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念佛,容易被琐事打断;出家念佛,更接近一份全职工作(1 / 1)

山居普陀 蒋瞰 448 字 9天前

气象台说,要连续几天气温在10度以下,才算真正进入冬天。要这么说,一直到12月中,普陀山的气温一天都没低于过15度。也因此,12月的普陀山每天都可以拍大片,鸡爪槭、红枫映衬在苍青的绿意中。

当然我们也知道,大自然是不理会这么多规矩的,它自有一套四季轮回,我们只是说,普陀山的初冬还算温暖,并不会把时序永远停留在秋天。

无论如何,这是普陀山上的好日子,年末祈愿、做佛事的人又多了起来。我认识的几个师父,又开始变得很忙,常常见一面需要碰运气。

有个师父是维那。

维那是寺院中的纲领职事,掌理众僧的进退威仪,不仅要熟悉佛门的仪轨,而且要有一副好嗓子,打个不确当比方,正如戏台上挂头牌的角色,一切节目都要靠他安排。

我这个朋友天生有着一副好嗓子,担任众僧的先导正合适,掌理举唱、回向等。通俗点来说,他就是充当类似于班长+课代表的角色,帮助老师(住持和监寺/监院)管理整个班级(寺庙),同时,在上课(法会之类的活动)时,喊“起立”、点名,帮助老师收作业。

据师父说,很小的时候,他就发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往往哪里有佛音,他就往哪儿钻。那些佛教里的唱诵,他一开口就很像样,可是,明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啊。

后来,也住过几个寺院,现在常住在法雨寺。寺院和出家人最初有一个互相考察的过程,出家人考察此地是否是适合自己修学的道场,寺院也要看此人是否具三千威仪。

《无量寿经》上说:“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人到中年,越发相信,到世间来走一趟,都是某种神祇和缘分的牵引。

佛教虽有很高深的理论,同时也很亲切。佛的所有智慧、慈悲,都与众生有关,而音乐又是普通人喜闻乐见的形式。

普陀山不缺空旷的安静空间,海边、山上、林中,都是练声和演奏乐器的好地方。对维那来说,这也是学佛的一种善巧方便—制造一个轻松的气氛,让大家带着欢喜心来学习佛法,从而产生无边的功德,大众欢喜,龙天欢喜,诸佛欢喜。

看到他,我就在想,这大概就是出家念佛的气场。在家念佛,容易被琐事打断;出家念佛,更接近于一份全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