次不够清楚。应该在文字结束处后方才延伸出分支。

错误画法4:每线段的尾端不要刻意翘起来。除了会让版面混乱,越混乱越容易回忆错误,也会让视觉不容易快速掌握到有几条支脉。

【注意】这些画法不是思维导图

我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好心人分享他所画的思维导图,偏偏好心坏了事,以下是在网站上常见的错误画法,东西方皆有。

只有用颜色来分类,所有内容仍是条列式笔记的写法。

只有用颜色来分类,所有内容仍是条列式笔记的写法。另外还有一个缺点,是文字内容缺乏与中心主题的关联性。

算是上图的变形版,但是越改越错。除了有上图的所有缺点外,又多了一项分类不清楚的问题。

这张图算是127页上图的变形版,第一个错误是用层次分颜色,而且第二层次的内容依旧是条列式笔记。

这张图也是108页上的变形版,第一个错误是层次分颜色,第二层次的内容依旧是条列式笔记。

从头到尾只有一条脉,代表没有完成分类。虽有用颜色做区分,但是线条呈现的逻辑概念并非正确。

习惯分成两种:习惯了“去做”,跟习惯了“不去做”。一切你现在没有在做的事,都是你习惯了不去做的事。要把不去做的习惯改掉,变成去做的习惯,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做它。阅读跟实际行动是两回事,如果你真的渴望成功,那么就用行动来证明你的决心,把本书上所建议的行动都实现。

三、建立从中心放射延伸的“主题”

当你面对的问题,正处于信息不足、情势混沌未明、复杂纠结到连线索都还找不到的状态时,建议你一定要画一张思维导图,有助于分析、厘清问题并找出对策。

有学员问我:“我现在脑中一团乱,不知道该怎么画思维导图。”

我的回答是:“正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更需要一边想,一边动手画思维导图,借由整个身心投入的绘制过程,一点点地就能厘清思绪脉络,同时也能产生一些新的创意。”

脑中一团乱时,千万不要期望自己一次就画出工整完美的思维导图喔,这是不切实际的期待。

【练习】将开会的决议画在主题上

正常情况下,我们是先有想要讨论的主题,才会召开会议,这时只要把讨论的主题直接放在思维导图的正中央就好。

但极少数时候,我们针对A进行讨论,随着时间过去,渐渐发现中央主题似乎该更改成B。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是你遇到时,千万不要灰心,这是正常的,就大胆地把中央主题改成B吧!

首先,先写下中心主题,看着这个词语,把脑中的想法一一写下来。不论你想到什么都先写下来,记得要快速写下来,就算是完全不分类,画出十多条脉也没有关系,若你想顺便分类也可以。

操作步骤图,可以参考本章后面“台湾在地特色”思维导图。

四、让联想越来越宽广的“关键词”

具象,简言之,指的是眼睛看得到的。不一定是物品,也可能是你曾经见过的事件。具象词语如:车子、船、飞机,你可以很明确地想象出它们的模样。车祸、船难、空难,你应该也能想象出两辆车子相撞、船身倾斜一半在海中、飞机断成两截落在草地上等画面,大家想象的画面大同小异,不会相去太远。

大体来说,眼睛能够看得到的名词跟动词,比较属于这一类,大脑会比较聚焦在较窄的范围上。当我们在整理数据、浓缩一本书的内容时,尽量选择这一类的关键词,比较能帮助我们正确还原回原本的文意。

抽象就是眼睛看不到的。例如,交通、灾难,大家想象的画面差异度就会变得很大了。也就是说,抽象词语的意涵涵盖范围比较大。大脑有着自由联想的能力,见到这一类的词语,很容易启动联想力,刺激产生天马行空、无限制的想象力,发挥出文字的多向性。

图解说明抽象与具象的概念

思考的方式可以是开放式或封闭式。“提问”可以帮助大脑更容易发挥联想力。

例如,开放式的思考方式是问问自己:“平埔族的集村聚落有什么特色?”

封闭式的思考方式是问问自己:“要不要继续维持平埔族集村聚落的形式?”开放性思考时我们可以先从五种感官角度联想一些广泛且抽象的字词,如材质、样式、密集度、现存数量、时代的演变、风情、时代的意义、时代的价值、实用性、共同特色、大同小异之处等。这时我们尽量使用抽象的语词,避免让自己被具象语词局限住了。

认知心理学中的“远距联想”(remote associations)指出,创意是把不寻常、原创的想法相互联结的过程,越有创造力的人,越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结在一块。思维导图上不写一整句话的原因是“不把话说死”,也就是避免引导自己的大脑思绪仅局限在某一个狭隘的范围内。

图解说明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思考通常是二选一或是三选一的答案,选项有限,例如,“要不要维持平埔族集村聚落形式?”这个例子,就可以分成两条主脉:赞同、不赞同。赞同的这条主脉分别可再延伸出两条支脉:优点、缺点,不赞同的主脉也是一样做法。范例请见第5章166页。

五、拓展联想的提示:关键词阶层化

“关键词阶层化”指的是,让一个关键词成为另一个关键词的联想起点。Tony Buzan在他的第一本著作《头脑使用手册》中,写出一般人对写笔记有着几种错误的做法:

1.浪费80%的时间抄写下无法帮助回忆的文字。

2.浪费80%的时间重读没有必要抄写下来的文字。

3.浪费时间在笔记上搜寻帮助记忆的“关键词”。

4.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充满许多不必要的文字,反而妨碍大脑去链接两个关键词中间的逻辑关系。

前面的内容已经说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可以自行独立制作出一张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时会运用到多种感官,感官用得越多,大脑被活化的部位也越多。不管是9岁还是99岁的人,只要觉得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必费尽千辛万苦就能轻松地把知识记住并回忆出来,大家的学习动力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起来。

我们常常听到9~99岁的学员告诉我们,画思维导图不仅好玩,最令人讶异的是没想到自己能在画完思维导图后,把书中的内容也全部记起来了。这是因为:

1.学会用正确方法画思维导图,同时越常画思维导图的人,逻辑理解能力越好,理解记忆能力也会随之日益精进。

2.关键词是自己选择的,不是被老师硬塞进头脑中的,所以当你看着关键词,就很容易透过自己的自由联想能力,把完整内容回忆起来。

【练习】将听到的演讲内容记忆在一张纸上

来自竹科的学员鹭在上完课后向我表示:

上次听讲做笔记的练习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些观念改变了我很多。在开会时,照老师书说的观念去做,我立刻就能掌握清楚老板内心真正表达的讯息。用老师教导的方式去听客户说什么,果然很快就抓到对方表达的重点了,跟同期进公司的人比起来,我这方面的能力比他们优秀很多。

学员这类的回馈对我就是最大的鼓励。

思维导图初学者刚开始进行听讲做笔记时,可能会手忙脚乱,这很正常。这项能力是要经过一些时间练习的,我建议你先从阅读笔记开始,等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与抓关键词技巧比较熟练了,再开始进行听讲做笔记的练习。

如同前面说过的,我习惯一边听着演讲,一边动手画思维导图,你可以一边看着这张图,一边上网看影片,就能掌握当时我脑中的想法。

六、如何挑选关键词

曾有学生问我:“我觉得自己不太会抓关键词,我是不是比较笨?”

我给他的答案是:“跟你的智力无关,我曾经教过很多台清交成等级的学生,他们很多人也不太会抓重点,他们会念台清交成是因为过去依靠现代养猪场的老师才获得好成绩。你不会抓重点表示你的练习不够,或是你看的书太少。”

判断自己的知识、技巧、思想历程、思想层次的能力,称为“后设认知”,这种能力让我们可以掌握自己在某个主题的准备与理解够不够充分。后设认知好的人,更能掌握自我效能,或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成功。这样的信心是建立在某种技巧的经验与反复练习之上来的。

大学刚毕业是22岁,那个年代的氛围是“每十岁就是截止日期”,例如,听别人说30岁前最好能结婚,否则女人就显得太老了,于是29岁左右就有一堆人在赶进度地相亲、联谊、结婚。22岁的我看35岁还没结婚的女人,完全不能理解这些人怎么还没结婚。十年后32岁的我,看45岁还没结婚的女人,已经不觉得45岁还没结婚的女人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以前不懂的,现在通通懂了,这就是进步,就是经验的累积,让我不再大惊小怪,不再少不更事,而阅读是加速我比同龄人具备更为成熟思维的重要方法。

中正大学历史系杨维真系主任说:

量变带动质变,当你读的量够多的时候,你对书的见解跟看法就会改变,你看不懂,其实是因为你看的不够多。

历史补教老师吕捷解释杨维真老师的说法,其实就是朱熹的治学方法“格物致知”。

在我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十多年来推广阅读的过程中,我跟名家朱熹与杨维真老师有一样的想法:阅读确实可以让人少走点冤枉路。

阅读让你立足点提升,视野大开。

十多年的全脑式速读课程教学经验也告诉我,越杂学,阅读领域越广泛,速读进步越快,而累积杂学所得知识的重要工具就是思维导图。运用杂学得来的知识能做到跨领域的运用,也能透过思维导图来协助达成此项目标:挑选关键词。

关键词是浓缩后的结果,挑选关键词要符合自己的需要,不要直接抄写老师或是他人的关键词,因为不同的目的性下,选择的关键词不一定是一样的。你要自己去选择,才能做出有效的脑力训练。

从我阅读经验累积下来的心得,我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分享给各位,告诉大家一般来说关键词都会出现在哪里。

我们也可以用一些缩写或符号来代替语词。

商用英文常用这类的缩写:

我自己的用法:

七、联想不可只往单一方向发展

2015年神经科学家库尼欧斯说明,当潜意识的“远距联想”突然闪进表意识时,同时大脑右颞叶会突然活跃起来,就会产生洞见,故“远距联想”多数是在右脑进行处理。换言之,当潜意识中,文字逻辑概念突然与右脑图像合作时,你就能产生洞见。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正是强迫大脑此时此刻要不断取舍思考,去组合文字并做可视化的呈现,跟产生洞见的过程是相当类似的。

“见多识广”是两个步骤,先“见多”了,加上自己的用心思考,就能知“识广”博。中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用心思考。

运用大脑联想力时,千万不要自我设限,要避免自我批判,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写下来,不要去批判这样好不好,那样好不好,我们要先写下来,最后再看着思维导图去想,关键词是否需要调整?关键词是否仅偏向某一个方向、角度?

在发想的过程中,不要太在意涂涂改改思维导图这个动作,这是自然且一定会发生的事情。透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你会更加明白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会逐步组织你的想法。

透过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呈现,你会更加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所偏废,或是有所缺口,你才能够发现自己思考上的盲点。毕竟我们是人不是神,有盲点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知道自己的盲点,你就能开始往外寻求解答。

以下用台湾在地特色为例,一边想一边写下你能想到的念头,本图以顺时针方向阅读,写到十几个答案后,看着自己的思维导图,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可以做一些分类。

我们重新开始,再画一张思维导图,以刚刚想到的分类为主脉,本图以顺时针方向阅读,这时又有一些新想法就直接添加上去。看着自己的思维导图,你应该又发现自己的想法偏重在第四条脉络:饮食方面。这时我们除了可以再细分第二层次的答案外,我希望你能尽量补齐另外三条脉络,让你的想法更加全面且完整。

有时,你会决定要换一下主题,干脆把主题由“台湾在地特色”换成“台湾在地饮食”,让你的思维导图主题不要写那么广的范围,而是更聚焦一点。

有时,你会决定把“台湾在地饮食”从“台湾在地特色”思维导图中抽离出来,作为一种补充说明。可另外形成另一个Mini Mindmap,我称之为“思维导图中的思维导图”。

八、活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脑力激**,更快产生新创意

“脑力激**”(brain storming),或称“头脑风暴”,是20世纪30年代由广告公司提出来的方法。谈脑力激**的书很多,尤其是教你如何发挥创意的书都会提到脑力激**,无非就是用各种团体活动的方式,让大家讲出自己的想法。因此脑力激**的基本原则就是:

1.写出越多想法越好;

2.不要用左脑的逻辑去思考:这个想法好不好?

3.追求想法的数量>追求想法的质量。

进行脑力激**的过程,就如同进行讨论型的会议一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要如何让讨论不失焦?要如何快速把大同小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想法汇整起来?要如何快速浓缩长篇大论的意见?这些困难点都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快速改善。但本书不细谈脑力激**,会将重点放在如何运用mind map思维导图去呈现脑力激**的结果。

【应用】思维导图实时活用法

利用思维导图的视觉图像思考(视觉构图)的特性,可以让你很轻松地感受到这三大好处:

1.提升聆听能力

当你将大家互动沟通的过程以图像记录下来,对方自然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与注意,大家对讨论沟通的投入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2.协助整体思考

透过视觉图像的呈现,大家更容易地比较不同意见,找出聚焦与交集点,能引导大家不断地用整体角度来看事情。

3.提升团体记忆

图像对记忆力的提升原因,应该不用再赘述了,讨论后,大家都会对今天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提升记忆力也是提升团体效能的关键因素。

在解决问题与讨论规划的讨论型会议中,有时会有参加者心不在焉,没有专心听别人发言,心急地等着别人赶紧讲完,好让自己赶紧提出意见。这种缺少聆听能力的情况,就让许多好意见被大家忽略了,也无法达成“借由别人的嘴巴来刺激自己的想法”的效果。最糟糕的情况是最后我们选择了声音最大的意见,而不是最好的意见。讨论的进行方式可以参考第6章第八节“思维导图大幅缩短会议时间”。

以下摘录自李贤辉于“多媒体艺术导论”课程中所述:“心智历程”和“心智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所探讨的两大内容。“心智结构”是探讨知识在我们的记忆中是如何贮存的,以及贮存什么的记忆内容问题。“心智历程”是探讨知识是如何被使用或处理的历程问题。早期,有许多关于视觉讯息处理的研究,想要了解人类一次可看多少。一般受试者能正确报告3到5项,最多9项。这种短暂的视像储存又称视像记忆(iconic memory)。

最基础的抓关键词技巧是5W2H,见本章第六节。

将事物中抽象的概念或关系,以线条或符号绘制成简单图形,使其具像化呈现,即称为“概念图”。这个过程就是图解,简单说就是“用图来解说”。思维导图与曼陀罗正是属于图解的两种方式,也包含在“概念图”这个名称之中。

T.哈福·艾克著,陈佳伶译:《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大块文化2005年版。

细谷功著,黄玉宁译:《具体与抽象》,晨星2016年版。

https://goo.gl/fwGM3W,或在TED网站搜寻“Angela Lee Duckworth”和“Grit”。此研究已出版成书:安杰拉·达克沃斯著,洪慧芳译:《恒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极能力》,天下杂志2016年版。

洁西卡·雷希著,郭贞伶译:《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练习》,天下文化2016年版。

赵慕鹤口述,方雅惠撰稿:《悠游100年:赵爷爷和你分享五颗欢喜心》,商周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