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1 / 1)

《战国策》 [朝代]西汉

唐雎,战国末期人,安陵郡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辱,辱没、辜负。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施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即使如此,但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随便)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我把安陵君看作长者,所以没有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卫它,即使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只会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鲜血四溅,天下人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啊。”

绘者:董新秀

这幅图的中心图画了手持利剑的唐雎和吓哭的秦王,两人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英勇的唐雎和胆小的秦王能够给人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

这幅导图的绘者是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来划分结构的。起于秦王的野心,承于唐雎面对强权的有力回击,转于唐雎的语如刀剑和勇猛弑秦王,合于秦王的外强中干。小图标用到了一些好玩的图像做表达,更有利于记忆。

第一部分:起。使秦原因。秦王欲易安陵,安陵君愿终守之。具体交代了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承。抵制骗局。秦王轻寡人,唐雎千里不易。这部分从秦王的威胁和唐雎的回击两方面展开。具体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三部分:转。反击护国。秦王“天子之怒”,唐雎“士之怒”。这部分分为问、反问、行动三方面,具体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问”,秦王的骗局被揭穿,炫耀武力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恐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反问”,秦王对“布衣之怒”持极其蔑视的态度,这与他之前所说的“天子之怒”形成鲜明对比,再次显示了他的骄横和狂妄。唐雎针锋相对,指出这只不过是平庸无能的人的“怒”,自然引出下面对“士怒”的陈述。关于“士怒”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布衣之士发怒时上天降下的不同征兆,暗示唐雎要效仿三人,刺杀秦王,表现了他愿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行动”,最后“拔剑而起”以死相拼,威胁秦王。

第四部分:合。取得胜利。秦王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