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绘者:郑佳烨
这幅导图的中心图画的是一座寺庙,点明写作主题,整幅导图以作者的行踪动作及所见所思为线索,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所见。写作者因见“月色入户”而起行,所以绘“眼睛”表示“见”。这部分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解衣欲睡”是说长夜寂寥,百无聊赖。“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部分:所思。因所思所念(“大脑”表示)“无与为乐者”,才有下一步寻友赏月之举。这里二级分支的“念”“至”“寻”,是并列关系,属于同一层级,词性都是动词,便于回忆。
第三部分:写景。描绘所见的景色。以新颖的比喻描写庭院的月景。“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四部分: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个问句意味隽永,“×”表示“无”,月与竹柏是并列关系,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感情尽在其中。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的自宽**。虽遭贬谪却能欣赏到自然美景,这是那些追名逐利之人无法感受到的,透出一种旷达、乐观的情怀。“闲人”一词,表面上写自己和张怀民无事可干,实则是自嘲,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宦途失意,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