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品与生活没什么两样:在生活中,那些无可救药的粗鄙之人到处可见——就像夏天那些四处乱飞污染一切的苍蝇;同样,为数众多的坏书、劣书层出不穷——这些文字作品中的“杂草”夺走了“麦苗”的养分直到将其窒息而亡。也就是说,大量的坏书、劣书夺走了读者大众们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而所有这些理应运用到优秀的书籍及其崇高的目标中去。很多人从事写作就是为了获取金钱或谋取权位。我认为,基于这些目的写出来的东西不但毫无价值,而且绝对有害。现在百分之九十的文字作品除了蒙骗读者,想要从其钱包里抠出几枚铜子以外,再没有其他目的了。为了这个共同的目的,作者、出版商和评论家必定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
那些为了面包而拿起笔杆的人、多产的写手们屡屡得手的一个招数十分狡猾和低级,但效果非常显著,真正的文化修养和时代的良好趣味也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也就是说,这些人仿佛玩弄木偶一般牵引着有一定欣赏趣味的有闲大众,有目的地训练他们养成与出版物同步的阅读习惯,让他们都阅读同样的,也就是最新或最近的出版物,以便从中获取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些久负盛名的作者,例如,斯宾德勒、布尔瓦、欧仁·苏等所作的低劣小说和相似性质的文章也都是基于相同的目的。既然那些热爱文学艺术的读者群常常以阅读所谓的最新作品为己任——这些粗制滥造的文字是特别平庸的头脑为了获取钱财而作,也正是因为这个,此类作品数不胜数——而作为代价的是这些读者对于历史上各国曾出现的那些出色和稀有的思想著作就仅知其名而已,那么,在这世上还会有比这更加悲惨吗?!尤其是那些日报和文艺杂志更是居心叵测地抢夺了喜欢审美的读者的时间——这些时间本该放到真正优美的作品中去,以熏陶自己、修身养性,而不应浪费在平庸者天天都在极力吹捧的拙劣作品上面。
因为人们常常倾向于阅读最新的,而非历朝历代中最优秀的作品,因此作家们就被局限在流行和时髦观念的狭小圈子里,而这个时代及其民众也就更加陷入停滞不前的泥潭之中。所以,在挑选读物时,掌握并识别哪些是不该读的艺术就成了尤为重要的事情。这种艺术的掌握就在于别碰那些不管何时都能吸引最多读者注意的作品——大部分人都在捧读它们,不管读者手里拿的是宣扬政治言论、文学主张的小册子还是小说、诗歌等。这些东西能够轰动一时,甚至在其生命的第一年同时也是最后一年竟然可以被印刷很多次。另外,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那些写给傻瓜看的东西总能找出一大群读者;而我们应该一直把非常有限的阅读时间用在阅读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上出现的经典作品——写出这些作品的人可谓超群绝伦,他们在后世所享有的名声就已说明了这一点。这些人写出的作品能够给我们以非常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劣质的书不管怎样少读也总嫌太多,而优秀的作品不管怎样多读也总嫌太少。劣书是毁坏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阅读更多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何其短,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
某位作家写出了评论古代的某位伟大思想家的文章、书籍等作品,读者大众也就跟着捧读这些东西,却不是那个思想家的著作。因为读者大众只喜欢阅读最新印刷的东西,就像一句话所形容的那样:相同羽毛的鸟聚在一起。所以,对于读者大众来说,当今的某一肤浅、平庸的头脑所写出的沉闷及啰唆的废话比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思想更具亲和力与吸引力。我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因为年轻时的我就有幸拜读施莱格尔的这一优美格言——正是从那以后,它就成了我的座右铭:认真阅读了真正的古老作品以后,今人对它们所做的评论并没有多大意义。啊,那些平凡无奇的头脑简直如出一辙!这些人的思想就像从同一个模子出来的!相同的场景让他们产生的只能是相同的想法!除了这些,还有他们那些渺小、卑微的打算和目的。无论这些小人物写了哪些毫无价值的无聊闲话,只要是新的印刷出版,傻傻的读者大众就会不断追捧它们,而那些默默地躺在书架上的伟大思想家的巨作却无人问津。
读者大众的愚蠢和反常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因为他们把各个民族不同时代保存下来的珍贵罕见的各种思想作品束之高阁,反而一门心思捧读每天频繁出现、出自平庸头脑的胡编乱造,完全是因为这些文字新鲜出炉,甚至印刷油墨都没干透。从这些作品的诞生之日起,我们就要持有鄙视和无视它们的态度,要不了多久,这些劣作就会招致其他人相同的对待。它们不过是为人们嘲弄消逝的荒唐年代提供了一些笑料和话题罢了。
不管何时,都存在着两种并行发展却又互不相干的文字作品:一种是实实在在的,另一种只是表面上如此。前者渐渐成为永恒的作品。在这一方面努力的人是为文艺或者科学而生的人;他们不但认真执着、不张扬,而且脚踏实地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在欧洲,即便一个世纪的时间也只产生了十来部这样的作品,但它们却能长久存在。另一种文字作品的追随者却是把文艺或者科学当作谋生的手段;他们跃马扬鞭,紧随其后的是利益相关人之间所发出的鼓噪与喧哗。他们每年都会把无数作品送进市场。但过不了几年,人们就不禁要问:这些作品现在去哪儿了?那些人轰动一时的名声现在又飘向何方了?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文字作品形容为光阴一去不复返,而前一种文字作品则是静止的、永驻的。
倘若在购买书籍的同时又能买到读书所用的时间,那该有多好!不过,人们经常把购买书籍错误地看作已经掌握和吸收了这些书籍的内容。
期望读者记住他们阅读过的所有东西,就相当于期望他的肚子里可以留得住他们吃过的全部食物。食物、书籍分别是读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赖以生存的东西,它们决定了二者当下的存在状态。就像人的身体只吸收与之同类的食物,同样,每个人也只能记得住那些让他感兴趣的事情,也就是记住与他的总体思想或利益目标相符或相关的东西。当然,人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但很少人会有类似于总体思想的东西。因此,如果人们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客观的兴趣,他们读的东西就不会结出果实:因为他们留不住读过的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