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中最糟糕的特性就是对别人的痛苦始终感觉快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幸灾乐祸。正是因为这一特性与残忍紧密相连,而且,这二者的关系确实就像理论与实践一样。总之,幸灾乐祸占据了同情原本所处的位置,而作为幸灾乐祸的对立面,同情却是名副其实的公义与博爱的真正源头。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嫉妒与同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只要嫉妒产生的原因是别人处于与前面所述相反的情形,也就是处在良好的境况。所以,嫉妒与同情的互相对立首先就在诱发嫉妒产生的时机,然后,嫉妒才会作为一种结果展现在感觉本身这样一种形式。
因此,嫉妒虽然并不值得提倡,但却情有可原,而且一般来说也是人之常情。相对来说,幸灾乐祸却是魔鬼具有的特性,它的冷嘲热讽、落井下石简直就是地狱发出的可怕笑声。就像我前面所述,幸灾乐祸恰好现身于同情本应该占据的位置,但嫉妒却只会出现在尚未引发我们同情的时机的情形之下,而且正是在完全相反的情形才会出现。作为和同情相对立的情绪,只要受限于上述程度范围之内,那么嫉妒就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了。
的确,恐怕没有人能够彻底摆脱这种情绪的缠绕。因为在看到别人享有的快乐与占有的财产时,我们常常就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存在不足——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是无法避免的。只不过这种感觉不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比我们更幸福的人的那种憎恨的情绪,但真正意义的嫉妒却刚好正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倘若不是因为别人交到的好运或者得到纯属偶然的机遇,抑或是得到他人眷顾等,而只是因为别人获得的是大自然的赐予,自己就妒意满满,妒火中烧——那是绝对不应该的,因为一切天生的东西都具有其形而上的基础,也就是这样的安排有着更高层次上的公正与合理。
也可以说,这是神灵的一种恩赐。但很不幸,嫉妒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对于他人身上所拥有的优异素质,嫉妒却是最难消除的。因此,在这世上的那些具有非凡头脑智力甚至于天术思想的人,倘若其不能视嫉妒者于无物的话,那他们就一定要先乞求别人原谅自己具有的先天才能才行。换句话说,如果说别人的嫉妒纯粹是起因于财富、地位或者权力,那么嫉妒往往还能与嫉妒者们较量一番,因为在某些情况之下,这些嫉妒者们会有所顾忌,他们毕竟还指望从其嫉妒对象那里获得一些帮助、接济、保护和提携,或是从这些人的享受中分一杯羹;又或者,起码可以获得与这种人建立联系、沾上这些尊贵之人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辉的机会,甚至是分享这种人在某一方面的荣耀。获得诸如此类恩惠的一些希望总还是有的。
相比之下,对于大自然的纯粹馈赠和个人自身的优越素质,比如女人的美貌和男人的智慧,我们在内心不能驾驭自己的嫉妒,因为对于我们,不存在上述那些希望和慰藉。如此,除了对这些受惠者怀有的满心苦涩和没法逝去的恨意之外,再没有其他什么了。所以,现在他们仅存的愿望就是采取行动对这种人实施报复。但那些嫉妒者们的处境又是非常不幸和尴尬的:如果别人得知自己发出攻击的原因只是出于嫉妒,那这一切攻击就马上完全失去了威力。因此,一般而言,这种嫉妒会被小心谨慎地掩藏起来,就像那些见不得光的肉欲的罪过一样。
嫉妒者只能绞尽脑汁,狡猾地先将嫉妒伪装一番,然后在别人毫无所知的情形下,对自己嫉妒的对象下黑手。例如,他们会对别人身上那些吞噬着自己心灵的优异素质毫无所知、视若无睹,而且,脸上始终带有一副毫无邪念、善良纯美的表情;对于别人的优点,他们既没听说,也没感觉,可真是毫无所知。这样的嫉妒行为也就把人装扮成了虚伪的伪装大师。
这些嫉妒者心思细密地将如此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完全忽视——恰恰是这个人的闪光素质在吞噬着自己的内心;他们不仅没有意识到,甚至有时彻底忘记了竟然还有这样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人。但私下里,嫉妒者却使尽一切手段,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地杜绝能让这些优异素质展现与被人了解的所有机会——对于他们而言这可是头等大事,一切都得给它让路。之后,这些嫉妒者就隐在黑暗处,对其嫉妒的对象加以指责、嘲笑、挖苦和中伤,就像蟾蜍在它的洞穴中喷射出的毒液一样。他们会同样竭尽全力地热情讴歌微不足道的人,赞颂本行取得的平庸成绩,甚至于拙劣之作。简言之,他们成了精于谋略的隐身普鲁特斯(希腊神话当中善变外形的海神),目的就是隐藏嫉妒,诋毁对方。但这样做能有什么作用呢?有经验的一眼就能识别这套把戏。一般情形下,嫉妒在其对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畏缩与躲避就已经让他暴露了。因此,引发别人嫉妒的素质越是优异,那么对于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而言,他就越容易陷入孤独状态。所以,美貌的女孩子总是缺少同性朋友。嫉妒还会通过不明原因的憎恨情绪暴露自己——这种憎恨往往抓住的是最微细且只是靠想象出来的借口而突然爆发。
尽管嫉妒的家族分布很广,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人们异口同声的赞美与自谦中一眼发现嫉妒的存在;而把自谦列入美德行列的做法就是为了让平庸者获利而想到的“聪明”法子。因为自谦说明必须要具有容忍拙劣与鄙陋的能力,因此,自谦成为美德也就暴露了拙劣与鄙陋的存在。当然,没有什么会比见到别人私下里被嫉妒暗暗折磨并疲于玩弄手段更让我们的自尊与高傲受用的了。但我们永远不应忘记的是:嫉妒常常与憎恨相伴相随。我们一定要谨防怀有嫉妒之心的人成为自己的朋友。
所以说,能够发觉他人的嫉妒之心,对于我们自身的安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琢磨透彻,准确把握他人的嫉妒心理,从而才能破解他们的骗术,因为嫉妒的人到处可见,并且常常不知不觉、悄无声息地在我们的身旁活动,或者,就像是那些有毒的蟾蜍经常出没在黑暗的洞穴。我们不必对这种人充满宽容和同情,相反,我们的行为准则应该这样:
嫉妒永远难以湮没,
你就尽情报以鄙视。
你的幸福、名望是他的痛苦,
回想得知引发这些的原因就是你的任务。
一旦我们看清了人的劣性,就像前文所做的那样,仍会为这些人的劣性感到由衷的震惊,那我们就应该即刻把目光转向人类生存的苦难;如果对后者感到吃惊,就必须再度审视人的劣性——于是,我们发现了二者互相平衡。所以,我们也就意识到了这里面存在了某种永恒的正义,那是因为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审判庭;我们也会渐渐明白为什么每一个具有生命的东西都必须为其生存赎罪,首先是人活着时,然后是其死亡时,也就是“罪孽”与“惩罚”之间的对应被协调得天衣无缝。
审视这一观点,我们就会因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大众的愚蠢而常常感受到的那种厌恶情绪也就随之云消雾散了。所以,佛教的轮回里所说的“人之苦难”“人之性恶”以及“人之愚蠢”三者相互对应得不差毫厘。但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三者之一,并对此特别重视;这样,我们所看到的这三者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好似压倒了其余二者,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绝对是因为这些东西的无处不在与无孔不入。
这就是永恒的轮回,轮回圈里包含的一切都显示出这一事实;然而人类世界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清晰,因为于此而言,恶劣、无耻的德行以及低下、愚蠢的智力占有优势。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能看见再次唤起我们惊讶表情的现象偶尔分散地呈现在我们周围。这些就是在人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诚实、慈善,以至于高贵,还有伟大的理解能力,甚至天才的思想。这一切从未泯灭殆尽,它们孤独地分散于各个角落但却闪烁出光芒,为身处黑暗的大众照亮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必须把这些看作证明这一真理的依据:在这永恒的轮回当中,一个美好的救赎原则藏而不露,它能冲破这一轮回并为处在其中的全体带来鼓励和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