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中生必学古诗词曲85篇(1 / 1)

七年级 上册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三国

“沧海”即大海。诗题交代了事件“观沧海”,简洁明了。此诗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察到的沧海壮丽景色。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向东行进,我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海水水波**漾,山岛耸立。(山岛上)树木葱茏苍翠,百草丰美茂盛。秋风飒飒吹来,林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汹涌而来。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幸运得很,好极了,写一首诗歌来抒发我的壮志吧。

绘者:许家瑜

这幅导图的中心图画的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的勃勃英姿。他的背后是湛蓝的大海和海中的小岛。这首诗开头两句叙事,诗人向东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接下来写景,先写海水和山岛。“澹澹”写海水**漾,是动态;“竦峙”写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再写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草木繁茂,欣欣向荣的景象。最后写秋风和洪波,“秋风萧瑟”,用风吹起几片黄色的树叶表示,“洪波涌起”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浪,这些都是实写。然后虚写,借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情景。“星汉”指的是银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最后两句是附文,为合乐而加。“幸甚至哉”意思是太幸运了,“幸”取谐音画了一颗心,并画了一个点赞的手表示“很,特别”,“歌以咏志”用一个唱歌的人在唱出自己的志向来表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闻”,听说。“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作者的朋友。“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诗题交代了写作本诗的缘由。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绘者:魏一烽

为了快速记忆,这幅导图运用了全图像表达的方式。诗题中的龙标可以想到一条龙和一支标枪。整首诗分为四部分,分别用四个关键词概括为:时间、听闻、思念和希望。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了暮春环境,烘托出一种伤感的氛围。“子规”原意是杜鹃,为了迅速回忆谐音为“纸龟”,画了“纸和乌龟”。“啼”画了杨花上长了蹄子。次句点题,“龙标”画了带龙图案的飞镖和靶子,“五溪”画了五条溪流,表明了贬谪之地的荒远。第三句中“寄”画了邮箱,“愁心”画了一颗红心叠成的信封,“明月”画了一弯月亮。“夜郎西”画了月亮、狼和W(west)来辅助记忆。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了图像转换的方式来帮助快速背诵此诗,而且记忆非常深刻持久。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朝代]唐朝

“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诗题交代了写诗的地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旧年未尽,已是春天。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北归的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绘者:吴浚铭

这幅导图的中心图是表示诗人泊舟北固山时所见江南冬末的景色和产生的感受,抒发了诗人流落在外,不得归乡的愁思,流露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全诗分为三个大纲主干,第一个大纲主干由中心图中的树延展开来,用关键词“旅途”概括,首联以图“青山、道路、船和碧水”来表示诗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意思是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波上前行。首联点题,表明船到岸上后,作者还要到别处去,暗含路途奔波之意。

第二个大纲主干是以江水来延展,用关键词“景观”概括,景观分为颔联和颈联。颔联写船上所见的景色,以图“潮、岸、风和帆”来表示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江风顺江吹来,一叶船帆风中高悬。“潮平”,两岸才显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以图“海日、残夜、江春、旧年和上下箭头”来表示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来。

第三个大纲主干也就是尾联可以概括为“思乡”,以图“乡书、地标和归雁”来表示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给家人写的书信要寄到哪儿呢?写作者想借大雁为自己传递家书,也就是“归雁传书”,可见思乡情切!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朝代]元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秋思”概括了全曲的内容,透露了游子思乡的愁绪。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念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绘者:韦诗怡

这首小令分为了两部分。前三句描写了深秋傍晚萧索凄凉的景色,“枯藤、老树、昏鸦”构成了第一幅画,“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第二幅画,“古道、西风、瘦马”构成了第三幅画。三句话三幅画,包含了九种景物。最后一句是抒情,抒发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就是乡愁。在这句中“断肠人”指的是漂泊未归的人,为了加深记忆,想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头顶着一根折断的火腿肠。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仿佛和水一样流动。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思念朋友却不得见,我只好乘船东去,直下渝州。

绘者:魏一烽

整首诗全部用图像语言来表达,总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概括为“风景”,第一分支首句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秋天,图像内容是按照原文本意绘制,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山头,其中“秋”用飘落的枫叶表示,以“秋”烘托月色之美,而且月只有“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分支也就是第二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地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舟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美妙。

第二部分概括为“行动”,点明诗人正连夜从清溪出发,乘船向三峡驶去。

第三部分概括为“思念”,流露出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这里运用了图像联想转换的方式,“下渝州”,想到了“鱼粥”,来辅助回忆。

这首诗很有特点,一共涉及了五个地点: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逐渐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没想到,在这暮春时节再次遇见你。

绘者:魏一烽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感时伤世之情。整幅思维导图把全诗分为两部分,分别是:ONCE曾经,NOW现在。

第一部分ONCE曾经。第一个分支是按照诗句原意绘制的,意思是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看到你的演出。第二分支“崔九堂前几度闻”意思是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在这里为了便于深刻记忆,画了鼻子在闻棒棒糖的画面,凸显“几度闻”。这两句诗用意很轻,蕴含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诗人表面上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实则是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

第二部分NOW现在。第一分支画的是江南秀美的风景,第二分支画的是作者杜甫和乐师李龟年在暮春时节重逢的场面。“落花时节”画了花朵飘落,暗喻了国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这两句诗中,“正是”和“又”两个词一转一跌,蕴藏着无限深沉的悲哀和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人世乱离和身世沉沦的有力反衬。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作者]岑参 [朝代]唐朝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大概靠近这战场零星开放了。

绘者:徐蒙伟

这首诗我是从总起、用典、抒情和联想四个部分来记忆的。

首句写诗人勉强地想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强欲”能体现出作者此时是悲伤的,所以画了悲伤的表情。

第二句巧用陶渊明的典故。意思是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表明“行军”的特定环境。“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第三句作者写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更见思乡之切。本句用“遥”这一词渲染离家之远,所以画了一条长长的道路。

第四句作者想着故乡的**此时应该在战乱中开放了,“应开”二字体现出是作者的联想,所以用了会话框加以表示。这句是想象之景,已突破单纯的惜花、思乡之意,而紧扣诗题中“行军”二字,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朝代]唐朝

受降城,唐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绘者:徐蒙伟

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和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色,第三句写声音,士兵们听见了芦管吹起的悲声,最后一句写征人的思乡之情。根据古诗的内容,精简之后,大纲主干上的关键词分别是见、听、思。

“见”这一主干后的两句诗呈现的是回乐烽和受降城的景色。这里将“沙”这一字用了褐色的颜色写出,贴近沙子本身的颜色,利于记忆。将“雪”用图像字呈现,在上面画了雪花。这里的两个比喻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诗人借景物来渲染凄凉的心情而“听”句则从听说角度,给人“芦管”悠悠的联想,自然引出了下一句。

“思”这一部分表现了情感,所以将“征人”和“望”都做了“图像字”的处理来帮助记忆。“征”字里画了武器,“人”字下加上了双脚,“望”字内画了眼睛。

秋词(其一)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朝

秋词,点明要写的季节是秋季。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逢秋天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直冲云霄而上,也引发我的诗兴飞到了蓝天之上。

绘者:张瑞红

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豪情。

根据诗中描写的内容,我分为秋景和诗情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秋景:自古(图像字)逢秋悲(图像字)寂寥(信封上有微信的图标,表示聊),我言(火柴人肚子上写上“L”表示的是诗人“刘禹锡”,还有一个对话框,表示“言”)秋日胜(图像字WIN)春朝(图像字,有个太阳)。

第二部分是诗情:晴空(晴天太阳)一鹤排(“排”在诗中是“冲上”的意思,所以把“排”用箭头表示)云上,便引(用箭头表示升空)诗情到碧霄(蓝天)。诗人借景抒情,用鹤直冲云霄的景象表现了秋日之壮美,这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阐述。一个“排”字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朝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没有定下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绘者:张瑞红

这首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时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他漂泊异乡,期盼归期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我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全谐音的方式转化图像,做到看着导图就可以把诗句快速还原。

第一部分:实写。首句(第一分支)点题,一问一答,跌宕有致。“君”(诗中指的是诗人的妻子,用一个简笔画的女士表示)问(用对话框表示)归(谐音“乌龟”)期(挂历)未有期(挂历有个×)。次句(第二分支)写景,凄凉的秋夜之雨,愁随雨涨,情景交融。

巴山(谐音“芭蕉扇”)夜雨(音译:月亮下雨)涨(向上的箭头)秋(秋树)池(池水)。

第二部分:虚写。三、四句由实而虚,设想日后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欢乐情景,把眼前的凄苦化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何(谐音“荷叶”)当(谐音“铃铛”)共剪西(剪刀×坐标)窗烛(窗户蜡烛),却话(谐音“孔雀嘴巴方向有三点”表示他在说话)巴山(一座绿色山)夜雨时(谐音:月亮下雨时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诗的标题点明了写作时间。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我因病僵直地躺在孤寂的山村,并不为自己哀伤,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关。夜将尽,躺在**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境又进入我的梦境中。

绘者:张瑞红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形象地再现诗人渴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豪情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我根据有些人背古诗时,经常会出现第一个词想不起来的情况,于是在每句诗中挑选最能勾起原文回忆的一个动词来作为大纲主干,这四个动词分别是:卧、思、听、梦。

僵“卧”(第一条主干)孤村(一间房子)不自哀(图像字里面是笑脸图案,表示“不自哀”),前两句描写现实。“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情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卧”凄凉至极。

尚“思”(第二条主干)为国(围巾围着一个“国”)戍(原意是守卫,这里用兵器表示)轮台(原意是边关,这里谐音“轮胎”)。一个“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由现实转入梦境。夜阑卧(月亮出来了,躺在**)“听”(第三个主干)风吹雨(风吹出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入(睡觉图片)“梦”(第四条主干)来。“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思夜想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潼关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朝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绘者:张瑞红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潼关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我根据诗中描写的景物,以云、风、河、山作为四条大纲主干的关键词。

第一部分“云”。这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钟和鼓表示,点明了潼关历史悠久)高云(大纲主干,“高云”突出了潼关高大雄伟)簇(图像字,代表云涛团团簇拥)此城(城墙)。

第二部分“风”。秋(干枯的树被风吹斜)风吹散(第二条大纲主干)马蹄声(马蹄踏出的声音)。

第三部分“河”。河流(第三条大纲主干)大野(平坦广阔的原野)犹嫌束(想象鱿鱼很咸,里面有个“束”字)。这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秋风吹散,显出潼关的寂寥与辽远。

第四部分“山”。山入(第四条大纲主干)潼关(地标表示)不解平(运用了图像字,平字里面,不是用×表示,解用?表示)。这两句巧用拟人的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