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上册(1 / 1)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朝

“答”是“回复”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第二个“书”,即书信。文题意为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绘者:王丹

这幅导图的中心图我画了作者陶弘景给好友谢中书写书信的场景,上面有字画缸、烛台,这些元素使得写信的场景更立体。

此篇书信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书信向好友介绍江南山水之美,根据这些内容我对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拆分,分为了四个部分:总领全文、近景描绘、动景描绘;感慨收束。

第一部分是总述江南美景。

第二、三部分:根据作者从静、动两个角度去描写景物的结构对文章进行划分,其中又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变化来详述所见所感。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了景物的灵魂,也就是万事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情。静景中分别用三个头部所指的方位代表仰视、俯视、平视,仰视可见“高峰入云”,俯视可见“清流见底”,平视可见“两岸石壁”和“青林翠竹”。动景中又按时间变化分为“晓”“夕”两个维度,其中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游鱼竞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第四部分:抒情感叹,收束全文,也就是对美好的景物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讨论。在结构上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部分更加突出、鲜明。

本导图大量运用了图像字,例如,美——山、川融于其中;谈——古人谈话、嘴巴融于其中,代表共谈。这样的图像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文意境,从而加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