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好响应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礼貌, 往来的话语使我们感受到温暖和谐的气氛。
? 从对孩子诚恳说话做起、从愿意专心聆听做起; 让孩子们从小习惯,好好响应是美妙沟通的第一步。
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最严格的教导有两项。一是“素直”,要我们以单纯的心接受赞美或指正;二是“响应”,无论情绪好坏,总要态度良好、语言诚恳地回答他人的言语。
对于第一项,我并没有被学校老师如此要求的印象,但关于第二项“回应”这件事,却明确记忆每个老师都不轻忽这项生活态度的指导。所以,在我的想法中,响应无关乎是否羞怯的问题,而是一种基本礼貌——需要父母与师长通过教育帮助孩子慢慢形成的应有的社会礼仪。
我所带领的几百个小厨师中,第一次见面就能自然回应、有问有答的孩子,比例上占不到一成;对其他孩子,我给他们的评语是“态度良好但问而不答”。起先我有点讶异,但慢慢有了心理准备之后,就比较能适应这种情形。只是,了解并不能让我放下想要提醒或教导的心情,所以,我想跟所有的大人分享:我们是不是该重拾旧教养的坚持,帮助孩子学习“好好问答”这项基本礼仪?
在小厨师的活动中,如果是低年级的小朋友问而不答,我会推想他们可能是一下子被工作场景与紧张心情震吓住了,所以,我会找机会把集体谈话化为单独的问答,让响应的需要与范围都缩小,孩子通常就比较愿意开口。我也发现,有些小小孩很可爱,只要能低声与他们一对一谈话,他们都可以给我很好的响应。他们之前的反应的确是比较害羞的,但经过帮助与适应,就可以应对自如。
让我感觉困扰的其实是高年级的大孩子。大概有五六次这样的经验,当我说话没有得到任何响应时,我跟孩子说明我很需要他们用语言好好响应的两个原因:
一、我们是一个合作的团队,好好的响应代表你已经了解这项同心协力的工作正在进行,所以能给队员一份鼓励。否则在一个彼此不理不睬的工作团队中,士气怎么会高昂?
二、厨房有各种声响,因为工作紧凑,大家得分头各忙各的,无法以表情传递讯息。如果要求支持的话语没有得到明确响应,其他人就一定要放下手中的工作,面对面重新确认一次才能安心,这是非常浪费时间的工作方式。好比说,我正在水槽边洗东西,想到炉台上的汤正在煮,要请一个在炉台边工作的伙伴帮我把火关小一点,如果我没有得到她出声的响应,就得跑到她的面前去确定她是否听到了,或直接去关火。无论哪一种都是无谓的时间浪费。
◆在团队的合作中,回答代表的是你了解这项同心的工作正在进行,所以能给队员一份鼓励。
事实上,不能好好回应的这种浪费,我也时常在亲子相处中看见。如果在公共场合稍加注意,就能看到一个母亲对孩子说话,孩子并没有任何回应,直到母亲把同一句话说到分贝奇高、怒气十足,听起来就像立刻会动手打人了,才听见孩子开口答话或以动作响应。
但也不是只有大人对孩子才如此。我更常看见,父母亲读着自己的报章杂志,孩子跟他们说话时,埋首其间的大人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因为自己是母亲,我并不相信这是没有听到而产生的反应,我认为这是大人选择了不回答。于是在长远的影响之下,有一天,当大家发现多数的孩子都问而不答时,我们就再也分不清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了。
有一次我去演讲,面对观众席的桌面上没有计算机,而屏幕在我身后,所以我必须不断回头才能看到我的投影内容;更糟的是,我也没有鼠标,所以不能自己更换投影片。于是,我站在讲台上向观众席询问:“请问我可以借个无线鼠标吗?”当时有四五位老师站在面对我的远方,但是没有一个人给我具体的回话。我又问了一次,奇怪的是,现场还是一片安静,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我只好再度说明:“如果不能自己更换投影片,我很难往下讲,可不可以请谁回答我一下,我可以借无线鼠标吗?”在持续的沉默中,我只好开玩笑说:“如果没有人给我答案,那我要回家了喔!”
之后,我看到一位老师从走道那儿拿着鼠标向我走来。也许,在我询问的四次当中,几位老师也并非没有行动,但是,大家可想过,一声明确的响应,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我来说,有多重要?
不过,那天对我最大的冲击其实是身教的反思。我至今还没弄清楚,“问而不答”这样的事,怎么可能发生在一个非常有教育主张的学校中?
好好回应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礼貌,往来的话语使我们感受到温暖和谐的气氛。在家庭与职场内,好的响应能提高效率。所以,虽然在一天的活动中,我也许无法立刻改变孩子的响应习惯,但希望通过这份观察,身为大人的我们能彼此提醒,如果看到孩子有类似的问题,一定要给予协助,仔细说明响应的重要以及如何响应的方法。
从对孩子诚恳说话做起、从愿意专心聆听做起;让孩子们从小习惯,好好响应是美妙沟通的第一步。
◆小小孩很可爱,只要能低声与他们一对一谈话,经过帮助与适应,他们就可以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