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本概念篇(1 / 1)

在基本概念篇里,读者将了解到包括中心主题与WIIFM原则、分类、主支干、关键词、关联线等思维导图法的重要基础概念。

读完这一部分,读者将具备阅读及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能力。

1.中心主题与WIIFM原则

所谓的中心主题(Central Image),就是整张思维导图要表现的主题。如果以文章来说,它可能是题目,也可能是中心思想;如果以戏剧角色来比拟,那么,中心主题扮演的就是主角。

中心主题既然如此重要,在绘制上自然也就不可忽视。中心主题的绘制要点有三个:(1)图案不是随性绘制,而是必须与主题有关;(2)使用的颜色至少要有三种;(3)若以A4白纸来说,中心主题的直径大小约五厘米。

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我们的脑袋是典型的“好色之徒”,若将显眼的中心主题放在纸张中央,就能够用色彩吸引大脑的注意,有利于大脑的思考;而大小适中的中心主题图像,除了凸显主题的重要性,也能让绘制者在思考时抓住问题的核心,避免离题。

每一次思考都由中心主题出发,就是在潜意识中不断提醒自己:我现在做这件事的目的及动机是什么?

至于“WIIFM”,则是“What's in it for me?”的缩写,亦即:“它对我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在学习所有的事物及做任何抉择时,必须学会时时自问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意义会带来不同的态度及决定,也会造成不同的取舍。在绘制思维导图前,先针对中心主题自问“WIIFM”,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中心主题并决定此主题对绘制者的意义。

2.分类

分类,是思维导图概念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唯有具备清晰的分类概念,才能绘制出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思维导图。

分类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最理想的类别数量是四到六组,最多不超过九组;另外两个重点则是两个八字要诀:一是“彼此互斥,绝不遗漏”,二是“同一位阶,同一逻辑”;最后一个重点是“高频优选”。

(1)理想分类数:四到六组之间

为什么分类时分成四到六组最理想?根据研究,人的短期记忆一次只能容纳七加减二组的概念,意即在短期记忆的运作中,普通人一次只能记住五到九个物品、概念、数字等,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短期记忆容量常常不是趋近九,而是趋近五。

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如果只有四到六类,记忆起来会比较轻松,大脑也比较容易接受。也许有人会问:“那分成两类不就最轻松好记吗?”这可就不一定了。如果东西很多,而我们只把它们分成两类,就意味着每一个类别之下都包含很多的东西,那会导致虽然记住类别名称,但每个类别之下有哪些东西却记不住的结果。如果这一大堆东西确实是先分成两大类较恰当,那么在每一大类之下,就得再分成几个中类,甚至中类之下再分成几小类。

当然,如果物品量很少,就不用这么大费周折了,分类是在信息庞杂需要整理的情况下才有必要。

(2)彼此互斥,绝不遗漏

所谓的“彼此互斥”,是指当你将几项物品归纳在某一类,并为此类别命名后,归在其他类别的物品就不适合出现在这一类。例如,人、猫、狗、鸡、虾、鱼,有些人可能会分成“人类”和“动物类”,但人也是动物,所以这个分类显然有问题;如果分成“可食”和“不可食”,那也会有很大问题,因为有些人认为人、猫、狗是不可食的,但不可否认的,还是有所谓的食人族、吃猫吃狗的人存在;如果分成“水中生物”和“陆上生物”,可能就会好一些,毕竟在一般人认知中,虾和鱼生长在水中,而人、猫、狗、鸡主要活动范围则是在陆地上,所以,分类除了要符合目的性之外,要尽量以争议性最少的方式为主。

至于“绝不遗漏”的概念则简单多了,就是列出的类别必须要能包含所有的物品,注意在分类上不要使用“其他类”,因为“其他类”就等同于“没分类”,在思维导图的分类概念上这是要尽量避免的。

因此,“彼此互斥,绝不遗漏”的概念,就是类与类之间,不能有重叠的概念,而且列出的类别必须要能包含所有的项目。

(3)同一位阶,同一逻辑

所谓的“同一位阶,同一逻辑”,就是在同一阶层的类别,必须具有相同的逻辑属性。例如,蔬果类和动物类的“地位”相近,可以摆在同一阶层上,“西瓜”和“动物类”的阶层就不同,在分类时不能摆在同一阶层上。如下方图示。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蔬果类和动物类属于同一位阶的大类;鸟类、爬虫类、哺乳类同属于动物类之下的小类;叶菜类、根茎类、瓜果类同属于蔬果类之下的小类;麻雀、绿绣眼同属于鸟类之下的项目;小白菜、空心菜同属于叶菜类之下的项目。处在同一位阶的概念范畴,大抵上是差不多的,这就是所谓的“同一位阶,同一逻辑”的概念。但有时我们在制作思维导图时,会发现无法完全呼应这个要求,因为有些叙述方式本身就没有按照位阶、逻辑的概念去叙述,这时,只要让各主干之间及各主干之下的支干,在可能的范围内“同一逻辑”即可。

(4)高频优选

分类的方式没有标准答案,除了符合上述三个原则之外,就是比较“高频”率出现的分类方式,“优”先“选”择。

例如,自我介绍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家庭状况”“工作经验”“自我期许”等,活动计划则是常以5W2H来分类构思各个事项。

3.主干与支干

绘制完中心主题后,我们就可以由中心主题出发,依据区分出的大类,开始画思维导图。一般来说,连接中心主题的线条称为主干,线条上书写出主要类别或概念;从主干延伸出来的线条称为支干,线条上则书写次要类别或概念;支干之后可能再延伸出更多的支干,形成层层相关的阶层关系,如下图所示。在思维导图中,越上位阶代表越抽象或越重要的概念,越下位阶代表越具体的事项,重要性相对也没有那么高。

在画主、支干时,有几个重点要注意:

(1)相邻的两个树状结构不同色,以利于区辨。

(2)主干要由粗到细,如脑神经的形状,以利于视觉上辨识出由中心主题延伸出的几个主要概念。

(3)线条必须弯曲柔和。太锋利、太直的线条,大脑是不太喜欢的。

(4)主干绘制必须从中心主题出发,并且连在中心主题上,才不会有断裂感。

(5)同一个主干延伸出的支干,色彩皆和主干相同,代表它们属于同一大类。

(6)主干的绘制,原则上从右上方以顺时针的方式开始画,阅读时也是从右上方开始,但特殊情况则做可弹性调整。

4.“线、字、图”之间

思维导图除了图案和线条外,大多会在线条上加上文字或插图,才能赋予思维导图的意义。手绘思维导图的线条、文字和插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文字与线条颜色相同,所选择颜色要能够代表该类别的感受。

(2)文字写在线条上。

(3)文字的书写方向一律由左到右。

(4)线条的长度与上方所要书写的文字长度差不多。

(5)特别重要的地方,可加上能够与内容产生关联的插图,以凸显重点并强化印象。

(6)每个线条原则上只书写一个关键词,除非是章节名称、专有名词或不可分割的概念。

5.关键词

所谓的关键词,顾名思义,就是在文字叙述时,对阅读者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字。

掌握关键词的基本原则就是:“名词为主,动词次之,加上必要的其他语词。”一张思维导图究竟要丰富或精简到什么程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简单来说,只要不影响文义,那些修饰词、连接词,甚至部分的名词、动词都可舍去。

指陈具体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名词,让整篇文章得以被认知、被定义,是文章组成时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动词则使得静态的名词有了转向、前进、变化的可能。因此,在关键词的掌握上,首先要掌握的是名词,接下来才是动词。

至于其他的词性呢?就如上所述,得视情况而定了。

在“线、字、图之间”这个概念中的第六点,我们曾提到“每一个线条上只能有一个关键词”,之所以必须如此,是因为在取舍关键词及其上下位阶时,将使逻辑思考更缜密清晰,而且仅使用关键词,也会使思维导图更简单明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找出关键词能力的高低,是能否画出好的思维导图的关键。

6.树状结构,网状脉络

“树状结构,网状脉络”的概念,乃是前面所提到主干与支干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所谓的树状结构,就是以中心主题为根源,所有的主、支干由中心主题向外延伸出的结构;至于所谓的网状脉络,则是在不同树状结构中的概念之间有重复性或关联性,那么就要用关联线来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检视树状结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心主题所呈现的主要、次要观点与细节内容;观察网状脉络,则能让我们找出各观点之间的联结。树状结构和网状脉络的组成,可以厘清分类结构与因果关系,并强化思维导图中观点与观点之间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