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对部下说多少次“态度更积极一些”,都没有任何作用
在你的部下中,是否有这样的人:
因为害怕出现失误,所以只做最安全的事情。
他从不提出任何改善的建议,只做你给他安排的工作,完成工作对他来说只是一项义务。
面对这样的部下,管理者难免会进行“态度更积极一些”“拿出自信来”的说教。但仅凭这样的说教很难改变对方的意识。
这样的人,大多从小就被家长或者老师灌输“做不到××的话,就得不到奖励”“做错了就要被批评”等“减分主义”的思想,不敢尝试挑战、害怕失败。
如果部下总是这种态度,确实没办法给他分配工作,必须改变他的意识才行。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用半年的时间在对方的心中埋下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种子。
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认为“自己能做到”的感觉,是一种心理作用。
提高自我效能感能改变部下的意识,使他不再害怕挑战和失败。
事实上,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来提升。
比如,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法来提高部下的自我效能感:
①让部下积累小的成功体验
②对部下给予积极的反馈
③将部下安排到态度积极的团队中(或者让有积极态度的人和他一起工作)
接下来我为大家进行具体的说明。
让部下找到学习区
你需要给部下分配工作,让他通过积累小的成功体验逐渐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是在人才培训中很常用的一个词,指的是:可以采用和之前同样的方法轻松完成工作的区域。
害怕挑战和失误的人,大多不愿意走出舒适区。
因为他们认为,在舒适区之外就是恐慌区。
恐慌区指的是:需要远远超出自身能力才能完成工作的区域。没有人愿意去挑战完全无从下手、注定会失败的工作。
但实际上,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还有一个学习区。
学习区指的是:迎接之前没有尝试过的全新挑战的区域。
学习区的工作和恐慌区的工作最大的区别在于,虽然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压力,但能够完成。通过挑战并完成全新的工作,可以使人切实地感觉到自己的成长。
对于害怕失误和挑战的部下,要让他走出舒适区,要循序渐进地给他分配工作任务,使其积累小的成功体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即便部下的表现只有80分,也应该对其给予积极的评价,将他取得的成果具体地表述出来。
对于没有做到的那20分,则告诉他还有提升的空间。
像这样让部下从舒适区走入学习区,就能够逐渐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
让部下知道学习区的存在
环境能够改变人
还有一个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让部下与态度积极的人一起工作。
因为环境能够改变人。
美国最杰出的商业哲学家,成功学之父吉米·罗恩说过:“现在的你,是你最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这就是著名的“五人平均法则”。
你对此是否也有所感悟呢?
不仅在商业活动的现场,在任何环境下,如果你经常交往的人发生了改变,那么你的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所以,在组建团队、启动项目的时候,不妨将那些害怕失误、不敢尝试挑战的部下,安排在工作态度积极的团队中。
通过积极的环境,让部下意识到:“这种工作我应该也能做到,就算失败也没关系。”
参与型管理者应该掌握上述两种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Point
对于躲在舒适区中的部下,让他大胆地走出来也是参与型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之一。