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朝代]北魏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诗》,题目鲜明地指出本诗的写作对象是木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的叹息声。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她思念的是什么。木兰说她什么都没想,什么也没思念。昨天夜里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也没有哥哥,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木兰到各处集市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早晨辞别了父母,傍晚住在黄河岸边,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溅溅的流淌声。早晨从黄河出发,傍晚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发出的啾啾声。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将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回来朝见可汗,可汗坐在朝堂上,木兰被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木兰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扶持着到外城;阿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整理艳丽的装束;小弟听说姐姐回来,磨起刀来宰杀猪羊。回到家中打开我东屋、西屋的门,坐坐我东屋、西屋的床。脱下我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旧衣裳。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梳理好看的头发,再贴上好看的黄花。出屋子去看望军中的同伴,军中的同伴都大为吃惊:共事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郎。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绘者:许家瑜
这幅图的中心图是一位将士牵马徐行,可能是征战沙场,可能是胜利还朝,也可能是辞官还家途中。从秀气的脸庞和眼睫毛可以看出她女扮男装,凸显了故事的主要特点。
第一部分写木兰替父“从军”,分别写了“叹息”和“缘由”。“唧唧”是叹息声,画嘴巴呼出气流代表叹气。画一个火柴人对着门织布的情景,来表达“当户织”。“不闻机杼声”中“闻”是听到的意思,这里用耳朵表示。“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用“问号”来表示“问”,“所思”则用表示思考的“云朵”表示,画个红色的×,表示“无所思”。用插了优盘的大脑表示“所忆”,画上红色的×,表示“无所忆”。日历表示昨天,星星和月亮代表夜晚,合起来就是“昨夜”。“见”用眼睛表示。一个少数民族的将士,拿着宝剑指挥士兵来表示“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用一本册子乘以12表示,在每一本上都写上父亲“花弧”的名字代表“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画壮年男子突出缘由。“愿”是心愿的意思,用一个红心表示。“鞍马”指马鞍和马具,画了一匹马上面放着黄色的马鞍来表示。用一个士兵驰骋疆场表示“从此替爷征”。
第二部分写出征,分别写了“准备”和“行军”。
准备方面。东市买“骏马”,画一匹马;西市买“鞍鞯”,画马鞍和鞍垫;南市买“辔头”,画马头上的嚼子和缰绳来表示;北市买“长鞭”则用一个马鞭表示。
行军方面。“旦辞爷娘去”,用太阳在山头露脸表示“旦”,村口整装待发的木兰与父母辞别。用太阳落山表示“暮”,军营帐篷表示“宿”。再画一条河流,表示“暮宿黄河边”。红×和耳朵表示听不见,“爷娘唤女声”画了两个火柴人,加上声音的符号来表示。黄河加上声音符号表示“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和之前一样,把两个人换成黄河。“暮至黑山头”用一个人站在山顶表示。“不闻爷娘唤女声”和之前的图像一样,“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则画了胡人装束的人站在一匹马旁边,另外加上声音的图标。
第三部分写十年“征战”,分别从“征途”(用一个人骑马飞奔表示)、宿营(帐篷)和凯旋三个方面写的。一匹战马从写有5000千米的界碑飞驰而过表示“万里赴戎机”,一匹马在写着关山的山顶飞驰表示“关山度若飞”。“金柝”是打更的器物。“铁衣”是将士的铠甲。最后凯旋部分,将士们经过十年征战,有的牺牲了,而木兰等回来了。画了将军和壮士的头像来突出内容。
第四部分写的是“辞官”。“归来见天子”,用一只眼睛看写有天子的人的脑袋表示。“天子坐明堂”用皇帝坐在极大的黄色的座椅上,周围是很多人。用军官的肩章表示“策勋十二转”,用很多金银和钱袋表示“赏赐百千强”。用推辞的手势表示“不用”,“尚书郎”用官帽表示,一个骑马的士兵朝一间房子走去表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五部分写“还乡”。分别写了爷娘、阿姊、小弟、木兰和伙伴几个人物的不同表现。爷娘是“出郭相扶将”,两个人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阿姊是“当户理红妆”,用化妆品和工具表示;小弟是“磨刀霍霍向猪羊”,画的是磨刀杀猪羊;木兰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门上写个英文字母E表示“东阁门”,**写个W表示“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用卸掉铠甲、穿上女儿装表示。“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则用女子的发型和额头图案表示。伙伴“惊忙”,用惊慌的表情包表示。一个红×加上女性图标表示“不知木兰是女郎”。
第六部分是“附文”,从图上可以看出,静止时,雄兔前脚爬搔,雌兔眯眼;跑动时,无法辨别。这一节诗以兔为喻,从静动两种不同情况下兔子的不同表现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机敏,妙趣横生,令人回味。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朝代]唐朝
“登”为攀登之意。幽州,周代古州名,范围包括今河北北部、北京市及辽宁一带。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歌”是古代的一种诗体,即歌行体。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追忆历史)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往未来)往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登楼远眺)想到宇宙邈远、广阔无边(我深感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独自凭吊,(我)悲伤难过,潸然泪下!
绘者:韦诗怡
这幅导图的中心图画的是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前思古人,后念来者,自己却只能独立人间,呈现出怀才不遇,悲伤落泪的画面。
这幅思维导图把整首诗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用“俯仰古今”“登楼眺望”“独自凭吊”来概括。
第一部分: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话中同时出现了“不见”,所以把“不见”提前,用“打×的眼睛”表示。前和后运用了包含箭头的图像字,前后是并列关系。
第二部分: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念”用嘴巴表示,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的精神境界。“天地”则用蓝天和土地表示。
第三部分:独自凭吊,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境。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涕下”,潸然泪下,画了个哭脸。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空间的广阔无边,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和渺小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富有感染力。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望”是远远地看,“岳”指高大的山。杜甫的《望岳》共三首,一首咏东岳泰山,一首咏西岳华山,一首咏南岳衡山。本诗咏东岳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绘者:张瀚文
这幅导图以赏析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了这首诗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是文学常识,是考试中经常会考到的内容。其中不仅囊括作者的介绍,还讲解了这首诗的主角——泰山。
第二部分(1—2句)写远望所见,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其雄伟的山势。这部分用关键词“远望”概括,分支分别从内容、修辞、作用、妙处四方面进行分析。妙处部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的高峻。
第三部分(3—4句)写近看泰山,第3句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用虚笔;第4句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是实写。灰色虚线圈代表虚笔,红色圈代表实写。其中注释部分,“造化”指的是天地、大自然。“割”是分的意思,用得极好,写出了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钟”是聚集的意思。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第四部分(5—6句)写细观泰山。眼睛代表看到,看到山中层云缭绕,飞鸟归巢,因为是张大眼睛去看,所以有一种眼眶破裂的感受。
第五部分(7—8句)写由望岳产生的登岳愿望。这两句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登”为攀登之意。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因此得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峰峰顶有座千寻高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处。
绘者:许家瑜
这幅图的中心图是飞来山上的一座塔。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每一句诗都可以用一幅图表示。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画一座山峰,上面再画一座很高的塔。“千寻塔”本意是很高的塔。第二句是传说之景,“闻说鸡鸣见日升”用太阳在山头露脸表示“日升”,山上画一只鸡在叫就可以把传说之景表达清楚。鸡鸣日升的灿烂图景也是美好前程的象征。第三句转入议论,即景说理,直抒胸臆。“不畏浮云遮望眼”,画了一只透过云层的眼睛来表达。浮云既是实写,又是比喻。“不畏”表现了诗人勇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最后一句“自缘身在最高层”,画了一座高塔,人在塔的最高层。“最高层”表面上是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的最高决策层,表现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游”为游览之意。“山西村”是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会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朴,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这样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门。
绘者:张瑞红
我制作这幅思维导图前设立的目标是:在5分钟内把这首古诗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诗人游山西村的原因、途中、见闻以及感受。同时分别用四个图像表示:老鹰(起因)、红中(途中)、耳朵(见闻)以及爱心(感受)表示。
第一个大纲主干是“起”,即是出游山西村的原因。
第一个内容分支“莫笑农家”转换的图像是:一间房子上有一个笑脸,“莫笑”则在笑脸上画一个×;“腊酒浑”转换的图像是:“腊”想到的是腊肠;“酒”想到的是酒缸。
第二个内容分支“丰年留客”转换的图像是:“丰年”想到鞭炮图像;“客”想到的是人;“足鸡豚”转换的图像是碟子里装满了鸡肉和猪肉。
第二个大纲主干是“途”,即是在游山西村途中看到的风景。
第一个内容分支“山重水复”转换的图像是山和水;“疑无路”转换的图像是问号和一条路,“无路”则在路上画一个×;“柳暗花明”转换的图像是柳树和花,“暗”和“明”想到的图像是乌云和阳光;“又一村”转换的图像是:“又”想到的是柚子,“一”想到的是衣服,“村”则在袖子上显现“木”和“寸”。
第三个大纲主干是“见”,即是在游山西村时看到及听到的一些场景。
第一个内容分支是“箫鼓追随”。这句转换的图像是:一个有笑脸的鼓上放着一个锥形的鼓棒;“春社近”转换的图像是一本日历,因为诗中“春社”表示的就是一个节日,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
第二个内容分支是“衣冠简朴”转换的图像是衣服和帽子,同时衣服上还打了一个补丁;“古风存”转换的图像是照相机把这“古风”保存下来。
第四个大纲主干是“感”,即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不舍之情。
第一个内容分支“从今若许”转换的图像是一条虫子(从)说(若许)yes;“闲乘月”转换的图像是月亮上有翅膀,“闲”谐音“咸”想到盐巴;“拄杖”转换的图像是诗人拄着拐杖;“无时夜叩门”转换的图像是月亮升起来了,一间房子没有时钟,门却被敲响出“咚咚咚”的声音。
就这样5分钟就把这首诗背会了,当然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用这样的方法效果更佳。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朝
“己亥”,指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杂诗”指即兴随感而作的无题诗,可以作为单首诗名,也可以作为组诗名。《己亥杂诗》是诗人于己亥年创作的组诗,一共315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浩**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怀着无尽的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飘落的花瓣不是无情之物,它化作春泥后会更好地培育新花。
绘者:王楚钧
本诗的前面两句抒情,第一句抒离愁别绪的伤怀;第二句转到豪放洒脱的慷慨。最后两句为喻志,以自然界的循环法则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
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诗人是如何将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来表达自己复杂情感的。
第一部分“离愁”和第二部分“豪放”,这两部分分别从“叙”和“抒”两个维度展开,主要抒写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心境。
第一部分,也就是首句“浩**离愁白日斜”寓情于景,白日西斜、日暮迟迟这样一副景象既勾起诗人胸中的别离愁绪(此处用箭头连接出这种关系),又烘托这种心绪浩**难禁。
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又用“天涯”二字映衬“离愁”,而这种离别之情内并不只有愁绪,还有吟鞭东指的豪放,诗人骑马扬鞭离桎梏自己的京城越来越远,终于可以按着心中志向干一番事业。“浩**离愁”与“吟鞭东指”这两幅画面相反相成,诗人离京复杂的情感跃然纸上。
“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落红”作为转折,上承离别之情,下转诗人的壮志,为升华主题做了铺垫,表达落下的花瓣不是无情的无用物。与“化作春泥更护花”一起借自然界的循环法则,表达诗人即使辞官,也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可贵精神,此处插图用心形括住“国家命运”表现作者心系国家;作者还以自己会化为“春泥”,为天下尽最后一点力量,孕育新的春天,来明自己报国之志。至此,诗人从离别的思绪中跳脱出来,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重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两句也因此成了千古绝句,传唱至今。
本幅思维导图里面插图多是用来描摹作者所写的绝美景色,逻辑和框架基本按照原文展开,背诵记忆比较方便。
竹里馆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竹里馆,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该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唯有明月善解人意,来照射我。
绘者:赵丽君
这张思维导图的中心图除了诗人王维,还融合了诗中最重要的三个元素——竹林、古琴和明月,而竹林的叶子挡住一大部分明月,表示这是一片既幽且深的竹林。
我把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地点、事和景。地点是“幽篁里”;三件事:“独坐”“弹琴”“长啸”;景包含“深林”“明月”。其实“幽篁”和“深林”都指的是竹林,“幽篁”既是诗人所在的地点,也是身边的景色,为了便于记忆,特别分开,用连接线表示。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地点。地点是“幽篁”里,主干用了定位的图标表示地点,幽是幽静的意思,画了一个禁止喇叭的图标,篁是竹林的意思,通过图像字来表现,意在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
第二部分:三件事。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独坐、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所以在主干表现上尽可能体现这种外景内情的意境。“独坐”是在幽篁里,两字用图像字表示,并用连接线连起来,便于理解记忆。其中“独”是整首诗的诗眼。“弹琴”的琴也使用图像字,感受诗人的风雅,“长啸”是吹口哨的意思,同样用图像字体现,词义一目了然,熟记于心。
第三部分:景。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强调这是一片既幽且深的竹林。如上所述,为了便于记忆,故幽篁里分在地点分支里。在图中,把“林”形象化,意在林就是竹林。“人不知”和前面的“独”相呼应,用图像来表示,直观明了。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却从平淡中见高韵,清幽绝俗。我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月来尽可能表现其意境。“相照”两字采用拟人手法,“照”字运用图像字,意在突出明月的清亮透彻。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洛城,即洛阳。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不知何人用笛子吹奏出悠扬的声音,乘着春风散落全城。就在今夜的乐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生呢?
绘者:贲威翔
《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白青年时游洛城所作,因此中心图我画了一位挥毫题诗的青年形象。
首句写的是初闻玉笛飞声,概括为“听”。此句中有一“暗”字,即表现悄然、隐约之意,带有一种猜测性,听到悠扬的笛声,探寻它的来处,却不知从何而来,何人所吹。
第二句写的是想象中笛声如春风般飘入洛阳。因是化无形为有形,自然用“见”来概括。而笛声“满城”也是诗人运用想象与夸张手法的体现。说笛声被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写诗人听闻了笛声后的思乡之情,于是用“思(大脑)”概括。“此夜”中的夜画了个月亮表示。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游子而言,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做铺垫。
最后一句中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盼望也期望着早日团聚,便用了“望”字概括。此句中诗人隐晦地用了“何人”一词,即指那些与自己一样远在他乡的游子。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体现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并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整幅思维导图中,黑色线条上的关键词代表的是补充说明性内容。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朝代]唐朝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途中与君邂逅,想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绘者:周娅楠
这是一幅全图版的思维导图。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我将整首诗分为了四部分,分别用“望路”“思念”“相逢”“传语”四个关键词作为大纲主干的内容。
第一部分:望路。“故园”是指长安的家,所以画了一座房子;“东望”用指南针表示,上面表明了E(east);“路”画了一条小路,“漫漫”画了“一个水桶里的水漫出来的样子”来辅助记忆,“路漫漫”给人茫然的感觉,说明离家之远。
第二部分:思念。“双袖”画了“衣袖”,“龙钟”指泪流纵横的样子,为了方便记忆,画了“龙和钟”,“泪不干”画了一个小婴儿一直在哭泣,擦都擦不干。这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第三部分:相逢。“马上”画了一匹马和一个箭头,“相逢”画了针缝东西。“无纸笔”画了×后面表并列关系的“纸和笔”。
第四部分:传语。“凭”原意是“请求、烦劳”的意思,画了“天平”,“传语”原意是“捎口信”,画了“船和对话框”表示。“报平安”画了个小人儿代表平安,一切安好。在理解全文大意和作品主旨的基础上,为了能看一遍就背诵下来,整幅思维导图全部运用了图像记忆的方法。
晚春
[作者]韩愈 [朝代]唐朝
晚春,点明了作者所写的时节。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芳斗艳。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绘者:赵丽君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寥寥几笔,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这张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也是寥寥几笔,尽可能展示诗人体物入微,现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我把本诗分为三个部分:泛写、特写、评析。诗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泛写了各色草木,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特写了杨花、榆荚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泛写。这个部分主干画了发挥最大威力的小人儿,一是体现拟人的修辞手法,二是发出来的威力有三点和泛写的泛相融合,暗含各色草树“斗芳菲”的场景,“草树”“知春”“斗芳菲”,都用了图像字,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实为诗中所罕见,有趣至极。
第二部分:特写。主干画了点赞的小人儿,表现明讽实褒的寓意。杨花、榆荚虽是最平常之物,但诗人却运用拟人手法让它们富有情趣,给它们用图像字也是为了展现情趣。它们有趣的地方是什么呢?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解漫天和作雪飞的意思是在空中飘舞,像是雪在飞舞一般。
第三部分:评析。主干画了用放大镜审视的小人儿,发现了诗文的亮点和主旨。
亮点包含“好词”和修辞,这首诗里的好词很多,最棒的是“斗”字,一个“斗”把晚春繁丽、峥嵘的景象展现的淋漓尽致。修辞方面运用了拟人、比喻和明讽实褒,“知春”“不久归”“斗芳菲”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印象深刻。作雪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杨花、榆荚比作雪在飞。明讽实褒,它们虽无才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主旨部分包含了诗人惜春的情感,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哲理:抓住时机、乘时而进、积极进取。运用图像字的形式表示这部分很重要,希望我们都能牢记这些哲理。
泊秦淮
[作者]杜牧 [朝代]唐朝
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疏通淮水开凿。秦淮河流经过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月色和烟雾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把船停泊在秦淮河岸边靠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在唱《玉树**》。
绘者:刘梅艳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这张导图的中心图展现了诗的真实图景: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近酒家处听到商女在唱亡国之音——《玉树**》。
这张导图分为三个部分:景色、诗人、商女。
第一部分:景色。这个部分中有一个不同凡响的字眼就是“笼”,“笼”字把烟、水、月、沙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这里,烟和月是并列关系。“烟笼寒水”,所以烟和寒水是递进关系。“月笼沙”,同样月和沙是递进关系。
第二部分:诗人。这个部分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诗人“夜泊秦淮”,时间是“夜”,用了一个月亮表示,这个月亮在导图中出现了三次,一个是中心图中的月亮,一个是景色部分中的月亮,它们之间是有时间关联的,所以用相同的图表示。由诗人延展出来的两个分支“夜”和“泊”属于并列关系,全部用图像语言来表达,简单易懂。“酒家”这个关键词的上方用的图像和中心图中酒的图像是一样的,也是在表达诗人就是近了这个酒家,在这酒家里有商女,和下一句有很好的呼应。“夜泊秦淮”点题;“近酒家”为下文描写“商女”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商女。这个部分主要讲了商女“不知”和“犹唱”,所以这两个关键词是并列关系。不知什么呢?不知“亡国恨”。犹唱什么呢?犹唱“**”,在哪里唱呢?“隔江”犹唱。依次递进,描述细节。其中“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这幅导图把所有的关键词都添加了图像语言,背诵记忆时会容易很多。
贾生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朝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为了求贤曾在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里召见被逐之臣,论那贾谊的政治才能,确实是十分脱俗超群。可惜的是谈到三更半夜徒然在座席上向前移动,他问的并不是天下百姓,而是鬼神的事!
绘者:刘梅艳
这张导图分为四个部分:求贤、赞叹、倾谈、寓讽。
第一部分求贤,交代了地点和宣见的对象。其中“宣室”是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所以画了一个宫殿,上面的牌匾写的是“未央宫”。
第二部分赞叹,赞叹的是贾生才调无伦,所以这里面的关键词是依次递进的关系。在“无伦”关键词的上方画了一个大拇指的图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更无伦”。
第三部分倾谈,从时间和状态两方面描写,时间是“夜半”,状态是“前席”,后面分别有修饰语“可怜”和“虚”来进一步修饰时间和状态。“可怜”是“可惜”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关心百姓疾苦的批评之情。
第四部分寓讽,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就是“问”,“问”分为两方面:一个是“不问”,一个是“问”。图中的“叉号”和“对号”也赋予了表情,描写了汉文帝对“苍生”不感兴趣,对“鬼神”兴趣浓厚。为了记住寓讽这个关键词,画了一个鱼骨头露着锋利的鱼刺。
整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部分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部分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中心图就是把这首诗的两个重要人物贾生和汉文帝呈现出来,同时描绘了他们夜半倾谈的场景。整首诗的结构脉络清晰,方便快速记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松源、漆公店,在今江西弋阳与余江之间。晨炊,早餐。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常骗得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绘者:刘梅艳
诗人杨万里在作这首诗时已经是65岁高龄了。杨万里从松源到漆公店需要走72.3公里。所以中心图画了一个老人弓腰驼背疲惫赶路,在漆公店留宿做早餐。导图对远处的群山峻岭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它们高举牌子,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张导图根据诗的表达顺序分了两部分:先果和后因。
第一部分先果,主要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岭”,一个是“行人”。在这里出现了两个叉号,根据诗的意思赋予了不同的表情色彩。高兴的叉号代表“无”,表示人们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一点也不难,所以很开心。愤怒的叉号代表“错”,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骗)后的失落神态,表示白白空欢喜一场,太令人气愤了。“赚”字幽默风趣,点出了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
第二部分后因,主要讲的是进入万山围子后,山的两种状态:“放出”和“拦”,其中的图像语言也和中心图遥相呼应。“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性格和行为。
约客
[作者]赵师秀 [朝代]南宋
约客,两字表明了诗中所写之事。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黄梅时节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传来阵阵蛙鸣。时间已过午夜,已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用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击,震落了灯花。
绘者:刘梅艳
这张导图分为四个部分:时令、夜景、候客和心情,其中心情结合诗的语境,用图像语言表达了心情。
第一部分时令交代了季节和天气。黄梅时节正值5月,所以画了一个标有5月的日历。用“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
第二部分是夜景,动静结合。静的景物:夜深人静的青草池塘;动的声响:处处蛙声一片,用“处处”修饰蛙声,写生机盎然的农村景象。
第三部分是候客,最主要的一个字就是“约”,画了一个递上信封的画面,表示“有约”。“不来”中的叉号加入了情绪色彩,画上了失落的表情。
第四部分是心情,画了一个人托腮无聊敲打桌面的人。这部分最重要的一个字是“闲”。“闲敲棋子”是一处细节描写,既写出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惆怅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这张导图的中心图展现了诗的图景:诗人坐在窗前,摆好了棋盘,点上了油灯,对面的椅子上却空空无人,诗人转头看向窗外,雨一直在下,树上的梅子黄了,静静的夜晚,池塘边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