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有效地处理学习,应当有三个步骤: 观察、记忆、比较。 而一个人如果心领神会这个过程的意义, 就拥有观察、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 带领孩子,重要的不是耳提面命,而是启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发明电话的聋哑教育家贝尔先生对于学习有一份非常值得参考的研究。他认为如果要有效地处理学习,应当有三个步骤:观察、记忆、比较。而一个人如果心领神会这个过程的意义,就拥有观察、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我曾在一篇专栏提到过去的十二年中自己对于孩子在中西两种教育模式穿梭的经验:
在中文社会,我们的教育一开始便偏重于记忆的训练,参考书市场的蓬勃发展是大人帮孩子处理学习三部曲的第二部的最明显例子,于是学童的工作是记忆他人为他们整理出来的重点。学习的成效当然很快就被看到了,因为检验知识的吸收,最方便省事的方法多半是靠记忆的检查。如果以同龄的孩子来说,我们学童的知识的确比外国的小孩要丰富,但这样的教育也有营养不良的一面,当孩子们的观察力长期偏废后,主动思考的能力与统筹整理资料的习惯就相对弱化了。
如果既能珍惜记忆训练的好处,也不忘记思考的重要,这样两种训练并重的孩子,通常在学习上会有更优异的表现。在中西不同的教育体系里,我都见过这样的孩子,区分点并不在地理,而是被培养者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教育思维的周延性对成长观察提供了足够的反省力。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好奇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能顺利启动天生的能力,教学者就能节省下好多力气。可惜的是,我们在带领孩子的时候,常常失去这份应有的互动观察,宁愿不顾一切地说个不停。
小厨师无论大小,只要开始工作,我们都期待他们养成随手清理台面、地板与把工具归位的习惯。餐厅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与餐具,我们店内的整齐原则是“物归原位”。
如果要一一跟小朋友说,汤匙放这里、打蛋器放那里,光是这些交代的话不知道要费多少唇舌;最重要的是,小朋友在一时之间记忆这么多的交代实在很累,这个认知途径也因此而显得非常刻板。我有一个更简便有效的方法,屡试不爽。
当我从洗碗机拖出一大笼热腾腾的碗盘工具待凉时,我会利用这个时间跟孩子们解释——每个工具都有一个“家”——这个“归位”的概念。我要他们把厨房走一圈,先去认识每种餐具的家大概在哪里。比如说,大工作台下面整整齐齐地摆着好几摞的盘子,黑的、白的、圆的、长方形的都有,炉台的下面有各种各样的不锈钢锅,全都依大小排列。洗碗机的下方是二十几个套在一起的圆盆,而烤箱的上方有两大叠烤盘,吧台区的杯子又是怎么安排的。所有的器物都让孩子自己亲眼去看、去认,这比我们喋喋不休的介绍更为有用。
讲完“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家”这个守则之后,我就顺道一提对整齐的看法。
比如说:所有的盆与锅具如果都由大而小排列,就可以节省不少空间,而且显得整齐许多。刀叉这些餐具之所以要分类隔开,是因为拿的时候更方便、更节省时间,而不用从一堆混杂中去挑拣。一端大一端小的工具,如果同放在一起时能头尾交错,也会节省空间。
讲完这些简单的要领之后,我帮孩子把洗碗篮中的餐具先分类叠好,他们拿了其中一种,便开始认真地去找那餐具的家。
心里大概都记得了我先前的介绍,我看他们个个都找得好认真,没有人多问一句话,或拿着餐具不假思索地问道“这个放哪里”。
这个时候不问是好现象,他们没有依赖我的心情,而且已经在运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来解决手上的问题了。我特别注意孩子的神情,几乎每个孩子都一样,只要一为餐具找到自己的家,带着小小成就感的一抹开心立刻浮现在脸上,然后又热切地转身走向洗碗机,要去为下一份餐具寻找新定位。
记得有一次,一个体型特别小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跟姐姐一起来参加小厨师,姐姐是六年级。这样的年龄差最显而易见的是,小小朋友难免在做事时因为失去信心而害羞逃避,我决定交给他一件能使他专心、而且是他的体能可以完美成就的工作。
◆带孩子永远都是一步一步来,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也需要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他也非常想像其他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一次拿一大叠盘子,但盘子太重他实在拿不动。所以,我把一大盘餐具分类盒交给他,请他把盒中的六种餐具,大小刀叉汤匙都重新排列过。这份任务使他非常开心,而他的全力工作果然使那一整盘分类盒看起来格外有质量。
带孩子永远都是一步一步来,该走时不要跳、该跑时不要停;一方面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另一方面也需要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小厨师们已经了解我的定位意思,下一个步骤我就交出那一整笼餐具。我甚至不用多说任何一句话,孩子们在接手时,已从我们先前讨论的定位规则与看到我如何工作的方式中了解,同类的器物要先堆叠起来再归位才会快,而不是拿到一个放一个。
虽然我们并不多强调那些专业名词,但这的确是非常实用的学习与演练。像这样的工作,父母平日在家都可以请孩子帮忙,甚至大扫除的时候,就把整个橱柜的东西都清出来,请他们规划并重新排列。
我们一向把思考的训练看得太难,以为非得问题困难,思考才能深刻,因此很少从日常小事中掌握给予训练的机会。我现在越来越懂得,为什么我们会用“路”来联结“思”。想法的确是一条途径、一种习惯,引我到不同的境地,成就我们对所有事情的看法与选择。
在小厨师的活动中,一旦开启孩子对于工作的思考,我的带领就立刻尝到事半功倍的好滋味。更重要的是,不爱被别人耳提面命的我,才可以真的做到不对孩子啰唆的反求诸己。
◆带领孩子,重要的不是耳提面命,而是启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