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的团队成员赋予职责(1 / 1)

目标是达到“全轮驱动”的状态

在前文中,我为大家介绍了副手的选择方法和培养方法,但只有副手,仍然无法实现组织的自主运营。

因为这样的团队仍然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结构,并没有激发出每一名成员的自主性。

如果用汽车来打比方的话,就是给所有的车轮都加装一个发动机,实现“全轮驱动”的状态。

为了实现这种状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所有人都赋予职责。

这样可以使每一名团队成员都产生出“为组织做贡献”的意识,从而培养出自主性。

继续看之前提到的广告代理公司的营业课长的例子。

他在实施增加千叶县内八十名求职者的项目时,给每一名团队成员都赋予了以下的职责:

·负责在团队内通报项目的进展情况

·负责举办学习会,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

·负责制作宣传海报,提高团队的团结度

·负责调查同行业其他公司的信息,思考新的营业话术

·负责收集顾客的意见(评价)并反映在营业工具上

·负责对事务所进行装饰,提高团队士气(每成功应聘一名求职者就在墙壁上贴一个小红花)

通过以上的举措,他成功地提高了包括营业人员在内的所有团队成员的自主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赋予职责而创造无用功。只需要将有助于达成目标的职责写出来,然后适当地分配给每一名团队成员即可。

不过,有时候也会出现职责不够分配的情况。

这种事我也遇到过,而我采取的对策是与成员们一起通过头脑风暴,思考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有一次,团队成员提出了这样一个职责—给营业负责人递湿毛巾。

在天气炎热的夏季,跑了一天业务的营业负责人回到事务所的时候,有专门的人一边招呼“您辛苦了”,一边递上冷藏的湿毛巾。

乍看起来这好像是无用功,我却不那么认为。

因为我当时也为了完成业务而整天在外面跑,所以深知这样的举动对营业人员来说是多大的安慰。

也正因为我是参与型管理者,所以才能理解这一点。

赋予职责之后,一定要取得成果

在赋予部下职责的时候,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不能只让部下去做,还要取得成果。

任何职责都不仅是为了执行业务,更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效果”,追求成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且这样做不但能激发成员的潜力,还可以提高成员的满足感。

比如,为了“提高成员参加促销活动的热情”而让成员在公司内部进行宣传。

那么这项职责追求的成果就是:“让所有团队成员都能把握促销活动的目标和现状。”

如果被赋予这项职责的成员每天早晨都给所有成员发邮件,却没有任何人打开这封邮件,其他成员也完全没有把握目标和现状。

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者出面思考改善的办法。

比如,改变邮件的内容或者发送邮件的时间,有时候甚至需要动用广播来进行宣传。

有些部下可能会感觉自己难以完成工作,但这正是第一章中提到过的学习区。

只要坚持让部下完成这些职责,就可以使他们切实地成长。这对其本人也大有好处。

我再重复一遍,只有追求成果,才能真正地激发出部下的潜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参与型管理者应该将取得成果当成是头等大事。

Point

赋予职责并追求成果。

不断重复这件事就能使部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