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活用各种修辞(1 / 1)

从国小到高中,学习各式修辞都是国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在应付考试之外,鲜少有人去反省:学修辞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种情况,常导致学习者将注意力摆在修辞的定义及判断,却很少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使用这些修辞,于是在教学现场常会看到:学生虽然能够精准分析并正确作答与修辞相关的题型,但却不懂得在写作时运用修辞来装点文章。

其实,除了分析鉴赏外,将修辞活用在写作上,也是学习修辞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认识修辞,了解不同修辞在写作上的效用,也是很重要的。

1.认识常用的修辞

修辞有很多种,在每种修辞之下,往往又可以细分成好几种类型。为了避免模糊焦点,这个部分仅就写作常用的修辞,精选例句简单介绍,其余部分则略而不谈。

(1)比喻

比喻是我们在对话中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

当我们向他人解释一件事情时,为了让他人更容易进入情境或理解概念,我们通常会说:“打个比方……”、“就好像……”这种用有共性的事物或情况来模拟的概念,就是比喻的概念。简单来说,比喻就是用两样不同的事物相互比拟,使被比拟的事物更具体、更易于理解,使用得当的话,还能增加文字的美感。

比喻的基本结构为“喻体+喻词+本体”,例如,“天边的晚霞,像染血的画布般有股妖异的猩红”,“天边的晚霞”是喻体,“像”是喻辞,“染血的画布”是本体,“有股妖异的腥红”则是补充说明;“她如一尊精雕的瓷娃娃,美丽而固执地端坐着”,“她”是喻体,“如”是喻词,“精雕的瓷娃娃”是本体,“美丽而固执地端坐着”是补充说明。

在使用上,我们常把“像”和“如”用“似”“恰似”“是”等字替换。

?似、恰似——只为那浪花的手/恰似你的温柔(梁弘志词/蔡琴唱《恰似你的温柔》)

?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徐志摩《偶然》)

喻词的替换并不影响文意,写作者可以随个人喜好变化使用。

(2)排比

在叙述中,将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称为排比。

有人认为,两句或两句以上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就可称为排比;但也有人认为要有三句或三句以上句子,两种说法迄今并无定论。但笔者以为,若希望句子在形式齐整之美外,还能带出节奏美或气势美,则以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子较佳。

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我要说的不是一列火车从窗前经过,不是某一个人在河边散步,不是秋天来了树叶就掉了,当然这样的情景时常出现在文学的叙述里,问题是我们是否记住了这些情景?(余华《文学中的现实》)

三个以“不是”开头的相似句子,让文章呈现一种循环的韵律感,而连举三个不同却都“不是”的相异景象,则增强了作者主张“描写现实场景不等于文学中的现实”的气势。

(3)类迭

同样的字、词、句一再反复出现,称为类迭。在使用上,类迭常与排比一同出现,前面排比所举例子中的三个“不是”,就是很典型的类迭。而类迭与排比的效果亦相当近似,好的类迭可以形成节奏和韵律,也能有强调的效果。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连用三个“轻轻的”,既让诗有了音乐的节奏美,又强调了叙述者的小心翼翼、举止轻柔,情深款款,扣人心弦。

类迭的使用时机,在于想要对某个词语或句子特别强调时,否则应该避免同样的词汇在文章中一再出现,因为在不必要时一再重复同样的语汇,容易让读者觉得写作者的词汇贫乏。

(4)设问

设问,就是使用问句提出问题。

运用设问,除了可以让平铺直叙的语气产生变化外,不同的设问方式,还可以得到或引起读者的思考及好奇,或使自己的主张得到强化的效果。

设问可以分成三种:设问、疑问和激问。

?设问——有问有答。亦即写作者在提出问题后自行解答。

文学究竟能证明什么?恐怕不能。从事选择文学与文化相关的工作,最大的收获其实就是工作的本身。(郭强生《文学的无用之用》)

写作者先提出问题:“文学究竟能证明什么?”接着自行回答:“恐怕不能。”这就是典型“有问有答”的设问。

?疑问——有问无答。亦即写作者并未在文章中提出解答,留待读者自行思考。

立在人蛇杂处的口岸城市,我出来是为了要找我的奶奶徐留云,还是来找我自己?(瞿筱葳《留味行》)

在追寻前人脚步的过程中,作者开始怀疑:究竟这趟旅程,为的是寻找前人,抑或寻找真实的自己?没有答案的自问,让读者与作者一同陷入沉思。

?激问——答案在问题的反面。虽然写作者用的是问句,但他其实已经有了答案,而且通常和问题语气相反。一般来说,激问语气较为强烈,作者的主张会在反诘中得到强化。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林秋离词/林俊杰唱《曹操》)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表面上是问句,但事实上是要表达“是英雄就会懂寂寞”,用反问的方式,强调自己的主张。

(5)摹写

摹写,就是将自己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或心中的感受描摹出来。而依所写感受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觉六种。

运用摹写,可以让感受更具体鲜明,使读者印象更深刻。

(6)引用转化

在叙述时,转变叙述对象的性质,常见的有将人拟物、将物拟人、将抽象变具体的方式。通过转化,无论是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是抽象的概念情感,可以突破原有的框架局限,具备其他事物的性质,这是个非常可爱、让人事物具备“超能力”的修辞。

?拟人化——用人的情感、动作等来描写非人类。

我站在印刷厂隆隆作响的机台前,看着一页一页空白的纸张从机器里快乐地吐出来。(黄宜君《答题者》)

“纸张从机器里快乐地吐出来”,用“快乐地”和“吐”来描写本来应该没有情绪的机器,让叙述变得轻快,这就是很典型的拟人。

?拟物化——用非人类的形象、动作、行为等来刻画或形容人。

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

“蓬草”和“苔藓”都是植物,用植物来描写人的外表,让形象更生动有趣,这就是拟物。

?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称之为形象化。

神奇的火车,承载的是远方欢乐时光的许诺。(李黎《昨日之河》)

诺言是无法载送的,但这里却用“火车承载”让诺言仿佛变成具体可触的事物,这就是形象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句子不但使用了形象化,“时光的许诺”同时也是拟人,因为“时光”是没有生命、无法给予承诺的,短短的两句话,藏着两层转化,是很精到的用法。

(7)夸张

好的夸张可以刺激阅读者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的李白,就是使用夸张的个中高手。“白发三千丈,离愁似个长”“君不见高堂明镜生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句,都是非常精彩的夸张手法。

(8)引用

在写作中,为了增加说服力,我们会引用他人言语或典故来强化论点、深化文章,这种手法就称为引用。

《红楼梦》中林黛玉《问菊》诗,“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中的“东篱”,用的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三国演义》开卷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引的则是杨慎的作品;《西游记》第九十三回天竺国公主说:“常言:‘嫁鸡逐鸡,嫁犬逐犬’。”用的则是俚语俗谚。无论是俚语俗谚、前人作品或典故,只要使用合宜,都可以为作品带来加分的效果。

把上述八种在写作中常用修辞依作用统整,我们可以画出“修辞的妙用”这张思维导图。

而如果以修辞所能营造的美感来归类,或许可以得出上面那张“修辞之美”。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依据自己想要营造的氛围及情境,挑选适合的修辞运用,这样就能让文字更具美感及变化。

2.思维导图在修辞联想上的运用

在前一单元,我们已经对常用修辞的概念及其适合运用的情境做了介绍,进行到这个单元,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写作者想出合宜的词句,使得修辞的运用更为流畅顺利。

在开始探讨之前,必须先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种常用修辞都可以(或需要)靠思维导图来辅助思考,以笔者目前所尝试的结果,思维导图可以用在搜集引用修辞的佳句和事例上,也能用在协助比喻、排比、摹写的联想中。至于较简单的类迭,词性或物性变化的转化,以及运用夸张想象的夸张,在此部分并未纳入举例及讨论,这一点希望读者能先明白。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讨论。

(1)分类事例与佳句(有助于引用资料的搜集)

在探讨举例的技巧时,我们曾提过要养成搜集事例并分类的习惯,事实上,除了搜集事例之外,对待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读到的好句子,我们也应该如法炮制。

坊间有许多名言佳句的集锦,就是替需要的人将佳句做好选取及分类的动作,有些人为了速成,会直接背诵这些现成的句子,这当然也是一种方法,但笔者还是建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试着每天挪出一段时间阅读,并且将好的句子记录下来。

因为要有好的引用,首先脑中要有好的佳句,而相较于靠直接背诵别人整理好的现成句子,自己整理搜集的句子会更有亲切感和生命力,写作时也比较容易想起阅读时的情境,下笔会更有感情。

举例来说,笔者特别喜欢《红楼梦》中林黛玉《问菊》一诗“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因为它不仅带出菊的孤高,也令人联想到黛玉清冷不群的孤傲性格,每当笔者在引用这两句话时,便仿佛看到一个一身傲骨的纤弱女子,在秋凉萧索的时节,俯身对着亦是一身清雅孤洁的**低语。问花,同时也是问自己。

这种心情和感动,只靠着单单背诵没有前因后果的佳句,那是断然无法出现的。阅读并记诵当中的佳句,不但能够增加自己的“佳句库”,在复诵佳句的同时,我们也与此篇作品重新产生对话和连接。但若只是漫无目的地记录书写,也很容易遗忘,所以还是建议,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例子,一边复习,一边运用思维导图的分类略做整理,这样的做法,对写作上的引用将会大有裨益。

(2)善用水平联想及挂钩辅助(适用于比喻、排比、引用、摹写的联想)

由于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与脑神经形状相似,所以在思考时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联想及触发。

写作时如果想要运用修辞,但却想不出好的句子时,水平联想是个很好的方式。简单举个例子,假设今天想要利用比喻说明自己心情的晦暗,就可以将“心情晦暗”写在中心主题的位置(如下图),随意进行水平联想。

而借着思维导图的联想,可以得到好几个比喻句:

?暮霭沉沉的天空,就如同我晦暗的心情,感觉不到一丝清明。

?晦暗的心情,好似沾了油渍脏污的抹布,拧不干,洗不净,纠结油腻。

?心情恰似长年乏人照料的破落老屋,黯淡中还蒙着一层厚厚的灰。

?心中像压着一块沉凝的铅,怎样也开朗轻松不起来。

如果水平联想还是想不出好句子,这时就可以运用第三章提过的挂钩作为思考辅助。例如,写作者想引用从事社会公益者的例子来说明服务的价值,或许就可以使用“古、今、中、外”的挂钩进行联想(如下图)。借着挂钩的勾动,比较容易触动沉潜在心中却一直没想到的知识或事件。

再举一个以挂钩来辅助排比联想的例子。假设要叙说的主要思想是“回忆,经过岁月沉淀,会更甘甜醇美”,写作者用“动物、植物、无生物”的挂钩来帮助排比联想,所得到的结果可能如图。

联想完后,就可以挑比较喜欢的句子,重新排列组合,进行造句:

?毛毛虫,经过蛰伏,才能破蛹成蝶;春竹,经过雨水洗涤,才见柔嫩笋尖;回忆,经过岁月沉淀,方能越显甘美。

?毛毛虫,要经过长久蛰伏,方能破蛹成蝶;细水,要经汇聚涌流,方能沛然成泉;回忆,需经岁月沉淀,才会更显甘醇甜美。

比喻也可以使用挂钩作为辅助。例如,用“人、事、时、地、物”的挂钩,可以得到关于“风”的比喻联想:

?风,像浪子,无定向地游走;

?风,像过往的记忆,时不时地来搅扰她一下;

?风,像尘封的墓,阴凉凉的,让人不禁一阵哆嗦;

?风,像烧到尽头的烛芯,猛然一阵颤动,瞬间归于平静。

至于摹写,视、听、嗅、味、触、心的类型区分,本身就是很好的挂钩,可以用在想要仔细刻画的题材上。而除了用摹写的类型,提醒自己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件事进行摹写外,也可以用挂钩对某一人、事、物或场景,进行摹写联想。

假设描写的场景为厨房,在利用厨房里常见的事物做完联想(下图烛)后,就可以进行摹写刻画:

在昏黄灯光的映射下人,他步履沉重地走进厨房,看事见流理台上还摆地着砧板,砧板时上切了一半的菜还有鲜嫩的水汽;水槽里,枯黄的菜叶和蒂头正可怜兮兮地望着他,仿佛失宠的嫔妃,担心被弃置的命运。瓦斯炉上的炖锅中,还隐隐透出半凉半温的咖哩香气。此情此景,如此熟悉而家常,仿佛母亲只是匆匆出去应个门铃,仿佛耳边随时都还会响起母亲“你回来啦!怎么没有先打个电话说一声”的叨念声音……

在灵感缺乏的情况下,有意识地设置各式各样的挂钩,的确能帮助混乱的大脑进行探索和联结,所以利用挂钩不但是找寻题材的好方式,对于不习惯在文章中使用修辞的人们而言,更是很好的练习方式。

在本章一开始就已提到:结构是骨,立意取材是神,辞采则如女子脸上的胭脂,善用这个章节里面所分享的技巧,就如同女子学会如何调弄胭脂,能让原本姣好的面貌更添姿色。而若能将本章与前面几章的技巧合并使用,形神兼备之下,要写出好文章相信不是难事。

思维导图法已逐渐普及到各级学校的教学场域,教育部九年一贯语文学习领域国语文辅导群在台师大王开府教授等人的推动之下,出版了《国语文思维导图教学指引》;南一书局亦在本公司专业讲师团队的协助之下,将国中的六册国文编辑出版了《思维导图阅读写作教学》套书,提供给学校老师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为了回馈更多有心学习思维导图法的读者,我所创立的“孙易新思维导图法※”培训机构,非常乐意安排专业讲师前往各机关、学校、社团等单位演讲、授课,以及培训有心从事思维导图法教学的专业讲师。洽询专线:0800-322-999,电子邮件信箱[email protected]或上网查询(www.MindMapping.com.tw)相关联络信息,我们将乐意提供专业且贴心的服务。

孙易新.Mickey.Sun.谨识

2015年仲夏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大楼

※本书内所有思维导图都可至“孙易新思维导图法”官网

(www.MindMapping.com.tw)浏览与下载

[1] 引用自《优渥志》第69期,第8页,《沉默的人常被忽略,勇敢开口说,赢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