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上册(1 / 1)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课文中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建造房舍(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您如何能够这样呢?心灵远离(尘俗),(住的)地方自然觉得偏僻了。在东篱之下采摘**,不经意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美丽,飞鸟成群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绘者:罗舒匀

这幅思维导图的中心图采用直译的方式,“饮酒”画了一坛“美酒”。其中包含了本首诗的核心要素:**、南山等。整幅导图把这首诗划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活平静。写自己归田后安静的生活,虽然身居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人和车马是并列关系。

第二部分:内心恬淡。其中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在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通过一问一答,说明了只要思想上远离官场,就能不受尘世烦扰的道理,展现了诗人超尘脱俗、淡泊名利的精神世界。

第三部分:闲适自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情。句中“悠然”一词用得精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是无意中看见,画了“眼睛”表示,它把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对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出来。

第四部分:陶醉悠闲。描写傍晚时分山间的美景。“相与”是“相伴”的意思,所以画了一群飞鸟结伴的画面。

第五部分:生命真谛。这两句直抒胸臆,从自然景色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春望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题目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春天;“望”是看的意思,点明这首诗写的是在春天看到的景象。题目简洁凝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战事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然连续不断,家书一封值万金。满头白发而今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绘者:罗舒匀

这首诗我分为四个来理解记忆:所见、所感、期盼、忧愁。

第一个部分首联写所见,表达诗人忧国之痛。写“望”中所见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抒发沉痛之情。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触景生情。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第二个分颔联写所感,表达诗人伤时之感。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诗人睹物伤情,寄情于物,用拟人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亡国之悲和离别之痛。“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痛苦悲伤之情,被誉为千古名句。

第三个部分颈联写期盼,表达诗人思亲之切。这里“烽火”画的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连”画了条绳子代表连绵,三月画了日历表示暮春三月。“家书”用信封表示,“万金”画了很多金元宝。“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第四个部分尾联写忧愁,表达诗人悲己之情。借描写白发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及思家之情。“搔”是解愁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因国破家亡、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人物形象。“浑欲”中的“浑”,我想象成“鬼魂”,属于形象记忆。

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朝代]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敌军似乌云压城,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不展,部队抵达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君血战到死。

绘者:许家瑜

这幅图的中心图是战争将近,两名守将拿着武器驻守在雁门关,严阵以待。这首诗以古乐府旧题写战争。

第一部分写敌军兵临城下。“黑云压城”用城墙上面是浓密的乌云来表示,渲染危机形势和紧张气氛。城墙上裂缝遍布来表示“城欲摧”。“甲光向日”用战士的铠甲正对着阳光表现了城内守军的雄姿英发。黄色的鱼鳞表示“金鳞开”。这里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出了守城将士的威武雄壮。

第二部写激战场景。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描写得异常壮美,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上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惨烈。用号角和声音的图标,加上黄色的树叶表示“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这里用断臂里流出来的血从红色变成紫色来表示战争的悲壮。

第三个部分写夜袭敌营,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进发,这是一场苦战。“半卷”,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点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用大鼓上纹路、温度计和雪花放在一起表示“霜重鼓寒”,鼓声无法发出表示“声不起”。

第四个部分写报国之志。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黄金台”顾名思义是指放着千两黄金的台子,是燕昭王所筑,用以招揽天下奇才。“玉龙”是指玉龙宝剑。用灵魂出窍表示“死”,写出了将士们以死报国的雄心壮志。诗人以斑斓的色彩,描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显得奇异诡异。

赤壁

[作者]杜牧 [朝代]唐朝

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题目表明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支折断的戟沉在江底积沙中,铁还没有销蚀,我拿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绘者:韩利卿

杜牧这首《赤壁》是初中阶段课内阅读中唯一的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一类。绘者希望学生通过这张“鉴赏型”导图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明了古诗词学习的要点。

这张导图的亮点是:图像激发想象,发散思维。导图分为四个部分来绘制:作者、背景内容、赏析。

这张导图的中心主题更接近真实世界。中心图以红色山脉为背景,红色既可以引起读者注意,也可以使人联想到火烧赤壁的战争场面;两个渐变色的“赤壁”立体突出,嵌于石壁之上也掩埋于河沙之中,突出主题,同时复现了真实景象,暗示了历史的沉浮;字体空心,填充紫色,线条粗直,隐喻作者的性格特点,也隐含杜牧出身官宦之家;“石壁”“黄沙”“碧水”也引发读者联想相关诗句。

这张导图的创意主干传递象征信息。导图中的创意主干“翠竹”“松树”象征杜牧刚正不阿、柔韧坚强的气节和傲骨。

另外,这张导图上插图强调了重点信息。小插图“毛笔”“帆船”“竹枝”“水波”“风筝”“心形锁”“戟”等使人一目了然,有助于记忆;使用定位符号标注“赤鼻矶”,意在告诉读者,诗中所写的赤壁,其实是黄州的赤鼻矶,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抒怀。

野望

[作者]王绩 [朝代]唐朝

野望,眺望原野,交代了写作对象。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傍晚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道归依何方。层层树木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马带着猎物归来。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只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绘者:郑佳烨

我将这首诗分为心情、静景、动景、用典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联主要写心情。点明了地点“东皋”(画个向东的箭头),时间“薄暮”(傍晚的意思,画了太阳落山的画面),事件“望”(用“眼睛”望)。

“徙倚”是徘徊之意,所以画了不停转圈的两只“脚”。“①”和“依”同音。这里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其中“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

第二部分颔联主要写静景。该联主要写静景,从光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野秋景,为下两句设置了背景。以“树树”“山山”开头,所以小图标×2。

第三部分颈联主要写动静。该联主要写动景,在上两句的静谧背景下,特写牧人和猎马,营造出田园牧歌式的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第四部分尾联主要是用典。大纲主干上画了两本“书”,表示用典。两手交握,表示相识;两眼对看,表示相顾,顾是看的意思。“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借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勇士,也体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使,出使。至,到。题目的意思是“奉命出使,到达塞上”,交代了出使的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乘一辆车去慰问边关守军,使者(我)来到辽远的边塞地区。出行的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边塞,像振翅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地。浩瀚无边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很圆很圆。到了边塞萧关只遇到负责侦察敌情的骑兵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绘者:郑佳烨

我把这首诗分为了四个部分:叙事、路途、风景、感受。

第一部分首联主要是叙事,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所以大纲主干上画了张“公文纸”。首联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国”画了一面红旗表示。

第二部分颔联主要描写路途情况,“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征蓬出汉”是秋景,是虚写;“归雁入胡”为春景,是实景。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以蓬草、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一种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所以大纲主干用“苦脸”表示。

第三部分颈联主要描写所见之景,即塞外风光,所以大纲主干用幅“风景画”表示。这联尤为传神: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画面感强,极具概括性。“直”画了一个向上的箭头,“圆”画了个圆圈,这两个字在诗中形象地描绘出了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美景图,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第四部分尾联主要写诗人的感受与心中情绪的转变,所以大纲主干用“两颗心”表示。候骑指的是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都护”画了一个前线统帅。该联是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的频繁。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朝代]唐朝

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内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晴日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鹦鹉洲。黄昏日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绘者:魏一烽

这首诗的题目是《黄鹤楼》,所以中心图手绘了个简化版的黄鹤楼。这幅思维导图整体分成两个部分,分别是神话和所见所感。第一部分的大纲主干由神话想到了图腾,所以画了个卷轴,内容分支则是一幅图代表一句诗。第二部分的大纲主干画了眼睛和红心表示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前两联),从传说入手,以虚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昔人已乘黄鹤远去”,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其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悠悠”用了个悠悠球来表示。

第二部分(后两联),实写楼上的所见所感,很自然地引起诗人浓浓的乡愁。颈联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时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晴川”是晴日里的原野,“鹦鹉洲”将其想象成了“鹦鹉(鸟)在喝粥(洲)”,快速出图强化记忆。

尾联点题,由上联的实景转而引出相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整首诗以“愁(哭脸)”作结,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缥缈意境相吻合,以起伏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朝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游览的季节和地点。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在孤山寺北面贾公亭西面,湖水才同堤岸齐平,白云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个地方早出的黄莺,都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枝;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样的野花竞相开放,渐渐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来的春草刚刚能遮住马蹄。我最爱湖东那地方,总感到走不完看不够!那笼在绿色杨柳荫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象。

绘者:贲威翔

这首诗是白居易中老年时游西湖所作的一首七律,因此中心图画了一位开心的老者。我把这首诗分为四个部分:山水、禽鸟、花草和情感。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诗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第一部分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时所看到的湖光山色,即概括为山水。山水后面又具体分为建筑和自然。建筑方面,作者巧妙地连用了两个地名,显示出了山水的动态美,说明诗人是一边走,一边赏。自然方面,正面写湖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涨,略与岸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第二部分颔联写的是作者仰视看到的莺与燕,即概括为禽鸟,“争”“啄”两个动词意在突出其真实的动态,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燕子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繁忙。

第三部分颈联写俯察花草,自然可概括为花草,而正因为早春,草未能长肥,花未能长满,于是诗人特用“乱花”与“浅草”来突出早春以及春天来得快(①)。此联中的“渐欲”和“才能”,生动贴切地刻画出“乱花”和“浅草”的动态与勃勃生机,又是诗人观察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②),更利于打动读者。

第四部分尾联则是总览全诗情感,“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抒发了自己意犹未尽之情。这幅导图中黑色线条的内容是在理解并画完整幅导图之后思考延伸出的内容。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题目点明这是一首送别诗,并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其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荆门山外渡江,远去楚地漫游。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流到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我还是喜爱故乡的山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绘者:林宇宸

这幅图的中心图是在重峦叠嶂之中,碧水潺潺流过,碧原青野之上,有一位身着浅蓝长袍的男子,正在与船上的另一位男子拱手道别,而山水合一之处,若隐若现的黑色大门,应是那作者日思夜想的荆门山,山中的一面旗帜,旗上题一字“唐”,“唐”字上有李白,表明了这首诗的朝代和作者。全诗蕴雄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中,大体分为四个部分,首联叙事、颔联写实景、颈联写虚景、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将全诗用思乡之情这一无形的线串联,用“送别”一词概括。

第一部分是叙事,也就是首联,紧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游楚国。一支红色的笔,一张写满字的白纸,表示此刻作者对家乡已是无比思念,而这是全诗的开头。一条小舟、一个人,中间隔了一千千米,小舟是“渡”,则为渡远;用一块牌子,下面一扇红色的大门,表示“荆门”;从字面意义上说,楚国即为“楚”,而作者去的地方便是昔日楚国的境内。底下是一个人在游泳,使用了“增减字法”。

第二部分绘实景。用初二物理中的倒立放大的实像表示“实”,倒立的“景”字即为“景”。“山随”倒字为“随山”,而一座山,一个人以及沿着山的轮廓攀爬,意思是“沿着山”,近义为“随山”;“平野尽”用了层次分明的草原表示“平野”,而草原的尽头是一个英文单词“END”,意思是尽;一个红色的通道,一条江随着箭头从通道进入,为“江入”,“大荒”是一个比普通字要大一倍的“荒”字,旁边是一条河,一个箭头随着小河的流向,为“流”。

第三部分绘虚景。大纲主干上的景字用了虚线描绘,就是“虚景”。“月下”,镰刀似的弯月下,有一个向下的箭头。一面有浅棕色外框的镜子两侧长了翅膀,即“飞天镜”;几朵云上衬托着一个大喇叭,大喇叭发出声音,意思是“云声”,而“云声”使用谐音法意为“云生”;左侧是一个中国结,右侧是一片海,海上漂浮着一幢孤单的楼,为“结海楼”。

该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展现江上的美景。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明镜,这是写夜间的风景;一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这是写黄昏时的风景。

第四部分,也就是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送别会说再见,使用英文口语“Bye”表示送别,同时加深记忆。“仍怜”谐音为“人怜”,左侧是一个人,将面部表情放大后是一副可怜的表情;“故乡水”中的“水”字右侧,将偏旁部首转化为一条小河的边缘,便于加深印象;数字“10000”和一个指着这个数字里面的箭头,毫无疑问就是“万里”;如前文所说,送别时会说再见,就将“送”字转化成了“Bye”这个英文单词。

渔家傲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朝

渔家傲,词牌名,此调始于北宋晏殊,因其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便取“渔家傲”三字做调名。这首词是记梦之作。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天空中云涛汹涌,连着流动的晨雾,银河流转,星星点点如千帆前进。迷迷糊糊中,灵魂仿佛飞到天帝那里,我听到天帝缥缈的话语,他殷切地问我想回到哪里。我回答说人生要走的路太漫长,又慨叹时日已晚,苦心学诗,可叹徒有惊骇世人的诗句。只愿乘九万里雄风,如大鹏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仙山上去。

绘者:黄丽霏

这幅导图一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概括为:景、问、答和志。

第一部分:景——海天相接。开头两句写梦中所见景象。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世界。这里大部分内容直接用图像代替,便于回忆背诵,其中天和星河是并列关系。帆原本是船的意思,这里喻指星星,所以在船帆上画了星星。

第二部分:问——天帝询问。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所以分为了地点和内容两个方面,地点是在“帝所”,一个小房子屋顶上有一个“天”字,对应的就是“帝所”,可译为:天帝居住的地方;内容上,“殷勤问我归何处”中的“归”字上面一个“×n”意思就是殷勤问。

第三部分;答——感叹不幸。这两句写词人回告天帝的话,“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字,生动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而“学诗谩有惊人句”更是写出了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出的悲伤的心情,一是感叹自己空有才华,二是感慨国难当头,诗词文章无用武之地。

第四部分:志——渴望幸福。后三句表现了词人要像大鹏鸟一样乘风高飞,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意境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写出了自己对人间的不满,最后结尾流露出词人的无力与不甘心。“蓬舟”画了一条如飞蓬般轻快的船,三山画了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的一个把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整幅导图大多运用的是小插图来表现各个词语的意思,基本按照原文逻辑绘制,有助于全文的记忆。

庭中有奇树

[朝代]东汉

奇树,珍贵的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院中有一株佳美、珍贵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我攀引枝条,折下了树上的花朵,要把它馈赠给思念的人。花的香气充满了我的衣袖,(可是)路途遥远,不能送达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此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绘者:郑佳烨

这首诗是写一个身居闺阁的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含蓄委婉之妙。此幅思维导图就是从女主人公的视角来分类绘制的。总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大纲主干上画了只“眼睛”,因第一句“庭中有奇树”写主人公所见之美景——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其中“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女主人公的美好情感。“√”代表“有”。“华”是花的意思,所以旁边画了花朵。

第二部分:大纲主干,画伸出的“手”,代表此句中女子折花和想馈赠的动作。这部分讲女主人公一个人独自赏春景,触动了思念之情,于是她攀枝折花,欲寄远人,揭示了诗歌的主旨——抒发对远人的思念之情。“攀条”是攀引枝条的意思,所以旁边画了枝条。“折”用“枝条折断”的图像表示。荣在这里也是“花”的意思。

第三部分:大纲主干画了女子闻到满怀馨香(以“鼻子”闻之)。这部分讲了女子执花在手,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第一个分支中“盈怀袖”中“盈”是充满的意思,用“FULL”表示,暗示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写出了她内心的寂寞孤独以及深深的无奈。第二个分支画了一条漫漫长路,一个“X”和一只想给予的手,表达了女主人公因路途遥远而无法送达丈夫手中。

第四部分:大纲主干画了个“哭脸”表示女子心生感慨,更增思念之苦。分支上“别经时”是历时很久的意思,所以用“钟表”表示。这部分内容是讲女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相思怀人的主题。

这首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叶——花——采——送——思”,写一位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字里行间也隐含着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独中流逝的无比惋惜之情。

龟虽寿

[作者]曹操 [朝代]三国

本诗为东汉时期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有终结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变成土灰。年老的骏马虽然卧在马槽旁,但它的雄心壮志仍然能够奔驰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止息。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只要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就可以益寿延年。太值得庆幸了,用这首诗来抒发我的感情。

绘者:冯可天

我把这首诗分为自然规律、胸怀抒写、哲理提示、以诗言志四个部分。中心图提取了“龟虽寿”的两个关键字,分别是“龟”和“寿”。龟用乌龟表示,寿用寿桃表示。画了一只乌龟背着一个寿桃,便于直观地回忆主题。

第一部分:自然规律。诗人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这四句说明了生命有限。“神龟虽寿”,画了一个乌龟和一个寿桃。“犹有竟时”,意思是终归有终结一生之时,我们可以用想象画面的方法,想成一个灵魂飘出体外,于是就画了一个幽灵长一个翅膀飞走了。“腾蛇乘雾”,画了蛇和雾;“终为土灰”,直接画了一堆土。

第二部分:胸怀抒写,说明要奋斗不息。诗人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年老体衰,屈居枥旁,但胸中仍然激**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这四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老骥”就是老马的意思,所以就画了一匹老马长着胡须。“伏枥”就是伏在马槽旁,所以就画了一个马槽,旁边是一颗心在路上奔跑,代表志在千里。“烈士”指的是有气节有壮志的人,“暮年”指的是晚年,所以画了一个老头长着长长的胡子和眉毛。“壮心不已”画了一颗心长着肌肉,代表奋发向上的雄心不会止息。

第三部分:哲理启示。这四句话说明了人生在己。“盈缩”指寿命的长短,长短可以用尺子来测量,画了一把尺子;“不但在天”:寿命的长短不只拘泥于上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只要能调养好身心,保持心情愉悦,就可以益寿延年,所以画了一颗心和大拇指。诗人以切身的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以诗言志。我画了一个诗人。诗人看见美丽的事物就会用诗歌表达思想感情,就是以诗言志。最后一句是抒发诗人的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幸甚至哉”的意思是:多么幸运,多么高兴呀!画了一个大拇指来表达这种情感,幸运的英文是lucky,也可以想到四叶草,就画了四叶草。“歌以咏志”的意思是:用歌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画了一个话筒。思想感情就画了一颗心,在旁边有两个对话框表示思想感情。

梁甫行

[作者]曹植 [朝代]三国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天下各方的气候不同,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艰难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丛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山林险阻之地。柴门多么简陋凄清,狐狸兔子在房屋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绘者:胡桓嘉

我把这首诗分为四个部分:行、观、感、居。这张图的中心图由一只背负着海滩、山脉、海水和人的大象组成。海滩和山脉象征着作者被发配到了偏远的地区,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而梁甫,又名梁父,泰山下的小山,古时死人丛葬的地方。同时也是临近海边偏远之地,多用来流放犯人。所以画了几座临近海滨的小山,山脚下有一片荒芜的沙地,其间流出来的水便是“愁水”(古人常将情感寄托在具体物象上或是将其化虚为实,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情似水,水满则愁溢。

第一个大纲主干由一个指南针和一个箭头组成。指南针上的八个箭头表示八方,整个分支表示“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第二个大纲主干是从海水中延伸出来的,与作者的“剧哉边海民”相呼应。而人们又常常说“苦海”一词,这片海还是曹植在被流放后对悲惨生活无奈的映射。红色的位置符号代表“于”,这个部分连起来就是“寄身于草野”的意思。而他所观到的又使他联系到了第三个大纲主干的内容——“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第四个大纲主干写的是曹植的个人居住环境——“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赠从弟(其二)

[作者]刘桢 [朝代]东汉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弟,堂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多么猛烈,而松枝是多么刚劲!任他满天冰霜严酷非常,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受严寒?(是)松柏有着耐寒的本性。

绘者:胡桓嘉

这张图的中心图由一个盖有印鉴的信封和一张托着积雪的山脉、松树的信纸组成。积雪表示松柏在山上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且这棵松树遒劲的姿态也能够体现出它在恶劣的环境里依旧不屈服的精神。信封的封口上面还粘留着一枚火漆印。火漆印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确保信件内容的安全。

第一部分是由一支有着骨白色的笔杆并且蘸着墨水的毛笔构成的。这一个大纲主干的内容,主要是介绍诗人刘祯是“建安七子”之一。提起“建安七子”,我们最容易想到的莫过于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到的那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了。所以提到“建安七子”,人们总会把他们和骨头联系起来。刘祯生活的年代,说是东汉时期也对,说是汉魏年间也对。毕竟他是在光和二年出生,在建安二十二年去世,在与他合称为“建安七子”的孔融后面画有一个梨。因为《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已经把他和“梨”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了。

第二部分是由一张沾有墨迹的信笺组成,主要分析这首诗的内容。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主要是在用白描勾勒出松树挺拔的姿态和山谷环境的萧瑟,“亭亭”写松之形,用“瑟瑟”拟风之声,蕴含一种逸趣,绘影绘声,简洁生动,这里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猛烈的狂风烘托松柏的刚劲;第三四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则从描写松树外表的角度转换到了描写其坚韧的品质上,“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语气上连连加强,突出了狂风与松树的对抗;第五六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则是把这两个角度结合起来,描写了松的“德行”(指品德和行为)。因为“端正”一词既表示挺拔的姿态,也表示态度坚韧的品行,一举概括了它的“行”和“德”两个方面;最后两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以设问结束,揭示出松柏所具有的耐寒不凋、坚贞不屈的本性。

第三部分是由一面镜子构成的。古人称镜子为“鉴”,所以就画了一面镜子。然后较为简单地在较浅的层面分析了一下这首诗的语言、手法和所要表现的情志。

第四部分是由一颗星星构成的。因为这是画的他人对于刘祯其人及其作品的评价,而一般情况下,都用星星来表示,例如“四星、五星”,所以画了一个星星来表示“评价”。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作者]晏殊 [朝代]北宋

浣溪沙,词牌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填一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上徘徊。

绘者:黄丽霏

整幅导图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生活、时间流逝、诗人的无奈和感叹。

第一部分是生活。在明媚春光里,诗人聆听新曲,品尝美酒,过着精致的生活。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时间流逝。分为物和问两方面,“去年天气旧亭台”,点出眼前的阳春美景与去年无异,而词人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诗人面对眼前的美景,一种由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叹与惆怅也轻轻袭来。想到风物依然而时光飞逝,他不禁悄声暗问“夕阳西下几时回?”

第三部分是诗人的无奈,流露出了诗人对繁华意境的无可奈何,融情于景,伤春的情怀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自然景物中,含有淡淡的忧伤。

第四部分是感叹,诗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亦似沉思。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今昔对比,时空交叠,重在思昔。第一部分的“新”与第二部分的“旧”对比,写出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则是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第三部分的“去”“来”对比,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整幅导图也配有许多的小插图,第二个大纲主干一个时钟后面有一条小河,意思是时光的流逝,内容分支上的“云朵太阳和雨水”,代表天气。整幅导图基本按照原文逻辑绘制,有助于记忆。

采桑子

[作者]欧阳修 [朝代]北宋

采桑子,词牌名。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驾轻舟划短桨看那西湖风光好,碧绿的湖水流转绵延。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来的乐声和歌声像是随着船儿漂**。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船儿前进。只见微波的细浪在船边**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

绘者:黄丽霏

这首词描绘了颍州西湖春日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景色,表现了词人无比惬意的心境以及对西湖的无限喜爱之情。整幅导图分为三个部分:春景、静景和动景。

第一部分是春景,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直接用轻舟和短桨表示,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绿水逶迤”“芳草长堤”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第二部分是静景,以静写动,写出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的景象。

第三部分是动景,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幽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出词人对如同水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

这样美好的情境,动静相随,人禽互窥,如梦如幻,令人陶醉流连。这幅导图也运用了许多的小插图来表现其内容,比如在春景中,画了一个笛子和一个小人牵着一个音符,表现的就是“隐隐笙歌处处随”;在静景中,画了风打了一个叉号,表现的就是“无风”;“琉璃滑”中“滑”直接画了个溜冰鞋,起到提示的作用。在静景和动景部分又分为“因”和“果”两个维度,“果”画了个“苹果”来表示。这幅导图基本按照原文逻辑绘制,有助于记忆。

相见欢

[作者]朱敦儒 [朝代]南宋

相见欢,词牌名。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站在金陵西城上,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阳下向远方流去。

中原遭受战乱,达官显贵流散,何时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绘者:黄丽霏

全词写登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整幅导图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实写、景物、问和所见。

第一部分实写。主要写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旋律。

第二部分为景物。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场面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低吟,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

第三部分是问。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这里用凌乱的线团表示“乱”;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簪缨”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达官显贵。“几时收(问号和时钟)”的发问则是痛的质疑和无望的感叹。

第四部分是所见,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倩”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诗人祈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场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这幅导图也运用了许多的小插图来表现,景物后面有一个将落的太阳,而上面标了万里,意思是“万里夕阳”;它的后面则有一个“地”字和一个锤子,意思是“垂地”。这幅导图基本按照原文逻辑绘制,有助于记忆。

如梦令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朝

如梦令,词牌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常记起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不觉日色已晚,醉意已浓,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后乘船返回,却不料迷路划进了荷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一滩的水鸟。

绘者:黄丽霏

这首词通过回忆年少时出游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欢快愉悦的心情和对往昔快乐的无限留恋。整幅导图总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开头、**和结果。

第一部分,开头就点明了地点为“溪亭”,时间是“日暮”,事件是“沉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常记”明确表示追述,用一个记忆框表达了“常记”的意思。“沉醉”二字流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愉,这里画了一坛美酒表示;“不知归路”也曲折地传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

第二个部分是**,主要讲的是诗人慌乱之际,小船弄人,误闯荷花丛中。“误入”显示了词人忘情的心态,“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沉醉”。

第三部分是结果,大意是待到奋力划出,却惊起一群水鸟振翅纷飞,诗人瞬间的惊愕很快变成喜悦。两个“争渡”,“争渡×2”表示重复了两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水鸟惊飞,又带给词人意外喜悦。“惊”用“红叹号”表示,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这首小词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本幅导图也运用了许多的小插图,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