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财富结伴时,无知才会显得丢人现眼(1 / 1)

在与财富结伴时,无知才会显得丢人现眼。穷人因贫穷和匮乏而受苦,对于他们来说,劳作取代了求知并占据了他们全部的精神世界。相比而言,有钱但无知无识的人只是生活在感官的快乐之中,跟牲畜没有什么两样,这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不过,这种有钱的无知者竟然还有资格受到这样的指责:在他们的手里,财富和闲暇未曾得到过充分的利用,并没有投入到让这二者发挥极大价值的工作中去。

阅读时,别人的思考取代了我们自身的思考,如此,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思维过程。这种情形就和小学生学写字一样——他们用羽毛笔一笔一画地摹写老师所写的字迹。由此可见,在阅读时,思维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别人帮我们完成的。这也就是在我们从专注于自己的思维转入阅读这个过程时会明显感受到的某种形式放松。但在阅读时,我们的大脑就会成为别人思想的游戏场。当这些东西最终离开以后,留下来的会是什么呢?于是,倘若一个人几乎每一天都在进行大量的阅读,空闲的时候只是稍作不动脑筋的娱乐消遣,长此以往会慢慢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马的人最后很可能会丧失行走的能力一样。很多学究遇到了这样的情形:实际上,他们是把自己读蠢了。这是因为他们一有空闲就即刻进行持续的阅读,这种行为对精神思想的伤害其实更甚于持续的手工劳作,毕竟在从事手工劳作时,我们还有时间处于自己的思想之中。就像弹簧受到持续重压最后弹性消失一样,我们的思想会因为别人思想的持续入侵和压力而丧失其应有的弹性。就像吃下太多的食物会损伤我们的肠胃甚至损害了整个身体,同样,过多的精神食粮也会让我们的头脑堵塞和窒息。因为阅读的东西越多,被阅读的东西在精神思想上所留下的痕迹就会越少——我们此时的头脑就像是一块被写满重叠的、密密麻麻的东西的黑板。所以,我们就没有时间重温和回想,而只有这样做,阅读过的东西才能被我们吸收,就像食物只有在经过消化而并非咽下之时才能为我们提供营养一样。如果我们常常持续不断地阅读,之后对所阅读过的东西又不多加琢磨,那么读过的东西就不会在头脑中扎根,大部分内容很快就会被遗忘。总之,精神营养与身体营养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咽下的食物真正被我们吸收的不到五十分之一,其余部分经过蒸发、呼吸以及其他方式消耗掉了。

另外,用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付诸纸上的思想,就像是在沙滩上走路的人走过后所留下的足迹。没错,我们是看到了他留下的足迹,但要了解他沿途所见之物,就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看才行。

通过阅读有文采的作品并不能让我们拥有这些文采素质——它们包括生动的比喻、丰富的形象和雄辩的说服力;尖刻讽刺或者大胆直率的用语、优美雅致或者简洁明快的表达;一语双关的妙句、让人眼前一亮的醒目对仗句式、言简意赅的行文流程、朴实无华的文章格调等。不过,观摩具有如此素质的文笔能够激发我们本身已经存在的一些潜在素质,并且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内在素质;同时也清楚能够把这些素质发挥到哪种程度。这样,自己就能越发游刃有余地顺应自己的意向,甚至放心大胆地发挥这些才能。通过别人的例子,我们能够鉴别利用这些才能所产生的效果,并学习到正确发挥这些才能所必需的技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这些才能。因此,阅读唯一可以帮助我们写作的地方也就在这里,阅读教会我们的是怎样发挥和运用自身天赋、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天赋。但假如我们自己缺少这些素质,那么不管怎样阅读也都无济于事——除了勉强可以学到一些僵硬、死板的矫揉造作之外,长期按此方式我们就只能成为肤浅的模仿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