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朝代]先秦
题目为编者所加。“曹刿”点明文中记叙的主要人物,“论战”表明本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掌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打这一仗?”
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将实情报告给神明。”曹刿回答说:“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是我)一定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对人民)尽职分之类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去察看齐军的车辙印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辙印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绘者:糜佳霖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庄公带领曹刿一起打败齐军的故事,中心图画了庄公和曹刿站在战车上指挥将士们作战的情形,中心图还有一位擂鼓的战士,表明了战事的紧张。
这是一幅“记忆型”导图,目的是辅助记忆。绘者最初想绘制成“鉴赏型”导图,但考虑大家对内容赏析各有心得,所以最终决定在赏析这块“留白”,大家可根据各自理解创作各具特点的“鉴赏型”导图。
创作导图的关键是找到底层逻辑,“拎”出三大主干。曹刿的“论战”虽贯穿全篇,但梳理后可清晰地分为战前、战中和战后三部分,确定主干是导图的根基。
主干部分确定好之后,就要分析分支的内容逻辑。战前庄公和曹刿对“衣食、牺牲玉帛、小大之狱”的不同看法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战中两人对“击鼓出兵”以及“乘胜追击”的判断和下令,其原因及逻辑顺序是怎样的?战后曹刿对“长勺之战”回顾分析时其论述又是以何顺序呈现的?
在创作前对事件尤其是关键事件的逻辑顺序和来龙去脉都要下足功夫、分析清楚。古文的解析有很多不同版本,阅读时要做足功课、厘清逻辑,这不但对我们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手法和精准记忆有帮助,而且对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独立分析事件走向的习惯也是很有裨益的。
这幅导图的亮点是逻辑清晰、小图标运用有特色。逻辑上面已经分析过了,下面分析一下小图标的设计和运用。
导图中,绘者在精练使用关键字时辅以很多有特色的小图标帮助记忆和理解。
例1:战前,四类人物“轮番上场”、容易记混淆,绘者使用四种不同头冠或帽子增加记忆趣味性,提高记忆精确度。
例2:战中部分的首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如果这里仅使用关键字(一般是名词和动词)“公、乘、战”,曹刿本人和他的重要性就很难看出来了。绘者添加了小图标“战车+刿”,既显示出庄公是与“曹刿”同乘,同时也暗示曹刿战前的进言已得到庄公的赏识和看重,因而被允许与庄公同乘一辆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