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动手(1 / 1)

? 如果不动手去做,再多的耳提面命也无法使他们体会要领, 不如让他们直接做,我们再适时根据他们遇到的问题给予建议。

? 不经过做的过程、错的处境,更好、更正确的引导不会集结成经验。

成人因为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可以长时间以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但我觉得孩子不一样。我常常看到大人在教孩子做一件工作时,嘴上讲个不停,手就是不肯放开交棒,这情景虽然有趣,但大人却因为自己置身其中而看不清楚。

有一次我去新竹带一场亲子实作,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小女生很想帮我忙,我知道她够大了,所以把手上用完的打蛋器请孩子帮我卷好收起。有个大人就站在我跟孩子中间,她从我手中接过了打蛋器,我以为只是要帮忙递给小女孩,没想到她一边问孩子:“你知道要怎么收吗?”一边已经把线都紧紧缠在打蛋器上了。这一来一回当中,我们好像在教一个孩子,但事实是,她什么也没做到。我开始思考:给机会不是口头说说或心中想想的事,不交出工作就永远不算。我要自己在心里谨记这一幕。

为了督促自己在带领上能给孩子足够的机会,我实行任命“小老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在每一个工作站,我们只直接教一个孩子,他一学会,马上任命他当下一个待学者的小老师。通过一年多来的实验,我觉得这个方式有许多好处。

一、打破年龄的迷思。不一定每件工作都要由大的教小的,而是应该由已经学会的人教不会的人,所以,很可能在某一个工作站,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会担任另一个六年级孩子的小老师。就彼此的认同与工作机会均等的思考来说,这方法非常自然也极有帮助,让我想到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事实上,突破年龄的尊重与合作,对完成工作目标有很大的帮助。否则,大孩子或许会在无意识中抢去小小孩的许多机会,一如我们大人始终难以放手的原因,绝无恶意,但剥夺却是事实。我认为时常抱怨手足争吵的家庭,也应该试试这种更公平的方法。

二、被任命的小老师开始教下一个小朋友时,我从他的教学中可以了解他刚刚学会的事是否完全正确。谁都不能否认,自己要真的懂得了才能教别人,“可以教”是“学会了”的多面检视。我们不用凡事通过考试来测验孩子的懂不懂,给他机会去传授所学,是非常温和实际的检视方式。孩子们也不用在同一份工作中比高低,他们知道,要把自己的东西学好,因为等会儿得当小老师,教给下一个伙伴呢!

三、教学中有动作的示范,也有语言的陈述,是多层次的学习回顾。我一向很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他们的教学方法够清楚吗,用词够精确吗?当我在一旁用心地听他如何教自己的学生时,我也有机会加入讨论,提点这些想法。

◆在每一个工作站,我们只直接教一个孩子,他学会了就当小老师,逐步传习。

◆小老师也忍不住对自己的弟子竖起大拇指。

对小厨师的教学,我要求自己与工作人员尽量缩短口头上的叮咛与教诲,我一心想避免的是让孩子感到啰唆的负担与不耐烦。如果不动手去做,再多的耳提面命也无法使他们体会要领,不如让他们直接做,我们再适时根据他们遇到的问题给予建议。

在一年多来的放手实验中,我彻底懂得了为什么大家那么难以迈开任命授权的第一步。关键在于:我们对于放手和不放手所各自必须付出的代价并未认真去思考。然而,这思考是如此的重要。停在教学却不给予他们做的机会,我们会在无意中耗费掉许多不该付出的资源。

以小厨师为例,当孩子把蒸蛋的汁液都按比例打好、过滤之后,他们得先分倒到汤杯里再送进蒸炉去,给他们自己倒,还是我们来帮他们倒?我主张让他们倒,否则孩子只尝到工作的一小角,既不完整也不过瘾。那万一打翻了怎么办?最糟也就是整理托盘、重补材料。一想清楚,就觉得实在不值得为了“以防万一”而处处剥夺“可能的机会”。

万一真的打翻了,那表示孩子的掌握力度还不够,不能用比较省事的倾倒法,而应该换成小一点的容器,让他们改用接驳式的舀取填装。这些观察对教学者是非常有意义的,不经过做的过程、错的处境,更好、更正确的引导不会集结成经验。

一年五个月过去了,好几百个小厨师曾进出我们的厨房与客席之间,尽量提供孩子操作的机会出现过什么损失或一时的忙乱吗?有,我们总共打破过两个盘子,然而这比我们以餐厅形式营业时少了很多。那次是因为在洗碗途中孩子的手套打滑,盘子太重而从孩子的手中溜出掉下水槽的。这让我知道要注意一个重点,因为市面上实在买不到小小孩的手套,所以,手真的太小的孩子,我们就请他们收取洗碗机出笼的干净碗盘,做餐具归位的工作;万一孩子坚持想尝试洗碗(对孩子来说,水也有一种魅力),那就绝不能戴手套才够安全。

◆教学中有动作的示范,也有语言的陈述,是多层次的学习回顾。

◆小老师在一旁观看自己所教的工作是不是已顺利接棒。

我喜欢听小老师信心十足地教他自己的小徒弟,常常在悉心聆听中觉得甘拜下风。他们学得很快,用的词语有时候比我还专业,方法也更聪明。比如,教定时器的设定时,我说的是“清除”,有位小老师传授下去时,则告诉他的学生是“归零”,我忍不住问他几年级,他对我比比“四”。

在炉台的烟雾迷离中,我想起《论语·子罕》中孔子的感叹:“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我真想对他们说:“好孩子!追上来吧。”我们会做更好的大人,帮助你们培养实力、把棒子交给你们。我们要培养自己更有作为,用努力赢得你们真心的尊敬;我们也会在进取中,真心欣赏你们的好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