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夜晚微凉,迷迷糊糊睡了一觉后,车窗外透着清晨独有的干净。
昨夜似乎下过雨,玻璃窗上还留着雨珠的痕迹。她这样想着,望向窗外,那绵延的群山,在雨水残存的湿气中显出有些忧郁的苍绿色。不知道是昨夜的雨给了山灵气,还是这山让雨多了几分诗意。总之,火车飞快地向前行驶,她看见一座座山峰,听见一声声呼唤。这一程,是内心的独白。
十九岁时,她读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要去远方,一定会避开大城市,去那些古老的村庄和小镇。”这句话出自一位素心如简的姑娘。如今,那姑娘已是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在南方的某个小镇,教书、耕耘,与家人相爱相守。
她心动了。这么多年过去,她也确实走过了许多村落,与城市擦肩而过。尽管如今的她依旧在城市生活,但她知道,她在为自己筑一座桃源村庄。在那里,她可以伴着晨光醒来,枕着月光入梦。
01
火车停靠在婺源站。这是一座建在山中的小县城,出站,抬眼望去仍旧是山。但这不是她的停留地,她的远方,是那个挂在山崖上的古村落,是那个叫作篁岭的村庄。
已接近晌午,她从高铁站乘坐出租车到婺源北汽车站,再乘坐乡村公交车到达篁岭。
山间的风有些肆无忌惮,呼啸着从耳畔掠过。公交车司机把车开得飞快,她来不及欣赏沿途的景色,只看见偶尔经过的白墙、灰瓦、民居像电影镜头般闪现。不过,这样的飞驰,真有乡野的气息。这是她童年时非常熟悉的。
山脚下,她远远地望见那灰色的瓦、白色的墙。高高的马头墙,在一片绿山中掩映着,犹如水墨画般,美得不似在人间。
乘坐缆车上山,她才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村庄。这座村庄,被称作挂在山崖上的古村。古村只有一家民宿,名叫“晒秋美宿”。正值秋季,这里的晒秋文化,正是她此行最期待的风景。
入住晒秋美宿前,她就已经被这片青山震撼,几近落泪。乘缆车上山的途中,她的脚下是成片盛开的黄色小花梯田。那漫山遍野的自然气息,与她深爱的故乡,似乎有了交叠。
三角梅!
她又惊又喜,山崖上,竟然开着大片的三角梅,那三角梅正毫不羞怯地挣脱满山的苍绿,招摇着它热情的花朵。那陡峭的山崖,仿佛已成了它的陪衬。
长在山野的花也更富有野性,开得不管不顾。反正这山是它的,这阳光雨露是它的,哪怕忙碌的山民没有闲情雅致欣赏,它也不管。它是开给自己看、开给这光阴看的。
她觉得自己身上也有野性。她的童年在村庄度过,母亲采取放养式教育,她就像这悬崖上的野花,无人欣赏却也自得其乐。自由、向上,无论风雨还是晴日,对她来说都是风景。
她入住的房间,窗外就是层层叠叠的油菜花梯田。现在并不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所以,那万亩花海并不像全盛时那样壮观。如此也好,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她看到了油菜花刚刚萌芽的样子,她还看到了萦绕在山间的云雾,每天清晨睁开眼,窗外的景色都如梦似幻。
房间的陈设很简单,莲蓬干花和几张摄影作品设计成的照片墙,就是房间内所有的装饰。两只玩具小狗乖巧地趴在床沿,似乎是在等待她的到来,让人感觉十分温馨。木窗上雕着漂亮的花纹,有种古朴的气质。
这样的简单温暖,正符合她此时的心境。
02
赶了一上午的路,肚子早已发起抗议。稍作休息,她往天街走去。这是一条很深的古巷,是山村里的主要街道,但路上的商铺并不多,分散在天街两侧。
记忆总是消失得太快,再去想,她已记不起那家店的名字,只记得,她在那家小铺的一碗饺子里,吃出了故乡的味道。她坐在靠窗的位置,品尝着异乡的熟悉味道,看着陌生却让自己心生归属感的梯田风景。
面对自然,她总会生出爱怜之情。出了天街,往山的方向走去,山崖边开着粉红色的木槿,仿佛让秋季也多了些喜悦,少了些清冷。
木槿花的下方就是深崖,远处,则是绵延的群山。阴天,山尖有雨雾流动,那是一种潮湿又干净的感觉,很原始,一切的修辞在此时都失去了意义。这样的风景不仅是一种美,更是千山万水过后内心的归属感。
走在山路上,她如一只羽翼丰满的蝶,脚下生风,眉目平静,仿佛拾回了孩童时期的快乐。自然是生命最好的养分。在此刻,她要捧出最洁净的深情,不负彼此。
沿途遇到些无名小花,淡紫色、水粉色、艳红色、明黄色,散落在绿林山间,比精巧的诗画更加浪漫。
在山坳中,种植着大片紫薇树,虽然它的花期已接近尾声,但依然可以看到它在秋风中倔强不屈的风采,把大山点缀得诗情画意。恍惚之间,你竟然会以为,群山是因为这片花海而存在的。
即使漫无目的也总会邂逅惊喜,这便是旅行的奇妙所在。
垒心桥是一座赏花桥,桥的中间有一段玻璃栈道。她站在玻璃栈道上,向下望是葱葱郁郁的山林,远处则是一座又一座高山。待到油菜花开的季节,站在桥上,低头便可一览油菜花海,远山绵延起伏,梯田错落有致。若是天气适宜,还有层层云彩与金黄色的花海相映成趣。若是小雨绵绵,则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气和云雾缭绕的梦幻。
只是,此刻的她无缘与那水墨画般的风景相遇。尽管如此,她仍然被眼前的景色深深震撼。梯田环绕着青山,细雨、烟雾,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野花,点缀着绵延的山峦。油菜花已冒出小小的嫩绿色芽尖,在**的土地上显得格外可爱。几座白墙黛瓦的徽派老屋掩映在油菜花丛中,像是田园诗里描绘的画面。
她不由得想赋诗一首:
你从远方而来 寻一座田园之梦 山已苏醒 梦已发芽 草木等过春夏 盼来秋天的这场相遇 不 这不是邂逅 这是久别重逢
因为《欢乐颂》的热播,垒心桥成了“网红”打卡地。因为关雎尔和谢童的爱情故事,垒心桥在她心里也是一座爱情桥。
关雎尔遇见谢童,摘下眼镜放下乖,鼓起勇气,决定拒绝等待勇敢去爱。
她看过几集《欢乐颂》,剧中的五个女孩,各有各的美。关雎尔是五个女孩中的乖乖女,家境小康,矜持内向,有着古典温柔的气质。可是她却偏偏遇到了谢童,那个摇滚青年,外表不羁,在酒吧以唱歌为生。
两人因为在音乐上有共鸣而产生好感,但是其中,大概还有人对陌生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吧。就像一个一生被安排妥帖的人,内心总有个小宇宙渴望着轰轰烈烈。而生活得轰轰烈烈的人则想遇见安宁平静,那是突然闯入黑夜的白月光,洁净、温柔,让人迷恋。
关雎尔就是白月光,谢童就是小宇宙。他们牵手,他们相爱,他们在垒心桥上开怀大笑。这时的关雎尔不是戴着眼镜的乖乖女,谢童也不是**不羁的摇滚青年,他们只是陷入爱情的普通男女,只要对方在身边,便一切都好。
垒心桥因为关雎尔和谢童的爱情,在她的心中又有了更加美好的意义。她似乎在关雎尔的爱情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只是,山风那么大,站在垒心桥上大声说出的爱,大概会被风吹散吧?
但是,她还记得有句话说:“爱过,无悔,何必在意结果呢?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经历,过程里是美好,回忆里是甜蜜,不就够了吗?”
03
山野之美,在于自然之灵气,在于葱郁的山间林木,在于芬芳的花香泥土。穿过长长的玻璃栈道,便走入山间小路。清风徐来,风里有青草和瓜果的香气。
篁岭有三宝,其一为山茶油。油茶树在山间星罗棋布,不知是野生的还是人家栽种的。
从小生长在平原的她,对山有着某种痴恋。这大概就是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而总是对眼前的视若无睹的道理吧。她说不清,究竟是自己不懂珍惜已经拥有的风景,还是命运早已把对远方的追逐安排进她的生命。
山,承载了她对诗意栖居的全部想象。一座山、一片林、一寸土地、一间老屋、一段光阴,用心去耕耘,百年也不过寥寥。
油茶树便是这山林间耕耘的春秋冬夏。
她第一次见到这圆溜溜的油茶果,那样饱满、那样丰盈。它还含有抗氧化成分,能保护肌肤,延缓衰老,所以也可制成护肤产品。这让她想到古人的生活智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即使物质资源相对匮乏,也能在清贫的生活中寻得美好。恰是秋季,云淡风轻,油茶林硕果累累,这是单纯、喜悦的收获与富足。她渴望就这样慢慢老去。
她摘了几颗油茶果留作纪念,这是属于篁岭的回忆。就像她去清迈时,第一次见到柠檬叶子,长相很独特,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她便收集了几片。这些不起眼儿的小物,是每一段旅行带给她最珍贵的礼物。因为这些礼物里,有这些地方独有的味道。清迈,是柠檬香的清新。篁岭,是油茶果的丰润。
在山路上行走,让她想起走在乡间小路的童年时光。只不过,这里是梯田,倚靠着绵延的群山。而那时的乡间,是麦田,是掩映在麦田旁的寻常人家。
偶然遇见一家农舍,很破败,却也富有诗意。就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因为读的人心境有别,有人读出了悠然,有人读出了萧瑟。在山间隐居的人们,因为追求不同,有人活出了自得,有人则活出了绝望。
农舍前种着许多花草,沿着走道拾级而上,一侧粉红,一侧明黄,把通往农舍的小路簇拥成一条花径。猫咪卧在土丘上慵懒地嗅着花香,即使有路人经过也不会被惊扰。偶尔有蝴蝶翩翩飞来,绕着花枝盘旋。
农舍里住着一对老人,过了大半辈子,晚年选择这样的生活,真可谓浪漫。虽然他们没有大房子,没有翡翠珠宝,可他们有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他们有爱,有彼此,有小屋门前的几亩花田。这样的安逸人生,是多少人一生的追寻啊!
瓜果藤下,她想起一句古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也是陶渊明的诗。一想起陶渊明,想起风雅的魏晋,她的心就跟着静了下来。
藤上牵着冬瓜、南瓜、丝瓜、葫芦瓜等,藤下青草茵茵,有些暗角还长了青苔。藤架上散发着木头香,风中夹杂着瓜果甜,一只壁虎在藤架上悠然地散着步,全然不顾她正拿着相机对着它“咔嚓咔嚓”。
无人问津的瓜果藤,或许只能作为风景吧。倒也蛮好。有时候,实用在诗意面前显得大为逊色。所以,别对一切事物都过分地追求“有用”,美就好,内心满足就好。
原本阴沉的天空放晴,投射下几缕阳光,落在瓜果上,照着丰收,落在叶子上,透着喜悦。
甚好,甚好。一切的不期而遇,都是惊喜。
沿梯田而行,一路花香。山间的野花,大多朴素,就像生长在村庄里的小孩,并不起眼儿,但他们拥有无拘无束的灵魂,辽阔的田园给了他们肆意生长的机会。
凤仙花、鸡冠花、金盏菊……一路走着,一路遇见各色的花香。山间的风微凉,拂过耳畔,滑过脚踝,仿佛空气都变得温柔。梯田间偶见三两农人,在太阳下耕耘着。距离太远,她看不清农人脸上是喜悦还是辛劳。
但她觉得,依靠勤劳的双手为生活劳作,无论物质富足还是清苦,都是一种朴素的美好。
山间风景带给她的震撼,已经装满她的行囊,可当那红艳艳的三角梅映入眼帘时,她还是被感动得挪不动脚步。
三角梅开得热烈,一片,两片,三片……绿叶掩映间的花朵,简直可以用“疯”来形容。不管人们在不在意,不管会不会有人将这样的热烈称为俗艳,它就是要这样没心没肺地开花。
恰好,她就喜欢这样的三角梅。
三角梅的美是放肆的,一点都不知道克制,正合这乡野气。不克制的美,落幕时往往也会比较凄凉。她看到落在地上的三角梅,红得触目惊心,与依旧开在枝头的花儿形成鲜明的对比。
她想起一句话:有的枝头正得意,有的零落成地上泥。不记得说这句话的是哪位姑娘,但其实也没什么可得意,毕竟终究都要零落成地上泥,不是吗?
蜿蜒花径的尽头,是一座小屋。她想,住在那屋子里的人真幸福,一推门就是满目的三角梅。她最大的梦想,是居于山野小村,种大片的花,让花开成一片海。然后就做个闲人吧,与爱人过琴棋书画、柴米油盐的生活。可是,对于这小小的梦想,她却从不敢声张。
也许,人活着,根本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因为,生活会赋予你太多无形的枷锁。
04
走过那片三角梅花海,她又回到天街古巷。夜,慢慢降临。
古村被称为鲜花小镇。那些不起眼儿的咸菜陶罐、猪槽子,现在都种满鲜花,摇身一变成了古朴的花器。其实,美的何止是咸菜陶罐、猪槽子呢?美的是发现并创造美的灵魂。
沿街的商铺,几乎家家门前都有花,从山崖上缓缓而下的流水,“哗啦啦”地唱着歌,流经老屋门前。那老屋,是一家服装店,店里的衣裳多为棉麻材质。店主是个姑娘,有客人进来,她也不过分热情。这样多好。衣服亦有深情,懂的人自然懂,不懂又何必强求?
此时的古村内,晒秋是最迷人的风景线。
错落有致的徽派老屋、斑驳的黛瓦、古朴的窗棂、写满光阴的老墙,以及那些朴素的农具,向路过的人诉说着村庄的质朴和丰收的喜悦。
红红的辣椒挂在窗棂上,捆绑好的芝麻、大豆立在厚重的木门边,金黄的玉米棒子挂在蜕了层皮的老墙上,竹编篮子里是又大又好看的南瓜和冬瓜,簸箕里是让人眼馋的柿子……
这些蔬菜瓜果,她可真是一点都不陌生。南瓜粥、南瓜菜,是清贫的九十年代里,最美味的佳肴。
把玉米用玉米须编起来,挂在墙上或者窗棂上,这也是她童年时曾见过的景象。不过那时并没有晒秋的说法,只是因为机械还不发达,一季的玉米仅靠半个月的农忙根本收不完。但又不能耽误下一季的播种,她的祖辈乡亲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把未做完的秋活先晾一晾,趁着季节温度的变化,先播种,待到农闲时,再慢慢地去做秋季落下的农活。
知季节,顺气候,是生活的智慧。然而,恐怕如今的我们早已把这些自然规律抛在脑后了吧。不知道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
位列篁岭三宝之一的朝天椒,是这次晒秋的主角。红红绿绿的,在簸箕里安静地躺着。这是对丰衣足食的祈愿,对朴素生活的深爱。
夜深了。山崖之上,温暖的灯光星星点点,仿佛闪烁在山中的繁星。古村安静下来,住在村子里的旅人已悄悄歇息。今夜没有皎洁的月光,远山漆黑一片。
往回走吧。
她回到美宿,时而有虫鸣声响起。窗外下起小雨,和她刚踏入村庄时一样,是很温柔的雨,没有声响,落在古老的马头墙上。有些故事,不被提及,亦不曾被遗忘。
05
清晨,推开木窗,窗外下了小雨,抬眼望去,是烟雨蒙蒙的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她年幼时看的神话剧中的仙境。
云雾在山间流动,山是黛绿色,让她想到古时形容女子的美,会说“眉如远山含黛”。女孩子的眉毛像黛色的远山,面庞好似水中的半月、雾里的娇花,有含蓄、浪漫的美。
而此刻的山景,与女子有着同样的美好。云海缓缓流动,山尖微微露出,山坳中的梯田清润、干净,斑驳的马头墙被雨水洗刷得更有古意。这总让她感觉,那墙头的灰白色之间,埋藏着许多古徽商的故事。
若生在旧时代,此地真是绝好的隐居处。佳人在侧,煮一壶老酒,在茫茫云海间,仿佛一切都可以放下。
撑伞走在老街上,那古意更添了几分。
七八点钟,游客还没那么多,村庄还是安静的。她拾级而下,雨落在青石阶上,幽深的青苔和着雨水把一种叫作怀古的情绪生生填入她的心中。
似乎每个古老的村庄都有一座戏台。篁岭的古戏台,更加遗世独立。戏台很破败,不知道在这戏台上,曾演出过多少悲欢离合,又曾演出过多少无常聚散。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旧时生活在古宅里的人,有多少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又被命运掌握?正如台上演出的场场大戏,回首恍然如梦,发现自己不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自我感动。
古戏台前的场地并不大,再往前去,就是悬崖。少有游客打扰的清晨,这戏台显得清冷又凉薄。小雨绵绵,雨声亦细密,生怕声音太大会惊扰了谁的旧梦。
她想起那一句:一出纸醉金迷闹剧,一袭染尽红尘的衣,唱罢西厢谁盼得此生相许。
这戏,是她的梦,还是谁的梦?
古村内还有许多古老的宅院。她踏足每一座宅院,似乎都听到那关于徽商的故事,在她耳畔缓缓响起。
慎德堂并不算大,但是很古朴。徽派建筑,让她感到的是幽深、清冷。就像电视剧《烟锁重楼》里那样,徽商、礼节、牌坊,连情感都是有些压抑和无奈的。
或许是因为没怎么修葺吧,老宅在岁月风霜下流露出颓败的气质。高墙、幽窗、深宅,一束光从天井洒落下来,让屋子里不至于太暗。屋内放着古老的相框。那种相框,她曾在九十年代初,在奶奶的房间里见过,相框里极其不规整地放着家里人的黑白照片。在慎德堂看到的相框,里面装着许多时髦女性的照片。卷发、细长的眉毛、旗袍,那样的画面,她只在上海女人香膏的包装上见到过。
这座宅院是晚清临川县令曹鸣远为其父母修建的。过去的人建造宅院,非常讲究风水,善于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风景融入其中,赋予其美好的寓意。不像现在的高楼大厦,只管往上建造,生活在高空的人们,犹如被架空的躯壳。过去人家建造房屋,起名字也很有讲究,比如慎德堂,此名为“提醒后人,做事三思而行”。
五桂堂距离慎德堂不远,据说,这是篁岭人的祖宅,篁岭为曹姓聚居区。在篁岭民居中,五桂堂面积最大,最有讲究。老爷、太太房在楼下,小姐的闺房则在楼上。
五桂堂的二楼闺房,是典型的徽州闺房,花绷绣架、织布机等物件,把徽州闺秀的生活场景一一再现。旧时代,闺阁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徽州文化中,礼教又非常严谨,女子在家习琴棋书画、品诗酒花茶,为淑女之德。有时候想一想,尽管那生活里有诗意,却又不免徒增许多遗憾,比如爱情,比如远方。
此宅主人在二楼为小姐修建美人靠,因为在古代,闺中小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在房里修习闺阁之艺。小姐在闺房习琴作画累了,便可倚着美人靠休息。倚在美人靠上,望着远山如云似烟,古宅错落有致,这浮生闲光阴,不知道那小姐是否会有几多闺愁,与那远山一样,让人看不真切。
继续走着,就到了怡心楼,如今,这里是婺源的婚嫁展示楼,整体布置得非常喜庆。徽派建筑讲究石雕、木雕和砖雕,其中以木雕最为精美,怡心楼门厅前的木雕窗,便是古徽州木雕的精华所在。
出了怡心楼,便到了树和堂。这是古村的一座徽建官厅。篁岭曹氏后人在外为官,回到故里,建了这座厅,既彰显身份,又为权贵人物行礼教、会宾客提供了去处。树和堂寓意家人和睦、以和为贵。
古宅、老院,历史的烟尘飞过,唯有这沉默的白墙黛瓦伫立着、沉默着,看世事变迁、人间悲欢。
无论多么富贵,钱财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即使生活清贫,也可以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
如果平安健康,如果一生得以妥帖安放,这又何尝不是最朴素、简单的幸福呢?
篁岭村口有许多老樟树,长在山崖边,庇佑村庄里祖祖辈辈的村民。那樟树的古意让她以为光阴被偷换,古徽州的故事,正在眼前上演。
过了天街再走一会儿,便是下山的路。老樟树沉默不语,迎来送往。或许,当年生活在这里的曹姓人,也是沿着这条山路,踏出一片万里河山吧。
不知道村口的老樟树收藏过多少痴心的守望、难舍的别离。故事讲到这里,总要画下句点,无论圆满还是遗憾,都该珍惜。
待到时光成茧,山川草木会记得,他来过,你守候过。
06
山风很大,乡村巴士像长了翅膀,飞过群山和村庄。大山在身后倒退,风呼呼地吹过耳畔,心仿佛也在这山林间变得纯净无瑕。
途经江湾古村,这被称为“梦里老家”的村庄,她怎么舍得与它擦肩而过?
一只小小的红色蜻蜓,是江湾带给她的喜悦。玉立的亭、蜿蜒的桥、清冽的水、幽静的莲,入眸便是这诗画般的风景。几只红蜻蜓绕着水、围着莲盘旋,这样的美景,名字亦非常诗意——“莲花池”,婉约的江南气质,下一秒,仿佛将有一位美人迈着轻盈的步伐踏着莲叶款款而来。
这里是萧江氏聚居村落,莲花池左侧就是萧江宗祠,宗祠内供奉着萧江氏族谱和牌位。宗祠始建于明代,不过,如今看到的是2003年修缮重建后的样子,恢宏大气。
出萧江氏宗祠,江湾牌楼立在眼前,这是古村的标志。牌楼的右侧为古戏台,与别处的戏台区别并不大,就像牌楼,几乎每座古村都有。但它们又都独一无二,因为一座牌楼、一座古戏台,守护的都只是这座村庄的祖祖辈辈。
一条条古巷,一座座古宅,这里仿佛不曾被人惊扰过,甚至连她的到来都显得突兀。那些破败、落寞的古宅,仿佛迟暮的老人,坚守着传统,却又垂暮无力。
江永纪念馆只是一座萧瑟的老房子,院子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房间阴暗、狭小,若不是那斑驳的门楼和幽窗,她会以为这是八九十年代某个老人的居所。
正堂屋按照旧时的模样摆设,八仙桌、长凳、座钟,一应俱全。这样传统的家具摆设让她感到亲切,仿佛回到了九十年代家乡的小村庄。传统的美,任何时候都不会逊色。
窗户很小,窗外的绿植把这座老房子点缀得更加有古意,丝丝缕缕的光,落到屋内的木地板上,散发着时间的气息。这位一生蛰居乡村、以教书为生的先生虽然已经老去,但他的灵魂不老,他惠泽乡里的故事不老。
07
汪口古村依山傍水,宛若桃源。
村口的千年古樟树,是这座古村的魂;千年古街和徽派建筑群,是这座古村的血脉;古徽州码头与潺潺的永川河水,是这座古村的浪漫。
历史记不住的,村口的樟树记得。那樟树依永川河而植,与远处的青山辉映。河水清澈,在秋风掠过的刹那,樟树叶落在河里的影子随之舞动,诠释静好岁月的意义。
村口有村民支了小摊儿,贩卖些农产品维持家用。村庄里的人,不知繁华,只守日月,也是一种人生智慧。若恰有诗性,还可吟诵一句“采菊东篱下”,与陶渊明隔着时空共情。
看看山,泛泛舟,闲时吹吹山风。
古时,永川河是重要水运通道。那个辉煌的徽商时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繁华富足。如今的永川河冷清了许多,但河水依旧清澈。夹岸青山的倩影,在水中清晰可见。白墙黛瓦沉默不语,看沧海桑田岁月变迁。
汪口村是俞姓聚居地,村庄保存完整。山林、埠头、商业街、小巷、祠堂以及散落在各处的官邸、商宅、民居和书屋等,仍保持着明清风貌。她走在千年古街上,狭长的街巷坐落着人家,看着那落满风霜的一砖一瓦,有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偶遇村民,他们对她羞涩地微笑,招呼她去家里住宿、吃饭。村庄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民风淳朴。她不由得感叹,与这座村庄的相遇,不是蓦然回首,而是久别重逢呀!
08
李坑,它的诗意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村口的大樟树、是村尾的稻田、是青春。
这是一座李姓聚居的古村落,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水流淌千年,依旧清澈。村口一棵千年古樟树,庇护村庄、洒下阴凉,守望着朝朝暮暮。
稻谷成熟,风微微吹着,稻谷谦卑地低下了头。这是只属于秋天的景色,富足、愉悦。
写着“李坑”两个字的古牌坊,立在通往村庄的小路边。她对牌坊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觉得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与村庄朝暮为伴,看兴衰变迁。
在徽商文化中,牌坊似乎与家族、命运紧密相连。封建社会里,为表彰忠孝节义等品质,村民会在村头修建牌坊,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比如歙县鲍家牌坊群,一道道牌坊就是一个个千古传唱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辉煌,亦有辛酸和血泪。
李坑村口的牌坊虽然是后来修建的,但也让人心动。在山中生活,无其他琐事烦扰,耕织读书,静度光阴。古人的精神时刻提醒着今人,传统与美德生生不息。
对村口的老樟树,她总有说不出的深情。那深情,与故乡有关,与诗意栖居有关。三三两两的学生,坐在村口的老樟树下面写生。他们为村庄添上色彩,用画笔描绘着秋天的村庄,用青春书写着李坑的浪漫。村庄给了这些学生风景,这些学生也成了村庄里的风景。
许多年前,她和现在的他们一样,脸上同时写着迷茫和坚定,笔下画着不可知的未来,尽情享受着青春。她记得,自己笔下的明天是拂过衣角的风,是挂在天边的虹。光阴荏苒,成长是蓦然回首的遇见,忘却的与珍藏的,都免不了零零落落。
沿着主街行走,溪水贯通街巷,船只萧瑟,灯笼喜庆,老屋参差错落。小溪两岸大多是老房子改造的客栈,青石板纵横交错,溪与桥相互依存。小溪是村民们的生活之源,傍晚时分,他们在自家门前的小溪里洗菜,没有那么多讲究。在我看来,这种与自然、天地共存的方式,最原始也最智慧。
在溪堤,有位老人在杀鱼,几个小男孩围在老人身边,好奇又认真地看着。对村庄里的孩子来说,这也许就是童年里珍贵的快乐吧。他们没有洋娃娃,没有迪士尼,但有漫山的稻田,有湍流的小溪,这些带给他们爽朗喜悦的笑声和自由如风的灵魂。
申明亭与通济桥相连。李坑的村规非常多,如果村里有人作恶,就会在亭子中贴出告示,写明事件原委和处理办法,村子里有纠纷也会在申明亭聚众评议,解决纠纷。
李坑村民非常重视教育。据说,李坑人的祖先叫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他隐居于此,让儿子李仁创建了盘谷书院,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这里文风鼎盛,精英辈出。如今,在村里的老墙上,她看到一张红纸黑字的村通报,说村里会给予考上高中的孩子补贴学费的奖励,考上大学则奖励更多。
文曲星在道教文化中主管文运,专门管理人间读书和功名之事,所以,古时的读书人会为了考取功名拜文曲星。李坑的文昌阁,是乡人为保佑子孙金榜题名而供奉文曲星的庙宇。在古代,这里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地方。随着历史变迁,起起落落,如今我们看到的文昌阁已经是经过修复重建的了。
通济桥前有两条溪流,被称为“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石墩,因此被视作公龙,石墩为龙角。另一条没有石墩的则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有“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
按照古代风水,其实村中两水相激很不吉利,但李坑的祖先想到用通济桥锁住,再用伸张正义的申明亭镇住,也就算化解了不吉利。
通济桥往前,是村里的古戏台,相比较篁岭古戏台,李坑的更显落寞与古老。戏台四周杂草丛生,写生的学生三三两两坐在廊桥边,与古戏台一起入画。戏台的后面,是无尽的稻田和绵绵群山。
古老的东西都有灵性,那种萧条的美,有时比华丽更令人心动。繁华时不免会显得聒噪,而萧条则是干净的,人心仿佛也变得更加清澈。
沿途皆是明清古民居,那些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就像那些古老的祠堂、青石路、马头墙、天井等,在时光中自然地散发着幽幽古韵。有许多老房子如今还住着当年主人的后代,昔日的乡绅名士,留下的亦只是这一座座老宅和说不完的故事。
至村尾登上小山。稻田、错落的民居、白墙黛瓦,看上去是那样宁静祥和。这时,无论你在城市里练就了多么坚硬的心,都会被这片山水村落融化成柔软的深情。
流水、人家,自在富足的生活智慧。
这就是李坑。
中秋佳节,恰逢李坑的庆丰收舞龙盛会。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国家在2018年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定在每年的秋分时节,李坑人舞龙欢庆,让她看得暖意洋洋。
一方土地,一分耕耘。他们富足、快乐,富足来自丰收的喜悦,快乐从心底涌上脸颊。
天色将晚,随着一弯明月挂上天空,李坑的舞龙盛会拉开帷幕。村子里的男女聚在村口,小孩手中提着寓意美满幸福的灯笼,稻田在将晚的天空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让马不停蹄赶路的人勒马驻足,放下负重,打开心扉。
秋天的夜风清清凉凉,如同她此刻的心情,满足、喜乐、自在、轻松。
这样的富足,无关财富、无关名利,只因为村民们脸上真诚的笑容,因为吹过稻田的风,因为风轻云淡的秋日光景。
舞龙主要是李坑人对过去生活的感恩,对未来生活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的期盼。
带头的是村庄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只看他挥舞着圆鼓鼓的龙头,后面的龙身则是由十几位纯朴的庄稼汉举着,农妇坐在两边的轿子里,小孩举着写着“年年有余”的灯笼兴奋地看着,巨龙的身后是几位后生在敲锣打鼓。
巨龙从头到尾由纸糊的灯笼组成,灯笼里插着赤色蜡烛,照亮了整个夜空。从村头出发前,要先连放好几挂鞭炮,鞭炮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从村头到村尾,沿着青石板小路向前,龙灯时高时低,路过人家的家门前时,主人会把早早准备好的烟花或者鞭炮放好,“噼里啪啦”,迎接丰收。舞龙队伍走遍全村,家家户户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她跟着舞龙队一路行进,走了很久。她多么感动啊,原来,人的快乐可以如此简单。她好像也成了李坑人,因为他们的欢喜而欢喜。不,她是成了自然的女儿,感知日月风雨,明白了所谓幸福,不过是再朴素不过的春耕秋收。
懂节气和耕种的人,才是天地的宠儿,他们知道人渺若尘埃,所以更懂得慈悲,也更加良善。他们明白秋收是春种的结果,不是刻意寻得的,而是付出便会有收获的自然规律,所以更努力,也更知足。
夜渐深,村庄归于宁静,一轮明月挂在马头墙上,把那条青石板小路照得清亮无比。田间地头的稻谷在夜里安睡,村口的老樟树在夜里安睡,村庄里的他们在夜里安睡。
她,也在夜里安睡。
晚安,李坑,谢谢你带来的静好岁月。
09
思溪延村由思溪村和延村两个村庄组成,两村由一条小河和一条小路连接。历史上,这两个村落走出过很多官员商贾。思溪村还是1987年版《聊斋》的拍摄地。
远看,思溪延村与别的徽派古村区别不大,都是明清古建筑风格,面朝溪流和稻田,背倚绵延群山。白墙黛瓦和马头墙,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留下光阴的斑驳痕迹。
但每座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就像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上也没有两座完全相同的村庄。走在思溪延村,看高高的马头墙映着瓦蓝的天空,马头墙与蓝天勾勒出一幅纯净的水彩画,淡雅、朴素,让人忘却凡尘浮华。
延村环山抱水,犹如一叶竹排,依偎在思溪河畔,枫树、槐树、竹林等植物把村庄点缀得更加古朴。
在网上看到过春天的思溪延村,古旧、安静,油菜花在两个村子之间,灿烂、金黄,与两村的古老民居相映,一个朴素,一个绚丽。刚下过春雨,天空还是潮湿的样子,老农肩上挑着担,头戴草帽,走在那片金黄之中。
她一下子就被这干净的画面吸引。
遥遥寻来,从早春到早秋,天空高远,油菜花田转身变成微黄的稻田,村庄还是那样古朴,却又多了几分丰盈和富足。如果说春天的思溪延村是个丁香姑娘,带着几分忧郁的美,那秋天的她就是落落大方的少女,带着淡雅的美。
敬序堂就是《聊斋》在思溪村的取景地。古宅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如今还在住人,青石板路,精美的木雕,雕刻着戏剧人物、山水鸟兽,小巧精致。虽然时光已经走远,但风华不减当年。
徽州的古村落,大都是按姓氏聚居。俞姓人在南宋庆元五年建立了思溪村。村中也有新建的房子,但依旧保持着徽派建筑的美感,每家大门上都贴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家训,都是关于为人、经商、读书等方面的。她想,也许徽州人的古老文化,就是通过家训代代相传的吧!
延村的徽商很多,保留着很多徽商民居,被誉为“清代商宅群”。关于延村,我更喜欢的是它的名字——延,有延续的意思。那些在外经商的徽州人,赚了钱就回到故里建宅修院,在群山连绵的风景中,子孙绵延,福泽长久。无论是旧时的徽州,还是当下的时代,人们最朴素的心愿也不过如此,不辞辛苦地到处奔波、努力赚钱,其本质却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一家人温情脉脉的长久喜乐。
这样想着,抬眼看到那马头墙户户相承,隔巷相对。雨天无须雨具便可以穿堂串户,这样的简单纯朴,真是最好的生活。
10
人生,是一场场的相遇,一场场的道别。所谓永恒,只是镌刻在心底那珍贵的记忆。
徽州,古老宁静的村庄,安居乐业的他们,无论是否真的会再见,她都想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