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清净与繁华,皆为人生行旅(1 / 1)

江南,五月,夹竹桃安安静静地开着。我坐在房间里整理照片,牡丹花开,妈妈灿烂的笑容把我拉回到那个人间四月天。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行走,不断寻找。从故乡到江南,乡情成为珍藏的美好;远方,又成为追逐的故乡。

四月,我抛下所有工作,完完全全地与自然对话,每日里,除了写书、阅读和弹琴,就是走出去,看风景、看花开。电话里,妈妈问是否回家,春天的乡间很美,绿树成荫,花开成海。只为这样的美景,我收拾心情,回到故乡。

距离产生美好,其实,更多时候是不懂得怜取眼前风景。我执意栖居江南,看山、看水、看烟雨蒙蒙,却把故乡的风景搁浅,在乡愁爬上心头的时候,才忆起身后的那片土地。

洛阳,是我故乡的一座城。曾经,我与它有过蜻蜓点水的缘,如今,我带着妈妈一起,遇见洛城牡丹花事、禅佛往事。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是洛阳的名片,我对洛阳的初印象亦是这句诗。刘禹锡用寥寥几字,就把牡丹的倾国倾城刻画出来,它的风姿韵味、它的富贵繁盛、它的盛世美颜,无不成为每个游洛阳人的念想。

我的妈妈爱花,更爱硕大、美丽的花朵。我给她买蔷薇种,她嫌那花太娇小。她自己种了牡丹和芍药,十分欢喜,花开时,就乐呵呵地给我打电话,宝贝似的说着她的花开。

我的妈妈爱花,更爱红艳艳的花朵。她的少女时代,眼睛里看到的、生活里感受到的,只是外婆家方圆几里的小村,没有花红柳绿;她穿的衣,藏蓝色的确良布,没有花色,很素;她的长发,编成麻花辫,黑皮筋绑着,戴朵花都是珍贵。所以,她那样热爱色彩,那样热爱锦绣,那样热爱团团烟火。

带她去看花,她快乐得像个孩子,脸上的笑容,比牡丹花还灿烂。

小时候,我是她庇佑的小女儿,长大后,她是我用尽一生守护的小天使。一路上,她挽着我的手臂,神州牡丹园人多,她小心翼翼,生怕走丢。那样子,让我想起幼年时,妈妈带我看戏的情景。戏场人多,我紧紧攥着她的手,一刻不敢走远。成长与老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懊恼过时间太快,却也欣喜,我可以成为妈妈的小小港湾。

园子里的牡丹开得真好,妈妈拿着手机,各种角度地拍照。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她的心性却如少女。又黑又长的发,在耳后绾起,散落在双肩,黝黑的皮肤上,是岁月留下的纹理,可那又怎样,看见花,她依然兴奋。

真喜欢妈妈的生活状态,一生平淡亦平安。少女时代,她是家里的二姐,外公走得早,大姨出嫁,她便早早离开学校,帮助外婆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生活的艰辛,磨炼了妈妈坚毅的性情,并陪伴她一生。她仿佛是一株凌雪傲霜的梅,冰天雪地里,散发着清雅幽静的暗香。

二十几岁嫁给爸爸,依然一贫如洗,但她用勤劳和智慧,撑起与爸爸的家。

认真过好每一天,不与邻里争,不与他人攀,用双手创造财富,用真诚善待生活。如今,妈妈在故乡守着一方小院儿,种花种菜种春风,归园田居。她的两个女儿,宠她、爱她,一家人虽不大富大贵,但平安喜乐。这是妈妈的福报,亦是我们一家的福报。

牡丹园内除了国内外一千多种牡丹,还有芍药。牡丹与芍药并称为“花中二绝”,常栽种在一起,故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的说法,花王、花相次第开放,堪称绝美。

入园直走,国龙阁立于眼前,阁内雕塑着欧阳修的像,两边是盛开的牡丹。欧阳修曾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刻画着洛城牡丹盛景。

园内有导游讲解,国色天香的牡丹,尽展风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大唐诗人的笔墨一挥,就是传世诗篇,好一句“一日看尽长安花”呀,历史成过眼云烟,这里虽不是大唐长安,但花开却年年依旧,得意的是春风,亦是看花人。

妈妈对牡丹的爱,还源于花开得富丽堂皇。她不懂诗情画意,只有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任风风雨雨,绚丽依然。她知道,活着不易,但要有希望,牡丹花以富贵示人,我们终其一生追寻的,不过是盛世、平安、吉祥、富贵。

“这是闺女带她妈出来旅游呀。”我和妈妈正走着,身后传来这样的一句话。

妈妈冲我笑笑,我也朝妈妈笑:“来年春天,带你去苏州看花。”

“好的。”妈妈快乐地回答。我从她的眉眼间看到愉悦。

二十多年前,她带我来到人间,用爱陪我看世界,以后,我会带她看世界,看她最爱的江南梅,看她深爱的每一朵花。

寻一清净地,以禅心,遇见一朵莲的盛开

踏足白马寺,足音轻轻,步履淡然。

带着一颗禅心走在寺院内,香火萦绕,绿树荫荫,就连说话都变得很轻很轻。

人生行路漫漫,我们总要找到一种让内心安宁的方式。有人以慈悲的佛为信仰,有人以宽厚的上帝为指引。其实,无论哪般,都是心之所向,只要向善、向美,佛自在心,上帝亦会佑护我们的生活。

生活繁忙,要随时有颗出离心。她没有信仰任何宗教,但她喜欢去林间寺院,看到虔诚的信徒,会被深深地触动,会有刹那的归属感。她贪恋红尘的热闹与烟火,但她亦会让自己在热闹中保持随时的安静,这场安静里,没有执念与纠结,只有干干净净的心灵。

白马寺香火很旺,来来往往的香客,俯身在佛像前,双手合十,默默祈祷。那些祈祷的人,有年轻力壮的男人,有穿棉麻布衣的姑娘,还有满头银发的老者。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但他们内心的善和爱是相同的。这大概,是因缘吧!

她挽着母亲的胳膊,把对尘世最朴素的祈愿默念。母亲年纪大了,尽管银白色还未肆无忌惮地霸占着母亲的头发,可她依然可以从生活小事中,感受到母亲渐渐老去的痕迹。

母亲执拗,像个孩子。她说带母亲出来旅行,其实母亲是不同意的,怕麻烦她。后来她也孩子气,说:“你不去我就不回家了。”母亲这才说好。

这世上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未长大的孩子,如每个父母健在的人,在父母面前都会有孩子气的表现;一种是年岁渐长的老人,他们经过成年人的迷惘和英勇,慢慢地开始回归,回归到孩童的状态。像一颗种子的成长规律,从破土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最后,再枯萎成一墩木桩,在风中无言。

母亲的孩子气,是第二种。第一种在外婆离世的那天,就已经消失。后来,她把自己活成沙漠里的一株植物,因为,再没有一个可以呵护她如孩子的人。丈夫,只是与她携手走过人生,不会像外婆那样万事都把她捧在掌心。女儿,女儿还小呀,是个需要她去呵护的孩子。

直到后来,那株沙漠里的植物,渐渐老去。她的女儿,已经长成另一株沙漠里的植物。哪怕女儿依然会孩子气,但却懂得在她的面前学会英勇无畏,一如当年的她。

她们走向一座座庙堂。这是泰式寺庙的建筑风格,这是印度寺庙的建筑风格,这又是缅甸寺庙的建筑风格。她指着指示牌上的字,一一说给母亲听。然后,她举起相机,为母亲留下这趟旅行的纪念。

在寺院里行走,与别处不同。似乎有那样一种气场,让漂泊不定的心,就这样如水止静。

路过“止语茶舍”,“止语”二字,真是用得妙。生活在当下的时代里,我们最难学会的就是止语。渴望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被万众瞩目,于是,我们开始大声地宣扬自己。然而,能学会止语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他们懂得守口如瓶的真谛,更懂得缄默不言的禅机。

止语,是每个人都该学会的。

走了好久,夕阳落在金碧辉煌的泰式建筑上,无声地来,无声地去,如这束夕阳。踏出寺院,便是热闹的烟火日子,卖手工艺品的、卖南阳玉雕的,琳琅满目,眼花缭乱。

清净与繁华,皆为人生行旅。

这就是,生之喜乐吧。让我们为之迷恋又在迷恋之外,走近又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