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立体的故事,大胜一小时的苦口婆心。[1]”
举例,就是在长篇大论的道理中,放入一个“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在写作上是经常被运用的技巧。它可以使叙述者避免平铺直叙、长篇大论地说理,还能让叙述者的论点在事例中得到佐证,所以,善用举例技巧,会使文章既丰富有趣又充满说服力。
但并不是每个例子都能够吸引人,就像食物,虽然都可以吃,但有的会让人回味再三,有的却令人难以下咽,因此举例技巧的好坏是相当重要的。
培养举例技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1.自身论点为主,举证事例为辅
在第五章中我们曾经提过:写作时要用事例来支持道理,既然是“支持”,那么事例就只是辅助,绝对不可喧宾夺主。在教学现场中,常见的写作问题之一,就是写作者花了很长的篇幅,巨细靡遗地叙说一个故事(例子),最后以一两句话点出写作者想要表达的论点,然后文章便在此戛然而止。
这类型的文章,叙述通常不会太差,故事也很生动,如果以寓言故事来看,是篇好读、易吸收的作品,但若以独创性及思考深度来看,由于多数人举的都是现成事例,叙述中又缺乏自身看法,除了叙述流畅外,创造性、说理性及思考性都偏薄弱,无法得到太高的评价。
所以在举例上,应该要谨记:例子只是用来佐证自己的论点,写作主轴仍应摆在自身看法的阐述上。无论举多少个例子,是详述事例,还是简要带过,都要以坚实的自我主张为后盾,才能展现作者的想法,强化文章的说服力。
以思维导图的思考模式来看,在文章中举例的思考方式应如上图,四个例子箭头都指向中心主题,代表着无论举几个例子,它们都只是为中心主题服务,文章最终仍必须回归到主题的论述上。
接着举一短例和长例,说明如何“以例子辅助说明自我主张”。
【范例一】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穷和尚与富和尚至南海取经的故事”为例,穷和尚之所以成功,富和尚之所以失败,其关键并不在于外在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是否下定决心,跨出实践的那一步。
此段文字虽然没有直接叙明故事内容,但即使是没读过的人,通过文字信息,也能猜到取经成功的是穷和尚,而且在这段叙述当中,读者不但能揣摩到故事结局,还能知道写作者要表达的重点——实践的重要。
短短几十个字,既举了事例,又表述了自身看法,且事例显然只是为了辅助说明自我主张,这样的写作方式就能避免例子喧宾夺主的问题。
【范例二】魅力(板桥高中/姜伃庭)
曾经,我在书上看过一句话:“每个成功的人,必定拥有比普通人突出的魅力。”魅力,是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吸引他人的特别之处。当你听到有人说“这个人很有魅力”的时候,脑中第一个联想到的个人特质会是什么呢?多才多艺?善于交际?还是有领导能力?这些都是魅力中常见的几种例子。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魅力也有很大的关系。魅力就像个磁场一样,能够把欣赏这种魅力的人像磁铁一样吸引过来,越强的磁场,吸附的磁力越大;同样地,魅力越强,被吸引的人就越多。除此之外,魅力也不是只有固定几种而已,毕竟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当然也就有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举例来说,歌手拥有歌唱才华,模特有外貌的优势,企业主管有领导和管理的才能,宗教领袖有能够说服与安定人心的影响力,慈善家或志工拥有无私付出的爱心和同理心,其他还有幽默、自信、善解人意、手脚伶俐、思考灵活等,魅力的种类是五花八门的,充满各式各样的可能性和特色。
最近,我在网络上读到关于塔莎·杜朵女士的故事,她是几年前过世的一名美国插画家兼儿童文学作家。她从十五岁开始,就独自一人在一座偏僻的小村庄中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当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繁华时,塔莎女士却舍不得离开朴实的乡村,就这样过着每天农耕、畜养动物、种花、作画、缝纫的平静生活,直到高龄九十岁,仍然维持着这样日复一日的作息。塔莎女士追求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活在当下,并且对一切怀抱热情的乐活之道,她曾说过:“我们要用知足的心来过生活,毕竟仅仅只是活着,就是一件值得感谢的事了,不是吗?不要把生活和工作当成苦差事,活着,就是好的,好好活着,就是美。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这样的坚持使她培养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气质和思考方式,从她的身上,我感受到超脱世俗的睿智,一种心平气和、悠然又自在的气质。我认为这就是塔莎女士的魅力所在,这种优雅而脱俗的魅力,令我十分向往,也是最吸引我的魅力之一。
偶尔,会听到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魅力,但其实他们并不是毫无特长,只是尚未找到自己的魅力点而已。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魅力,懂得发掘自己的魅力,欣赏别人的魅力,你会发现,正是这些不一样的魅力,使这个世界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特别,也更加富有魅力。
此篇文章在第三段举塔莎·杜朵女士的故事,说明“魅力的种类是五花八门的,充满各式各样的可能性和特色”的道理,虽然整段都是在叙述塔莎·杜朵女士的故事,但由于作者在阐述中相当清楚且完整地陈述自我主张,所举例子也的确能够符合并印证自己的论点,读起来并不会有思想贫乏的感觉。
通过这两个例子,读者应该可以明白,事例的叙述是简要或详尽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能否借着文章展现自我思想的深度与内涵,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我们在第五章所提到的各种方法来锻炼及提升。
2.选择有加分效果的例子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并不是所有例子都能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正确选择事例就变得相当重要。而究竟什么样的例子,可以让文章有加分效果呢?答案是:新颖又不过于俗滥,能够切合文章当时情境,引起读者共鸣的例子。
只要能够避免陈词滥调的事例,并且养成更新脑中“事例数据库”的习惯,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1)避免陈词滥调的事例
举例要避免不适合或使用过于泛滥的例子,因为这种类型的例子不但会暴露自己的浅薄,还可能引起读者的反感,导致反效果。
像“国父革命十一次才成功”这类型的例子,虽然的的确确告诉我们毅力和坚持的重要,但这个例子实在太过于广为人知,新鲜感和说服力也就随之降低,甚至可能引起“该不会你只有这种程度吧?”的质疑。
另外,也要避免太过流行的例子。举例来说,前几年常在媒体上看见吴宝春及陈树菊的报导,那阵子只要作文题目和社会服务有关,十有五六的学生会举陈树菊当例子;而只要和坚持、毅力、成功相关的主题,吴宝春就成为“点阅率”最高的名人。短期而密集地与这些例子“相见欢”的感受,就好像连续一个月吃同一道菜,最后只要看到那道菜(那些例子),就很想怒吼:别又来了行不行!
本来是很棒的例子,却因为书写者的使用过于泛滥,导致读者和例子“相看两厌”的悲剧,这绝对不是写作者及读者乐见的,所以慎择事例相当重要。
(2)搜集事例的小撇步
丰富而独特的事例,必须靠不断的积累和更新,除了传统阅读书报的方式外,现在还有一个偷懒的小撇步,就是没事到超市、书店、图书馆的杂志区去逛逛。
逛杂志区时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闲晃,而是要将注意力摆在是否有类似成功人物专访主题或自己感兴趣事件的杂志,如果有就拿起来翻一翻,看完后用思维导图将这些人物类型做整理归类。
为什么建议逛杂志区呢?因为杂志是除了报纸之外,时效性堪称最强的平面媒体资源,阅读杂志的人物专访及时事,可以轻易掌握近期内受瞩目的成功人物及热门消息,让你所使用的例子“走在时尚的尖端”(但要避免使用人尽皆知的例子);还有,多数杂志为了符合大众阅读口味,文字通常深入浅出,篇幅也不至于太长,既不会造成阅读的负担,又可以很快掌握重要的基本信息。
就名人专访而言,或许是时势所趋,以不同主题搜集各类型成功人物范例的杂志专刊越来越多,所以这类资料的取得并不困难,而利用杂志搜集的情报,读者也可以减少很多汇整数据的时间。此外,成功人物背后常会有动人的理念和故事,阅读这种文章,也会得到思考层次的提升或激励心灵力量的效果,这是搜集事例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附加效益。
事例的搜集阅读,一次不用太多,一天读一到两篇即可,这样既不会造成心理负担,又能够增加心灵的调剂。笔者曾经为高三即将面临大考的学生搜集这类型资料,然后让全班学生轮流阅读,一天读一篇,后来有时忘了发,学生还会主动来询问,甚至有些孩子读完自己的觉得不够,还会借同学的来“抢先看”,所以不用担心阅读这些数据会觉得枯燥乏味。
不过要提醒的是,最好能够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读过的数据用思维导图进行分类,并且定时更新,在写作前将思维导图拿出来稍作复习,这样才不会看过即忘,或者使用数据太过老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