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管理:来,我们来……(1 / 1)

? “来!我们来……”代表的是我与你在一起, 也可以是“你来做什么,我来做什么”的分工示范;

? 这当中有各自努力、彼此鼓励的意味, 也有对时间管理的认识,以及已经采取行动并掌握进度的感受。

“来!我们来把工作台清一清!”

“来!帮Bubu阿姨把这盘东西移到另一个小方盘去。”

“麻烦你去跟小米粉阿姨说,小朋友切好的马铃薯让你拿进厨房,我们得把沙拉先做起来。”

在小厨师的活动中,我习惯以“来!我们来……”这样的邀约来引导或整合工作的进行。

我相信多数的孩子平日无论在校或在家,最常听到的总是被分派工作的指令,他们是处于被支配或被监督的位置。记得一场演讲后的提问讨论中,有位父亲就曾举手问我:“我有亲子之间的时间管理问题。虽然我们夫妻每天都帮孩子把时间分配好了,孩子也都知道几点该做什么,但总是无法稳定执行。我的心情常因此高低起伏。有时候觉得应该耐心一点,但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还是会发一顿脾气。生活好像永远在这样的模式中循环。”

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父母以生活实例来陈述管教上的情绪困扰,不过,我总是提醒大家,眼睛不能只盯着纷乱,看到一项解决一项。我们是成人,都拥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处事经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不只要自省,也要整理并类型化各种现象。如果把不好好吃饭、不好好说话、不好好做功课等一个个罗列出来,当成许多问题来处理,再简单的生活也会因为思路纷杂而更加混乱。

我很谢谢这位父亲的提问,他肯把自己的忧虑说出来,使其他的父母有机会通过他人的经验,来整理或审视自己生活范畴内的类似问题。

孩子能管理自己的时间是每个父母最恳切的希望,如果时间管理得当,就代表着孩子们生活的平稳与规律。但是,时间管理是需要一生稳扎稳打学习的功课,我觉得父母不应该把自己提升到“支配者”与“监督者”的地位,而应该不断地为孩子做好示范,并与他们一起学习真正有效的时间管理。

我看过很多母亲在孩子放学后放下自己该做的事,只是一心一意监督孩子做功课。因为怕他们捣蛋或不专心,大人担任的工作类似于警察,专门在一旁纠正没有按时做事的孩子,或在孩子一写错答案时,就主动帮他们涂抹错误、指示改正,这就是我所谓的“监督者”。而那份用来参照的时间表,基本上也是由孩子们身旁的监督者所制订,所以成人才是真正的“时间支配者”。

我曾经仔细观察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确不需要思考时间管理的问题,因为各种活动已经将生活都分配好了,他们赶完这场赶下一场,并没有真正的自主权。这一场与下一场活动之间空下来的零散时间通常就被白白浪费掉。我并不觉得,这样的时间运用方式能引发一个人对于时间的了解与掌握。

从我有记忆以来,妈妈就常常告诉我,她今天要做哪些事,她几点到几点要去哪里,准备完成哪些工作;我因此很早就意识到,成人的生活与时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我不是因为被要求而认识时间的存在,而是从看到、听到的信息中了解利用时间的重要性。母亲与我共同做家务时,也总是告诉我,她“打算”在几点完成我们要做的哪些工作,“接下来”我们又要一起做什么;那“打算”就是真实的计划,那“接下来”就是正确的时间感。

母亲从不为我制订时间表,但常分享自己的计划,因此我当母亲这些年,也从不为孩子管理她们的时间。我学习我的父母,不间断地示范自己努力做好时间管理的言传身教。每当我分享完自己一天的工作计划,我会问孩子,她们自己一天的计划又是什么?仔细聆听之后,我或许会给一些建议或鼓励,也或许彼此约定努力完成后有个小小的欢聚,然后,我们就分头工作了,谁也不必监督谁。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时间要由自己好好管理,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财产。

◆我从几百位小厨师的身上印证了“来,我们来……”是最不容易引起反感的柔性督促,也让工作的进度随着同心与协力而有理想的进展。

您也许要问,小小孩适合这样做吗?我可以与您分享,这方式是非常适合也十分有效的。我的孩子从两三岁开始,到如今二十三岁,一直都是我在时间管理学习上最好的伙伴。

在小厨师活动中,我又从几百个小朋友身上印证了,“来,我们一起来做……”是最不容易引起反感的柔性督促,也让工作的进度随着同心与协力而有理想的进展。不只是被点名邀约的孩子,每次只要听我这样说,立刻会有其他孩子问:“那我做什么呢?”我当然不能忽略他们想要积极参与的心情,以及因邀约而引发的工作契机,立刻找出分工的项目让大家各自定位。

“来!我们来……”代表的是我与你在一起,也可以是“你来做什么,我来做什么”的分工示范;这当中有各自努力、彼此鼓励的意味,也有对时间管理的认识以及已经采取行动并掌握进度的感受。

“来,我们来……”是一种同舟共济的感觉,是成人以行动对孩子诉说从家到社会都需要的合作。

如果您曾亲眼见过小厨师的工作能力,就不会否认,与其要督促孩子做这个、做那个,不如邀请他们一起来工作。你可以考虑把“来,我们来……”当成是你与孩子成为一生美好工作伙伴的揭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