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下册(1 / 1)

关雎

[朝代]先秦

“关雎”即“关关雎鸠”,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雎》的标题取自诗歌的第一句,这是《诗经》中诗歌命名的一般性做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雎鸠鸟不停地在水中的绿洲上和鸣歌唱。文静美好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的好配偶。

长长短短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是少年日夜美好的追求。

窈窕少女难以追求,朝思暮想,魂牵梦绕。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成眠。

长长短短的荇菜,左边右边来采摘。对那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长长短短的荇菜,左边右边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绘者:魏一烽

这幅思维导图分为三部分:爱慕、思念、愿望。

第一部分是爱慕,描写主人公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开篇用起兴的手法,以相向和鸣的雎鸠鸟来象征人间爱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纲,统摄全诗。

第二部分是思念,写主人公因求漂亮姑娘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部分是愿望,其实是向往之辞,表达了主人公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由于最后这一部分包含两次“参差荇菜”和“窈窕淑女”,所以将其进行了相应合并。

蒹葭

[朝代]先秦

“蒹葭”就是芦苇,一种水生植物。“蒹葭”的标题取自诗歌的第一句,这是《诗经》中诗歌命名的一般性做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芦苇茂盛一片,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水的另一边。

溯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又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还没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的岸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对岸的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又艰险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陆地上。

绘者:李燕玲

蒹葭的中心图以潺潺流水、茂盛芦苇(蒹葭)、一轮圆月为主要意象,并将文题“蒹葭”用篆体书写在水中,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该诗的主要内容。

纵观全诗,内容分为三个章节,重章叠句,每节以“蒹葭”引出并分别以“苍苍”“萋萋”“采采”起兴。本幅思维导图在创作时将同类内容进行归类,分为五个大纲主干及对应的分支内容。第一部分蒹葭,它对应的叠词“苍苍”“萋萋”“采采”;第二部分白露,它对应的词是“霜”,“未晞”“未已”;第三部分伊人,它对应的词“一方”“湄”“涘”;第四部分溯洄,它对应的词是“长”“跻”“右”;第五部分溯游,它对应的词是“中央”“坻”“沚”。

整幅思维导图以便于记忆为宗旨,将同类关键词归纳为一支,有利于比较辨析。同时大纲主干上的小图用于突出重点内容,以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创造性地表达给读者,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为”,被;“茅屋为秋风所破”,即茅屋被秋风吹破;“歌”,古诗的一种体裁。题目交代了诗的创作缘由和体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八月的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飞过江水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转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但也喝止不住,回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被子(已用)多年,冰冷如铁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床头因屋漏雨没有干的地方,密集的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没有停歇。自从经历战乱以来,很少睡好觉,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来庇护天下贫寒的百姓,让他们都能露出笑脸!在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突然出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屋子破漏而我受冻而死也心甘。

绘者:许家瑜

这幅图的中心图是诗人在亲友帮助下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修建的杜甫草堂,诗人在草堂内的情形。全诗共四节,所以这幅思维导图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和崇高理想。

第一部分写秋风破屋,关键词是“风”,大纲主干就是风的变形。先画了一个日历写上八月,然后画狂风怒吼的情景,表达“八月秋高风怒号”。龙卷风卷起房子上的茅草来表示“卷我屋上三重茅”,旁边画了一条河是表达“茅飞渡江洒江郊”。分开高低两种不同情况。高的挂在树梢即“高者挂罥长林梢”,低的落在水塘里即“下者飘转沉塘坳”。

第二部分写群童抱茅,关键词是“茅”,大纲主干是茅草的变形。分别从群童和“我”两个角度写。一群孩子抱着茅草,跑进竹林画出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的情景。悲伤愁苦的“我”又如何?画一张嘴发不出声音表示“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叹气表达“归来倚仗自叹息”。

第三部分写长夜沾湿,关键词是雨,大纲主干是雨滴的变形。用两朵乌云表示“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则用深灰色表示天黑了。“布衾”是被子,“冷”用温度计和雪花表示,旁边画上铁块表示“布衾多年冷似铁”。一只小脚丫踢破了被子表示“娇儿恶卧踏里裂”。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没有一处不漏雨,画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用一只钟表表示持续的时间长。诗人躺在**,还在回想着战乱的情形,表达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画的是不断滴下的雨滴。“何由彻”是什么时候雨可以停?这里是诗人的想象,想象阳光灿烂的时候。

第四部分表达诗人的崇高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画的是一座座宽敞明亮的彩色房子。任外面狂风暴雨,屋内都是一张张笑脸的图景展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想象中出现了彩色房屋,表达“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一位老人住在破败不堪的草房里,似乎灵魂出窍表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破纸而出!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朝

“翁”,即老人。题目交代了本诗的写作对象,清楚明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熏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价低而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累了,人饿了,大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路上歇息。那飘然而来的两个骑马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公文,说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朝皇宫走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吝惜不得。他们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绘者:魏一烽

这张图的中心图画了个卖炭翁。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介绍、矛盾、处境、遭遇和泡影。

第一部分“介绍”包含了老人的基本形象特征,着重从面、鬓、手的颜色勾勒出卖炭翁的外貌特征,表现了卖炭翁的老迈和常年艰辛劳作的生存状态。

第二部分“心理”讲的是老人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冲突。第一个分支强调了老翁辛苦烧炭的目的——“身上衣裳口中食”。第二、三分支主要是从心理角度刻画卖炭翁的。正值严寒天气,身上衣服本已单薄,可他心里仍希望天气冷一些,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从而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这种矛盾的心理,深刻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

第三个部分“处境”讲的是老人现在面临的自然环境。处境部分分为两个维度:夜(月亮)和晓(清晨),说明老翁起床很早。内容分支上,一尺雪,画了雪花表示,说明雪很大,从侧面烘托了运炭的艰难。

第四部分是“遭遇”。分支后面两个小东西代表了两骑的意思,紧接着一黄一白两件衣服代表“黄衣使者白衫儿”,表明来者身份。后面几个小图像把宫使骄横无理、有恃无恐的强盗行径给表现了出来。

第五个部分是泡影,讲述的是老人的愿望化为泡影。“千余斤”,点明了炭的数量,暗示卖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忍气吞声、无可奈何的心态,也揭示了像卖炭翁一样的下层贫苦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反差。

式微

《诗经·邺风》

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你们的缘故,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何以还在泥浆中?

绘者:李斌

这幅导图是从便于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出发来绘制的。全诗共二章八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两句一换韵,所以全诗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服劳役者的痛苦心情,也反映出他们日益强烈的反抗暴政的决心。这首诗揭示了先秦时代被统治者受君王的统治压迫,有家不能回,日夜奔波劳作的不满心境。中心图用太阳落山、月亮升起代表夜色见黑,而劳作者依然在泥水中劳动的场景来呈现。通读原文后,将文章结构分成了三部分,也就是三个大纲主干:问题、缘由、结果。原文是对称式的写法,所以在导图中用缘由的“故”对应结果中的“露”,用①标注,用缘由的“躬”对应结果中的“泥”,用②标注。同时,两次提问,都对应的是因为统治者的暴政,所以,绘制“凶狠”表情的帝王来做强调。

子衿

《诗经·郑风》

[朝代]先秦

子衿,你的衣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使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能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独自徘徊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个月那样长。

绘者:张秋菊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中“子”在古代指“男子”,由此推断这是一位女子写给一位男子的爱情诗,因此中心图我便画了一位美丽的古代女子。全诗共表达了女子四层情感:对恋人深深的爱恋,由爱恋又生起了阵阵幽怨,在幽怨中焦灼等候恋人的归来,在等候中又泛起浓浓的思念。因此,我将爱恋、幽怨、等候和思念作为四个部分的关键词。

第一部分:爱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的大意:青青的你的衣领,你的佩戴;悠悠的我的爱意,我的情怀!“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第二部分:幽怨。“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这一句中,“纵我”与“子宁”对举,形成两个反问句,渴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丰。

第三部分:等候。“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这一句表明了女子所在的地点与状态,地点:在城楼上;状态:独自徘徊,等候恋人。

第四部分:思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形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出来。整首诗不到50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好像就在眼前。

在不太容易理解或是需要提醒的地方,我加上图像以方便大家记忆和理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朝代]唐朝

标题点明了人物和地点,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长安城由三秦之地辅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您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都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邻一般。(我们)不要在告别的地方,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流泪,沾湿手巾。

绘者:刘春艳

这是一首离别诗,所以在构思中心图时,画了两个人告别的情景。柳树一般表示离别伤感,所以加入柳树的元素,两人即将分离,远隔千山万水,所以加入卷云、山、水、大雁。

本诗四句话,从不同角度展示这个主题,因此我将本诗分成了四个部分:遥远、别情、友谊、叮咛。

第一部分:遥远。通过说明地点,来表现路途的遥远,从城阙出发(三秦是城阙的一个补充说明,是递进的关系),到终点五津,远远望去,风尘烟霭,苍茫无际。我用风吹烟雾和烟中的一只眼睛来表示这个场景。

第二部分:别情。“与君离别意”说的是离别心中怀着无限的情谊,提取“君、离”作为关键词;“同是宦游人”,意思是我们都是宦海中浮沉的人,都是为官之人,所以导图中一顶官帽足以代替这句的意思。

第三部分:友谊。“海内存知己”,用字图结合的形式,用蓝色线条表示“海”,一个向下的箭头表示“内”;“天涯若比邻”,意识是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邻一般。因为长安和四川相隔很远,但又要体现“邻”,我用彼此握手,紧挨在一起的两栋写着“长安”“四川”的房子来表达,用山、水、云朵表示“天涯”,这样一幅画面就能让我回忆这首诗句的同时,又理解了诗中的含义。

第四部分:叮咛。顾名思义,就是朋友间分别时嘱咐的话语。虽然两句话,但是说的是一个意思:不要在告别的地方,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沾湿手巾,悲伤流泪。所以我只用了一个分支。“无为在歧路”,用一个打叉号岔路口表示;“儿女共沾巾”,用一对告别哭泣的男女表示,为体现是恋爱中的男女告别的,我又画了一颗心,心中写着“bye”来加以补充说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朝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八月洞庭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水映天空,与天空浑然一体。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波涛汹涌冲击着岳阳城。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闲坐旁观垂钓的人,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绘者:李燕玲

思维导图以远山、帆船、湖水、楼台构建中心图,表现了辽远阔大的洞庭湖全貌。标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书写在中心图的正上方。该诗为五言律诗,两句成联。

第一部分首联,叙述洞庭湖时间空间,大纲主干图用浮动的气泡来表现抽象的“时空”,分支关键词为“八月”“涵虚”。

第二部分颔联,描写洞庭湖声响气势,大纲主干图为在氤氲烟气笼罩下的岳阳楼,诗句概括为“声势”,对应的分支关键词为“蒸”“撼”。

第三部分颈联,是作者在抒发自己不被重用的无奈之情,大纲主干图表现了诗人有理想却难实现的愁苦状态,内容概括为“理想”,对应的分支关键词为“舟楫”“圣明”。

第四部分尾联,表达诗人现实感慨,大纲主干图用垂钓者形象来表达主要内容并概括为“现实”,分支关键词为“观”“羡”。

本幅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将大纲主干形象化,同时巧妙地与中心图融为一体,使诗句很好地融于情境之中。在逻辑表达上写景与抒怀相互对应,提炼精准。整幅思维导图图文并茂,很好地表现了诗歌的内涵。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朝代]唐朝

破山寺,即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清晨,走进古老的禅寺,朝阳初升,照着高高的山林。小径弯曲通向幽深的深处,禅房隐藏在茂密的花木丛中。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此时皆寂静,只听见回**于山林的钟磬声。

绘者:王春玲

这幅思维导图以想象诗人清晨时分,走在去古寺路上,置身自然美景中的画面来构建中心图,便于我们同诗人一同领略胜境,进入佳境。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书写在中心图的上方。

该诗为一首题壁诗,题壁诗就内容而言,皆是有感而作,所以我们不妨追随诗人的行迹,和他感同身受,仿佛我们在某个天气非常好的清晨,也有了这样一次出行。那么我们的出行之旅就开始了。

首先是点明要前往的时间和要去的地点,即第一句诗的内容。这里提取了一个“入”字放到了大纲主干,双脚踏出门外,也预示着我们的行程开始。所以,大纲主干上用两只脚的图案进行图示。内容分支上分别从时间和地点两方面进行呈现。

接下来,从第二句到第六句内容都是诗人一路上通过眼睛看到的事物有感而发,所以这里提炼了一个关键词为“看”,并画了一只眼睛进行了图示。内容分支,是按照看的视角来进行区分的,分别是仰望、凝望、回望和俯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诗人出门先抬头看看,发出“初日照高林”的感慨;走在路上又会停下来往目的地的方向进行凝视,描绘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景象来;而后听到欢呼雀跃的鸟叫声,又会起身再回头看看这美丽的山光,有了“山光悦鸟性”的抒怀;最后俯望潭边也会被一潭清水吸引,有了“潭影空人心”的感受。当然这是一些想象的场景与画面,而这些角度可以帮助我们同作者一同走进胜境,领略到诗作者眼中的风光,这里分别将诗句中的内容用图像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呈现。

到了最后,行程即将结束,我们犹如诗人一样,踏入了古寺,当我们走进古寺时,能感受到这里不同于我们一路所看到的风光,这里多的是一份庄严与凝重,所有的声音、景象都归于沉寂,仿若一个人进入参禅打坐的状态。

在这里,提炼了一个“听”字放在了大纲主干上,并用“耳朵”加以图示。内容分支分别从听得到和听不到两个方面展开。听得到的是钟磬音,听不到的是万籁声。万籁俱寂就是说哪怕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来表现万籁之静,所以“万籁声”后面的分支上又接了“针”的图像来进行强调,有助于理解与回忆。

整首诗下来,最后这两句诗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最后一句中一个“但”字,可见作者是多么希望,日后自己能够一直保持这样的内心状态——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回到我们的当下,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这种内心状态何尝不是一些人也在渴望的内心状态呢?

好了,到此我们的行程结束,对这首诗的导图绘制过程的说明也结束了。

最后来谈一下用思维导图画古诗的感受,开始用思维导图来画古诗,我们是冲着记住它而去,可当我们在画的过程中,又意外收获一些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会觉得古诗非常值得我们去赏析,它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化宝藏,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送友人

[作者]李白 [朝代]唐朝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分别,你就要像蓬草一样孤身踏上万里行程。游子的行踪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缓缓而下,好似难舍的友情。你向我挥手,从此离开,你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绘者:张莉娟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四十个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根据诗意,导图以一幅青山、白水、落日、班马、依依惜别的人构成的情景图作为中心图,勾勒出惜别场景,蕴含难舍情绪。全图通过三个层次来表达。

第一层次:写景,对应首联,交代告别的地点。青山对白水,“橫”勾勒青山的静态美,“绕”描绘白水的动态美;

第二层次:抒情,对应颔联和颈联,表明作者的情意。一为不忍之情,此去友人即将如孤蓬一般漂泊天涯;二为不舍之情,以后再难相见,甚至连友人的行踪都未知,借“浮云”“落日”比喻友人;

第三层次:升华,对应尾联,离别之时,离群的马儿也在萧萧长鸣,借此衬托依依不舍的离别情绪,感情得到升华。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卜算子,词牌名。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弯弯的月儿悬挂在树枝稀疏的梧桐树上,深夜,人群开始安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它突然起飞,并频频回头,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独自降落在江中荒冷的沙洲上。

绘者:刘英辰

这阕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贬居黄州时的抒怀之作。因此,本幅导图选用了一本黄色的线装宋版书和词中所描绘的月夜之景作为中心图。大纲主干共有三个,分别是地点、环境和人物。本幅思维导图的创作亮点在于大量使用简洁图标表达意思。

第一部分“地点”中,二级分支处绘制了一个只标有“E”和“S”的坐标,用中心图里寺院窗棂的颜色涂点,表达了“定慧院在黄州东南”之意。

第二部分“环境”中,画一弯缺月“挂”在疏落的桐枝之上,代表的是“缺月挂疏桐”整句;用打了叉号的水滴和宋元时期的漏壶装置,形象地表达“漏断”之意。这两句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缺桐疏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第三部分人物分为幽人和孤鸿两部分。“幽人独往来”中的“独”用“1”表示独自。孤鸿部分实则是词人借孤鸿自比,以抒发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所以将孤鸿归入“人物”这一大纲主干之中,并用“虚线人形”图表意,同时也呼应了“幽人”的实线人形图标。“惊、恨、拣、忍”是提炼出的表示并列关系的动词,其中“惊、恨、拣”用荧光黄色标注,表示是出自原文。“忍”是自己根据原文内容提炼总结的。这些关键词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总之,这首词托物写怀,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卜算子,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驿站的外面,残破的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过问黄昏时分,梅花早已凄冷愁苦,偏偏又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

不想去与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心生嫉妒。即使凋零飘落,化为泥土,碎成尘埃,它原来的清香仍然像从前一样。

绘者:刘英辰

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称赞梅花是“花中气节最高坚”,本词正是一首作者以梅自喻、托梅寄志的佳作。本幅思维导图的创作亮点在于中心图和大纲主干的颜色选取均可表意。中心图以词题为主要内容,“咏”字选取寓意脱俗和生机的绿色,呼应全词主旨;“梅”字采用思维导图的图像字画法,选用梅花本色。本幅导图分为了三部分:简介、处境、美德。

第一部分是简介,主要介绍了作者的名字与朝代。

第二部分是词的上阕,集中描写了梅花的艰难处境,因此“处境”这一大纲主干选用了和梅色同色系的红色,梅花虽然处境恶劣,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第三部分是词的下阕,写的是美德,虽然在写梅的哀苦悲戚,但主旨却是赞颂梅花的朴实无华与刚直不阿,所以“美德”大纲主干是从“咏”字出来,颜色选取上也与“咏”字相同。词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趋炎附势,而要坚守节操的决心,即托梅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